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安徽省省会,古称庐州、庐阳。安徽省的政治、经济、教育、金融、科技和交通中心,皖江城市带核心城市,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城市,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同时也是华东地区综合交通和通信枢纽之一。
合肥市人民政府
地址:合肥市东流路100号合肥市政务中心。
合肥在明朝叫泸州,合肥在古代也叫合肥。商周时期叫虎方,夷虎,秦汉朝时设置合肥县,隋朝以后叫庐州、庐阳,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合肥古为淮夷地,商朝称虎方,西周称夷虎。
西周时期,周王分巢国为庐、巢两国,其中庐国都于庐邑,位于今天的合肥市区西北。
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合肥几经战乱,最终由曹操控制,并在此设立扬州刺史部,管辖曹操实际控制的扬州江北部分。曹操、孙权以及后来的魏吴两国曾在合肥交战多次,史称“合肥之战”。
西晋属淮南郡。东晋在此安置汝阴(今阜阳市)侨民,因而改名汝阴县。刘宋设立南汝阴郡,治汝阴县。南齐改南汝阴郡为汝阴郡。萧梁设南豫州,治于汝阴,遂改合州。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改九江郡为淮南郡,合肥县属淮南郡。
隋初复改合肥县,改合州为庐州。唐代建制基本不变。
北宋庐州建制不变,新设淮南西路管辖包括寿春、合肥在内的淮西各地,并在合肥设立淮南西路转运使司、提举常平广惠仓司和兵马钤辖司。南宋时期,合肥是抗金前沿,设有淮南西路安抚使司和转运使司。
元在此设庐州路管辖合肥、梁(在今肥东县境内)和舒城三县以及和州、无为州、六安州三州,亦设立淮西道宣慰司和淮西江北道提刑按察司(后称淮西江北道肃政廉访司)管辖淮西各路。
明为庐州府治。清为江南省庐州府治。
扩展资料:
合肥两字的出现起源于秦统一天下后,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有一个叫九江郡。汉武帝时期,九江郡里设立了一个县,叫合肥县,这是合肥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
因为两条河流,东淝河与南淝河,均发源于该地。南淝河古代称为“施水”,东淝河古代称为“肥水”,两河都有一个“肥”字,合在一起,简称合肥。
三国时候合肥就已经成为一座繁荣的城市,曹操命刘馥在合肥大搞城市建设,因为合肥当时就是扬州的首府。只不过,在古代的行政划分里,合肥一直都是县级。
合肥不仅是扬州的首府,从隋朝开始,唐宋元明清,庐州府的治所基本上一直都在合肥县。庐州这个名字被废除是在民国元年,合肥县直属安徽省。
辛亥革命后,合肥迎来了新生机,民国元年(1912年),撤销了庐州府,合肥县直属安徽省,开始以合肥这个名称称呼改区域。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安徽省省会迁至合肥县,合肥成为安徽省的省会。
民国之所以舍弃了庐州这个名字,而改用合肥,其实还和一场重要的战役有关,就是发生在东晋时期的淝水之战。
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引发了社会大动乱。在南方,晋琅邪王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东晋,占据了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
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国先后灭掉前燕、代、前凉等割据国,统一了黄河流域。
公元383年,秦主苻坚带兵征讨东晋,在今天的南淝河开展了一次重要的战役,史称淝水之战。 战争的结果是,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这场战役,是汉人政权抵抗少数民族政权的一次以少胜多战役,多为汉族学者传颂。也是因为这场淝水之战,让南淝河的知名度迅速提高,也增加了民国政府废庐州,提高合肥地位的决心。
1949年1月淮海战役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合肥县,析合肥县新设肥东、肥西两县,并在合肥设立皖北行政公署。1952年,皖北、皖南两公署合并设立安徽省,正式定省会为合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合肥
“合肥”名称之由来,说法有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夏水暴涨,施(今南淝河)合于肥(今东淝河),故曰合肥。这是一种说法。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种说法,淝水出鸡鸣山,北流二十里分而为二,其一东南流(南淝河),经过这里入巢湖;其一西北支(东淝河),二百里出寿春入淮河。《尔雅》上指出“归异出同曰肥”。二水皆曰肥,合于一源,分而为二,故曰合肥。
虽然“合肥”的名称在公元一世纪的《史记》中才出现,但根据考古分析,认为远在新石器时代(公元前30世纪-前20世纪),合肥地区已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公元前16世纪夏桀曾被商汤放逐于南巢(即今合肥城附近)。西周时(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这里曾分布着巢、庐、舒等不少小国,东周春秋时代(公元前722年-前481年)这些小国先后为楚国兼并。战国时代(公元前403年-前221年)这里称“宋胡”,先为吴国占有,后被越国兼并,最后又回归楚国,已是兵家争夺之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封建,立郡县,此地属九江郡。
合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自秦朝置合肥县,合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著称。三国时期,魏吴逐鹿,在合肥纷战32年之久。公元215年,东吴主帅孙权攻打合肥,合肥守将张辽率八百精锐挫败东吴十万大军,孙权策马跃过西津桥,落荒而逃,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67回《曹操平定汉中地,张辽威震逍遥津》中,形象地描写了这场以少胜多的战争。作为三国故地,合肥遗存曹操教练弓弩手的古教弩台、魏将满宠修建的“三国新城”遗址,至今流传着斛兵塘、藏舟浦、筝笛浦等动人传说。
楚汉相争时,楚霸王封英布为九江王,改九江郡为九江国(治驻寿春)。西汉时(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此处先是刘邦之子刘长受封的淮南国,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取消淮南国,改为九江郡所属的合肥县。东汉建武年间刘秀封功臣铿镡为合肥候,九江郡又改称合肥国(候国)。三国时(公元202年-265年),是曹魏的扬州州治。晋代(公元265年-439年),属淮南郡,是南北货物运输线商的重要中转站。南北朝时(公元420年-581年),是江淮之间军事上理想的屏障,为南北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
公元581年隋朝统一中国后,恢复合肥县的名称,是庐州州治的所在地。自此以后,经历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合肥一直是庐州(庐州府)的州治(或府治)。是古代的地区政治中心。辛亥革命后在这里是合肥县。抗战胜利,曾为国民党安徽省会。解放后,先为皖北行署所在地,1953年后是安徽省省会。
历史表明,合肥历来是一个军事重镇或是地区的政治中心。
二千多年来,古城合肥历经藏三。据《庐州府治》卷4记载。汉代的合肥城距今水西门外约二里,位于今南淝河北岸,四里河东岸,现九零八库西测。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孙吴和曹魏都非常重视合肥的得失和经营,建安三年(公元199年)孙策攻占合肥,令严象为扬州刺史顾雍为合肥长,不久严象被其部下庐江太守李述所杀。合肥地区发生混战,郡县残破,人口大量逃亡,合肥成了一个荒芜的空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为有效的控制江淮通道,巩固淮河南北的地盘,首次委任刘馥为扬州刺史,并将扬州州治从历阳(今和县)迁到合肥。刘馥就任后,采取各项重建措施“招流亡,广屯田,兴陂,高为城垒,修战守备”,使一度空旷荒凉的合肥又振兴起来,成为当时的军事重镇。之后,魏吴为争夺合肥,进行了历史三十二年频繁的战争。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张辽威震逍遥津”的典故,就是对在这个时期内发生一次以少胜多的军事行动的描写。逍遥津、飞骑桥、藏舟浦就是当时留下的遗迹。曹操为加强合肥的防御力量,也曾于东汉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秋,亲率水兵进驻合肥,教弩台、筝笛浦等处有他当当年活动的传说。
汉代合肥城的为之,地势低洼,易遭水患。南北朝时,梁天监五年(公元506年)梁豫州刺史韦睿为夺取北魏的合肥城,曾围堰肥水灌淹,冲毁了合肥。从此此城池又日趋湮废。
公元618年李世民统一全国后,令右武侯大将军尉迟恭,在东距原汉城六里左右的南淝河南岸,选择地势高爽、水运便利的地形(即今十字街中菜市以南的范围),营建新的合肥城,名为金斗城。
北宋初(公元960年)经过五代十国多年战乱之后,合肥地区又是一片荒凉,诗人王之道在《出合肥北门》中曾作过这样的描述“断垣醔石新修垒,折戟埋沙旧战场。阛凋零煨尽里,春风生草没牛羊”。衰败之象,可见一斑。后经近二百年的生息发展,城镇逐步恢复了繁荣的景象。至南宋时,金兵入侵,宋王朝迁都临安(今杭州)当时的合肥成了抗金前线。宋孝宗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城市进一步发展,淮南西路统帅郭振见“镇大城小”着手扩建,将原城墙外一大片土地,连同金斗河,逍遥津,金斗圩一起围入新建的合肥城内,称斗梁城,范围较唐金斗城扩大了很多。城外除筑护城河外,并设东、西二水关(水闸)。平时,江南漕粮、辎重可直接由金水河水运入城,城内军民也有了清洁的水源;战时关闭有利于防守,在城市布局上,当时已能充分利用自然河道,并考虑了平战结合。自此以后合肥城的轮廓基本定型。可惜由于连年抗金战争,合肥这个当年的边防重镇,在宋末又变成“茂林长草、白骨相望、虻蝇扑面、杳无人迹”之地。元世祖忽必烈统治中国(公元1279年),下令平毁全国所有城池,宋斗梁城也被夷为平地。
明代朱元璋统一中国后,于明洪武元年,令中书省事(后封国公)俞通海,在南宋斗梁城原址上重建砖砌城墙,城池比历代更为坚固,故有“天生重庆铁打庐州”之称。由于明初社会秩序稳定,农业生产的恢复河发展较快,使位于金斗河畔的合肥又很快恢复了元气,显得异常热闹繁华,呈现了“百货马并集,千墙鳞次,两岸悉列货肆,商贾喧謓”的景象。但到了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0年)庐州知府徐钰,因害怕起义农民刘六、刘七的进攻,开宽挖深北壕,并将防守较弱的西水关封闭,从此金斗河成了无源之水,逐渐淤塞。由于商船不能直达城内,一度繁华兴旺的金斗河两岸,变的衰败凄凉,仅在东水关外沿河两岸,发展了几百米长,零乱的码头、堆场。臭水沟不但影响居民生活河健康,而且每逢暴雨,泄水不畅,低洼的城东南部成了一片泽国。“土墙茅舍、湮塞街,呼号之惨闻于中夜,每岁而一见”。一度对合肥经济河生活起过重要的作用的金斗河,成了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一大祸害。合肥城也因此再趋没落。
清代北洋军阀,日寇侵占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合肥虽仍是地区的政治中心,但城市本身已逐步趋向衰败。至1949年解放前夕,合肥已被摧残的百业凋零、满目凄凉,到处断垣残壁,遍地污水垃圾。方圆52平方公里的城内,建成区仅2平方公里,居住着五万市民,已衰败成一座没落的小城镇。
安徽省省会合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自秦置县,属九江郡,至今有2200多年的历史,遗存众多,名人辈出,文化灿烂,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著称。
合肥处于战略要冲,史称“淮右襟喉、江南唇齿”,历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魏吴逐鹿,在合肥纷战32年之久。公元215年,张辽率八百精锐挫败东吴十万大军,孙权策马跃过西津桥,落荒而逃,三国演义第67回形象描绘“退后着鞭驰骏骑,逍遥津上玉龙飞”,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张辽威震逍遥津”。作为三国故地,合肥遗存曹操教练五百弓弩手的古教弩台、魏将满宠修建的“三国新城”遗址,至今流传着斛兵塘、藏舟浦、筝笛浦等动人传说。
合肥是北宋著名清官包拯的家乡,包公一生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清正廉洁,留下了“包青天”的美誉。公元999年,包公出生在合肥肥东县解集乡小包村。公元1027年,中进士,任建昌知县(江西永修),但是,他辞官不授,在家侍奉父母。公元1037年,已39岁的包公登上仕途,离家出任扬州天长知县,在合肥生活近40年。公元1062年,病逝于开封,次年八月,葬于合肥东郊大兴集。合肥是包公的出生地和墓葬地,拥有众多遗迹。香花墩是包公幼年读书地,《庐州府志》记载:“香花墩,包孝肃读书处,蒲苇数重,鱼凫上下,长桥径渡,竹树阴翳。”包公祠位于香花墩上,四面环水,始建于公元1066年,是国内外包公祠和包公庙的鼻祖,清末李鸿章捐银重修;包公墓收敛着包拯及其夫人、子孙的遗骨。
合肥是淮军的发祥地,主要淮军将领的故里,《辞海》的“淮军”条中,列出淮军主要将领李鸿章、张树声、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吴长庆、丁汝昌、叶志超、聂士成9人中有7位是合肥人,另外2人吴长庆和丁汝昌是原庐州府辖下的庐江人。淮军由李鸿章创立于19世纪60年代,从内地走向沿海、从安徽走向全国、从传统走向近代,将我国历史上几千年的皇家御林军改变为国防军的新式军队,从咸丰到光绪年间,历经半个世纪的兴衰,成为晚清三大政治、军事集团(曾国藩创立的湘军、李鸿章创立的淮军、袁世凯创立的北洋集团)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晚清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李鸿章是淮军最重要的将领,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出将入相历四十年,东亚西欧涉九万里,掌握着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同时,李鸿章镇压捻军、太平军,签订了一系列屈辱的不平等条约,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合肥是一座科教之城。这里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世界科技城市联盟城市之一,国家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正在建设中国科学城。这里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42所高等院校,中国科学合肥物质研究所等200多所科研机构,23万科研人员,智力资源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处于领先。全国有8个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合肥占2个,分别为中科大的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和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的超导托卡马史聚变实验装置。合肥科教游已成为安徽旅游的知名品牌,旅游人学科技,科技人当导游成为合肥一道靓丽风景。
合肥是国家首批园林城市。作为国家首批三个园林城市(北京、珠海、合肥)之一,有“绿色之城”的美称,是最适合人居的城市。合肥环城公园全长87公里、面积1376公顷,敞开式布局,像一条美丽的“翡翠项链”,抱旧城于怀,融新城之中,形成了“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城园交融,浑然一体”的独特城市风貌。2004年,环城水系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合肥城郊还有紫蓬山、大蜀山两座森林公园。合肥滨临巢湖,合肥南侧至巢湖的岸线距离仅10公里,是美丽的滨湖城市。
巢湖之滨有一处千年古镇——三河。三水流贯,具有“小桥流水人家”的典型水乡风貌。三河古称“鹊渚”,春秋时就已得名,历史上曾在此发生过著名的吴楚“鹊渚之战”。1858年,太平军又在这里取得了震惊中外的“三河大捷”,留下了古城墙、英王府等历史遗迹。
合肥,简称庐或合,古称庐州、庐阳、合淝 ,是安徽省省会,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双节点城市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皖江城市带核心城市,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
合肥位于中国华东地区、长江三角洲西端,江淮之间,安徽省中部,西接六安市,北连淮南市,东北靠滁州市,东南靠马鞍山市、芜湖市,西南邻安庆市、铜陵市;全市版图总面积114451平方公里,介于北纬 30°57′-32°32′、东经116°41′-117°58′之间。
扩展资料
合肥地处江淮之间,环抱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通过南淝河、巢湖和裕溪河,可以通江达海。境内有丘陵岗地、低山残丘、低洼平原三种地貌,以丘陵岗地为主,江淮分水岭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市海拔多在15~80米之间,平均海拔20~40米。
主城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岗冲起伏;西南部属大别山余脉,层峦叠嶂;海拔最高为境西的牛王寨595米。合肥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年均气温157℃,年均降水量约1000毫米,年日照时间约2000小时,年均无霜期228天,平均相对湿度为77%。
合肥自然环境优美,名胜古迹众多,具有鲜明的园林生态环境,四度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中有园,园中有城,是国家首批命名的3个全国园林城市之一,也是全国优秀生态旅游城市。至2014年末有城市公园51个,占地面积2361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平方米。建成区新增绿地面积2136公顷,绿地率403%。
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8170公顷,绿化覆盖率452%。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9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巢湖流域11个国考断面中有7个断面达到考核要求,比上年增加1个。
巢湖西半湖湖心断面整体水质保持平稳,东半湖湖心断面达标率为75%,水质明显好转。区域噪声等级保持稳定,PM10、PM25年均浓度均超过空气环境质量日均值二级标准要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年均浓度均达到空气环境质量日均值一级标准要求。辐射环境质量良好。
合肥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农产品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合肥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雨丰沛,可利用水资源充裕,且成本较低,天然水资源总量为3863亿立方米。
地表水系较为发达,以江淮分水岭为界,岭北为淮河水系,岭南为长江水系,淮河水系主要有东淝河、沛河、池河等,长江水系主要有南淝河、派河、丰乐河、杭埠河、滁河、裕溪河、兆河、柘皋河、白石天河、西河等。
境内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东西长545公里,南北宽21公里,水域面积770平方公里,号称“八百里巢湖”,湖底海拔5米,湖水容量随水位高程的不同而不同,当水位高程达14米时,湖水容量为637亿立方米。
全市国土面积11445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6188平方公里。合肥市区面积13125平方公里。合肥的矿产资源丰富,有白云石、花岗石、磷、铁、铅、锌、银、明矾石、石膏、灰岩、矿泉水等。其中,肥东县磷矿储量居全省第二位;庐江县素有“地下聚宝盆”之称,铅、锌、硫铁矿、明矾石储量居全省首位,铜矿居第二位,其硫铁矿储量占全省二分之一,铁矿储量占全省三分之一。
合肥是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区,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棉花、瓜果、蔬菜等,畜禽养殖业发达,特色农产品丰富,被授予“中国淡水龙虾之都”“中国坚果炒货之都”称号。三岗苗木花卉、长丰草莓、高刘白鹅、朱巷仔猪、巢湖银鱼、槐祥大米、大平油脂、柯坦有机茶叶等名牌农产品享誉大江南北。
参考资料来源:合肥人民政府-自然地理
安徽合肥古名叫庐州,合肥简称“庐”或“合”,古称庐州,是安徽省省会,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合肥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楚、吴、越,后又属楚。秦始皇二十六年,废分封,立郡县,合肥属九江郡。
巢湖,是中国第五大淡水湖,处于长江和淮河之间,分属两大水系的东淝河和南淝河在逍遥津汇流。新石器时期,人们在此定居。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称:“夏水暴涨,施(南淝河)合于肥(东淝河),故曰合肥。”
三国时期,曹魏和孙吴围绕合肥在45年里爆发10次大规模战争,曹魏四越巢湖不成,孙吴六攻合肥不下,为什么孙吴紧盯着合肥不放?
上图_ 合肥地理位置
位置特殊 交通要冲
曹魏和孙吴首先看中的是合肥的地理位置。合肥,古称庐州、庐阳、合淝,总面积114451平方公里。它东挽江淮丘陵张八陵,西抱大别山余脉皖西山地,南濒长江,北枕淮河。汉元狩元年(前122年),汉武帝首置合肥县,时移世易,当地的区位优势日益显现。
秦岭和淮河横贯东西,势分南北。秦岭余脉延伸至安徽,天柱山、白马尖、老嘉山、琅琊山自西向东组成标志性的江淮分水岭,其中位于肥西的将军岭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嘉庆《合肥县志》载:“将军岭在城(合肥)西四五十里,一名分水岭,岭下有分水田,一源二流(一流入江,一流入淮),即淝源分流处。”
上图_ 合肥县城池图(源自·清雍正《合肥县志》)
秦汉时期,北方自合肥南下,分为东、西两路。
东路经巢湖(今安徽巢湖市)、过昭关(今安徽含山)、至历阳(今安徽和县)、抵丹阳渡江,达吴县(今江苏苏州),这是联系江南的要道。
西路自群舒(今安徽庐江西),绕道衡山,从枞阳渡江,或穿衡山,到浔阳江,通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南),此路是连接闽越的捷径。
孙吴偏居东南,不论自保还是扩张,交通无疑是左右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合肥是南北交通的关键节点,因此,孙吴对合肥倍加重视。
上图_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
水路漕运 事半功倍
相较于陆路交通,合肥的水路航运更具优势。在大运河没有开通之前,东西走向的长江、黄河和淮河,缺少南北走向的河流沟通,导致三者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先秦时期,当地民众开凿“江淮运河”,沟通了南淝河和东淝河。时至三国,曹操鉴于合肥战事频仍,发动民众重修运河,河道运力得到很大提升,这条运河又名“曹操河”。
根据《水经注》的描述,江淮运河属于季节性通航河流。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三月,曹操亲率大军至谯县(今安徽亳州)“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不仅如此,他曾四次在夏季率水军抵达合肥,从中印证了淝水夏季通航的事实。
上图_ 巢湖 位置所在
与陆路相似,合肥水路交通同样四通八达。南方政权自濡须口,入巢湖,经江淮运河,过寿春,转涡水,直击中原腹地。北方政权利用夏季高水位顺流南下,可饮马长江,西可进取武汉,东可威压南京。凭借水路交通的优势,合肥发挥着枢纽的作用。
历史地理学家严耕望认为:“古代中国之疆域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主体,而中隔秦岭、伏牛、桐柏、大别诸山脉,使南北交通局限于东西中三主线。……东线由河淮平原逾淮水至长江下游之吴越。”
孙吴当时有汉水、濡须水和中渎水等三条北上水路。由于刘备占据着荆州一部,襄阳又掌握在曹魏手中,汉水不是理想的选择。中渎水水位变动较大,不能保证常年通航。孙吴水军最盛,以水代兵不失为一种性价比较高的策略。对此,孙吴只能选择由长江转濡须水入巢湖作为突破口,而曹魏掌握的合肥是阻碍孙吴兵进中原的巨大阻碍,必欲除之而后快。
上图_ 三国地图
经济“输会” 举足轻重
在经济上,合肥对孙吴的经济颇有裨益。《史记·货殖列传》,“郢之后徙寿春,亦一都会也。而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借助于“南北潮”的水运,使合肥跃升为当时与长安、洛阳齐名的货物中转中心。
时隔一个半世纪,东汉史学家班固在《后汉书》中,再次提及合肥:“寿春、合肥受南北湖,皮革、鲍、木输,亦一都会也。”这里班固对合肥的记述进行了微调,将“南北潮”改成了“南北湖”,“输会”变成了“都会”。
当时,合肥南有巢湖,北有芍陂,班固的记载明显更趋合理。当地“百货骈集,千樯鳞次”,尤其是金斗河两岸“悉列货肆,商贾喧阗”,商贸繁荣,百业兴旺。在《后汉书》中,合肥位列全国八大“都会”之一,说明当地由物流中心向商贸中心的转变。
合肥集中了“皮革、鲍、木输”等物资,唐人颜师古注曰:“皮革,犀兕之属也。鲍,鲍鱼也。木,枫柟豫章之属。”相对于以纺织、制瓷、冶炼、造船为主的孙吴而言,在社会、军事、民生等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孙吴欲将合肥纳入麾下,助长国家实力,提升经济质量,也在情理之中。
上图_ 黄河 长江 淮河 洪泽湖 巢湖
守江必守淮 战略支撑点
其实,合肥在孙吴的战略上有着更为重大的意义。长江全长6300余公里,孙吴不可能在长江沿线布置重兵,只能分兵进行重点防御。淮河东西全长1000公里,横跨豫、鄂、皖、苏、鲁等五省。《禹贡》称:“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以上就是关于安徽合肥在哪里全部的内容,包括:安徽合肥在哪里、明朝的合肥叫什么,以前叫什么、合肥有什么美称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