《三上北高峰》 毛泽东
三上北高峰 杭州一望空 飞凤亭边树 桃花岭上风
热来寻扇子 冷去对美人 一片飘飘下 欢迎有晚莺
这是毛主席1959年11月在杭州写的一首诗《五律·看山》。20世纪80年代公开发表后,大家都说毛主席这首诗是对杭州的湖光山色的赞美。如果光从字面上看,是无可非议的,也是可以接受的。其实不然,主席是在批评我们的警卫工作。主席对我们在警卫工作中脱离群众的做法十分不满,用写诗词的方式提出了严肃的批评。
主席三上北高峰,都在他第一次来杭州那段时间。根据主席不走回头路的习惯,这三次我们分别从北高峰的正面和东、西两侧爬上去,再从不同方向下山的。主席为什么对北高峰特别感兴趣,连去三次?我分析是北高峰乃杭州近郊最高的山峰,主席喜欢登高望远,站在北高峰顶,放眼远眺,湖光潋滟、山色空蒙,涛涛钱江、烟波浩渺。主席诗人气质,对这景色的感受肯定和常人是不大一样的。
社会上有人传说,一些小报过去也捕风捉影,说主席在北高峰的庙里抽过签,说他有帝王之相。那是胡编乱造。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我陪主席去北高峰,是从北高峰的正面即灵隐后面,经上天竺过韬光寺上去的,李敏和毛远新也跟去了。当时他们还都是小孩子,对在天竺庙里有人抽签算命感到很新奇。主席上山热了正在擦汗。毛远新、李敏跑来对主席说有不少人在庙里抽签算命的事。主席说,这是一种迷信活动,等你们长大就见不到了。你们愿意的话,可以去试一试,若干年后你们就体验不到了。主席这句话的意思是,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入,这种封建迷信活动很快就可能消失了。他是让孩子们作为生活体验去接触一下这种东西的。
另一件有趣的事,当时担任中央政府副主席的高岗,1953年10月来杭州,我陪他去玉皇山时,他真的在玉皇庙抽了签。那是个上上之签,说他是大富大贵之人。他感到非常高兴。可是不到一年,因高饶反党集团的阴谋被揭露,他不久就自绝于人民,成为历史的罪人。
第二次登北高峰是从玉泉经凤来亭过桃花岭上山的。往留下方向下来时天色已晚,望见炊烟缭绕,正是农家点火做饭的时候。我们下山路过一户农舍,只见门户紧闭,不见一人。尽管这种情况事先我就知道,此时心中仍觉得有些矛盾和不安。主席外出,既要确保绝对安全,又要能够接触群众,如何处理好其中的关系,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努力和探索,但离主席的要求还是很远。主席和我们站在农舍旁的几棵大松杉树下休息。松杉长得高大挺拔,树冠大,冬天不落叶,春天长新叶、掉老叶,风一吹,树叶纷纷落下。主席站在树下闷声不响,似在思考什么问题。我准备挨主席的批评。这时,忽然从房后跳出一只大公鸡,它见人也不害怕,迎面向我们走过来。这时主席笑着对我说:“厅长,厅长,你把群众管住了,却没有把大公鸡管住。是这只大公鸡不听你管,还是你管不住它?我们到这里,没有群众欢迎我们,还有大公鸡欢迎我们呢!”
主席用这种风趣的方式批评我们,对警卫工作脱离群众表示不满。
主席第三次上北高峰,是从留下老东岳上去的。那条路是石板铺成的,年代久远,多有破损,路面长满杂草,但相当陡,两旁没有树木。已是3月中旬,那日天气晴好,空气有些闷热。登山时身上微微出汗,主席敞开衣裳,手里拿了把扇子。由于当时国内阶级斗争十分尖锐复杂,浙江又是蒋介石的老巢,敌人的破坏活动很频繁。中央指示公安机关要提高警惕,严防阶级敌人破坏、捣乱。因此,我们对主席的警卫工作也特别小心。为保万无一失,在主席活动经过的地方,我们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那天上山前,我们事先派人对游人做了疏散和布控。主席一路上见不到群众,他很不高兴,也不吭声。那首《五律·看山》,我估计就是那天打的腹稿。
主席在诗中写的“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指的是他三次登上北高峰,远望杭州一座城,不见杭州老百姓,在北高峰上,只看到“飞凤亭边树”,吹到“桃花岭上风”。凤来亭、桃花岭,原名飞凤亭、桃源岭,主席在诗中把名称改了。这些地方本来是人们来往休息的地方,但此时却见不到群众。“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两句,意思是冬去春来,杭州西湖更美。他记得二上北高峰时,在大松杉树下休息,春风吹来,“一片飘飖下,欢迎有晚鹰”,在门户紧闭的农舍旁,只有一只大公鸡来欢迎他。主席由此感受到一个领袖人物,一个党的领导干部,从现实生活中到思想上、感情上,如果不能和群众紧紧在一起,以致脱离群众、远离群众,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毛主席的胸中时刻装着广大人民群众,想着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了我们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翻身,他奋斗一生,奉献了他的一切。***执政后,他对党内一些干部高高在上,作威作福,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的作风深恶痛绝。我们在搞警卫工作时,为了保卫毛主席的绝对安全,在安排他去的地方,有时搞了一些诸如对群众进行疏散、控制,甚至清场等安全措施,致使主席不能随时见到群众、接触群众、了解群众的思想和要求。这使主席感到很不满意。几次向我们提出批评。他还说,我们党和群众的关系,就是鱼水关系,脱离群众,就像鱼离开水,活不成了。我们领导干部和群众是平等的,不是高人一等,不能脱离群众,更不能欺压群众。这里有个立场问题,也有个感情问题。我们***人要时刻牢记,千万不要犯这个错误。
毛主席时刻不忘教育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和主席在一起,听他日常的谈话,无论抓住一件什么事情,他都会引出一番深刻的道理来,让你不知不觉在接受他的谆谆教诲。记得是主席第一次来杭州的第二天,他对我说要出去走走。我就陪他去云栖,就是陈云同志后来题词“云栖竹径”的那个地方。我们从入口处一直走到最里边。这里环境幽静,满山修竹,溪水潺潺。主席在繁忙工作之余,到这里走走,非常高兴。我走在前面给主席带路。主席走路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抬头挺胸,双目远视,不看脚前的路面。不管脚下坑坑洼洼,只管跨着大步往前走。当时路高低不平,长满杂草,路中央还有一堆粪便。我怕主席只管抬头走路踩着粪便,便提醒他:“主席,当心前面有粪便。”主席停下脚步朝我笑着说:“你大概不是贫下中农?”我说:“我是中农。”主席说:“你过去没有干过农活吧?”我说:“小时候在地里干过轻便活,重活没有干过。”主席说:“怪不得你害怕大粪。农民看到了就会把它捡起来,拿回去当肥料,给庄稼施肥时还要用手抓大粪。在路上看到大粪有什么好害怕的?”主席说的是一件平常小事,像是在跟大家开玩笑,但又意味深长。他时刻不忘劳苦大众,借用各种机会教育我们要保住革命本色,不要忘本,不要脱离人民群众。
记得有一次主席又一个晚上没有睡好觉,提出要去爬山。我们准备去爬玉皇山。那时玉皇山下有滑竿,是给上山游客乘坐用的。主席在杭州爬了那么多次山,从来不肯坐轿。主席不愿坐轿,我们悄悄从留下驻军那里调来两匹马,主席爬到中途累了让他骑马上山。主席见后面有两匹马,就问是干什么的。知道我们的用意后,又很不高兴,说是我爬山还要去部队调马,那像什么话,命令我们立即把马送回去。
主席登山不坐轿,中央的老同志来杭州登山也从不坐轿。记得为此事有关方面专门请示过毛主席,他说,老同志爬山,轿子不要坐了,爬不动了,可以休息一下,慢慢爬。坐轿子上山,群众影响不好。
不久,玉皇山下抬游人上山的轿子,被杭州园林管理部门取缔了。
主席是全国人民无比爱戴和敬仰的领袖,而他却把自己当作人民群众中的普通一员。
参考资料: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中把每一棵树说成是绿色的浪花写出了树的动态,表现了作者非常喜爱这片森林,把摇曳的树比作像浪花,写的十分美妙,能感受到作者在这伟大的森林中的陶醉了的感情。
登兖州城楼原文: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登兖州城楼翻译及注释翻译 我在来到兖州看望我父亲的日子里,初次登上城楼放眼远眺,飘浮的白云连接着东海和泰山,一马平川的原野直入青州和徐州。秦始皇的石碑像一座高高的山峰屹立在这里,鲁恭王修的灵光殿只剩下一片荒芜的城池。我从来就有怀古伤感之情,在城楼上远眺,独自徘徊,心中十分感慨。
注释 1兖州: 唐代 州名,在今山东省。杜甫父亲杜闲任兖州司马。邵注:兖州,鲁所都,汉以封共王余。《唐书》:兖州,鲁郡,属河南道。顾宸注:兖州,隋改为鲁郡,唐初复曰兖州,后又改鲁郡。仇兆鳌按:唐之兖州治瑕丘县,即今之嵫阳县也。2东郡趋庭:到兖州看望父亲。《前汉志》:东郡,秦置,属兖州。隋孙万寿诗:「趋庭尊教义。」蔡梦弼曰:公父闲尝为兖州司马,公时省侍,故有「趋庭」句。3初:初次。《晋书·庾亮传》:「乘秋夜往,共登南楼。」此借用其字。张镜《观象赋》:「尔乃纵目远览,傍通四维。」4海岱:东海、泰山。古诗:「浮云蔽白日。」海岱青徐,与兖州接壤。《禹贡》:「海岱惟青州。」5入:是一直伸展到的意思。青徐:青州、徐州。鲍照诗:「平野起秋尘。」《海赋》:「西薄青徐。」《唐书》:青州北海郡、徐州彭城郡,俱属河南道。6秦碑:秦始皇命人所记得的歌颂他功德的石碑。唐太宗《小山赋》:「寸中孤嶂连还断。」《秦本纪》:「始皇二十八年,东行郡县,上邹峰山,刻石颂秦德。」7鲁殿:汉时鲁恭王在曲阜城修的灵光殿。余:残余。谢玄晖诗:「荒城迥易阴。」徐摛诗:「列楹登鲁殿。」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殿本景帝子鲁共王所立。」《后汉书注》:殿在兖州曲阜县城中。8古意:伤古的意绪。《史记·龟策传》:「所从来久矣。」隋李密诗:「怅然怀古意。」9踌躇:犹豫。沈约诗:「临眺殊复奇。」《庄子》:「圣人踌躇以兴事。」薛君曰:「踌躇,踯躅也。」《玉篇》:「犹豫也。」黄生曰:前半登楼之景,后半怀古之情,其驱使名胜古迹,能作第一种语。此与《岳阳楼》诗,并足凌轹千古。
登兖州城楼创作背景登兖州城楼这首诗和《望岳》同是第一次游齐赵时所作,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作者当时到兖州省视父亲而登咏兖州南楼。
登兖州城楼赏析首联点出登楼的缘由和时间。「东郡」,在汉代是兖州所辖九郡之一。「趋庭」用《论语·季氏》孔丘的儿子「鲤趋而过庭」的故事,指明是因探亲来到兖州,借此机会登城楼「纵目」观赏。「初」字确指这是首次登楼。
颔联写「纵目」所见形势。「海」指渤海,「岱」指泰山,都在青州境。兖、青、徐等州均在山东、江苏一带。「浮云」、「平野」四字,用烘托法表现兖与邻州都位于辽阔平野之中,浮云笼罩,难以分辨。「连」「入」二字从地理角度加以定向,兖州往东与海「连」接,往西伸「入」楚地。不但壮观,且传神。
颈联写纵目所见胜迹,并引起怀古之情。「孤嶂」指今山东邹县东南的峄山。「秦碑」,指秦始皇登峄山时臣下「颂」德的石刻。「在」指尚在。「荒城」指曲阜。「鲁殿」,指县东二里的汉景帝子鲁恭王所建鲁灵光殿,「余」指残存。「在」、「余」二字从历史角度进行选点,秦碑、鲁殿在「孤嶂」、「荒城」中经受历史长河之冲刷,一存一残,个中原因是很能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的。
尾联是全诗的总结。「从来」意为向来如此。「古意」承颈联「秦碑」来。「多」说明深广。它包含两层意思。其一诗人自指,意为诗人向来怀古情深,其一指兖州,是说早在东汉开始兖州建置前,它就以古迹众多闻名。这就是杜甫登楼远眺,会生起怀古情思的原因。「临眺」与颔联「纵目」相照应。「踌躇」,徘徊。「独」字很能表现杜甫不忍离去时的「独」特感受。前人解释:「曰『从来』则平昔怀抱可知;曰『独』则登楼者未必皆知」。(赵汸)很能道出尾联的深沉含意。此诗是杜甫二十九岁时作,是杜甫现存最早的一首五律诗。此诗已初次显露出他的艺术才华。 明代 李梦阳把「迭景者意必二」作为「律诗三昧」之一。
此诗虽属旅游题材,但诗人从纵横两方面,即地理和历史的角度,分别进行观览与思考,从而表达出登楼临眺时触动的个人感受,是颇具特色的。诗人一方面广览祖国的山海壮观,一方面回顾前朝的历史胜迹,而更多的是由临眺而勾引起的怀「古」意识。在艺术上此诗一、二、三联均运用了工整的对句。「 东郡」、「南楼」,「趋庭」、「纵目」,「浮云」、「平野」,「海岱」、「青徐」,「孤嶂」、「荒城」,「秦碑」、「鲁殿」,都是实写。尾联才由「临眺」引出思「古」之「意」,则带有虚写的意味。而二、三联「连」、「入」、「在」、「余」四字,通过对仗,将海岱连接,平野延伸,秦碑虽存,鲁殿已残等自然景观与历史胜迹,在动态中分别表现出来。尾联「多」、「独」二字尤能传达作者深沉历史反思与个人独特感受。无怪乎叶石林评论说:「诗人以一字为工」,「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
诗词作品: 登兖州城楼 诗词作者: 唐代 杜甫 诗词归类: 登楼、杯古
放眼远跳(眺),苏通大桥就像一架巨大的竖琴,弹奏着时代的(音符:缺少宾语,属于句子成分残缺)。(我:缺少主语)来到桥上,只见桥面宽广平坦,一眼望不到头。主桥塔高耸入云,直插云霄,犹如两根擎天柱。此时此刻,我倍感自毫(豪),忍不住说——苏通大桥,你是家乡的骄傲!
诗意: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
1、原文: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赏析: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
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3、诗人介绍: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望洞庭的作文怎么写时序已交仲秋,大诗人刘禹锡正走在转任和州的路上。
天色渐渐晚了,诗人投宿在一家客栈。
月光如轻纱一般笼着大地,周围的一切显得异常清幽、空灵。
诗人想到自己曾多次观赏过的洞庭湖,“今夜,我何不凭栏遥望,看看这月光下的洞庭湖会是什么模样?”诗人心底暗道。
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竟这般澄彻空明,与秋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更显得宁静、和谐。
迷迷蒙蒙的湖面,跟未经磨拭的铜镜一般,给人以安宁、温馨之感。
诗人不禁纳闷:这往日的浩浩荡荡、浊浪排空,怎么一点儿影子都寻不着了呢?“哎呀!我怎么这么糊涂。
风平浪自静吗!”诗人拍着脑门叫道。
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
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越发青翠,洞庭水越发清澈,山与水浑然一体,就像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盛放着一枚小巧玲珑的青螺,太叫人喜欢了。
面对此情此景,诗人诗兴大发,欣然赋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改写>作文
改写《望洞庭》 黄栗小学六(1)班 王升 人们都说洞庭湖是世界第一大湖。
在这个秋高气爽的季节里,我和朋友一起去观赏了那里的美丽风光。
晚上七点整,我们赶到了目的地,匆匆吃过夜霄,就漫步在洞庭湖边。
嗬!好迷人的景色啊。
仰望天空,那轮皎洁的明月在深蓝色的夜空中显得那么明亮,就像是一位体态轻盈的少女在缓缓地跳着圆舞曲。
再看看洞庭湖,湖面在月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粼粼波光。
湖光和月光相映生辉,使人感到是那么温柔,那么迷离。
平静的湖面就像是一面没有经过打磨的铜镜,光彩照人。
洞庭湖中央有一个小岛,岛上古木参天,苍翠欲滴。
远 远望去,那宽阔的湖面就像是一个白色的大银盘,湖中的小岛活像是蹲在盘中的一只活蹦乱跳的青螺。
看了这美丽的景色,我不由得赞叹道:迷人的洞庭湖果然名不虚传啊!这时,我诗兴大发,高声吟起: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改写作文如诗如画的洞庭湖晚上,一轮明月升上天空,月夜下的洞庭湖,散发出一阵阵神秘的气息。
天上的月亮在黑暗之中衬托出了它的皎洁明亮。
波光粼粼的洞庭湖,一片寂静,在夜幕的笼罩下,似乎蕴藏着无限的力量。
月亮和湖水搭配起来是那么和谐,而又那么神秘。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擦拭过的铜镜。
我拣起一块小石子,往湖里丢去,铜镜被打破了。
洞庭湖中间还屹立着一座峰峦雄伟的山,这就是君山。
远远望去,如同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镶嵌在一面巨大的白银盘里。
君山上的青草和大树,映衬得君山更加壮丽。
奇形怪状的山峦,或浓或淡,或明或暗,就像有人给君山披上了一件变幻莫测的衣裳。
湖岸周围绿树葱茏,许多杨柳犹如侍女,娉娉婷婷地站立着。
她们用长长的柳枝轻轻地抚摸着湖面。
洞庭湖的奇异壮观,让人们赞叹不已。
洞庭湖如此美丽,让我陶醉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
我相信,来过的人都会流连忘返。
怎么改写《望洞庭》的作文400字
改写《望洞庭》在秋高气爽的一天,我们一家人漫步在洞庭湖边。
嗬!好迷人的景色啊!仰望天空,那轮皎洁的明月在深蓝色的夜空中显得那么明亮,就像是一位体态轻盈的少女在缓缓地跳着圆舞曲。
再看看洞庭湖,湖面在月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粼粼波光。
湖光和月光相映生辉,使人感到是那么温柔,那么迷离。
平静的湖面就像是一面没有经过打磨的铜镜,光彩照人。
洞庭湖中央有一个小岛,岛上古木参天,苍翠欲滴。
在月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如海市蜃楼般,薄雾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四野。
渐渐地,灯光模糊了,树影模糊了,百里外的人影模糊了,几乎伸手不见五指。
但远远望去,君山是碧绿的,绿得像一个美丽的青螺,洞庭湖是银亮的,亮得像一个大银盘。
那君山就像放在银盘里的青螺。
看了这美丽的景色,我不由得赞叹道:迷人的洞庭湖果然名不虚传啊!
望洞庭改写 作文300展开全部 如诗如画的洞庭湖晚上,一轮明月升上天空,月夜下的洞庭湖,散发出一阵阵神秘的气息。
天上的月亮在黑暗之中衬托出了它的皎洁明亮。
波光粼粼的洞庭湖,一片寂静,在夜幕的笼罩下,似乎蕴藏着无限的力量。
月亮和湖水搭配起来是那么和谐,而又那么神秘。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擦拭过的铜镜。
我拣起一块小石子,往湖里丢去,铜镜被打破了。
洞庭湖中间还屹立着一座峰峦雄伟的山,这就是君山。
远远望去,如同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镶嵌在一面巨大的白银盘里。
君山上的青草和大树,映衬得君山更加壮丽。
奇形怪状的山峦,或浓或淡,或明或暗,就像有人给君山披上了一件变幻莫测的衣裳。
湖岸周围绿树葱茏,许多杨柳犹如侍女,娉娉婷婷地站立着。
她们用长长的柳枝轻轻地抚摸着湖面。
洞庭湖的奇异壮观,让人们赞叹不已。
洞庭湖如此美丽,让我陶醉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
我相信,来过的人都会流连忘返。
望洞庭描写景色的小作文
秋风瑟瑟,一轮明月高高挂在天空,淡淡的银光喷洒下,显得孤独寂寞。
风吹来,空荡荡,一切都显得朦朦胧胧,宁静柔美。
洞庭湖在夜色下是那么静,不起一点波澜,在月光下,湖水澄澈极了,透亮,又反射出淡淡银光,好像与那天空中的月亮融为了一体。
月光,水光,柔和,美丽。
风停了,整个湖面上静悄悄的,听不到一丝声音,一切好像凝固了,时间停止了流动,只剩下死一般的寂静。
一声鸦啼打破了寂静,洞庭湖好像又重新注入了活力,依然是那么平静,但却生机勃勃。
此时的湖到真如那未打磨的镜子一般。
湖水好像停止了流动,倘若不知那是湖,走到跟前都以为是陆地。
风儿静了,月儿静了,一切都静了。
这碧绿幽深的湖水宛如一块玉,冰清玉洁的光滑。
今夜无雾,一切景象都在月光下看的清清楚楚。
远山,高高低低,却都是那般的翠。
大自然对洞庭湖的山水毫不吝啬,到处泼洒绿色,渲染的像一个绿色的世界。
“草色遥看近却无”若站在远处遥望,那山,那水,更加的绿了。
绿的鸟儿落了,鱼儿沉了,人儿醉了。
在这湖水的中央,有一山,山映水,水映山,风一动,吹起了山上的草儿,吹皱了水的脸庞。
一切都是那么融洽,和谐。
静静的湖面像一个白色的银盘,在湖的中央,有一个座青的山,好像一枚小巧玲珑的青螺。
刘禹锡望着这美景,突然诗意大发,吟道: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将《望洞庭》改写成作文怎么写展开全部 改写《望洞庭》今天是中秋节,我和姐姐来到洞庭湖上。
晚上,一轮明月升上天空月夜下的洞庭湖,散发出一阵阵神秘的气息。
天上的月亮在黑暗之中衬托出了它的皎洁明亮。
波光粼粼的洞庭湖,一片寂静,在夜幕的笼罩下,似乎蕴藏着无限的力量。
月亮和湖水搭配起来是那么和谐,而又那么神秘。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擦拭过的铜镜。
我拣起一块小石子,往湖里丢去,铜镜被打破了。
洞庭湖中间还屹立着一座峰峦雄伟的山,这就是君山。
远远望去,如同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镶嵌在一面巨大的白银盘里。
君山上的青草和大树,映衬得君山更加壮丽。
奇形怪状的山峦,或浓或淡,或明或暗,就像有人给君山披上了一件变幻莫测的衣裳。
湖岸周围绿树葱茏,许多杨柳犹如侍女,娉娉婷婷地站立着。
她们用长长的柳枝轻轻地抚摸着湖面。
洞庭湖的奇异壮观,让人们赞叹不已。
洞庭湖如此美丽,让我陶醉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
我相信,来过的人都会流连忘返。
望洞庭古诗改写成作文350字
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面上没有一丝风,一点声音,一轮明月镶嵌在天空之中、月色明朗的夜里。
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色,仿佛一面从未打磨过的铜镜。
我登上宝塔,望着洞庭湖湖旁的绿树红花:“真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呀,我一下子就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月亮正在臭美呢,我正陶醉在这怡人的景色中时,我来到洞庭湖前,起风的时候,这使我想到了一个成语:婷婷玉立。
远远望去,一座君山站立在洞庭湖的正中心,有名扬中外的名胜古迹,有隐藏在山林中的深山古刹,谭面无风镜未磨,那面海洋镜就是洞庭湖。
没有起风的时候,她就是一面无暇的镜子原文,山上有着高大挺拔的百年老树我看到那淡淡的月光洒到湖面上,竟见到了我的老朋友!”他立刻举手称赞:“好诗,好诗,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这翠绿的君山好似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望着湖中翠绿的君山: 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在一个秋高气爽。
这洞庭湖银光闪闪如同一个白银盘:“真是白银盘里一青螺啊,平静的湖面倒映着天上的秋月。
瞧。
月光下的洞庭湖,一会儿扑粉,显得十分柔美和谐。
银光闪闪的湖面上没有一丝波纹: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知,我来到了最佳观赏洞庭湖的地方——楼塔。
那天,月亮像一个刚刚熟的香蕉一样,金黄金黄的,星星像一群能歌善舞的小姑娘,在那墨蓝色的天空中跳着属于她们自己的舞蹈!这会儿他正在饮茶呢,让我想起了刘禹锡的《望洞庭》,不由得低声吟诵起来: 湖光秋月两相和!” 或。
来游览洞庭的人原来不只我一个!” 这洞庭鱼米乡,谁不记心中啊,我忍不住赞叹道。
其实啊,她对着那面海洋镜一会儿梳头。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还高声吟道,美丽极了。
就好像是洁白的盘子里托着青青的田螺。
看到这里,湖面显得格外和谐。
水面上风平浪静,月光把湖面印的就像一面大大的没有任何擦痕的铜镜一般。
放眼远眺洞庭湖,我意外的发现,她的脸上就出现了许多皱纹,仿佛一下子苍老了许多。
瞧,把清冷的月光洒向湖面,湖光与月光融为一体,令人赞叹不已,湖的中央还有一座树木葱茏的“君山”;望着洞庭湖上的良辰美景!”我得到了他的提示后,立刻附和道:“湖光秋月两相和,碧空上
1、秋天的一个夜晚,唐朝著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美丽的洞庭湖畔,观赏这美丽的秋夜湖景洁白如玉的一轮圆月发出柔和清亮的光,与清澈有波浪的湖面交相晖映,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清澈的湖水里倒影着美丽的月亮,月亮衬托着微波粼粼的湖面在月光照耀下隐约可见倒映在湖中的影子无风吹拂的洞庭湖,如未磨过的青铜镜一样,少了几分光泽与色彩,但却反映着朴实、纯朴的洞庭湖的另一面从远处望洞庭湖的山山水水,就觉得更加的美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望洞庭》古诗
跨马出郊时极目的意思是我骑马来到郊外时放眼远眺。
跨马出郊时极目出自《野望》,《野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写野望时所见的西山和锦江景色;颔联由野望联想到兄弟的离散和孤身浪迹天涯;颈联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尾联写野望的方式和对家国的深沉忧虑。
这首诗由景入题,忧时忧国,语言淳朴,感情深沉。作品原文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白话译文西山白雪皑皑护卫三城重镇,南浦边清江水长横跨万里桥。四海之内战火不断兄弟失散,只身远在天涯不禁涕泪涟涟。迟暮之年只有一身疾病相伴,未有丝毫劳绩报答圣明朝廷。骑马来到郊外不住纵目远望,世事日益萧条令人悲伤怅惘。
这首诗作于肃宗上元二年(761)杜甫流寓成都时。其时诗人已经五十岁,孤身流落天涯,与家中亲人难通音信,而中原的战乱尚未平息,更有吐蕃侵扰边地,故他郊游野外,有感于国家的内忧外患,又自伤年迈多病、无能为力,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跨马文学赏析:
杜甫跨马出郊,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
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尤其为迟暮、多病发愁,为涓埃未答抱愧。此诗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即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尾联才指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在艺术结构上,颇有控纵自如之妙。
以上就是关于五律 三上北高峰的赏析全部的内容,包括:五律 三上北高峰的赏析、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中把每一棵树说成是绿色的浪花写出了什么(维也纳森林故事、杜甫《登兖州城楼》原文及翻译赏析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