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什么时候规定开始用简体字的,繁体字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铄怎么读2023-04-29  34

我国自古(从有汉字起)就使用繁体字,包括数字。

数字一直都是这么写的: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亿,写了几千年。

只是新中国成立后,推行了简化汉字,才出现了现在的简体汉字,繁体数字也简化为: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

因为简体汉字笔划太少,容易造假,所以现代我国会计制度里才规定数字还得按繁体写法写一遍。

繁体字

繁体字,亦称繁体中文,1935年的《第一批简体字表》称之为正体字,欧美各国称之为传统中文(Traditional Chinese),一般是指汉字简化运动被简化字所代替的汉字,有时也指汉字简化运动之前的整个汉字楷书、隶书书写系统。

其实汉字减笔早在南北朝的时候就有了,到了1922年,由钱玄同提出减化汉字,而我们用的简化体是1956年通过的方案,并于之后不断的修改与调整,所总结出来的常用字体。

早在古代就有简化字

在王羲之留下来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之中,有一百多个简化字体,占全文324的三分之下,可见简化字体早在古时就有,不过当时可能只是流行于民间,文人之间的交流,并没有人对其进行整理和归纳。要知道自秦时“书同文”开始,小篆书写并不容易,人们为求书写效率,就有隶书,再然后楷体草书现世,这不一一向世人证明了,这是人类为方便而想的偷懒办法吗?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之中,就说了,楷书在南北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减笔字,特别是后来印刷术的发明,简化体更是大量出现,但因为朝廷不承认,只能流传于民间。

为国家发展定制简体字

近代于1922年一篇《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走进世人眼中,由钱玄同提出来的建议,之后国民政府也确实推行了半年左右的简体字,但以废止结束。新中国成立之后,因多动战争动乱,文化落化,彼时,国家需要知识、需要文明、需要进行,相比于繁体字的认知困难,简体字再次在1955年由国家提出草案,于1956年通过《汉字简化方案》,简化汉字正式进行历史,国家进行整理改进,为便于百姓学习使用。

现代汉字,撇捺点、横折钩,所组成的那方块字体,不像小篆的圆滑,国家也在不断的推行,于1964出了《简化字总表》,又于1986年再一次进高调整,在汉字的简化之中谨小慎微,是为了保持国家相对稳定的发展,你们觉得呢?

正式执行是在1977年,简体字发展历史如下:

1920年2月1日,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一文;

1935年8月21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次年2月宣布废止;

1955年1月中国文改会拟定了《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1956年1月28日中国国务院审订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

1964年5月中国文改会发表了《简化字总表》,

1977年,曾公布《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试用一段时间(约八年)后因为字形过於简单且混乱而宣布废除。

满清在文字上的复古政策,造成了清朝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汉字的印刷字体(“正体字”)与手写字体(“俗体字”)的分离,给文化普及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因此,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语文学者们就立即开始着手整理字体的工作。1935年初,上海的语文工作者组织“手头字推行会”,正式开始了简化汉字的推行工作。推行会在他们发表的宣言中首先指出,清朝的文字政策造成汉字的字体分化,结果造成了“识一个字须得认两种以上的形体”的结果。因此,“我们主张把手头字用到印刷上去,省掉读书人记忆几种字体的麻烦,使得文字比较容易识、容易写,更能够普及到大众。”手头字推行会选定了300余个手头字公布,立即得到了出版界的响应,简体字不久就出现在好多种报纸、杂志上,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简化汉字的高潮。

在民间和学术界汉字简化运动的推动下,1935年8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共收录简体字324字,与此前手头字推行会选定的手头字表大致相同。可是仅仅半年后的1936年2月,国民党政府在这个问题上就来了个大转弯,下达了个“不准推行”的命令。究其原因,表面上是因为汉字简化“破坏中国文化”,但根本原因是因为简化字的积极推动者多为左翼人士,蒋介石认为推行简化字等于帮***宣传。从那时起,简化汉字就从国民党统治区消失了,如被发现有简化字书籍,就会被当成“共党分子”遭受残酷迫害。这个影响在台湾一直流传到现在,只不过简化字从当年的“共党标志”变成了今天的“中国标志”,满清的文字政策在台独分子那里继承下来,成了他们分裂中国的工具。

虽然简化字在国民党统治区因国民党政府的反对而消失了,但它在解放区内被普及了开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内大规模地开展识字扫盲运动,易写易认的俗体字也因之得到了大规模的普及。正如当时(50年代初)有学者所说:到农村去看看,每一条标语、每一张布告上都有简化字(即俗体字)。俗体字的使用人数和范围已经大大超过了从清朝到民国一直沿用的复古的楷体字。在这种情况下,为俗体字“正名”,就极为必要了。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通过对大量俗体字的整理、规范,制订出了《简化汉字总表》,于1956年颁布。《简化汉字总表》的颁布,标志着汉字字体终于彻底摆脱了满清文字复古政策的桎梏,持续数百年的俗体字运动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汉字简化简史

简体字是汉字演变的逻辑结果。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而简体字 正是楷书的简化。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 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我们今天使用 的许多简化字,在这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例如“营”、“寿”、“尽”、“敌”、 “继”、“烛”、“壮”、“齐”、“渊”、“娄”、“顾”、“献”、“变”、 “灯”、“坟”、“驴”,等等。唐代颜元孙著《干禄字书》和王仁〔日句〕著《刊谬补缺切韵》,都收了极多的俗体字。宋代以后,随着印刷术的发明,简体字由碑刻和手写转到雕版印刷的书籍上,从而扩大了简体字的流行范围,数量大大增多。根据《宋元以来俗字谱》,宋元明清12种民间刻本中所用的简体字多达6240个,合为繁 体字共1604个,平均每个繁体字有3.9个不同的简化字,与今天使用的简体字完全相同的有“实”、“宝”、“听”、“万”、“礼”、“旧”、“与”、“庄”、“ 梦”、“虽”、“医”、“阳”、“凤”、“声”、“义”、“乱”、“台”、“党” 、“归”、“办”、“辞”、“断”、“罗”、“会”、“怜”、“怀”等等共达330多个。

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字》,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1922年,陆费逵又发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 ,并把其他笔画多的字也简化。

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得到陆基、黎锦熙、杨树达的联署。这是历史上有关简体字的第一个具体方案,主张把过去只

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作为正体字应用于一切正规的书面语。它提出的八种简化汉字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现行简体字的产生依据,影响深远。

1928年,胡怀琛出版《简易字说》,收简体字300多个。

1930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刘复、李家瑞合编的《宋元以来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来简体字的发展情况。

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收入不少简体字,并指出:“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

1934年,中国图书馆服务社出版杜定友的《简字标准字表》,收简体字353个。

徐则敏在《论语半月刊》发表《550俗字表》。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提出《搜集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

1935年,钱玄同主持编成《简体字谱》草稿,收简体字2400多个。同年8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采用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324个,虽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毕竟是历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个简体字表。也就是在这一年,上海文化界组织“手头字推行会”,发起推行“手头字(即简体字)”运动。

1936年10月,容庚的《简体字典》出版,收字达4445,基本上本自草书。同年11月,陈光尧出版《常用简字表》,收字3150个,约一半本自草书,一半来自俗体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简体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个。

抗日战争爆发,简体字运动才被迫停顿,而主要在解放区继续发展。中共取得政权后,立即着手继续推行简化汉字。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

1951年,在上表的基础上,根据“述而不作”的原则,拟出《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555个。

1952年2月5日,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

1954年底,文改委在《第一批简体字表》的基础上,拟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收字798个,简化偏旁56个,并废除400个异体字。

1955年2月2日,《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把其中的261个字分3批在全国50多种报刊上试用。同年7月13日,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同年10月,举行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讨论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收字减少为515个,简化偏旁减少为54个。

1956年1月28日,《汉字简化方案》经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3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全国推行。以后这个方案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简化字总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1754个简化字;共2238字(因“签”、“须”两字重见,实际为2236字),这就是今天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

而在其他使用汉字的国家,同样也在简化汉字。

新加坡:1969年公布第一批简体字502个,除了67字(称为“异体简化字”),均与中国公布的简化字相同。1974年,又公布《简体字总表》,收简体字2248个,包括了中国公布的所有简化字,以及10个中国尚未简化的,如“要”、“窗”。1976年5月,颁布《简体字总表》修订本,删除这10个简化字和异体简体字,从而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马来西亚:1972年成立“马来西亚简化汉字委员会”,1981年出版《简化汉字总表》,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泰国:本来规定华文学校一律不准用简体字教学,在联合国以简体字为汉字标准后,宣布取消原来的限制,于1983年底同意所有的华文学校都可教学简体字,发行简繁对照表手册,并在小学课本上附加简繁对照表。

日本:日本使用汉字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在民间也长期流行一些简体字。1946年日本内阁公布《当用汉字表》,收字1850个,其中有131个是简体字,与中国简体字相同的有53个,差不多相同的有9个。

南朝鲜:1983年《朝鲜日报》公布第一批简体字90个,在《朝鲜日报》上使用,与中国相同的有29个,差不多相同的有4个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什么时候规定开始用简体字的,繁体字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全部的内容,包括:中国什么时候规定开始用简体字的,繁体字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汉字简化是从哪个时期开始的、汉字是什么时候开始简体化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2319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