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春联(spring festival couplets),读作chūn lián,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世界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幅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卷号为斯坦因0610)上,该遗书记录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该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较后蜀主孟昶的题门联早240年。“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打破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世界纪录,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春联。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子书写。朱元璋大力提倡贴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在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穿便装出巡,挨家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斤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粱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有出售。
[编辑本段]产生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春节,是中华民族“百节之首”。在中国历史文明中,庆祝春节的习俗很多,至今在民间尤其是农村中保存最广的习俗当是帖春联和贴门神。
贴春联,是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每当春节将近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两边贴上崭新的春联,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表达一家一户对新年的美好愿望,诸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类。一些春联还注意反映不同行业、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观”。因此,认真研究春节时人们张贴的春联,无疑是观察民间风情的一个有意义的途径。
贴春联的习俗究竟起于何时,至今无准确的材料可资查证。不过,大约可能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可以在史籍中证实的。此外,根据《王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茶、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茶、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茶、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茶、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良好心愿。
春节,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是农历年中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来临,千家万户写春联、贴春联,是上千年来流传下来的象征吉祥、表达人们向往美生活的民族风俗。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按照当代艺术大师周汝昌先生的话说,“春联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从传统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和宋王安石诗句“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也看出春联与桃符的关系。
什么是桃符呢?据《淮南子》说,这种“桃符是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做的。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或者还画上这两个神象——左神荼、右郁垒。古人是以桃符上书画此二神来压邪的。这也就是民间俗称的“门神”。到了公元七百多年的五代,蜀后主孟昶亲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自孟昶题桃符以后,文人学士便群起效仿,把题春联视为雅事,于是题春联之风便逐渐流传。
但是,到时了宋代,“春联”还是称之为“桃符”的。联语却不限于题写在桃符上,推用在楹柱上,后人名曰“楹联”。宋代以后,宜春帖多用联语,且把粉红笺写出。有些人集诗经古语,有的集唐宋诗句。相传可考的,有王沂公皇帝阁立春联:“北陆凝阴尽,千门淑气新。”这是春联中挂人齿颊的。
“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那是明代的事。据明代文人陈云瞻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勿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游,观赏笑乐,他还亲笔给学士陶安等人题赠春联。帝王的提倡,使春联日盛,终于形成了至今不衰的风尚。对联 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编辑本段]习俗
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楹联分为春联、寿联、挽联,门联、厅联、庙联,名胜联、商业联、游戏联等多种形式,而春联只是楹联其中的一种。所谓楹联,就是挂在或贴在堂屋前的廊柱或门框上的上下相对的联语,因此,楹联也叫对联。这种对联是由两串字数相等、互相对仗,而且具有一定内涵的独立文体。就是说,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内容要有意义,平仄要合律,对仗要工整。凡符合这些条件的都是对联,否则就算不上对联。
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学形式。它最初起源于桃符。桃符是中国古代挂在门框上的,画着或刻有避邪图形或字迹的两块桃木板。桃符早在秦汉以前就出现了,当年中国民间每逢过年,就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画着或刻着降鬼大仙“神荼”、“郁垒”桃符的习俗。
那么为什么桃木能避灾驱邪呢?根据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的记载,远古时代有座山是个鬼的世界,叫鬼域。在这个鬼域门口,有棵大桃树,树冠能覆盖三千里,在树上生活着一只金鸡,负责每天的报晓。每当清晨金鸡啼叫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就必须赶回鬼域。在鬼域的大门两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将它们捉住,用绳子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所有的鬼魂都畏惧神荼、郁垒。这样在民间就流传开用降鬼大仙神荼、郁垒和桃木驱邪、避灾的风习。他们用桃木刻成神荼、郁垒的模样,或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挂在自家门口,用以避邪防害。这种桃木板被称做“桃符”。
1是下联,2是上联,因为对联一般尾字是三四声的是上联,尾字是一二声的是下联。面对对联时,上联贴右,下联贴左。
对联规则·基本篇
名对名,动对动,
实对实来虚对虚,
数字上下两相望,
词类相当结构同。
上下两句字数等,
之间莫有虫子(重字)现。
对联规则·平仄篇
一声二声我说平,(指汉语拼音中的一声和二声,如烟YAN1,言YAN2)
三声四声他言仄。(指汉语拼音中的三声和四声,如眼YAN3,燕YAN4)
上句我用仄作尾,
下联他以平来结。
三平尾,三仄尾,(指上联或下联中,最后的三个字)
对联忌讳不可要。
一三五位可不论,(一三五,指上联或下联中,排位是奇数的字)
二四六字巧分明。(二四六,指上联或下联中,排位是偶数的字)
一三五,
天下汉字任我用。
二四六,
他说平来我说仄,
他说仄来我说平。
细敲平仄费心机,
朗朗上口成好联。
对联规则·机关篇
偏旁部首设陷阱,(落英上联:木椟竹简绢丝纸,青丝华发写青史)
同音同字当机关。(落英下联:夜阑珊,意阑珊,倚栏望月沐山岚)
巧拆汉字埋地雷,(彩衣上联:水干无有汗,遇日则更旱)
玻璃人名做炸弹。(华鹏下联:王义夫又登金台)
一不小心灰头脸,
哎哟哟,
大喝一声,“俺乃张飞在世!!!”
注:上文中“玻璃”,指AФ裕�戳�忻扛鲎郑�笥医峁苟猿
其实还有些规则的,不过上面所说的,对于初学者够用了。
呵呵,其他规则,我还在学习当中……
另,对联的机关还有很多,如无情对、词牌对、典故对、回文对,顶针对等等,在
此,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
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
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
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
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
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
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
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
在相同的位置上。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此外,张
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
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关亍对联的语法规则
对联在句型中被称为对偶句,它被广泛应用到律诗、词曲等文学形式中。它的语法规则(建议命名为《王力定律》)是:
一,句型性质:
句型相同的句子可以造对偶句,句型不同的句子也可以造对偶句,两句单句可以造对偶句,一句(或二句)复句可以造对偶句,甚至一副对联仅是一个单句。
二,词语、节奏规则:
对联的上下联有“词语、语义节奏对应一致的”,也有“词语、语义节奏完全不对应一致的。”
对联的语音节奏是固有的,是由平仄相间和相对决定,但语意节奏是多变的。一副对联的语意节奏可以和语音节奏相同,也可以不同;一副对联的上联和下联语意节奏也可以允许不同;一副对联仅是一个单句时,可以说是无语意节奏相对的对联。节奏上的差异更能显示对联的艺术美和汉语的文字美。对联的艺术美是自然美,它包孕有对称美,与其它文学形式相比,对称美的成分更多些,纯粹对称美是错误的。
三,词性相对规则:
(1),对联基本上要遵守相对词的词性相同原则,是名词的还要兼顾门、类划分标准,原则上词性是对仗规则的参照物。词(词组)与非词(词组)相对时,要严谨到词(词组)的组成单位的语法性质,这叫做“字面相对”。
(2),由于词的语法功能与其构成成分的语法性质并不总是一致的,所以在词性相同时,还须比较其构成成分的语法性质。我们还必须注意到词性与词的结构无关,因而词的结构不是对仗合格的参照物。
(3)同义词的使用不是“合掌”的判定标准。“合掌”是指联语的对偶意义相同。“合掌”是因为对同一(同类)事物的描写面雷同造成的。对不同事物的描写如果选择的描写面相同,称为正对(事异义同),正对也是要尽量被免的。
(4),对联按名词的门类相对,掌握宽严,分为工对、邻对和宽对。此项分类与句型无关。对联(楹联、春联、喜联、挽联)原则上须用工对(但也允许有突破)。诗联在要求上低于对联。
(5)句子的成分按下面的定义式(对担当句子成分的小句和结构也按此规定进行划分):
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补语|定语+中心语
主谓 述宾
中心语是句子的主要成分,定语、状语和补语是修饰成分。
主语和谓语相对待,没有主语,也就没有谓语,反之亦然。述语和宾语相对待,没有宾语也就没有述语;定语、状语、补语可以合称为附加语,附加语和中心语相对待,没有附加语,也就没有中心语。
中心语与中心语相对时,词性要求从严,附加语与附加语相对时词性要求可宽。
句型不相同的句子造对偶句时,词性要求从严,即附加语的词性要与相对应的中心语的词性相同。
四,例外条款:
(1) “借对”及“诗、酒;人、物;金、石…等对立语相对”视为工对。
(2)动词“无”与副词“不”被认为是工对,因而“无”字后面的名词与“不”字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相对被认可。
(3)代名词“之”视为虚词。
(4)介词虽属虚词,可与属实词的动词相对、也可与副词相对。
(5)疑问代词、前缀“自”与副词视为可对。
五,另类对联规则:我们把满足以上四条规则的对联称之为正类对联。下面的几种对联,我们称之为另类对联。“正类”与“另类”是相待的,没有“正类”,也就没有“另类”,反之亦然。
(一),限制性定语与描写性定语实行通对原则的对联。
(二),副词(通常只能做状语)与动词和形容词的对仗从状语位置放宽到动词和形容词担当句子述语时的对联。
(三),在名词与名词相对中,其中一些名词的构成成分的语法性质互不同的对联。
(四),造句中因省略和倒置而形成的动词与形容词相对的对联。处在副词和形容词后的后缀和助词与动词相对的对联。
丁亥年春节快到,人们又要写春联了。作为对联种类之一的春联,在突出一个“春”字的同时,也不可无视对联注重“对仗”、“对称”的特点和规律。具体来说,写春联至少有如下几点不可忽视之。 其一:字数相等。 上联与下联,必须字数相等,形式整齐。一般地五言联和七言联使用的频率为最高。 其二:词性相同。对联中上联与下联相对的词,词性应是相同的——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此联上下联中的“海”与“天”都是名词,“阔”与“高”都是形容词,“凭”与“任”都是介词,“鱼”与“鸟”都是名词,“跃”与“飞”都是动词。 其三:句法相似。上下联在结构上要互相对应——并列对并列,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等。如:家和百事顺;国泰万民安。 上下联中的“家和”与“国泰”是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百事顺”与“万民安”也是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 其四:节奏相应。上下联的拍节必须一致,节奏必须对称,单音节对单音节,双音节对双音节,多音节对多音节。如:春入—春门—春不老;福临—福地—福无疆。 其五:内容相关。除“无情对”外,上联与下联的内容多关联,紧紧围绕着主题。如: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暖一家。 此联中上下联的内容,揭示的意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其六:平仄相谐。平仄,即汉字字音的平声和仄声。古汉语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对联讲究平仄相替、相对、相谐,是指上下联两个相对的字,不能都是平声,也不能都是仄声,而应是一个为平声,另一个为仄声,显得错落有致,琅琅上口,悦耳动听,构成语言的音乐美。其中,对联讲究平仄,末尾最严。上联末尾字字音必须为仄声,下联末尾字字音必须为平声。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然而,由于对联字数的多少、语句的长短不拘一格,结构、节奏等形式灵活多样,因此,若不区别其具体情况,在任何一副春联或其他类对联的平仄声调上都套用格律诗的格律,未必都能对号入座。须知,对联是文人文学,也是民间文学,是雅文学,也是俗文学。对民间的对联爱好者来说,不宜将对联的格律强调得太死,最好是区别情况,宽严有别,因人因联而异。别说民间百姓,就是学界名家撰联,“若果有了奇句,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不以辞害意”(《红楼梦》里林黛玉对香菱谈诗时讲的话)。但这并不是说可以无视对联的格律了,“宽严有别,因人因联而异”是以“宽严有格”为前提为基础的。“对仗”,毕竟是对联的最大特点,也是对联格律的底线,这一底线总还是不可丢弃,应该守得住的呀!
春联也叫门对、门对子,分为上联、下联和横批,属于书法作品对联的一种。
很多人在贴春联的时候,分不清楚哪是上联,哪是下联,其实这个很简单,只要去读一下内容就知道了,每一联的最后一个字如果是三声或者四声就是上联,如果是一声、二声就是下联。
比如对联:天正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其中“寿”字四声为上联,“门”字二声为下联。其它的对联也是同样的道理。
既然是贴春联,就要按照书法的形式来,不能够随便去帖,要分清楚上下联。
一般情况下,对联的上联要贴在门的右边,下联要贴在门的左边,从右往左贴,横批的顺序也最好是从右往左,和我们现代人的顺序正好相反,因为对联是竖着排列的。
2020春节到,贴春联抒发人们美好的愿望,大家知道贴春联有什么禁忌吗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贴春联有什么禁忌,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贴春联有什么禁忌
禁忌一:左右联勿贴错
贴春联时,上下联不可贴错。面对大门,右边贴上联,左边贴下联;左与右则以面对大门或壁柱来分。
之所以这样张贴,是因为直行书写都是从右到左,所以念对联也是从右向左念。
禁忌二:贴春联的时间
民间传说,春联实际是天上的神仙,当春联撕破后,就会升上天庭,去向玉皇大帝报告家家户户的情况。
为了让天神给自己的家庭带来好运,贴春联最好是除夕早上6点到中午12点之间,把旧春联撕破,表示破除不好的运,有除旧布新的意思。
禁忌三:单数才吉利
中国人一般讲究“好事成双”,双数意味着心想事成。可是春联的字数却要讲究单数,单数才象征吉祥,与供奉神明的数目相同。 单数1、3、5为阳,偶数2、4、6为阴,容易招阴。因此,在大门口贴春联时,一定要记得贴象徵吉祥的单数。
此外,家门口不要单贴「春」字,可以贴福、招财进宝等 ,因为古代,只有声色场所会在大门口贴春字,此举也容易招来烂桃花。
禁忌四:福字不可随意贴
在中国,新春贴春联的同时,也有很多中国人喜欢贴“福”字,而且喜欢把“福”字倒贴。但贴“福”字并不是都要倒着贴。
1、大门上的福字必须正贴
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纳福”之意,而且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一种庄重和恭敬的地方,所贴的福字,须郑重不阿,端庄大方,故应正贴。
2、箱柜上的福字要倒贴
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贴福字,表示福气(也是财气)会一直来到家里、屋里和柜子里。
3、特殊情况
如一年中家中有意外发生,希望转运的朋友可以将福字倒贴。
禁忌五:门神贴反
贴门神要注意两张门上的人物脸是相对的,不要贴反了。
老式建筑的大门都是对开的两扇门,门神正好一边贴一张,而现在的住房都是单扇门,两张门神只能贴在同一扇门上,粘贴时要注意位置的美观大方。
禁忌六:在旧春联上贴新春联
有的中国人贴春联,为贪图方便直接将新春联贴在旧春联上,这是不对的。
把旧春联撕破,表示破除不好的,再把新的春联贴上去,才能达到除旧布新的意义。
禁忌七:使用不吉利的字眼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些年出现了不少客制化、有个性的春联。一些人在春联中加入个人喜好、期望或心情。
然而,无论是自己写或在外面请人代笔,都应注意别将灭、绝、死、亡等不吉利字眼写进去,另外,也应避免让上述的同音字、同义字出现。
禁忌八:丧事不到一年贴春联
家中若有丧事不到一年就不适合贴春联,避免有庆祝意味;
另外,有些地方还讲究不包粽子,因有象徵「包中」一个接一个,非常不吉利。
春联讲究什么
1挂春联有讲究
过了春节春联也不随便揭下来,而且贴得越牢越好,最好能够保持一年,来年春节前再贴春联的时候,贴在旧春联的上面。 正确的格式应该是,当你面对门的时候,右边是上联,左边是下联,因为当中国文字竖着写的时候,应该从右向左读。但是春联的横批是从左向右写的,这也是当代阅读规矩使然。
2写春联讲究
春联应该讲求个性化,应该把自己的感受、喜好、自己家的特点和期望都写进去。比如某家院子里有棵桃树,另一家院子里有颗枣树,都可以把这些写到春联里。写春联的时候还要注意,“绝”、“死”、“亡”等字是绝对不要出现的,而且同音字也不要出现。
春联讲究左右对仗,句式工整,压韵,取义吉祥,上下联和谐,横批总领一般用红色做底色。
一般对联是仄起平收,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三四声)揣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为平声(一二声)。上联居左、下联居右,此左右是门的左右,即你站在门前,背对门时的左右。还有,横批也是对应上下联的,即横批的第一字靠近上联,望采纳!
首先要分清上下联。正规的对联,只要看每一联的最后一个字即可。尾字为平声(一二声)为下联,尾字为仄声(三四声)为下联。 其次,对联沿用古老的书写方式,所以贴的时候右侧为上,贴上联;左侧为下,贴下联。 最后,要注意词句的含义,要与贴的地方贴切。对于城里人,没有那么多房舍,一般只贴一两副对联,不会出什么问题。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春节,是中华民族“百节之首”。在中国历史文明中,庆祝春节的习俗很多,至今在民间尤其是农村中保存最广的习俗当是帖春联和贴门神。
贴春联
贴春联,是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每当春节将近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两边贴上崭新的春联,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表达一家一户对新年的美好愿望,诸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类。一些春联还注意反映不同行业、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观”。因此,认真研究春节时人们张贴的春联,无疑是观察民间风情的一个有意义的途径。
贴春联的习俗究竟起于何时,至今无准确的材料可资查证。不过,大约可能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可以在史籍中证实的。此外,根据《王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茶、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茶、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茶、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茶、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良好心愿。
贴春联
春节,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是农历年中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来临,千家万户写春联、贴春联,是上千年来流传下来的象征吉祥、表达人们向往美生活的民族风俗。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按照当代艺术大师周汝昌先生的话说,“春联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从传统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和宋王安石诗句“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也看出春联与桃符的关系。
什么是桃符呢?据《淮南子》说,这种“桃符是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做的。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或者还画上这两个神象——左神荼、右郁垒。古人是以桃符上书画此二神来压邪的。这也就是民间俗称的“门神”。到了公元七百多年的五代,蜀后主孟昶亲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自孟昶题桃符以后,文人学士便群起效仿,把题春联视为雅事,于是题春联之风便逐渐流传。
贴春联
但是,到时了宋代,“春联”还是称之为“桃符”的。联语却不限于题写在桃符上,推用在楹柱上,后人名曰“楹联”。宋代以后,宜春帖多用联语,且把粉红笺写出。有些人集诗经古语,有的集唐宋诗句。相传可考的,有王沂公皇帝阁立春联:“北陆凝阴尽,千门淑气新。”这是春联中挂人齿颊的。
“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那是明代的事。据明代文人陈云瞻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勿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游,观赏笑乐,他还亲笔给学士陶安等人题赠春联。帝王的提倡,使春联日盛,终于形成了至今不衰的风尚。对联 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参考资料:
以上就是关于关于春联的相关知识全部的内容,包括:关于春联的相关知识、关于春联(专家请进)、介绍春联的特点和规律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