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关于猴子的寓言故事有很多,同时也交代出了很多的道理,那么关于猴子的寓言故事都有哪些呢?

一、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
(一)猴子捞月故事内容:一群正在玩耍的猴子,看到井水中月亮的倒影,以为月亮掉到了井里,于是,齐心合力捞月亮的事。由于众猴不了解井水中月亮的真相,一假当真,弄巧成拙,空忙一场,既愚蠢又可笑。
(二)猴子捞月故事的解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仅凭不切实际的幻想做事,遇事要多动脑,认真思考以及不要在虚幻的事情上投入过多,最后只会白费力气并且什么都得不到。
二、小猴子下山寓言故事
(一)小猴子下山故事内容: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它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它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小兔跑进树林子,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二)小猴子下山故事的解读:如果总是三心二意的话,见异思迁,就会顾此失彼、一事无成。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不要盲目从众,看见别人干什么就去干什么,要目标明确地朝着一个方向努力!
罗曼.罗兰说过:“爱是生命的火焰, 没有它, 一切变成黑夜。”至今,我从没忘记过那篇短文所带给我的道理!
《一群人和一群猴》讲述的是一群人和一群猴子很多天都没吃饭,后来他们都捡到了一个苹果。人把这个苹果让给女人,让给老人,让给孩子,而猴子却从别的猴子手里夺去,在它们心里只有自己。
爱是没有回报的只有付出的。这种爱或者就是当你忙的筋疲力尽时,是家人默默地为你晚餐;这种爱或者就是当你摔倒的时候,是一位不知名的阿姨慢慢扶你起来:这种爱就是当你在寒风中上学时,是妈妈为你披上一件温暖的背心……就如短文中的人一样,当看见别人快乐时,他们是最快乐的。
还记得有一次,我不小心踩中了香蕉皮,我整个人都摔了下去,这时我心想:“啊, 好痛啊!有谁能扶扶我啊?”结果,街上的人像是不关他事一样,看都不看下。我失望的慢慢爬起来,这,让我想起了故事中的猴子。忽然,似乎有种力量在拉着我,哦!是一位阿姨!啊,这是爱的力量,爱的力量啊!顿时,我的心一阵温暖,这让我想起了故事中的人。
爱是一片冬里的阳光,是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是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爱是一场洒落在久旱的土地上的甘露,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感情的滋润。
在我看来,孙悟空是一个责任心很强,懂得合理利用资源,机智善变,但是却不会交友有些愚忠,偶尔有些自大得意忘形的猴子。小时候每年暑假都会重复播放西游记,我们家里人都挺喜欢看,现在虽然很久没有看了,但是对里面的人物都有很深的印象。孙悟空不是我最喜欢的角色,但是是认识最深的角色(自己认为认识较深)。
首先我认为他责任心很强,比如三打白骨精:在第一次他打死白骨精化妆成的农家女后,就被唐僧训斥和责怪,但是后来他仍然顶住压力先后打死老太太和老头儿,后来被唐僧赶走,但是他仍旧在唐僧被抓后前去营救,这就能充分证明他的责任心极强!但是有一定我这么多年都没有想清楚,就是他明明已经知道山中有妖怪,而且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为什么不带着唐僧离开山里?还是听从唐僧的话在山中休息。这里感觉他有点太过于听从唐僧的话了,并且十分自信于自己的实力。
其次之后师徒四人多次遇到妖怪在他无法以一己之力战胜的情况下他能够及时的上天入地的寻求神仙们的帮助,而且还都能够得到他们的帮助,这就能看出来他懂得利用资源,并且人缘不错。但是在唐僧他们遇到托塔李天王的干女儿一只白鼠时,唐僧被抓,孙悟空上天去找李天王帮忙时,他和李天王发生了一系列口角,而在李天王反过来请求他时,他傲娇的拒绝并且很得意洋洋,后来是太白金星劝说他要是再磨叽唐僧都要和妖怪成亲生娃娃了,他才恍然想起要救师傅!
最后就是他交友方面的问题,在西游记里他其实朋友很多,但是大多都是点头之交,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畏于他的武力值和后台才与之交往,也并没有长期的交往联系,并不能看出他的交友能力。但是明面上就猪悟能、沙悟净和牛魔王了,但是和他最为亲近的猪悟能却多次出卖和诋毁他,幸好在关键时候八戒还是有点用的,不然他的这个朋友交的就太失败了!而沙悟净其实忠厚老实,有正直肯干,但是孙悟空与沙悟净的关系却不如和八戒好。而牛魔王这个朋友却因为红孩儿、铁扇公主等人的种种原因而疏远了。这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他并不是很会交友的人。
孙悟空为什么不是龙,不是虎,而是只猴子呢?在这个看似幼稚的问题背后,其实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 在佛教史上,悟空不是猴子而是人,他也曾出使西域 《宋高僧传》卷第三写释悟空是京兆云阳人,原姓车,名奉朝,是后魏拓跋的远裔。他从小天资聪颖、孝顺父母,出家之前官拜左卫泾州四门别将。他奉命护送罽宾国(汉西域国名,今克什米尔一带)使臣回国,在罽宾国都城突患疾病。他病中发愿,痊愈之后就出家为僧,号达摩驮都(法界的意思)。唐肃宗至德二年,悟空29岁,于迦湿弥罗国受具足戒,研究根本律仪,并在各地流浪,遍访名寺名塔。 学成之后,悟空到龟兹的莲华寺,潜心翻译,将《梵本十地回向轮十力三经》翻译成中文。在西域逗留了近40年后,贞元五年,他回到京师,进上佛牙舍利,敕封为空壮武将军试太常卿,入章敬寺修行。而此时,他已经60多岁了。 佛经中的悟空除了也曾经出使西域之外,和孙悟空之间表面上看没有什么本质的联系。莫非这妖猴真是凭空而来? 悟空和尚和玄奘法师在历史上一样都是取经人,这一点值得注意。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去西天取经的人叫朱士行,为曹魏时代颍川地方人,这个朱姓可能是猪八戒的猪姓的一个源头。在更早的西游故事中,如朝鲜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中出现过一个叫朱八戒的黑猪精,显然是猪八戒的前身。明代的朱姓皇朝让朱这个姓氏在小说中变得讳莫如深,以朱为猪,进而演化出一个喜闻乐见的耳大鼻长的猪精形象,这是可以想象的事。 如果我们能够接受这个推论的话,那么,唐僧和这两个也曾经去西天取经的徒弟共同形成了一个取经者的团队,他们不论以什么面目出现,至少他们都曾经虔诚。 这三位取经人到了《西游记》中有了不同的角色分工。唐僧是人,其他两位都沦为动物形象。 《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对孙悟空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英国汉学家杜德桥发现,猿猴角色在文学和宗教史上具有两个完全不同的传统。一个是妖精形象的猴子,需要降龙的二郎神或哪吒来压制;另一个则是亲近于佛教的猴子,主要出现在佛经中。 宋朝刘克庄的一首诗“取经烦猴行者”已经有猴子参与到取经过程中来的记载。明李祯《剪灯余话》卷一《听经猿记》中有个叫袁逊的猴子,穿袈裟修行。《大日经序》中说北天竺国内还有一个小国,叫勃鲁罗,每年七月,都有几千只猴子捧着经书出来晒。而观音菩萨手下的二十八部众中有大猕猴毕婆伽罗,《大唐西域记》中也有猕猴向如来献蜜的遗迹。 在佛教诞生的印度,被大家所津津乐道的是古印度神话《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这只猴子和孙悟空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从故事表层来看,两者颇有相似之处,这一点也为大多数《西游记》研究者所认同。 《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也是使罗摩杀死魔王、和悉多团圆的第一功臣。在罗摩兄弟寻找悉多的过程中,他们来到猴子国,遇见了猴王的军师哈奴曼,罗摩兄弟帮助猴王夺回王位,为了报答他们的恩情,哈奴曼决定帮助罗摩兄弟找到悉多。于是,在这部卷帙浩繁的史诗中,哈奴曼开始与抢走悉多的罗刹王罗波那和罗刹女哩薄那迦展开激烈的搏斗。这个故事几乎可以视作是《西游记》中“铁扇公主”故事的原型,因为在《西游记》中,铁扇公主仍被认为是罗刹女。而且,哈奴曼被认为是风神的儿子,这和《西游记》第一回说孙悟空是因风受孕也有相似之处。 孙悟空和哈奴曼都能任意变化身体,还能变成人。哈奴曼和孙悟空一样神通广大威风凛凛。悉多说哈奴曼:“你步履快捷得像风,你的威力像火—样。”他能够让自己的身体增长,牙齿和爪子像金刚石般坚硬,力大无穷,可以把山、林、丘陵和塔、拱门、宫殿都—起搬走。我们在《西游记》第三回孙悟空从龙宫归来后将金箍棒和自己的身体都变得奇大无比时,也曾经目睹过这样令人目瞪口呆的情景:“他弄到欢喜处,跳上桥,走出洞外,将宝贝攥在手中,使一个法天象地的神通,把腰一躬,叫声:‘长!’他就长的高万丈,头如泰山,腰如峻岭,眼如闪电,口似血盆,牙如剑戟;手中那棒,上抵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把那些虎豹狼虫,满山群怪,七十二洞妖王,都唬得磕头礼拜,战兢兢魄散魂飞。” 哈奴曼原本所使用的武器三叉矛,也变成了棍棒,这和孙悟空的武器相同。
以上就是关于一群猴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全部的内容,包括:一群猴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一群人和一群猴短文最后一句话的这个道理指什么道理、孙悟空是一个什么样的猴子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