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最后探春远嫁后她的结局怎样了

《红楼梦》最后探春远嫁后她的结局怎样了,第1张

探春远嫁海南镇海统制周家后,贾府蒙难,周琼又在海疆戡乱,导致探春与家中音信不通,却也因此躲过抄家一劫。当海疆靖寇凯旋,她得以回京省亲。

贾探春是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是荣国府贾政与奴婢出身的妾侍赵姨娘所生的女儿,贾宝玉同父异母的妹妹。

探春及宝玉均在贾母身边抚养长大,所受教育极好,与嫡姐元春无异。但因始终系奴婢所生,又因赵姨娘生了个儿子,所以得不到太太重用,于是她果断不认没有背景的亲娘及其亲戚,维护太太的利益,终于得到太太认可。

她精明能干,富有心机,能决断,连王夫人与凤姐都忌惮她几分,曾奉王夫人之命代凤姐理家,为了捧太太重用的奴婢袭人而打压赵姨娘,造成明明是奴婢家眷不该有丧礼费却高过身为姨太太赵姨娘的家眷,并主持大观园改革,是一位雄才伟略的政治家、改革家。

由父亲贾政做主远嫁海南镇海统制周家,躲过抄家一劫。末了海疆靖寇凯旋,贾探春回京探亲,听见宝玉心迷走失,并家中多少不顺的事,大家又哭起来,仍归于悲剧。

扩展资料:

贾探春生平:

1、庶出家世。贾府三**贾探春乃贾政之庶出,因贾母极爱孙女,都住在祖母这边一处读书。林黛玉进贾府,也是贾探春首次登场,时年10-11岁。群芳搬进大观园,贾探春住了秋爽斋。

2、成立诗社。贾政外任学差,贾探春下帖邀请贾宝玉和众姐妹到秋爽斋,成立大观园第一个诗社,海棠诗社,自号“蕉下客”,诗社盛极一时。

3、辱母抬婢。因凤姐卧病,王夫人便命贾探春理家。贾探春维护太太的亲信、宝玉的大丫环袭人,打压身为姨太太的生母赵姨娘,造成大丫环家眷丧礼费高过姨娘家眷,与礼不符,乱了尊卑,封建礼法虽认嫡母,却也认亲母。

贾探春树立威信,镇压住众婆子奴仆后,便大刀阔斧推行改革,在大观园兴利除弊,得到了李纨、宝钗、凤姐、平儿的大力支持以及下人的坚定拥护,宝玉也对她赞不绝口。

4、远嫁海疆。林黛玉去世后,镇海总制周琼为孩子求亲,贾母、王夫人同意了这门亲事,将探春远嫁海疆。

此后贾府蒙难,周琼又在海疆戡乱,音信不通。直到甄应嘉奉旨安抚海疆,临行前来拜,贾政才有机会托他去周府看望贾探春。结局贾探春回京探亲,知道宝玉心迷走失,而家中又逢大不幸,大哭起来,仍归于悲剧。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贾探春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这两首诗词写的是探春。前两句先是写出了探春的才华和志向,可惜生不逢时,正是赶在贾府即将走向衰落的"末世"。至于后两句,则暗示了探春最后的结局是远嫁。探春的命运在书中暗示的是比较明显的一个,例如在宝玉过生日的时候,探春抽签的判词是"日边红杏倚云栽",是又一次对探春命运的暗示。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

合在一起正好是“原应叹息”,言其四人皆命运遭际令人叹息。

元春 ,贵为皇妃,却自叹生活在“见不得人的去处”(或谓“不是人呆的地方”),终因宫廷纷争而早死。(续书说其四十多岁方死实在牵强,她当死于20岁至30岁之间)。

迎春,出嫁后一年就被孙绍祖这个“中山狼”折磨而死,红楼梦上说其性情懦弱,在当时的社会中,又有几个女子能算强者,所以,对女子来说,婚姻更是一场赌博,一场拿自己的幸福进行的赌博。既然是赌博,真正能够赢到最后的又有几人?所以,爱情在当时是奢侈品,而在今天呢?我不想回答。也许美丽的爱情只是存在于神话中,写到这里,我才明白为什么牛郎和织女的故事为什么会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了,我才算真正明白杨过和小龙女的故事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了。接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因为心中有遗憾,所以在别人的故事中寻找情感的释放,的确不失为一个精神解脱的好办法。可是,我还是止不住地感伤。

探春,贾府中的一个聪慧的女子,我除了不喜欢她对自己的亲生母亲的态度,我实在挑不出她有什么毛病。如果非要我从她身上找问题,我只能说她生错了时代,一个如此聪慧的奇女子,生在今天当可于商海中叱诧风云,但在当时却成了“和亲”的牺牲品。我无意评价和亲这一政策,牺牲一个人,赢得短暂的媾和,也许正是许多人所津津乐道的。然而,战争还会继续,硝烟还会点燃,人民还会在铁蹄下呻吟,不同的是,探春一样的女子把自己的幸福和青春留在了远方。也许,有人会抬出当年昭君“主动”和亲西域一样,探春此去可以可以远离此处的龌龊。但彼处的肮脏就会少吗?今夜,我无法听到探春的心在寒夜汩汩流血的声音,无从去聆听那颗倨傲而纯真的心破碎的声响,只能在这个静静的夜里,静静的思考,冷冷的思考,残酷的思考。今天,似乎远嫁国外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我初恋的她今天还打来电话,诉说她与一个老外匆匆的“婚姻”,我无言以对,只有祝福她早日钓到一个大鱼,一个海外的大鱼。我只有在心里祝福她只要别嫁给一个日本人就行。(我从来没有忌恨过任何人,包括曾经伤害我的人,但我对日本人至今不能谅解,我不知道一个无法认识自己的错误的民族,我们为什么要谅解他。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对德国人十分敬重,因为他们敢于面对自己的过错。所以,只要她别嫁给日本人,我心里都会为她祝福)此时,电视上又在播放大陆的私渡女到海外被逼当娼妓的事情,我说不出心里是什么感受,但把她们和探春竟然联系在了一起,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说说惜春,一个生在大家族的女子,竟然能与红尘割舍,我不敢说她有什么大智慧,但我绝对对她有一种敬意,青灯古佛,了却此生,这种做法我不会赞同,但没有真正意义的绝望,惜春又如何如此决绝?

原应叹息,四春借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感伤和叹惋,四种命运,四种结局,皆非所遇

探春被迫远嫁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贾府的政治地位不稳,也不是因为贾政想要利用女儿的婚姻攀附权贵,而是代替南安太妃的女儿远嫁和亲,换回南安太妃的儿子南安郡王。

结局:探春远嫁海南镇海统制周家,贾府蒙难,周琼又在海疆戡乱,导致探春与家中音信不通,却也因此躲过抄家一劫。当海疆靖寇凯旋,她得以回京省亲。

探春与宝钗相比:

两人的共同之处即善于理家。在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中,薛蟠只知寻花问柳、花天酒地,而薛姨妈也根本不管事,因而宝钗成了薛家上下的顶梁柱。

脂砚斋曾为《红楼梦》做此批注:“探春看得远,拿得定……故赠以‘敏’字。宝钗认的真,用的当……故赠以‘识’字。”由此可见,宝钗与探春的理家能力不分上下,一“敏”一“识”,若能“敏”、“识”结合,定能事半功倍。

贾府里的三**探春是个“才自精明志自高”有远见、有抱负、有作为的女子,她敢说敢为、办事练达。她最出色的表演是在凤姐患病期间,治理大观园,兴利除弊,富有改革精神;再是抄检大观园时,她无所畏惧,为维护自己的尊严打了王保善家的一记耳光,表现出决断果敢的气概。

《红楼梦曲》里写道:(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这说明了她后来是离家远别了,后四十回续书写她嫁给镇守海门等处总制周琼之子,但据曹雪芹的初衷,她可能是嫁给了一个王子,成为王妃。在书中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探春掣签,签上写道“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众人笑道“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这些看似是玩笑话,但也可能是条伏线。她抽到的是枝杏花签,签上写道“瑶池仙品”,并引入唐代高蟾诗句“日边红杏倚云栽”,根据封建时代的传统和习惯“日”是皇帝的象征,“日边红杏”应是指皇帝身边的贵妇人。

又根据舒四爷所见《乾隆五十五,六年间钞本》说《红楼梦》里“内有皇后,外有王妃”(参阅舒批《随园诗话》),或者早期抄本确有探春嫁为王妃的情节安排。无论那一种说法,总之探春最后是远走高飞了。

从作品的角度来说,探春远嫁,就是结局。因为《红楼梦》是以贾家为主要舞台、以宝黛爱情与贾府命运为主要线索的。探春远嫁后,离开了这个舞台与这条线索,她的悲欢、荣辱、甚至生死,都与主旨无关了。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探春远嫁时不过十几岁,她的人生才刚刚起了个头儿。虽然作品中没有写,但是可以合理推测。因为探春坐船出海,远嫁异国,荣耀无限,却不像今天的“跨国婚姻”、也不像灰姑娘的故事那样理想。

探春的丈夫肯定是显贵,但到底是怎样的显贵?是年老的国王,还是年轻的王子?如果是前者,老国王死后,探春将面临漫长的寡居生活,说不定还得被迫嫁给老国王的兄弟、儿子、甚至孙子。

如果是后者,王子能否在政治斗争中取得胜利?如果胜利,当上国王,会有众多的嫔妃,探春能否在宫斗中胜出?如果是失败,王子可能会死,探春是殉死,还是被胜利者强占(像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后,强占了李建成的侍妾玳姬)?……

在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里,探春的才干与精明几乎完全没有用武之地。她面临的是太多的未知。

相关说明

在《红楼梦》里,探春远嫁海外做王妃,有多处伏笔和暗示,简述如下:

一、《红楼梦曲·分骨肉》隐探春之结局。起首曰:“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明写水路三千。再细味曲子,字字血、声声泪,分明是探春与家人永诀的口吻。

二、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探春抽了一支签,众人看上面是一枝杏花,那红字写着“瑶池仙品”四字,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众人笑道:“……我们家已有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这段伏笔,暗示探春将来远嫁海外当王妃。

三、七十回“放风筝”。探春所放的风筝是“软翅子大凤凰”,这无疑暗喻探春将来作王妃。更明显的暗示是这个软翅子大凤凰,被天上另一个“凤凰”绞住,正不可开交,“又见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在半天如钟鸣一般也逼近来”的风筝绞在一处,随着三家风筝线都断了,“那三个风筝飘飘遥遥都去了”。这一大段描写,暗示探春将来去海外作王妃。

四、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之七“青冢怀古”,是以王昭君出塞比附贾探春远嫁。因为在金陵十二钗中,只有探春的遭际和王昭君最接近。

百度百科-探春远嫁

以上就是关于《红楼梦》最后探春远嫁后她的结局怎样了全部的内容,包括:《红楼梦》最后探春远嫁后她的结局怎样了、探春的结局曹雪芹给她的判词是什么、红楼梦四春的结局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2301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9
下一篇 2023-04-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