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必吃的十大美食

包子馅2023-04-29  18

太原必吃的十大美食有山西过油肉、山西什锦火锅、鹌鹑茄子、太原府半炉鸡、太原八珍汤、糖醋丸子、湛香鱼片、山西小酥肉、太原羊杂割、莜面栲栳栳。

1、山西过油肉

山西过油肉是有着三晋一味美称,起源于明代的山西最著名传统菜肴,这道菜品除了过油肉外,还加入了玉兰片为配菜,成品色泽金黄鲜艳,品尝起来外软里嫩,油而不腻,是充满浓厚陕西地方特色的名肴。

2、山西什锦火锅

山西什锦火锅其中包含有蛋制品、菌菇类、豆制品、蔬菜、海鲜、肉类等多重食材的太原冬季时令菜,其中有着多样的品种,菜品搭配起来色彩缤纷,是名列陕西十大经典名菜的色香味俱全的名肴。

3、鹌鹑茄子

鹌鹑茄子是以鹌鹑的胸脯肉和茄子制成的山西十大名优晋菜,最早诞生在清朝太谷富商家中,是晋商乔府八大碗之一,品尝起来醇香味美、油而不腻、软糯咸香。

4、太原府半炉鸡

太原府半炉鸡是以嫩母鸡为原材料,诞生于八国联军侵华时期的山西传统名菜,菜品的名字还是被慈禧太后亲自赐名,这道菜的成品红白绿相间,品尝起来青蒜的清香和鸡肉的咸香融汇一处,是太原的经典名菜。

5、太原八珍汤

太原八珍汤是由傅山先生以肥羊肉、山药、藕为原材料配上黄芪、良姜等八宗发明的太原传统汤菜,其中包含了药食同源的理论,成品散发着酒、药和羊肉迷人的混合香味,当地人还会在品尝这道菜品是搭配上腌韭菜和黄酒。

6、糖醋丸子

糖醋丸子是以肥瘦肉相结合制成的丸子为主要原材料,同时配上老陈醋和番茄膏调成的汤汁制成的菜品,又被称为老太原糖醋丸子,成品鲜红饱满,品尝起来外酥里嫩、酸甜可口,深受小孩子们的喜爱。

7、湛香鱼片

湛香鱼片是一道有着上千年创制历史,最早诞生于东汉顺帝时期的太原地区传统名菜,这道以煎制后的鱼片为主要材料,加入葱姜蒜、汤汁、香醋等配料经过煨炒后制成的菜品,色泽淡雅,入口鲜嫩且有着独特的风味。

8、山西小酥肉

山西小酥肉是以猪肋条切成条的肉经过煮、裹、炸、蒸等多重工序制成的陕西传统名菜,而小酥肉是否好吃,在于腌制和裹在外面的面衣,还要注重的就是油炸的温度与实践,在品尝时,太原当地人还会配上大葱面酱、紫苏调料一同食用。

9、太原羊杂割

太原羊杂割还曾被远超太后赐名为羊杂酪,是以羊头、羊心、羊肝、羊肺、羊血等羊杂为主要原料,配上葱、辣椒、香菜末等配料制成的太原特色菜。

10、莜面栲栳栳

莜面栲栳栳这个名字大家听起来可能有些陌生,这道利用莜面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陕西传统面食小吃最早的创制时间可追溯至1400多年前的隋唐时期,曾被李世民父子所品尝过,现今这个有着劲道的口感和讲究的工艺制成的菜品已经是备受人们欢迎的山西十大面食之一。

请问老人三年孝期内端饭三顿早餐不可以供粥。

丧葬古称凶礼,是人生礼仪中的最后一件大事对正常死亡的老人,中国民间视为“白喜事”。与“红喜事”一样,白喜事也是较铺张的。晚辈在哀悼尽孝的同时,对前来吊唁以及帮助处理丧事的亲友及工人则要以酒菜招待,这就有了丧葬食俗。

民间的一般俗规,是送葬归来后共进一餐。这一顿,各地叫法不一。有叫“吃白喜酒”的,有叫“吃送葬饭”的,但大多数地方叫“吃豆腐饭”。古代的“豆腐饭”,为素菜素宴,后来席间也有荤菜,如今已是大鱼大肉了,但人们仍称为吃豆腐饭。

豆腐饭的由来有一个传说。相传古时候的豆腐是乐毅发明的,乐毅发明豆腐是为了使上了年岁的父母吃上不用咀嚼的豆制品。豆腐不仅使乐毅的孝敬之心如愿以偿,而且惠及广大乡亲百姓。后来,乐毅的父母因常吃豆腐而高寿。在父母过世送葬归来时,乐毅就把家中所有的黄豆都做成豆腐,办了豆腐酒席招待四乡八邻,祝愿大家都健康长寿。从那以后,人们都学乐毅在老人过世后用豆腐酒席招待送葬的亲友。吃豆腐饭的风俗遂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除了吃豆腐饭,有些地方还有特殊的丧葬食俗。

旧时北京,人死后在灵前供奶油饽饽和干鲜果品。奶油饽饽一层层码上去,多时可达数百枚。灵前供上香的瓦盆,在出时要由儿子摔瓦盆,摔得越响越碎越好。灵前还有一罐(瓶),出殡时将各种吃食尽可能装进去,由主妇抱着葬于棺前,算是送给死者的食粮。20世纪50年代以后,此俗逐渐消亡。

在吉林,白事宴席较简单,多在送葬完毕设便宴款待亲友,以客人吃饱为度,菜档次较低。菜肴数应是奇数,即“上单不上双”。客人可喝酒,但主人只斟一次,表表谢意即可。一般不互敬酒,饮宴过程也很短。

山西长治县一带,过去人死后所供祭品分4种:一是三牲祭——猪头鱼和公鸡;二是三滴水——4大碗、4小碗、4个碟子;三是白头祭——馒头;四是刀番祭——一斤猪肉。现在,近亲主要以猪头、三滴水为祭品,一般关系的以糕点为祭品。沁水、阳城的农村,丧家在出殡前,儿女侄孙辈要提米饭、油食、馍等到坟地吃,撒五谷于地,儿女连土带谷抓在手里,装入口袋,名曰抓富贵。这个地区,人死后有过七习俗,每逢七日哭祭一次。

在山东这一顿酒席谓之“吃丧”。有的地方在辞灵(下葬仪式结束后,亲属祭拜死者牌位)以后、亲属要一起吃饭,叫作“抢遗饭”。临朐的遗饭是豆腐、面条,据说吃了豆腐,后代托死者的福会兴旺富裕;而吃了面条,后代蒙死者的阴德,就会长命百岁。有的还吃栗子、枣、意即子孙早有,人丁兴旺。

在黄县等地,圆坟(葬后的第二天或第三天,死亲属为新坟添土,称“圆坟”)之后,每人分一块发面饼,据说吃了发面饼,胆子就会变大,夜间走路不害怕。

济南旧俗,老人死后第三日,丧家以瓦罐盛米汤赴土地庙,呼唤亲人并遍洒米汤,谓之“送三。出殡日,全家及亲友食丧葬饭。

在鲁北平原,此日晚必备八碗菜,并用祭礼上的菜品回锅待客。故此地之“八大碗”即丧宴的代称,在喜庆场合是绝对禁说的。

胶东地区,人亡当日,即须速报亲属,入殓、守灵。出殡下葬后,亲属都急忙低头抢着回家,谓之抢福。随后进餐,要吃白面饽饽、白米饭。

济宁地区的丧葬习俗受孔府礼仪影响,颇为奢华。旧时要设棚帐,盛果品牲礼路祭,家中宴客前后数十日,席面多至数百席……故而那时农家有“死不起人”之说。其宴客费用一般农家承担不起。贫穷人家常因酒筵费用不足不能发殡,而将灵柩长期停在家中,害怕因酒筵准备不周,惹人耻笑,得罪乡邻。此陋习至清末才被革除。

有的地方将“倒头饭”(放在死者头前的生米或半生不熟的大米、麦仁)煮成粥,每个孝子一碗,叫吃“富贵饭”。谁先吃上富贵饭,谁先富贵。所以孝子们从茔地返家的途中,都暗中使劲,如竞走一般。

江西宜春的“粮米包”,也是类似的丧葬食俗。粮米包是用布包一些米,和一只公鸡一起系在出殡时的“龙扛”(抬棺材的扛子)上。据说在“八仙”抬着灵柩过桥、上坡下岭时,亡灵就会抓着粮米包以免脚下有闪失。因此,民间相传,这粮米包上一定有五个手指印。死者安葬后,公鸡带回来供“八仙”吃;而粮米包则带回来做成饭,只准家里人吃,连出嫁了的女儿都不准吃。

在湖北,老人死后,临葬前,丧家必须设宴款待宾客,否则,将会遭到讪笑。沔阳一带,丧葬前一夜,乡邻亲族要在丧家吃饭,以致达到“酒肉狼藉,呼噪喧呶”的程度。蕲春一带执丧那天,丧家根本不烧饭,只靠亲朋乡邻送的稀饭解饥。

丧葬食俗中的“端百岁饭”和“偷碗计寿”,是生者在念死者的同时,为下一代祈福的特殊方式。“端百岁饭”是江西杨树一带的习俗:人们在吃“送葬饭”时,端一碗饭,夹几块肉,带回去给孩子吃,以此举为孩子讨个“长命百岁”的吉利。类似风俗在苏北也有。

《海州民俗志》载:“用从喜丧人家偷来的碗筷给孩子吃饭,也能讨来长寿。因此喜丧人家常多买些碗筷供人偷。”这就是丧葬食俗中的所谓“偷碗计寿”。可见,民间的丧习俗,主题有二:一是尽孝,二是祈福。

全书完!

大家都在看

全本《周易全解》整理汇总

全本《文言基础知识》整理汇总

全本《民国名家随笔散文》整理汇总

这里是你的移动文学图书馆:有小说、散文、诗词,还有历史典故,更有中华传统文化和写作技巧方法等。本号是一个传播传承纯文学的平台,拒绝网络爽文“小说”!

阅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儿!关注本号,一起来读书养性、终身学习!

独特的饮食习俗

一、重主食轻副食,最爱面食

由于山西大部分地区山多川少、干旱、寒冷、无霜期短,蔬菜生产能力很薄弱。

在长期的生活中,人们养成了重主食轻副食,甚至于不屑于吃副食的习惯。

山西居民饮食习惯的最大特点是喜食面食。

山西面食不仅种类繁多、风味独特,而且用料考究、制作精细。

人们“以粮为纲”,把高热量的小杂粮做出可餐的花样来,搭配添加一定的副食元素,更能支持一个人的行动劳作。

受宗教文化、养生等因素的影响,山西食素家庭和人群也大量存在。

主食的种类和营养功能选择性愈大,副食的作用和功能就愈显局促。

二、主食干粮突出,喜好汤食

山西居民常借助气候干燥或寒冷的条件,将主食较长时间地贮存,如蒸馍、烧饼、窝头等及油炸类、包馅类面食都可贮存。

因此,人们常把主食、干粮视作同一。

由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习惯,山西百姓少有饮茶啜茗的条件,全靠吃饭时喝汤一并补充;且山西人过去吃饭少有蔬菜,全凭盐、醋相佐,口味明显偏重,从生理上需要大量水分,因此形成了喜汤食的习俗。

在山西居民的日常食谱中,汤饭的种类最多,吃法也最为讲究。

吃干面条后喝点面汤是山西军民最为突出的饮食习惯。

山西民间有“吃饭先喝汤,一辈子不受伤”、“吃面不喝汤,大头细脖项”、“原汤化原食”等说法。

三、爱吃盐醋,又喜辛辣。

山西居民爱吃盐、醋的习惯,历史悠久,区域广泛。

这同当地的水土特征、自然气候和多数人以杂粮为主的生活条件有着直接关系。

贫乏的餐桌上,全靠盐、醋调味,艰苦的劳作之后靠盐补充身体。

山西“水硬”,即碱性强,加上山西人以杂粮为主,如高粱、莜面等,都是不大好消化的,需靠醋来中和、助消化。

山西民间百姓日常饭菜用盐量也非常大,“咸香咸香,无盐不香”、“能说会道离不了钱,五味调和离不了盐”的说法。

山西民间百姓喜食味重食物还表现在佐餐小菜上。

普通农家的餐桌上,常有一两样咸菜或酸菜佐饭。

四五口人的家庭,一顿饭吃掉一两个大头咸菜或五六条腌黄瓜可算常事。

酸菜则要整盆调和,作为“浇头”,有的地方甚至与饭合二为一,更是一种特殊的饮食风俗。

过去,冬春季没有新鲜蔬菜,又没有保鲜手段,全靠咸菜和酸菜佐餐。

各种各样的咸菜和酸菜,几乎是山西百姓常年的必备之物。

山西人吃“味重”食物的习惯至今仍无多大变化。

除了盐、醋之外,人们一向将大葱韭菜、花椒、大蒜、辣椒乃至生姜等视为必不可少的佐餐小菜和烹调佐料。

北中部居民有用大葱、大蒜直接佐餐的习惯,辣椒切碎,调以盐醋佐餐更为普遍。

有的地方甚至每餐都离不开辣椒面,里面加盐拌成佐餐小菜。

中国晋菜

晋菜文化是中华烹饪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晋菜,如同山西灿烂的历史文化,随着官府的大轿、晋商的驼铃、僧人的脚步、百姓的生活而延续发展,吸取了京、鲁、豫、川等菜系的优点并与山西本土相结合,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品种丰富、技法多样的晋菜体系。

晋菜在原料选择、调料运用、烹调技艺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传统,料重、汤宽、醇厚、味香成为晋菜的特色。

在2001年11月杭州举行的第二届美食节暨新菜系展示评定会上,晋菜跻身于中国“新八大菜系”(吉菜、杭菜、沪菜、秦菜、晋菜、辽菜、宁波菜、敦煌菜)之列。

晋菜文化体系分为“四大板块,六大流派”。

一、晋菜“四大板块”

晋菜区域的四大板块是指晋中板块、晋南板块、晋东南板块和晋西北板块。

(一)晋中板块——以省城太原为中心的晋中菜为代表

山西中部的晋中,是晋商的发源地和聚集区。

早在明清时期的晋商就以吃苦勤俭、坚韧进取、聪明诚信而著称。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精致而不奢华,讲究而不浪费。

但在官本位的封建社会,晋商为接待官府和皇家,还是耗费巨资,大摆宴席,其菜肴中的代表流派是“商贾菜”,又称“庄菜”,制作十分精细豪华。

当地的菜肴受“庄菜”的影响,烹饪用料广泛,讲究选材,注重刀工火候,擅长海鲜与当地原料的结合。

口味要求原汁原味,有香、有辣、有酸、有甜,但又不太浓太烈,口感醇厚绵软,回味余香不绝,且精致而讲究,偏“鲁菜”风格。

这一带的厨师多来自晋中市寿阳县。

(二)晋南板块——以临汾、运城菜为代表

山西南部的晋南,地处黄河中游,与陕西、河南隔河相望,古称河东地区,是晋文化的发源地。

晋南地区河流纵横,水利发达,物产丰富。

晋南气候偏暖、温差较小,无霜期有200多天。

晋南的红薯、永济的芦笋、霍县和垣曲的猴头、洪洞的甲鱼和莲藕、古县的蕨菜、稷山的板枣等特产都是晋南菜的特色原料。

晋南菜的口味与晋中菜相比,偏重于辣。

咸香、咸酸、咸辣等为主要味型,以‘清汤’取其鲜味,用‘烹醋’取其酸香,以炒酱调味定色,辣味取自葱蒜、辣椒,拔丝、蜜汁挂霜则是甜菜的渊源。

当地名吃“曲沃羊杂”、“吴家熏肉”等驰名全国,“晋南八大碗”是晋菜汤汁菜肴的代表。

这一带厨师多来自临汾市浮山县。

北京百年老店“都一处”烧麦馆,就是傅山北井村王姓人在清乾隆三年开张的。

(三)晋东南板块——以长治、晋城菜为代表

山西晋东南地处黄河中游,与河南省为邻,古称上党地区,当地物产丰饶,生产小米、黄梨、山楂、蜂蜜、花椒、柿子、核桃、黄花、五花党参,襄垣手工挂面、黄土蛋、黑酱等特产。

晋东南菜的口味是偏酸甜、酸辣、鲜咸、干酥、五香,成菜油少、色重、汤多、芡薄,注重主食、副食的荤素搭配。

晋东南厨师烹制菜肴擅长熏、卤、烧、焖等技法。

长治名吃有“五香腊驴肉”、“壶关羊汤”、“潞城甩饼”等。

晋城的“烧大葱”、“烧豆腐”、“铁锅炖菜”,长治的“长子炒饼”、“长子猪头肉”、“襄垣腥汤素饺”等美食都别有风味。

晋城的“十大碗”与洛阳“水席”如出一辙。

(四)晋西北板块——以大同、朔州、忻州为主要代表

晋西北地处山西高原的西北边缘,与河北、内蒙古接壤,历史上属于半耕半牧地区,是少数民族和汉民族聚居融合的地方,。

当地气候干燥,温差较大,无霜期短。

鹿、牛、猪、羊、兔、鸡等畜牧养殖发达。

特产有阳高大接杏、大同黄花、恒山黄芪、应县紫皮蒜、野生沙棘等。

晋西北的烹调以烧、烤、焖、涮为主。

大同市有6000多家餐馆,大同的烤羊排、烤羊脊、烤羊腿色泽金黄、口感酥软、味道醇厚,大同羊杂汤油厚、汤浓、酸辣、咸香、味醇。

曾被人遗忘的“老大同什锦火锅”近年来也开始重放光彩。

在晋西北民间百姓家的灶台上,都用直径一米多的大锅烩菜、蒸菜。

像“五寨黑肉烩菜”和“定襄蒸肉”就是用当地特有的大锅烹制的特色美味。

二、晋菜“六大流派”

晋菜文化的六大流派是指官府菜、庄菜、行菜、素斋、民间菜、 菜。

(一)“官府菜”——达官显贵的宴请称为“官府菜”

中华历史上第一道御膳是尧帝的“粝粢之食(谷类烙制的饼),藜藿(豆叶)之”;山西有我国最早的专供周天子食用的“八珍”宫廷食单;大同有北魏王朝的“北魏全鹿宴”;晋城有清康熙年间著名宰相陈廷敬的“皇城相府宴”;近代史上,有山西督军的“阎锡山家宴”等等。

(二)“庄菜”——富商巨贾的菜肴称为“庄菜”,又称“商贾菜”

历史上,山西商人日常生活的菜肴,婚丧嫁娶的宴席,买卖往来的应酬,官府上门的招待,都有各自的专职厨师和各自的特别肴馔。

庄菜有浓郁的地方饮食文化特色,其菜肴可与官府菜媲美。

晋商祖先留存的十多个传统菜谱为晋菜研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行菜”——市井酒楼的菜肴称为“行菜”,又称“市肆菜”

春秋时期,山西南部为晋国范围,当时城郭整齐,列肆成行,酒旗招展,饭铺飘香。

明清时期,在晋商故里的榆次、平遥、祁县、太谷、灵石、太原等地,票号、钱庄、商铺林立,商业市场十分繁荣,酒肆茶楼的“行菜”借鉴南北各地菜系之长,也给后人留下许多传统名吃,如平遥牛肉、平遥曹家熏肘、六味斋酱肉、太谷饼、清徐孟封饼等。

(四)“素斋”——佛家寺院的“斋饭”,又称“释菜”

素斋分为僧众日常吃的“斋堂”、办道场的“桌斋”和招待贵宾的“斋僧”等。

五台山僧尼所用的斋饭和民间百姓的素食忌用荤腥材料,多采用当地特产的台蘑、台参、台耳、蕨菜、金针、苦菜、百合、黄芪、地皮菜、五谷杂粮、豆制品、面筋、蔬菜为主料。

素斋菜肴一般不起荤名,菜品命名寓意佛教圣言,用木鱼度僧、佛山仙丹、开花献佛、慈航普度、观音春笋、山丹台蘑等菜名。

寺院僧众的“释菜”对素菜的发展及体系的形成有一定的贡献。

(五)民间菜——民间百姓人家的饭菜成为“民间菜”

辛勤劳作的百姓人家,在重大节庆日和人生的重大事件时一定要宴请宾客,从一个人诞生开始的满月、周岁、12岁、结婚,到不同年龄的生日,直至离开人世的丧事都要宴请亲朋好友,表达情怀。

逢年过节,家人团聚,亲戚串门也需设家宴招待。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山西民俗民风不同,食俗食风也各不相同。

如“高平十大碗”是我国传统水席的支脉,“汾州八八席”是晋中一带民间的特色菜肴。

(六) 菜——人们习惯将 民族菜称“ 菜”,又称 菜

唐朝 教东传,元朝 逐渐形成,明朝 “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分局形成。

山西省长治、太原是 的主要聚集地, 菜的口味偏重咸鲜,汁浓味厚,肥而不腻,嫩而不膻,烤全羊大菜最负盛名。

太原 饭馆“清和元饭店”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地方名吃“头脑”、“帽盒”、“稍梅”营养丰富,有益气调元、活血健胃、滋补虚亏的功效。

“认一力”餐馆是因 教义“认主独一,主力无穷”而得名,其“羊肉蒸饺”最有名;伊清园的“酥皮醋浇羊肉”别有风味;长治伊和轩的“ 十大碗”宴席深受回、汉民族群众的青睐。

三、晋菜的特点

晋菜注重火功,讲究刀功,擅长海鲜干货制法和烧、蒸、炒、熘、炸、焖、烤、煨、扒、烩、爆等多种技法。

传统晋菜汲取京、鲁、豫、川等菜系的制作工艺,选料广泛,味浓色重,火强味厚。

晋菜制作结合本地水土,大量采用醋烹技法。

与全国各大菜系比较,晋菜口味比较适中。

晋菜主要有四个特点:

(一)选料广泛

传统晋菜的烹制原料不仅选用当地丰富的特产资源,更有晋商大贾走南闯北,从全国各地带回的各种海鲜干货原料,包括高档翅、鲍、鱼、虾、贝类等。

(二)味浓色重

晋菜味浓色重,是因为北方气候干燥寒冷,人体盐分消耗多、热量消耗大,故在烹饪时味浓色重,以满足人体的实际需要。

(三)善用醋烹

晋菜讲究醋烹技法,醋可以去腥保嫩,也可以提鲜增香,还可以软化水质。

山西传统风味菜“过油肉”、“熘腰花”是在烹调过程的前期放醋。

为避免醋味蒸发,突出醋香、咸辣、酸甜的口味,“酸辣肚丝汤”、“酸甜汁”等菜肴是在烹调后期加醋。

(四)口味咸香

晋菜讲究原汁原味,以求浓而不腻、淡而不薄、味浓咸鲜、回味留香。

特别是大量的蒸菜、炖菜,口感软、嫩、酥、烂但又不失其形,突出咸、香、辣、酸、甜搭配的特色。

zz

春节马上到了,家乡的美食是必须要吃的,太馋人了,那是妈妈的味道,那是家乡的味道,想起来心里都是暖暖的,太幸福了。

我的家乡在河北张家口蔚县,蔚县的美食种类很多,简单介绍几种美食:

第一:黄糕

黄糕是我们县的特产,软糯香甜,口感好,人人爱吃,并且还可以做成炸糕,炸糕里可以包馅,有:红糖的,白糖的,豆沙的,韭菜鸡蛋馅的等等,非常好吃。每到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做几次炸糕吃,这才有过年的样子。

第二:八大碗

我们县的八大碗历史悠久,非常出名,每到有喜庆的节日都会吃八大碗,过年那是一定要吃的,有饭店卖的 也有自己做的。

八大碗就是不同的八个菜,各具特色,口感不同,让人回味无穷,在古代我们县的八大碗是非常上讲究的。

第三:小米煎饼

小米煎饼在我们县是地方特色美食,用小米磨成面制作而成,煎饼里可以放韭菜,葱花,还可以放肉馅,肉馅煎饼那是非常美味的,煎饼是来我们县旅游的人必吃的美食。

第四:凉粉

凉粉是最馋人的,人们一年四季都爱吃,无论是当地人还是外地人都非常喜欢吃。我们县的凉粉种类有:旋粉,豆面粉,荞面粉,苦荞面粉,土豆粉等,酸辣爽口,软糯爽滑,非常美味。过年吃肉太油腻了,来上一碗凉粉,既解腻又凉爽。

第五:豆制品

我们县的豆制品种类是最多的,有:豆腐干,豆腐,炸豆腐,豆腐皮,豆腐卷,豆腐丝,冻豆腐等等,可以炖着吃,煎着吃,直接蘸着辣椒油咬着吃,豆香浓郁有嚼劲,非常美味。

家乡的美食真是太多了,还有:糊糊面,蝌蚪,凉皮,小米饭,大烩菜,糖麻叶,甜茎菜,地皮才,家乡的老咸菜等等,真是数不胜数。

一个家乡一个风俗,每个家乡都自己的美食,每个人都爱吃自己家乡的美食,那是从小养成的习惯,那也是家的味道。

大同的特产美食有哪些

大同,山西省省辖市,是中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首批13个较大的市之一、中国九大古都之一,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大同的特产美食,一起来看看吧!

莜面窝窝

莜面窝窝形似圆形小筒,制作时先把莜麦炒熟,磨成面;再把莜面用开水泼熟,和好以后,做成各种花样蒸熟,即“三熟”。吃的时候可分冷热两种菜:冷菜是拌黄瓜丝、水萝卜丝,再配以盐汤辣子炝油,菜与莜面拌起来,清香可口;热菜是羊肉臊子,配点蘑菇,开笼后将莜面蘸上羊肉蘑菇鲜汤,更是口感柔滑,香味扑鼻,美不可言。

黄糕

黄糕这是大同一带常见的家常食品,原料是黄米面,先用温水和成碎块状(散粒),上笼蒸熟,然后倒在盆里用手再揉一遍,边揉边在其表面抹点麻油,这样作可以防止糕面表皮干裂。最后把和好的糕面分成小块,蘸上肉菜汁即可食用。黄糕具有“黄、软、筋、香”四大特点,吃起来松软可口,十分味美。

大同凉粉

大同凉粉是用土豆淀粉加工制作,同时每个凉粉摊上都有三罐,即:醋、葱盐、辣椒油。还可以酌情增加当地特产豆腐干、莲花豆、熏鸡蛋等。清泠泠的凉粉、红通通的辣椒油、炸得金黄酥脆的莲花豆,切成菱形嚼起来特别筋斗的豆腐干,看上去就是色香味俱佳,禁不住让人胃口大开。特有莲花豆、豆腐干和辣椒油。莲花豆香酥可口,豆腐干嚼得过瘾,而辣椒油则口感香辣,不同于其他辣椒的干辣。

羊杂

吃完羊肉后,把羊头、羊蹄、羊心、羊肝、羊肺、羊肠以及羊血等洗净、煮熟、切碎,配以葱、辣椒、盐等调料熬制成汤。因为里边杂七杂八应有尽有,故称羊杂。大同羊杂汤里面还掺有山药粉条,有荤有素,油而不腻,质醇味美,捞出锅来热气腾腾,香气袭人,吃起来味道鲜美,具有明显的驱寒、暖胃、舒身等功能,是一味较好的食疗保健食品。吃完羊肉后,把羊头、羊蹄、羊心、羊肝、羊肺、羊肠以及羊血等洗净、煮熟、切碎,配以葱、辣椒、盐等调料熬制成汤。因为里边杂七杂八应有尽有,故称羊杂。大同羊杂汤里面还掺有山药粉条,有荤有素,油而不腻,质醇味美,捞出锅来热气腾腾,香气袭人,吃起来味道鲜美,具有明显的驱寒、暖胃、舒身等功能,是一味较好的食疗保健食品。

大同刀削面

山西是面食之乡,面食种类繁多,其中以刀削面最为有名,可谓“面食之王”,它有内虚外筋、柔软光滑、易于消化等特点,与北京的打卤面、山东的伊府面、武汉的热干面、四川的'担担面被誉为我国著名的五大面食。在山西各地的刀削面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大同的刀削面。可称“面食王中王”。

大同刀削面物美价廉,色、香、味俱全,形成了独特的大同风格,很多外地朋友来到大同,在品尝之后,都赞不绝口。一些本地游子,在回到家乡之后,都要先赶去削面店,去吃一碗刀削面,来解日夜思念之情。

大同兔头

大同兔头的闻名于世,十几年前就已美名远扬。有一条街叫帅府街,又叫司令部街,自兔头在这条街成为气候,人们更习惯称它为兔头一条街。据说,大同兔头日销能达四万只,足见人们对此不是一般喜欢,而是一种嗜好。这种另食客交口称赞的美食也并不难做,用姜葱辣椒八角等十余种香料红焖兔子的脑袋,熬的时间约莫3小时以上,直至入味 。

“飞禽莫如鸪,走兽莫如兔。”人们爱吃兔肉,既是风俗习惯使然,又有近几年科技工作者揭示的兔肉营养丰富的诱惑。据《本草纲目》记载,兔肉性寒味甘,具有补中益气、凉血解毒、养胃利肠之功效。现代科学家研究证明,兔肉有高蛋白、高赖氨酸、高消化率、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热量的特点,是一种“三高三低”的食品,食之可预防高血压、肥胖症、动脉硬化等现代文明疾病。

百花烧麦

杂史记载,大同的烧麦出现在明代。明初,朱元璋为了巩固边防,派十三子朱桂来到重镇大同。这位王爷以美食为乐,发现边镇肉类食材居多,便琢磨制作烧麦以供口腹之乐。御膳房的大厨们巧心独具,制作出的烧麦外形俏丽,味道鲜美。边口雪白,如同梨花开瓣;皮薄似玉,透过面皮可以看到肉馅。由于色香味形俱佳,朱桂十分开心,常在府中大摆宴席,用烧麦招待文官武将。众人深感烧麦味美,纷纷探听制作方法,以便能在家中品尝。后来配方留入民间,各大饭店也做开烧麦,品种花样不断增多,出现菜叶烧麦、水晶烧麦、翡翠烧麦、金丝虾烧麦等。

庚子年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西逃至大同,当地官员为巴结老佛爷,在餐饮住宿上费劲心思。由于凤临阁酒店名声在外,所以被指定承接下接待任务。厨师们用鸡、鸭、鱼、虾、蟹、牛、羊、猪、兔肉做馅,分制成九笼烧麦,烧麦呈到慈禧面前后,她发现每一笼烧麦上端的花形都不同,分别是牡丹、荷花、玫瑰、芍药、玉兰、月季、秋菊、杜鹃、梅花,不禁心花怒放,遂赞其为“百花烧麦”,后世得以此名流传。

“百花烧麦”是大同饮食文化的象征。它凝聚着大同人对美食的理解和创造,是大同地区百姓生活智慧的体现。

老大同什锦铜火锅

寒冷冬季,如果随便问一个大同人最想吃的美食,相信很多人一定会脱口而出:火锅!

大同的火锅有很多种,但对于大同人来说,最喜欢的恐怕还得说是老大同什锦火锅。一架老式的铜火锅摆放在桌子中央,锅中荤素搭配的十几种食材不仅色泽诱人,且经过汤汁熬煮,其香更是让人垂涎欲滴。待举箸下咽,扒肉条的软糯、蹄筋的爽口、西兰花的香脆、白菜心的鲜嫩更是满口生香。

什锦火锅,顾名思义是用多种食材制作而成。老大同什锦火锅一般选用老式的铜火锅进行烹制,最正宗的是烧木炭的。老大同什锦火锅的用料非常丰富,其中肉类有大同传统的扒肉条、清蒸丸子、排骨、牛肉等,素菜有干豆角、干葫芦条、黄花、木耳、白菜、菠菜、油炸豆腐、油炸山药、粉条等,另配有鱿鱼、海参、大虾等。

什锦火锅的制作方法并不复杂,但要想做好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关键在于菜品的摆放,不仅要注重色彩,还要荤素搭配,这样才能保证汤鲜味美。具体做法是,先将各种原材料切成段或片备好,把白菜心、细粉条装在铜火锅底部,撒上海米,摆上丸子,在上面再将大虾、鱿鱼卷、红烧肉、炸豆腐、黄花、红萝卜条等按不同的颜色,荤素相间顺序摆放。食材摆好后,即慢慢注入底汤,把烧红的木炭放入锅膛,待火锅烧开炖20分钟左右,即可大快朵颐了。

老大同什锦火锅爽而不腻,鲜美可口,再加上铜火锅为大同特产,这也造就了大同什锦火锅的独特风味,成为大同人的最爱。日前,老大同什锦火锅还入选市级非遗。

老大同八大碗

除夕之夜,全家团圆,吃年夜饭是中华儿女的守岁习俗。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我们塞上古都大同美食文化博大繁荣,流传于老大同民间的过年美食“八大碗”,虽然现在经过时间的流转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八大碗”的浓浓年味,依然以其独特的味蕾记忆留在老大同人的脑海里。

“八大碗”顾名思义就是由8道菜肴组成,由8只大海碗盛放,包含着扒肉条、黄焖鸡块、过油肉、糊肘子、扒羊肉、红烧鱼、黄焖丸子、八宝饭这些民间菜肴。

关于“八大碗”的发源有很多版本,比如正定“八大碗”相传为三国名将赵云所创,安徽“八大碗”甚至和大文豪苏东坡颇有渊源,最离奇的版本要数曹国舅腾云化得“八大碗”的传说。当然,这些均属坊间传闻,但“八大碗”流传甚广是不争的事实,鸡毛野店也好,巨室豪宅也罢,餐桌上都常常能觅到它的踪迹。

老大同的“八大碗”,当属北京“八大碗”一脉,最早盛行于清朝中期。清朝乾隆年间,政通人和,百业兴旺,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其中以“满汉全席” 称雄于饮食业。满汉全席分为上八珍、中八珍和下八珍,八大碗因其食材粗简,故被列为“下八珍”,民间称之为“八大碗”。

旧时代的“八大碗”做法有粗细之分。以北京八大碗为例,细八大碗指熘鱼片、烩虾仁、全家福、桂花鱼骨、烩滑鱼、川肉丝、川大丸子、松肉等;粗八大碗有炒青虾仁、烩鸡丝、全炖蛋羹蟹黄、海参丸子、元宝肉、清汤鸡、拆烩鸡、家常烧鲤鱼等。

清代,大同与京城商贸往来频繁,北京“八大碗”逐渐流传于大同坊间,成为人们婚丧嫁娶时的主要宴宾形式。但是,大同的“八大碗”并非照搬北京“八大碗”菜谱。由于当时大同又与口外(今内蒙古)商贸往来较多,吸纳了西北地区“清真八大碗”的一些菜品,如扒羊肉、扒牛肉,加之融汇本土特色菜肴,故而形成独具风味的大同“八大碗”。

;

在中国人的美食字典里,是把水席当作洛阳的文化符号之一的。因为洛阳水席是迄今为止,中国宴席中唯一以整套宴席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也正因为此,我曾经以为洛阳水席是国内唯一的水席宴,没想到在焦作市博爱县,我居然也吃到了当地代代相传的特色水席。不同的是,博爱人管他们的水席叫“三八”席。

  博爱印象

  博爱县位于太行山南麓,焦作市西北部,北与山西晋城市泽州县毗邻,东与焦作市区、武陟县、修武县接壤,西隔丹河与沁阳市相连,南与温县隔沁河相望。

  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太行山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中国青少年科学考察探险基地,被驴友们赞为河南省最具魅力的十佳风景名胜区、河南省十大旅游热点景区,被誉为“北方三峡”的青天河就在博爱县境内。

  这样的自然风光、有山有水的地理优势,按常理说,也应该盛产美食。但遗憾的是,扒拉一下网站,或者询问一下周遭的驴友、众多河南人,对于博爱县的特产、小吃的印象基本停留在烧鸡、四大怀药上。

  听到这类信息的博爱本地人通常会用大多数河南人听不懂的山西腔(因与山西晋城交界,因此,博爱口音更接近山西晋城口音)说:烧鸡是周口滑县的,八竿子打不着博爱的边儿;四大怀药主要产于怀庆府地区,算是我们大焦作的,好不好?

  这种情况跟久慕开封美食之名而专程杀到开封胡吃海喝的那拨人,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因为偶尔的试吃行为是吃不出开封哪里的双麻火烧最好吃,开封哪个胡同里的四味菜最好吃,开封哪条巷子里的蜜三刀最好吃的。

  这就是围城内外的盲点和障碍。

  好吧,本期就兼带扫盲的任务吧。

  何谓“三八”席

  博爱水席来自民间,是博爱、沁阳一带特有的传统宴席。当地人的红白喜事、宴请宾客,一般都以水席待客。直到今天,博爱县城、周边乡镇及沁阳一带随处可见专做水席的饭店和水席园。

  但水席是一种比较书面的叫法,博爱本地人至今仍习惯把水席叫“三八”席。不过,别误会,博爱“三八”席无关三八妇女节,是跟按顺序上席的八凉、八小碗、八大碗的数字都是“八”有关,因此叫“三八”席。

  曹静,是吃着“三八”席长大的、土生土长的博爱人,因为热爱自己的本土饮食文化,如今,在曹静经营的博爱沁园春大酒店里,博爱“三八”席被列为主打宴席。

  曹静介绍,传统“三八”席的上菜顺序是先上八盘凉菜,而后上八小碗热菜,最后上八大碗热菜。整场宴席24道菜,除八个冷盘外,其他八小碗、八大碗,道道带汤水。

  曹静认为,博爱“三八”席是由博爱地区的地理环境、风俗礼仪、生活习惯所决定的。自古以来,博爱当地民间多食汤类,常常把主副食放在一起,煮成稠汤,吃菜也多以烩菜为主,如浆面条、土信面、糊涂面条、杂拌、杂碎汤、丸子汤等。这种饮食习惯对博爱“三八”席的产生都有重大影响。

  “传统的博爱‘三八’席,对凉菜、热菜装盘器皿的尺寸都是有要求的。”曹静介绍。

  八凉

  传统“三八”席的八个凉菜一般用七寸青花瓷平盘装菜。

  八个凉菜是按四荤四素搭配的,菜品可以根据季节、档次因地制宜。但按照习俗,无论怎样改菜单,有两样菜是必须保留的。

  一个是猪头贡肉,另一个是博爱灌肠。曹静介绍,猪头贡肉看似普通,但制作非常讲究。要用猪头肉、猪尾、猪蹄汆水后,加入花椒、大料、葱、姜一起煮。开锅后,小火长时间熬制,使胶原蛋白充分溶入汤中,冷却压制后改刀装盘。

  博爱灌肠跟河南其他地方的灌肠不一样,是用猪大肠装入五花肉、木耳、花生、淀粉、鸡蛋等配料煮制而成的,吃起来更有嚼头,口感也更丰富。

  其他凉菜还有花生米、莲菜、芹菜、石花菜、白菜、紫红萝卜、荸荠、银条、卤肉、烧鸡、皮冻、小车牛肉等(从中任选)。

  八小碗

  传统八小碗用的是小号青花瓷海碗。

  按照传统上菜顺序,第一道上的是由海参、鱿鱼、虾仁制作的三鲜汤。

第二道是用猪肉片配上莲菜、玉兰片等烹制的一道重头菜:肉片莲汤。

  接下来是烩鸡茸(或者清炖鸡块),然后是牛肉汤(或者牛杂汤),之后是飘着点点芝麻香、配着红薯丝丝甜糯的芝麻红薯汤(或者山药汤)和红枣莲子银耳汤。第七碗是酸酸辣辣、回味无穷的肚丝汤。八小碗中最后一碗是爽滑鲜嫩的烩白丸,寓意八小碗已上完,水席的大菜正式登场,开始上八大碗啦。

  八大碗

传统八大碗上菜改用大号青花瓷海碗。

  按程序第一个大碗是荟萃了腐竹、炸豆腐、鱿鱼、木耳、肉皮、酥肉等多种食材的博爱烩杂拌,这也是水席必上的特色菜肴,通常此时还会上一盘小点心。

第二道就是由上好的五花肉和腐乳蒸制的香浓软烂、肥而不腻的健腐肉,或者是博爱传统名菜里酥肉,也就是黄焖肉(现今水席上很少吃到这道菜了)。

  里酥肉是用大块五花肉,皮朝下把鸡蛋黄(鸡蛋清用于制作白丸)倒在肉上,用刀剁,再放些淀粉,把肉和蛋黄、淀粉全部混合在一起,再改刀成块,下入油锅内炸成金**。然后放入汤中煮熟,改刀装碗调味,上笼蒸透,这道美味方可上桌食用。这道菜做起来需要一斩、二煮、三炸、四蒸多道工序,费工、费时,但更能检验厨师的技术。

  接下来就是寓意吉庆有余的糖醋鱼(白事时以其他菜品代替),一碗绵软细腻、入口即化的豆腐汤(或者木须汤、熘肝汤)。

  然后是满(蛮)饭,也就是糯米甜饭,是水席中必上的一道甜品,是用江米配上蜜枣、红枣、葡萄干、莲籽、果脯、青红丝、白糖蒸的类似于八宝饭的甜饭。

第六碗是色泽红亮、酸甜可口的山楂汤,第七大碗是黄焖排骨,最后一碗是鸡蛋汤。

  鸡蛋汤是用切碎的小酥肉、腐竹、西红柿、海米、青菜等配料,把鸡蛋液打进去之后,勾芡调味。此汤精妙之处在于要用足够量的香醋或老陈醋,加入汤中,立即离火。

按当地的习惯,大凡坐席者,吃了一肚子的鸡鸭鱼肉,食客已酒足饭饱,需要用酸酸的鸡蛋汤清一清满口的荤腥油腻,当然,还有一个用意:鸡蛋汤一上,宣告宴席已经结束,喝过鸡蛋汤就可离席了。

游青天河山水,品沁园春水席。

介休的特产是什么

介休市位于山西省腹地,太原盆地偏南。北、东北部分别与汾阳市、平遥县接壤,东南与沁源县毗邻,西南与灵石县相连,西北与孝义市相望。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介休的特产,欢迎大家阅读。

一、绵黄芪

“黄芪之出绵上者,其片折之柔如棉,故谓之绵黄芪。”

“产绵上者良,故名绵芪。”

在中国的很多药典和笔记中,绵山的黄芪都是黄芪中的上品。

黄芪这种中药材是“补气诸药之王”,在非常多的中成药、验方中只要涉及到补气的药方,可以没有人参,但必然会有黄芪、而品质最好的黄芪就是出产在我们介休绵山一带的“绵芪”、“绵黄芪”。

你要不知道该做什么,享誉中药药典中的“绵芪”难道你不知道该怎么办吗?

二、三七、党参

介休有一座绵山,一座狐岐山,一座银锭山,这三座大山都是聚宝盆。今天工业化介休时代的人可能只知道烧焦炭、贩煤,对不起,你没文化能怪谁?你想赚快钱又没赶上好时候是活该!

但是,介休就是有出产这么好的三七,这么好的党参,你不知道,但是著名的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却知道。

曾国荃在山西当巡抚的时候,修编《山西通志》其中的物产篇,以极高的评判标准对山西各地的物产进行了筛选,对最佳物产进行了编辑,其中介休的三七、党参榜上有名!

你可以说我没见过世面,那几根破草当宝贝,但是你不能说曾国荃这位朝廷的封疆大吏没见过世面吧?

介休三七、党参,我都告诉你这是好东西了,你要想不到该怎么办,那你就不能怪介休了!

三、古法和香

这是个有技术含量的介休特产,从康熙年间开始,介休就有了出产香的记载,到光绪年间洪山香房共有一百四十家,最多达到二百家,形成了造香、贩香、贴牌生产、专制包装、跑经济等一个完整的造香产业链,兴盛了一百多年,市场从东北三省、陕西甘肃,两湖、江浙,到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诸国。

介休洪山的古法和香,是中国和香北派的典范,我最近写了一本书正在校对,书名《介休洪山古法和香文化漫谈》,一百多页的小书,写的我把自己都感动了。其实是洪山古香房的那些先辈把我感动了,真牛逼的手艺!

你说你不会造香?那还不简单?卖香你总会吧?卖香也不会,那不好意思,没本事造香,也没本事卖香,那你是真没本事,别怪介休没有给你留下好物产。

四、洪山陶瓷和琉璃

洪山真是个好地方,古名狐岐山,《山海经》、《水经注》上说“狐岐之山,胜水出焉。”

洪山的陶瓷和琉璃,那是美轮美奂的代名词。

别的我就不说,洪山陶瓷是集定窑、耀州窑之大成,堪称自成一派。2014年到2015年,一个黑釉油滴小茶碗在淘宝上可以卖到200块钱一个,就那还经常断货。古董贩子排队等着洪山陶瓷出窑,就为了洪山陶瓷那宋辽金三代的玩意儿。

卖不了黄芪、三七、党参,卖不了古法和香,卖陶瓷你总行吧?这东西利润也不小,你要连这个也觉得不会卖,唉,那我就实在是没说的了,只能给你再推荐点儿别的了。我老人家也是在是个雷锋式的好青年,这么苦口婆心!

五、绵小米

绵小米是我给起的名字,很多介休老人都知道介休最好的小米不亚于沁州黄,这就是口传的“兴地小米”。但是实际上南槐志的农民说他们村的小米更好,然后长寿村的农民也说他们村的小米最好。

其实大家都不要争,一座巍峨神奇的绵山,养育了太多优质的物产,这些村儿都是因为有绵山的庇护,所以才能出产这样优质的小米。前几天淘宝“乡甜农场”的负责人来介休,就在介休看中了介休的小米,啧啧,你看看人家一个外地人跑到介休来都能看中介休的小米,都敢运作介休的小米,捣腾了三十多年焦炭、煤炭的介休人却说“介休有啥特产?介休有狗屁特产!”好让人觉得脸红!咱们能不能有点实干主义的精神,别老是怨天尤人好不好?

唉,看到这儿好多人说,你说的全TM是农产品,那得有人种才能卖啊!没人种我咋卖?

好吧,你要真脑子转不过弯而来,我就给你说点儿不需要种的介休特产。

六、八大碗

“八大碗”相传是李世民当秦王的时候,在介休收服尉迟恭、大战宋金刚旗开得胜之后,李世民同志犒赏三军的时候发明的。跟着“八大碗”一起发明的还有一段大名鼎鼎的“秦王破阵乐”,瞅一瞅,看一看,介休的特产真丰富,不仅有吃的,还有音乐,呵呵,当然了“秦王破阵乐”要外卖还是有点儿难度的,不过对于脑瓜子活泛的亲也未必就是不可能从中赚钱的。

“八大碗”这种套餐食品介休现在就有人做,卖不了地里产的,锅灶上出的东西总可以吧?就算有个天气渐暖的因素,但是人能让尿憋死了,那可就真是笑话了。

七、汉槐酒、咸亨涌黄酒

汉槐酒传说是介休原来有一家酒馆,就在一棵老汉槐旁开设,自家酿造的酒,色泽青黄,类似于有点竹叶青的意思,入口甘冽。这种酒据说在介休卖了几百年,建国以后才绝迹的。介休历代县志的物产篇中都会记载这种酒。好好看看这段简单的记载,商机就在这么短短的几句话里。

再说说咸亨涌的黄酒吧!

咸亨涌是义安的一个老字号的黄酒酒坊,当年阎老板在世的`时候就经常念叨咸亨涌的黄酒怎么怎么的好喝。后来有介休的老先生就说,现在代县大名鼎鼎的黄酒,其实就是学了咸亨涌的配方才让黄酒落户代县的。说着说着,我又给懒人说出一点商机来。

什么?你没看到商机?我勒个去,那你丫也太懒了吧,商机唉——,我要一句话给你说明白了那就太没技术含量了吧,何况我这样说其实已经跟一句话说明白一样了吧?

后边儿的说点儿略有技术含量的物产吧,其实多动动脑筋,理解一下这句话,你就知道那些你不能想明白的物产,其实很容易搞定。法国有个流行大师说过一句话:“时尚就是把过去的时尚元素重新整合。”

好好体会这句话,想明白了你会受用一生的。

八、绿牡丹

我数了数,介休历史上栽种过的名花有三十三种之多,其中最最最有名,最最最传奇的就是“绿牡丹”。当年我跟着阎老板屁股后面混的时候,见过老先生们整理的一堆文献里面说:介休独产绿牡丹,唐时武则天收天下牡丹于洛阳,特遣官于介休移绿牡丹数珠藏于洛阳。

看过老先生们这段记载,我一直以为“绿牡丹”是一个传说。去年的时候去洛阳牡丹节看牡丹,我就跟导游开玩笑,你们这儿又绿牡丹吗?

结果导游妹妹跟我说啊,有啊,您好了不起,居然知道绿牡丹这种奇异的品种。

我勒个去,后来我就真见到了,绿牡丹!真的是绿牡丹!这就是一千多年前武则天那老娘们儿从我们介休移走的绿牡丹!

现在这种品种属于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品种,有现成的种子。我就想啊,一千多年前绿牡丹能在介休独长,它是属于介休这块土地的,一千年后它要是回归上天曾经赐给它的故土,那它得开成什么样?

这玩意儿对于我这种只能玩儿转笔杆子的人来说,技术难度亚历山大啊,但是对于祖祖辈辈跟土地打交道的农民伯伯们来说,应该不是什么难度太大的事儿吧?

九、义棠铁器

请注意,铁器是我们司空见惯的生活用具之一。但是能够作为物产记载进《山西通志》这样的府志里面的铁器,那就说明义棠的铁器在清朝的时候是真的很有名,就跟大同的铜火锅一样有名的道理是一样一样的。

这时候很多80、90后可能就要蒙圈了,哈哈哈,谁让你丫不会做饭,对厨房知识知道的有限呢?

随着工业化的快餐文化的发展,我们的很多生活用具都变成了铝的、不锈钢的、合金的等等金属的。但是,很多营养学专家就说,这种铝的、合金的东西长期使用是对健康不好的,比如说把,南方现在很多的酱油就专门要添加锌,为嘛呢?因为他们的锅碗瓢盆之类的炊具都是铝的、不锈钢的,营养学家说,要用铁锅、铁瓢,不然会缺锌,要不就是在酱油里面添加锌。这就好像很多营养学家建议人们把炒勺、笊篱之类的炊具换成铜的一样,可以在日常的做饭过程中为膳食适当的补充微量元素铜的摄入。

不知道你有没有从中看到义棠铁器这个金字招牌的前途在哪里。我们再多说点有逼格的事情。

最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雅文化”在不断的渗入到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中,于是人们过去拿功夫茶具喝茶的讲究上又叠加了一个用铁茶壶煮水、煮普洱茶的玩儿法。于是乎,我爷爷的爷爷手里用的那样事儿的铁壶,变矮,变小了,变的有花纹了,变的讲究器形了,于是价格也猛涨起来,现在的一把精致铁壶,能卖我爷爷的爷爷那样的五十把铁壶。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和价值啊!

十、布、丝绢

县志上记载宋安村、段屯一带出产布匹、丝绢。没错,这种江南一带的特产,在介休就是这么被当成物产记录进来的。

我要说的重点不是我们应不应该搞纺织业,重点是请你注意,粗产品的价值是不如加工品的价格的。那么我们的问题就来,既然我们有这样的文化背景,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搞点儿小资情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和介休的布、丝绢文化结合起来?我前面引述了“时尚就是把过去的时尚元素重新组合”。有时候不得不感叹,有些商机就是给那些动手能力强的人准备的。我前几天在某宝上买了个夏天装钱、卡、手机的手包,棉麻的,就是钱包一样的款式,唯独是扣子是个铜的,上面有个“福”字纹,168元啊!为了一个中国风在手,168个人民币我就咋给了江苏人!

介休的动手能人们,你们开发一个这样的包包,我给你们168个人民币多好啊,肉烂在锅里啊!

;

中新网太原10月20日电 (高瑞峰 上官云)剪纸、漆画、木雕、千层底等多个非遗项目入驻,刘家堡村借“非遗文化街”声名渐播,由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出圈”,成为网红打卡地。

刘家堡村是明代大学士王琼的故里,地处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距离市区近30公里。近年,该村深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打造了非遗文化街区,以“农业观光+非遗文化”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子。

“村两委”工作人员吴力军告诉“母亲河畔的中国”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一行,该村打造的非遗文化街区,融合非遗文化和田园风光,已形成游览、研学、体验、 美食 等为一体的乡村文化 旅游 综合体。

“将村里闲置的老院子统一进行翻新改造,打造非遗文化街和民宿,为入驻的非遗项目免费提供。”吴力军说,非遗进入农家院,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带动了当地观光农业和休闲 旅游 的发展。

走进村中,街头巷尾大面积墙绘随处可见,一座座非遗项目入驻的院落散布其间。据了解,目前刘家堡村非遗文化街大小项目院落50余个,规划有民宿区、雕刻区、餐饮区、非遗区等,日均客流量可达3000人次左右。

该村还通过修车铺、钉盘儿碗、拨浪鼓等几十种农村老行当,老式自行车、录音机、电视机等老物件,及耧儿、犁耙等农具实物,进行“乡村记忆”展陈。

此外,刘家堡村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以赏花休闲、婚庆摄影、乡村 旅游 为特色,重点推出古朴典雅的新型农家乐及民宿,并推出牺汤、八大碗、小店元宵、沾片子等当地特色 美食 ,打造“市井文化”名片。

“把非遗传承人请过来,助力非遗传承,同时带动村民参与非遗传承。另外,村集体统一租赁院子,村民有租金收入,还可以在非遗工作室工作;游客增多,更带火了农家乐。”吴力军介绍,全村共540个院子,计划修建100个“非遗小院”,吸引更多的非遗项目入驻。

“风里雨里,我在刘家堡村等你。”刘家堡村一处院子拐角处有这样一份邀约。目前,借助非遗文化优势,该村成为城市近郊休闲旅行的网红打卡地,并成为了解太原 历史 文化和地方 美食 的一处窗口。(完)

以上就是关于太原必吃的十大美食全部的内容,包括:太原必吃的十大美食、请问老人三年孝期内端饭三顿早餐可以供粥吗、山西人怎么吃吃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2618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