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的生日派对是怎样的

美式的生日派对是怎样的,第1张

在美国小镇的居民区,如果你看到谁家门前的邮箱上挂着五彩的氢气球,那就说明这家当天有派对,气球便是欢庆、热闹的符号。在诸多挂气球的派对中,生日派对是美国家庭生活中非常隆重的活动,尤其是孩子的生日。住在约翰和贝西家的日子里,我一共参加了三次小朋友的生日派对,有异常豪华型的、家庭温馨型的、共献爱心型的。豪华型的是贝西的侄儿本杰明的四岁生日派对。贝西的弟弟和弟媳都在医院工作,收入不菲,而本杰明是他们唯一的孩子,他们想用豪华的派对形式为孩子好好庆祝生日。本杰明的生日恰逢周末,贝西热情地邀请我参加他的派对。为了尊重当地的礼仪,我提前在小镇的儿童商店为这个素未谋面的小男孩选购了生日礼物——一本彩绘故事书。来到本杰明家靠湖边的“豪宅”(其实他家的房子比约翰家大不了多少,但湖边的地皮却是平常人家“消受”不起的奢侈品),马上就可以感受到派对的豪华性:除了悬挂彩色气球外,本杰明的妈妈还用漂亮的彩带把栅栏和门廊扶手装饰起来,所有的派对装饰物都是统一的色调和图案;本杰明家的院子放着一个巨大的充气游乐城堡,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在城堡里玩耍蹦跳,好不热闹;家门口的小路上,停着一辆皮卡车,车后拖着一个载货小拖车,小拖车里有孩子们最喜欢的“秘密武器”——一匹小马驹。对艾玛和玛莉两个小女孩来说,能够骑上小马驹玩耍是她们对这次派对最大的期待。听贝西说,请来小马驹和驯兽师的价格相当昂贵,如果不是借本杰明的东风,恐怕艾玛和玛莉在自己的生日派对上和小马驹是无缘的。约翰和贝西的收入属于美国的中层,要过上舒服安逸的生活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只是夫妻二人的生活观念比较务实,从来不放纵孩子不必要的需求。这与本杰明的父母截然不同。按照美国风俗,生日派对的压轴是拆礼物时间。本杰明的妈妈把客人送来的礼物都集中在客厅的壁炉前,堆成了一座礼物山。吃完生日蛋糕后,大家都来到客厅,分享本杰明的快乐。可爱的本杰明干脆坐在礼物山面前,准备把那些惊喜一一拆开。非常巧的是,本杰明挑出的第一份礼物就是我送的,也许是因为那是体积最小的礼物。和生日派对的豪华派头相比,本杰明也收到了不少豪华型礼物——电摩托车、儿童高尔夫球杆……不过,小小的本杰明对礼物的豪华与否根本不在乎,当每件礼物被亲手打开,他都非常兴奋。比起本杰明的派对,艾玛的规模小了很多,小客人大概在十人左右,都是艾玛很好的朋友。为了让孩子们玩得尽兴,约翰把仓库里的长水管拿出来放在后院,这算是约翰家发明的“独家游戏”:把水管拉到后院的草坪上给孩子戏水,就像广场上供人嬉戏的喷泉。在艾玛的带领下,所有的小客人都换上泳衣,到约翰家的后院自由地玩水去。初夏的气温已有几分闷热,孩子们跟随移动的水柱在草坪上跑来跑去,每个人都把自己弄得湿漉漉的,玩得个不亦乐乎。孩子们玩耍时,贝西亲自下厨做披萨,从揉面做饼坯,到填料烤制。这可是费时费力的事儿,若平时要吃披萨,约翰家一定会直接从披萨店买外卖回来。但这是艾玛的生日,为了充分体现家庭的温情,贝西亲自烤制披萨和甜点,好让小客人们领略一下约翰家的“家常味”。虽然最后贝西的披萨烤得有点过火,但小客人们都狼吞虎咽,很快就将各自的份额消灭个干干净净。甜点时间,艾玛骄傲地拿出家里的筷子,请我向小朋友们展示如何拿筷子。贝西还拿来一盘豆子,让大家练习用筷子夹东西。好奇的小朋友们立刻把我团团围住,虽然有我的演示,他们还是用各种稀奇古怪的姿势拿起筷子,吃力地去夹豆子。一时间,小朋友们展开了一场筷子夹豆的比赛,艾玛在一旁“添油加醋”地评价:“朋友们,看到中国人有多棒了吧,能把筷子用得这么好!”小朋友们满是羡慕的看着我和艾玛,一个小女孩兴奋地说:“艾玛,我也想家里有个中国客人呢!”派对接近尾声,小客人的家长们陆续来到约翰家接孩子。为了表示感谢,贝西为每一位小客人准备了一份小礼物——昆虫捕捉器,交到每一位家长手里。孩子们很明显玩得意犹未尽,依依不舍地离开。艾玛的派对,没有奢华的游乐设施,却丝毫没有影响孩子们快乐的玩耍。而她家浓浓的家庭氛围,更是让小朋友欢喜不已。两岁的玛莉,生日在盛夏。虽然玛莉还没有上学,也没有像姐姐那样多的朋友和同学,但约翰和贝西还是决定给她庆祝,毕竟生日对每个人都是意义重大的日子。为了让小玛莉的生日过得比较特别,贝西提出了一个建设性的建议——邀请贝西长期帮助的非洲家庭一起来开派对。正好,非洲家庭最小的女孩子也将在玛莉生日后两天满一周岁,可以办次两个“小寿星”派对。玛莉生日那天,约翰和贝西兵分两路,约翰开着从朋友那借来的旅行轿车,去另一个城市接非洲可比亚全家,贝西则带着女儿去蛋糕店取生日蛋糕,考虑到可比亚家的孩子们非常喜欢吃甜点,贝西订了一个长方形的大号蛋糕,上面有两个过生日的孩子的名字。可比亚一家的到来,打破了约翰家后院的安静。平时,生活所迫让可比亚一家很难有聚在一起狂欢的机会。这次生日派对,乐坏了可比亚家的小孩们。一下车,男孩子们便“俯冲”到宽敞的后院“疯狂地”玩耍起来,艾玛和玛莉也把平时最喜欢的玩具都拿出来和小朋友们分享,和可比亚家的小孩一起玩耍。切蛋糕时间到来,小玛莉已经和小客人们打成一片,尽情地玩耍让她和其他孩子脸上都弄脏成了“花猫状”。可口的生日蛋糕被端上露台的野餐桌,所有的小孩反应都非常一致,眼馋地围到桌子四周。两位生日主角有当然的特权靠蛋糕近些,大家高兴地唱起那首全球流传程度最广的生日歌,然后两位小主角共同吹熄了五根生日蜡烛,四根属于四岁的玛莉,一根属于一岁的可比亚女孩。由于“接待量”较大的缘故,贝西居然忘记在家门口挂上派对的标志氢气球,但他们家热闹欢庆的气氛,已经向路人说明了一切。

米兰

是意大利的经济主要滚轮,全国的股票交易市场和商业中心都坐落这里。同时,这座富有时代感的城市亦是世界时装设计之都。

主教大教堂富有哥德式建筑味道,教堂顶是圣母玛利亚的塑像,是米兰的保护女神。不远处是斯卡拉剧院,是世界上的最大型歌剧院之一。

米兰是义大利的第二大城市,Lombardia的首府,米兰省的省会,全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有“经济首都”之称,也是艺术的摇篮和许多天才人物的故乡,更是一种意大利特有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故乡,因此被认为是意大利最重要的城市。市区面积181 75平方公里,人口约130万,海拔122米,处于阿尔卑斯山前的波河平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据记载,高卢人于公元前六百年左右来到这里,建立居民中心,后成为凯尔特人首府。罗马人对这一中心很感兴趣,于公元234年占领了米兰并驻扎军队,米兰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迅速发展,成为西罗马帝国科西米亚诺皇帝的宫廷所在地。公元313年,君士坦丁皇帝在此颁布赦令,使基督教会合法话,这一著名的《米兰赦令》在基督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罗马帝国灭亡之后,米兰被外族占领,直到公元十二世纪才获得自治权,此后被维斯孔蒂等家族统治多年。文艺复兴时期,这一家族请来了达·芬奇等著名人文主义者,使这里的艺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米兰成为重要艺术中心。约十六世纪中期之后,米兰又被法国和西班牙、奥地利等占领,拿破仑就是于1805年5月26日在米兰加冕的。米兰人民进行了长期艰苦的反抗外国占领的斗争,与1847年底起义,1848年3月19日至23日进行了激烈的战斗,赶跑了奥地利统治者,成立了临时政府,后于1859年加入意大利王国。二战中,米兰一度被德国占领,1945年4月25日,以米兰为首的意大利北方一百多个城市同时起义,赶跑了德国占领军,米兰重新回到人民手中。

战后,米兰在意大利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工业发展迅速,与都灵、热那亚一起组成“工业三角地带”,带动了全国的经济发展。米兰的工业门类齐全,有汽车、飞机、摩托车、电器、铁路器材、金属制造、纺织服装、化工、医药、食品等,商业、金融业也十分发达,是意大利最重要的金融中心。有全国最大的批发市场和证券交易所。米兰也是意大利北方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公路四通八达,铁路连接26条路线。这里也是全国的重要文化中心,有圣心天主教大学、国立米兰大学、博科尼商业大学、米兰工学院、音乐学院以及费米核研究院等研究机构。有很多博物馆、图书馆、挡案馆、影剧院、体育馆和体育赛场的文化体育设施。

详细资料

人口 1,302,808( 城市); 3,752,956( 大都会区)。

种族混合 9628% 的意大利人, 108% 的亚洲人, 087% 的非洲人, 074% 的欧洲人, 04% 的美国人。

宗教 主要罗马天主教徒。

时间区域: GMT 1

电 220 伏特交流, 50 赫兹;

平均1月温度 1 摄氏度( 34 华氏度 )

平均7月温度 22 摄氏度 ( 72 华氏度 )

年降雨量 1012 毫米( 398 英寸)。

现在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快,了解一些西方的礼仪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以下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西方餐桌礼仪常识,欢迎阅读!

一、吃饭着装

吃饭穿着得体是欧美人的常识,去高档的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着套装和高跟鞋,如果指定穿着正式服装的话,男士还需打领带。

二、入座方式

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就可以坐下来了。用餐时,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两脚交叉的坐姿最好避免。

西餐的全套餐点上菜顺序为:开胃菜,汤,副菜,主菜,沙拉,甜品,咖啡和茶。不用全部都点,点的太多吃不完也是非常失礼的。一般前菜,主菜加甜品是比较合适的选择,点菜并不是由前菜开始点,而是先选一样想吃的主菜,再配上适合的前菜和汤。

三、开饭前

西餐不像中餐,每个人都是单独一盘食物,从最开始的沙拉到最后的甜点,并不是自由取食,而是由服务员一轮一轮得给各位上菜,英文中称食物为“course”,主食为“main course“ 开始吃时,一定要等到大家面前都有食物摆放好,如果别人邀请到家吃,等主人先吃。为了表示礼貌,最好所有人都能够同步用餐,大家一起吃沙拉,吃完服务员收走,再一起吃主食,像这样,接下来会详细介绍~

基本餐饮礼节(The “Do Nots“)

• 不要打包。

• 尽量不要用手吃。

• 不要抽烟或饮酒(此类西餐不是商务应酬,所以酒精不会参与)。

• 不要边说话边咀嚼食物。(太不雅了)

• 不要在咀嚼食物时张着嘴巴。

• 不要在没有品尝食物之前就开始加佐料。

• 除非紧急情况,不然尽量不要离桌。

• 不要在公共场合剔牙。

• 不要伸手去够物品,让别人递给你。

• 不要手抓高脚杯,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着它的杯柱。

• 尽量不要挑食。

和服务员交流时

• 很多情况下,用餐人左手边属于上餐方向,而右手边属于移除已用餐盘方向。但这同时也取决于用餐人左右手边的空间大小。

• 饮品一定是从用餐人右手边上。

• 如果你需要什么,让服务员知道。

• 吃完后,将刀叉水平平行放置,置于餐盘之上。或者交叉放置,手柄置于右侧。

• 如果不需要某种饮品(如咖啡),简洁明了得说“No, thank you”

• 传递食物时,逆时针方向传递。但如果你左手边人需要什么时,直接递给他即可,不需要大费周章的绕一圈递给他。

• 尊贵的客人(主人右侧)是第一个上餐的,之后是主人,最后是剩下各位。

• 记得要感谢你的服务员。

四、器皿的使用

• 第一点,主人的摆放是对的!不要评论太多,就算真出错了,按照主人的摆放方式合理使用餐具即可。

叉子

置于餐盘左侧。

沙拉叉:更加厚重。

闲置于餐盘上时,叉子向下放置。

勺子

置于餐盘右侧,刀外侧。

汤勺大多数时候是和汤一起上来的,它的位置是在汤盘之上,汤碗之下。

同样,咖啡勺和咖啡一起端上来,甜品勺和甜品也同时出现。

按照使用顺序置于餐盘右侧。

刀面朝里。

切牛排的刀相对于涂黄油的刀离餐盘更近。

玻璃杯

高的杯子应置于餐桌较里,水杯置于餐盘右侧。

咖啡杯置于其他器皿右侧,和餐盘中心共成一线。

其他

装黄油的盘子和刀置于左上方。

甜点置于餐盘之上,即靠近餐桌中心,可能在用餐前就摆放好,或者到甜点时间再端上来。

若有不幸事故发生

如果银质餐具掉落在地,及时通知服务员。

如果食物打翻在地,用餐具将其拾起置于餐盘角落。

五、各种东西的使用方法

红酒杯: 喝酒时应拿着杯脚,而非杯身,避免手温破坏酒的味道;

水杯: 喝饮品前最好先抹嘴,以免在杯上留下油渍;

餐巾: 大餐巾可对摺成三角形放在膝盖上,抹嘴时,宜用餐巾角落的位置;离开座位时,可把餐巾摺好放在椅上或桌上;用餐后,应把餐巾摺好,放在餐盘的右边;

汤匙: 喝汤时忌发出声音。喝汤后,汤匙不应放在碗中,应把汤匙拿起放在汤碟上。

肉类: 切牛排时应由外侧向内切,切一块吃一块,请不要为了贪图方便而一次将其切成碎块;割肉块时大小要适中,不要切得太大,以至于有嘴巴合不起来的危险。咀嚼食物时,请务必将嘴巴合起来,避免发出声音,而且口中食物未吞下之前,不要再送入口。

水果: 水分多的水果应该用小汤匙取食。桃类及瓜类,餐厅会先削皮切片,应该用小叉子取食。草莓类则多放于小碟中,用匙或叉取食均可。另外,在吃水果的时候,餐厅通常会提供洗手盒,里面会放置花瓣或柠檬。以供洗手之用。

甜点: 一般蛋糕及饼类,用小叉子分割取食,较硬的用刀切割后,同样用小叉子分割取食,至于霜淇淋或布丁等,就可用小汤匙取食。如果遇到小块的硬饼干,可以直接取用。

汤: 喝汤时要用汤匙,而不是将整个碗端起来喝,用汤匙喝汤时,汤匙应该由自己这边向外舀,切忌任意搅和热汤或用嘴吹凉。喝汤时避免出声是最起码的礼貌,当汤快喝完时,可将汤盘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托起,向外倾斜以便取汤。喝完汤之后,汤匙应该放在汤盘或汤杯的碟子上。

咖啡和茶: 喝咖啡或茶时,餐厅一定会附上一支小汤匙,它的用途在于搅散糖和奶精,所以尽量不要拿糖罐及奶精罐中的汤匙来搅拌自己的饮料,也不要用匙舀起咖啡来尝甜度,不然保证你一定会得到全桌的注目礼。喝咖啡或茶时,应该用食指和拇指拈住杯把端起来喝,至于碟子就不必端起来了。喝完之后,小汤匙要放在碟子上。

饮品

• 只要倒半满即可。

• 将饮品置于餐盘边上。

• 如果平时不喝咖啡,不用勉强自己。

餐巾(Napkin)

这个和国内的用法有很大差异,国内的餐巾是垫于餐盘底下,防止弄脏,而美国的餐巾几乎完全替代了纸巾,擦嘴巴什么的都靠它。

• 一旦入座,第一件事就是铺开餐巾置于大腿上(不要抖开)。

• 不要摩擦它。

• 不要用它擦鼻子或者存放你不能吞下去的食物(即不要吐杂物在上面)。餐巾就是餐巾,擦擦嘴巴就好了,不要干别的事。

• 当你离座时,将餐巾置于餐盘右侧(不要折叠或扭捏它)。

“请把盐递给我”

• 一定要记住:salt & pepper永不分离,别人让你递什么,一定要两个一起递过去。

• 不要手对手递盐和胡椒,把它们放在对方够得着的地方。

刀叉摆放的含义

1我尚未用完餐:盘子没空,如你还想继续用餐,把刀叉分开放,大约呈三角形,那么服务员就不会把你的盘收走。

2我已经用完餐:可以将刀叉平行放在餐盘的同一侧。这时,即便你盘里还有东西,服务员也会明白你已经用完餐了,会在适当时候把盘子收走。

3请再给我添加饭菜:盘子已空,但你还想用餐,把刀叉分开放,大约呈八字形,那么服务员会再给你添加饭菜。

注意:只有在准许添加饭菜的宴会上或在食用有可能添加的那道菜时才适用。如果每道菜只有一盘的话,你没有必要把餐具放成这个样子。

如何使用刀叉

1进餐时,餐盘在中间,那么刀子和勺子放置在盘子的右边,叉子放在左边。一般右手写字的人,饮用西餐时,很自然地用右手拿刀或勺,左手拿叉,杯子也用右手来端。

2在桌子上摆放刀叉,一般最多不能超过三副。三道菜以上的套餐,必须在摆放的刀叉用完后随上菜再放置新的刀叉。

3刀叉是从外侧向里侧按顺序使用(也就是说事先按使用顺序由外向里依次摆放)。

4进餐时,一般都是左右手互相配合,即一刀一叉成双成对使用的。有些例外,喝汤时,则只是把勺子放在右边——用右手持勺。食用生牡蛎一般也是用右手拿牡蛎叉食用。

5刀叉有不同规格,按照用途不同而决定其尺寸的大小也有区别。吃肉时,不管是否要用刀切,都要使用大号的刀。吃沙拉、甜食或一些开胃小菜时,要用中号刀。叉或勺一般随刀的大小而变。喝汤时,要用大号勺,而喝咖啡和吃冰激凌时,则用小号为宜。

6忌讳用自己的餐具为他人来布菜。

7不能用叉子扎着食物进口,而应把食物铲起入口。当然现在这个规则已经变得不是那么的严格。英国人左手拿叉,叉尖朝下,把肉扎起来,送入口中,如果是烧烂的蔬菜,就用餐刀把菜拨到餐叉上,送入口中,美国人用同样的方法切肉,然后右手放下餐刀,换用餐叉,叉尖朝上,插到肉的下面,不用餐刀,把肉铲起来,送入口中,吃烧烂的蔬菜也是这样铲起来吃。

8如食用某道菜不需要用刀,也可用右手握叉,例如意大利人在吃面条时,只使用一把叉,不需要其他餐具,那么用右手来握叉倒是简易方便的。没有大块的肉要切的话,例如素食盘,只是不用切的蔬菜和副食,那么,按理也可用右手握叉来进餐。

9为了安全起见,手里拿着刀叉时切勿指手画脚。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这也是对旁边的人的一种尊重。

10叉子和勺子可入口,但刀子不能放入口中,不管它上面是否有食物。除了礼节上的要求,刀子入口也是危险的。

十条应该遵守的西方礼仪

How to behave at table in western society

1When helping a woman pull her chair to the table, hold it and guide it Don't shove it against the back of her legs

1 为女士拉椅子的时候,要把椅子抓住了,留个角度,让女士好走过去。别让椅子腿碰到女士的腿。

2If you're seated at a table with eight or fewer guests, wait for everyone to be served and for the hostess to begin eating before you dig in At a long banquet table, it's OK to start when several people are seated and served

2 如果就餐人数少于等于八人,那就等所有人都坐好了,女主人开始用餐了,再开动。如果是长餐桌,那么只要有几个人入座进食了,你也就可以开始吃了。

3All things not having to do with food should remain off the table: keys, clutch bags, cigarette packs, sunglasses, BlackBerrys

3 一切和食物无关的东西都不应该出现在餐桌上,包括:钥匙、手袋、烟盒、墨镜还有手机。

4Don't snap your napkin open or unfurl it showily like it's an Olympic flag

4不要把餐巾展开,看起来像是在展示奥林匹克会旗一样。

5If you prefer not to have wine while dining out, don't turn your glass upside down, and don't make a big deal of saying you don't drink Simply place your fingertips on the rim of the glass and say "Not today, thanks"

5如果在用餐时你不想饮酒,不要把酒杯倒过来放,也不要很在意地宣布你不喝酒。只要轻轻地把指尖放在酒杯边缘,说一句"今天不喝,谢谢。"

6If you're eating and want to take a sip, dab your mouth with your napkin to avoid staining the rim of the glass

6如果你在吃东西的时候,想要啜一口饮料的话,那就先拿餐巾把嘴擦干净了,以免在杯子边缘留下残迹。

7Grabbing a bowl of salad or a saltshaker as it's being passed to someone who asked for it is the equivalent of cutting in line: greedy and rude

7把原本要递给别人的沙拉碗或者盐瓶从半道截下来,这基本上就等于在说:你是个既贪婪又粗鲁的人。

8On the subject of passing: Dishes go counterclockwise, but if someone to your left asks for something, you can hand it directly to him

8餐桌上要传递东西的话,规则一般是逆时针传递。不过,如果坐在你左手边的人想要什么东西时,你也可以直接递给他。

9When you excuse yourself to go to the restroom, just say "Please excuse me"

9想去洗手间的时候,只要说"失陪一下"就可以了。

10When out with friends or family - even at a fancy restaurant - it's OK to ask for your leftovers to be wrapped But don't do it at a business lunch or dinner

10和朋友家人一起外出用餐,即使是到很高级的餐馆,也可以要求把吃剩下的食物打包带走。不过,如果是在商务宴会上,就不要这么做了。

延伸阅读——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1 餐桌气氛上的差异

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 中国餐桌上动。西方人平日好动, 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中国人平日好静, 一坐上餐桌, 便滔滔不绝, 相互让菜, 劝酒。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2 餐桌举止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 人们在出席各种正式的会餐时也是比较讲究的, 但是在现代风俗变迁和发展中, 有进步的一面, 也有落后的一面, 有对传统的观看来, 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 而且危害人体。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养, 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 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 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 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3 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

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 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 制作菜肴,但相比起来, 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 而这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 ) ) 缺乏特色。当人们身处异地想品尝当地美食时, 肯定是不会有人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之类食品的。另外, 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确, 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 烹调时间精确到秒。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 使其毫无创造性。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 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 反而推崇随意性。翻开中国的菜谱, 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而且中国烹调中, 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 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 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 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爱好特点有变化。同样是一道/麻婆豆腐,为四川客人烹制和为苏州客人烹制, 所用的调料肯定是不同的。而在西方, 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 都毫无变化。

4 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别与个性

在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也明显体现出这种文化特征。西菜中除少数汤菜,正菜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 鱼就是鱼, 牛排就是牛排, 纵然有搭配, 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 这体现了继承, 也有对传统文化习俗的违背。比如就餐时的衣着, 要远比过去随意多了, 可着中山装、夹克或西服等, 这也正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这正是中西方文化融汇, 相互发生正迁移作用最好的。

例证

当今许多西方人, 尤其是美国人不喜欢吸烟或喝酒, 许多人也不喜欢别人在他们的住处吸烟喝酒。而在当今的中国, 许多人既吸烟又喝酒, 有一种社会怪现象似乎是不吸烟不喝酒 就无以社交。所以在中国的餐桌上依旧存在吞云吐雾、烂醉如泥的陋习, 尽管他们知道这有伤风范, 但依旧不能禁绝之。想必这就是文化迁移和发展的不完全性、不彻底性的表现, 我们有必要在正确理解和认识文化现象的基础上, 不断推动人文文化的发展, 提高民族人文素质。

3 座位的排序

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坐次安排。中国人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 两边为偏座。请客时, 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 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 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用长桌, 男女主人分坐两端, 然后在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对于餐桌的规矩,西方人进餐用刀叉, 中国人用筷子。当然刀叉和筷子的用法都有各自的规矩。

通过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比较, 不仅仅反映了各地的文化传统, 还折射出不同民族心理、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关系、社会礼仪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即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 而中国文化主张谦虚谨慎、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家庭结构简单; 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 家庭结构较复杂, 传统的幸福家庭多为四代同堂等。在跨文化交际中, 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 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 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因此, 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对比研究过程中, 各自的优、缺点显而易见。这种研究有利于文化的正迁移作用, 以/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从而促进本民族语言、人文文化的发展。

 

     1、可以给宝宝讲食物的营养价值,让他知道吃饭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2、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千万不要恐吓宝宝。

     3、吃饭时环境要安静,把电视关掉,玩具等都收藏起来;

4、吃饭时气氛要愉快,无论宝宝犯了什么错误,都不要在吃饭时进行训斥;

5、鼓励宝宝吃完饭再去玩;

6、在吃饭前半小时进行适量的活动,可以增进孩子的食欲;

7、鼓励宝宝自己动手吃饭,或者和妈妈搞比赛;

8、可把发面食物作成各种点心,再起上新鲜有趣的名称,宝宝觉得新奇,就能够多吃些;

本 书 价 值

本书成体系地科普了“社会影响”对我们的作用。

选择从众还是标新立异,这真的取决于你的性格吗?

本书通过详实丰富的实验案例,向我们展示了颠覆以往认知的结论。

谁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你的决定?如何识别套路并反客为主?

以上这些你都可以在这本书中学到。

阅 读 收 获

关于社会影响的存在及其定义

社会影响的两个方向、五种应用

流行(热门)事物大解密

如何利用社会影响来达成目标

金句精选

1人们往往喜欢那些和自己外貌相似的人。

2社会影响本身无所谓好坏。跟随坏人的脚步,会让世界多一份罪恶,跟随好人的脚步,会让世界添一份美好。

作 者 简 介

[美] 乔纳·伯杰 (Jonah Berger)

现任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

他在全球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大量关于营销学的文章。他的研究及想法被《纽约时报杂志》评为年度最佳新概念之一。

社会影响如何发挥作用,如何让产品、思想、行为流行起来,伯杰教授长期致力于研究这些人类行为背后的隐秘因素和作用机制。

精 华 解 读

以下内容为《传染》一书精华解读,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欢迎分享,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

目 录

一、社会影响的存在及其概述

二、社会影响的两种方向

三、社会影响的五种应用

正 文

一、社会影响的存在及其概述

生活中,我们受到他人的影响而不自觉的情况数不胜数:和他人一起吃饭,我们就会吃得更多;有人拍了拍我们的肩膀,我们就会做出更大胆的决定……

社交活动会不停地塑造我们的心智和行为,来自他人的影响确确实实地存在于我们的多数决策中,只是你可能还没发现。

事实上,我们99%的决定可能都受到了他人的影响。

案例①:上课次数越多的女生,在大家眼里魅力更大。

来自匹兹堡大学理查德·莫兰德(Richard Moreland)教授的实验。

在一学期40课时的人格心理学课程中,四名实验人员(均为女生)分别出现了0次、5次、10次、15次,且都不在点名册上。

她们总是在上课前几分钟进入教室,并坐在教室前面大部分同学能看到的位置,整堂课就是安静地听课、记笔记,下课后收拾东西离开教室,不和其他同学发生任何语言或非语言的互动。

学期末,教授请学生们填写调查问卷,分别让他们观看四位实验人员的照片,回答一些相关问题,包括:你觉得这四位女生魅力如何?你喜不喜欢与她共度时光?你愿不愿意与她交朋友?

大家对她们看法不一,但却存在一个明显的共性:上课次数越多的女生,在大家眼里魅力最大。

实验结论在别人眼前出现的次数越频繁,获得对方好感的程度就越高。(即纯粹接触效应)

那么是不是出现最多次的女生本身魅力更大呢?在比较了没有选修该课程的学生以及与四位实验人员接触次数没有差别的问卷对象的答案后,本书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如果案例①还不能让你感同身受的话,不妨一起来尝试一下案例②:

案例②:事先被要求记住的词汇不同,会影响你对唐纳德的看法。

首先看一组词汇:鲁莽、家具、自命不凡、角落、不合群、订书机、固执。尽可能记住它们,可以多看几遍,时间不限。

然后阅读一段关于唐纳德这个人的简单描述:

唐纳德花费大量时间来寻找他所谓的“刺激”。

他爬过麦金利山,坐皮划艇拍摄过科罗拉多急流,参加过“撞车大赛”,做过喷漆船领航员(虽然对船所知寥寥)。

他曾经数次冒着受伤甚至生命危险去做这些事情,现在他正在寻找新的刺激。他觉得,或许自己会尝试高空跳伞或者驾帆船横渡大西洋。

显然,他很清楚自己能够很好地完成很多事情。除了商业活动之外,唐纳德与他人的联系很有限,觉得自己不需要依靠任何人。

一旦唐纳德决定做某件事,他一定会把这件事完成,无论要花费多长时间,无论难度多大。他很少改变主意,即使有时改变主意会是更好的选择。

根据以上描述,你会用什么形容词来描述他呢?

相信多数人对唐纳德的评价会呈现负面倾向。因为事先需要记忆的那组词汇中,几乎都是负面的形容词,而当须记住的词汇变为“自信”“独立”“坚持不懈”等词汇时,大家对唐纳德的评价则呈现正面倾向。

二、社会影响的两种方向

他人对我们的影响呈现出两种明显的倾向——有时候我们会从众,有时候我们却偏偏要标新立异,做出与众不同的选择。

1从众

(1) 从众效应示例

案例③:绿猴喜欢吃粉色玉米还是蓝色玉米?

在一个实验中,科学家为两组绿猴分别提供了一盘粉色玉米和一盘蓝色玉米。

其中一组猴子得到的粉色玉米是用气味难闻的苦涩液体浸泡过的,而另一组猴子得到的玉米刚好相反——它们的蓝色玉米味道糟糕,而粉色玉米味道正常。

一段时间后,两组猴子都学会了避开味道糟糕的玉米,呈现出一组猴子不吃粉色玉米,一组猴子不吃蓝色玉米的习俗差异。

然后研究人员将两种颜色的玉米都撤走,直到几个月后再次提供。此时两组猴子得到的玉米,无论是粉色的还是蓝色的,味道均为正常。那么,新生的猴宝宝会怎么选择玉米呢?

答案是:它们会模仿母亲与同一个猴群中其他猴子的做法,大家不吃蓝色玉米的,它们也不会吃。

值得注意的是另一种强烈的从众现象:研究过程中,恰好有一些年长的猴子更换了猴群,它们有的从不吃粉色玉米改成了不吃蓝色玉米,而有的则相反——它们接受了新猴群的习俗,改变了自己喜欢的食物颜色。

(2) 从众的三种原因

1) 将他人行为作为便捷有效可参考的信息来源

从众的原因之一,是我们会将他人的行为视作一种有效信息来源,能帮助我们更快速、迅捷地做决策(哪种狗粮比较好?哪个幼儿园比较好?我们会想要参考一下其他养狗人士和家长的意见)。

大家都选择的食物,不太可能很难吃;大家都购买的商品,或许品质不错……

我们直接选择这些热门事物,可能会错过更棒的选择,但多数情况下也可以避免很糟糕的选择,这是一种节省大脑决策成本的做法。

否则如果每件事情我们都要亲自去尝试、试验然后作出最佳选择会消耗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显然不符合我们日常生活的需求。

因此我们常常通过“从众”来偷懒,节省不必要的时间与精力成本,我们将“参考他人行为”视作一种决策的捷径,一种过滤器。

案例④:JK罗琳的《布谷鸟的呼唤》

在《哈利·波特》系列大获成功之后,罗琳写出了《布谷鸟的呼唤》。

罗琳不希望读者对她的喜爱影响到他们对这本书的评价,她想用作品本身来说话。因此她用罗伯特·加尔布雷斯这个假名出版了这本书。

结果这本书上架后读者寥寥,发行量很低,前三个月的销量一共才1500册。但几乎每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喜欢这本书,他们评价它“富有创造力”“引人入胜”等等。

后来,有人将《布谷鸟的呼唤》的真实作者是JK罗琳的消息透露了出去,这本书一下子从亚马逊销售榜的第4709位蹿升至榜首,很快售出数十万册。

“JK罗琳”大名吸引了大批《哈利·波特》的忠实书迷购买此书,然而同时,这些大量的读者也带动了其他潜在消费者对这本书的关注,毕竟这么多人都觉得好看的书,实际非常难看的概率有多大呢?

2) 社会压力

案例⑤:当大家都放弃甜点的时候,你也会放弃。

假设公司收益很好,老板带着所有人外出就餐,食物丰盛而且品质优异,大家吃得非常尽兴。不知不觉就来到了餐后甜点时间,这家店的甜点也是远近闻名,单独来买可能需要排很久的队。

你正在酸橙派和双层巧克力蛋糕之间纠结,不知道到底选哪个好。这时候,第一个同事说自己已经吃撑了,第二个同事表示自己正在减肥……接着大家纷纷拒绝了甜点。

此时,虽然你很清楚,你想吃甜点,只是在犹豫选酸橙派还是选双层巧克力蛋糕,但多数人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也会和大家一样,随便编个借口放弃甜点。

社会压力来源于我们多数人想要别人喜欢我们,即便做不到让所有人都喜欢我们,起码我们希望自己在乎的人可以喜欢我们。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会常常放弃自己原本的想法,而跟从他人的选择。

3) 镜像神经元带来的模仿天性

意大利科学家在研究猴子手部与嘴部动作相关的神经活动时,发现相关的脑部区域不仅仅在猴子做出某种动作时会被激发,当它们目睹别人做这些动作时,这些脑细胞也同样会被激发。

甚至听到相关的声音也有同样的作用,猴子在听到别人剥花生时,脑中关于剥花生的神经元也会活跃起来。

研究人员发现,人类同样拥有镜像神经元,观察其他人的动作与自己做出该动作都会激发相同的大脑皮质区。

看着别人拿起某个东西,或者看到别人即将发起某个动作,都和我们自己做出该动作有着类似的效果。

而其他人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让我们做出行动,因为看他人做事能够刺激我们的神经元,促使我们做出相同的事情。

这种无意识的模仿是一种学习途径、是表现认同的一种方式。认同意味着社交倾向,只有当我们不想与对方有关系时,才会抑制这种天性。(模仿是人际交往中的标准组成部分,如果缺失,我们会觉得自己碰壁了)。

(3)从众效应的应用实例

1)谈判

模仿谈判对象的行为举止,就能让谈判成功的概率上升。原因是如果某人的行为举止和我们一样或者很像,我们就会觉得彼此有共同点或者属于同一类人。

因此模仿有助于社交,能令双方关系融洽、关系更紧密——虽然这些都是在无意识中发生的。

2)让孩子爱吃蔬菜

对孩子说,吃蔬菜就奖励冰激凌,无异于传递出“蔬菜不好吃”的信号,所以才需要奖励。

这反而会将孩子推得离蔬菜更远——当你不再提供奖励或者他们可以自行选择食物时,蔬菜就会被搁在一旁。

而推荐的做法是利用从众效应:如果父母看起来对蔬菜永远都吃不够的话,孩子也会照着做。

孩子看到父母更多地选择某种食物,他们作出相同选择的可能性越大。

(1) 追求标新立异的现象

假设你在画廊看上了一幅画,打算买回家挂在客厅。但在敲定这笔买卖的前几天,你去一个好朋友家吃饭,看到他买了几乎一模一样、出自同一位画家之手的画,你还会购买之前想买的那幅画吗?或者另换一幅来买?

回想一下,当你参加一个聚会,发现自己和另一位客人撞衫了;当你上班的时候发现自己的领带和老板一模一样;当你喜欢的小众乐队突然蹿红,成为每个人都在哼唱着他们歌曲的热门乐队……这些事情是不是都会让你感到不舒服?

某些情况下,你对某些事物的反感甚至会在它流行开来之前就产生。觉得某种事物正在开始流行的感觉就足以令人对其产生厌烦了。

(2) 标新立异的动机——完善自我身份信息

试想,如果世界上的每个人都一样,会发生什么?我们将无法辨认自己。因此与他人的相似度太高会引发一种消极的情绪反应,会让人觉得紧张或者不安。

而与他人不同的部分,正是将我们和他人区分开的关键。这关乎到最根本的一个哲学问题:你是谁?当你出现在一个新的环境中,你会如何介绍自己?

除了姓名、性别、年龄等基础信息,我们经常会说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以补充提供一些我们希望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信息。

案例⑥:你会在介绍自己的时候说自己是“人类”吗?

当你介绍自己是“人类”时,无法将你从几十亿人中区分出来,这个介绍所提供的信息非常有限。

而当你说自己是“教授”时,则会令大家联想到说自己是教授的人的一些共同点,例如爱看书、爱思考、待在室内的时间有点长等等。

而如果每个人都是教授的话,那么“教授”这个词的分类意义也就逐渐消亡了。因此我们选择与他人不同的选项,都具有区别我们与他人的意义。

(3) 差异错觉及对标新立异的需求差异

关于“与众不同”这件事还有两个我们值得注意的点。

一个是差异错觉。

这指的是:希望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会使我们更多关注那些自己觉得有别于他人的地方,即使自己的选择其实与他人别无二致。

比如作者的一位律师朋友,当他听说作者正在写这本有关社会影响的书,忍不住感慨自己的同事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他说“所有人都想成为同样的人,年轻的律师在获得成功之后,大多数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一辆宝马。”

当作者指出他同样开的是宝马时,他的这位朋友却提出了质疑,他反驳说:“但别人开的宝马都是银色的,我的车是蓝色的。”

往往就是某种东西对我们越重要,我们就会越觉得它特别。

另一个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每个人对“与众不同”的需求可能都有差异。

作者通过对比一群MBA学生和工薪阶层的消防员对于“你刚买了新车不久,向几位朋友展示后,某位朋友径直购买了同品牌、同型号的同一辆车作何感想”的回答,他认为工薪阶层的人更喜欢与他人保持一致,而中产阶层背景出身的人则会避开大家都喜欢的事物,如果别人选择了自己同样的东西,则会降低他们对其的喜爱程度。

但他也指出,对于“与众不同”需求的差异,不仅仅与社会经济地位有关,不同个人的秉性脾气会决定他们的这一需求。有的人喜欢大家都喜欢的商品和品牌,另一些人则选择回避这些商品和品牌;有些人努力塑造别人无法复制的个人形象,另一些人则更喜欢中庸之道。

三、 社会影响的五种应用

除了上一部分已经详细展开的从众和标新立异这两个方向以外,社会影响还有身份信号、相似而又不同、社会助长效应这三类常见的应用。

什么情况下我们更容易从众?什么情况下我们更容易标新立异?这取决于身份认同。

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倾向于模仿他人(从众),什么情况下又倾向于有别于他人(标新立异)?作者认为这取决于需决策情境下的“他人”是谁。

是的。我们何时会模仿他人,何时会界限分明地背离他人的选择,取决于我们是否认同相关情境下的“他人”。

假如某个品牌塑造的用户形象是自由、独立、自信、有冒险精神的,那么认为自己正是这个类型的人们会乐意选择该品牌;相反的是不喜欢别人认为自己有这些性格特质的人们就会避开这个品牌。

这就像我们在社交媒体上设置自己的标签,供他人初步了解我们,我们希望自己和某类人一样或者说拥有这类人的特质时,就会模仿他们的行为;我们希望将自己与某类人区别开时,则会做出有别于他们的选择。

从动机上来讲,我们常常避免和他人做同样的事情,但前提是我们并没有其他强烈的动机要去做这件事,当面对自己喜欢的事物时,“是否和他人相同”则不太会成为我们放弃的理由。

相对的是,我们会为了避免自己的身份被搞错而改变选择,因为我们不想向他人传递某种自己不想要的身份信息。

案例⑦:模仿白人

作者表示,在美国,从标准化考试成绩、辍学率、平均分、大学录取率和大学毕业率等多个方面来看,非裔美国学生(和拉美裔美国学生)的成绩通常会比白人学生低。

因此成绩很好或者进修高级课程的黑人学生通常会受到黑人同伴们的嘲笑,认为他们在“模仿白人”或者说他们是“讨好白人的黑人”。

泡图书馆、努力学习或者努力取得好成绩被认为是白人的标志,这一观念极具破坏性,让很多原本有能力学习好的黑人学生放弃了努力,因为他们不想被同伴贴上“模仿白人”的标签。

值得注意的是,得到某物或执行某事的成本越高,其作为一种清晰而精确的身份标签的保值度就越高。

比如人们坚信拥有游艇的人很富有,骑死飞车的人很了解这种车,因为获得这些事物的成本越高,局外人选择这些事物的可能性就越小,其本身的稀缺性与价值则相应被提高。

因此作者认为奢侈品牌应该允许山寨产品的存在,因为山寨产品的出现会令品牌真正的用户追逐更新、价格更高昂的品牌当季新品或限量版产品,以此将自己与那些使用山寨产品的人区分开。

我们最终选择的事物往往具有什么特征?

既与他人有一定相似性,却又与众不同。既然我们有时选择模仿他人(从众),有时又选择将自己区别于他人,那么最常被我们选择的事物,有没有什么共性呢?它们有什么特征呢?

作者发现,出于模仿他人而又有别于他人的需求,我们最终会选择的事物往往既与他人有一定相似性,却又不尽相同。

这涉及到熟悉感与新鲜感之间的平衡。熟悉的事物带来认知放松,因为纯粹接触效应而容易被我们喜欢,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一定差异的事物则又同时满足了我们对区别于他人的需求。

在不太熟悉和太过熟悉之间总存在一个恰到好处的点。事实证明,差异程度适中的事物通常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而熟悉感和新鲜感的完美结合能够驱动事物流行开来。这就是流行物与热门事物的由来。

案例⑧:潘通流行色预测

潘通是一家跨行业色彩公司,也是“年度色彩”会议的召集者。

会议前,潘通会对全世界的制造商、零售商和设计公司进行调查,研究他们下一年计划使用哪种主打颜色,并研究人们周围看到的都是什么颜色,然后由各参会者对调查结果进行分类、过滤和充分讨论,然后将结果汇总到名为《潘通展望》的刊物中。

对世界各地的公司来说,选对颜色很重要,但任何一家公司或设计师都很难猜准哪种颜色会流行开来,各行业也都只掌握有限的信息,因此,他们都希望潘通公司能帮忙做出更聪明的预测,希望它能给出一个较为集中、不带偏见的颜色。

而每年潘通公布年度色彩后,我们就会在外出购物时遇到各个品类的这种颜色的产品,从鞋帽服饰到婴儿用品、文具、日用品、电子设备等等各个领域都有可能出现这抹熟悉的颜色。

案例⑨:卡特里娜飓风和给孩子起名

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过后,“卡特里娜”这个名字的流行度直接下降了40%,但父母们在给孩子起名的时候,无意识地使用了更多与“卡特里娜”(Kartina)同一音素,或以强辅音“K”开头的名字。

使用“K”音开头的名字使用率较上年上升了近10%,比如Keely(基利)这个名字使用率提高了25%,而取名叫Kaelyn(凯琳)的孩子则增加了55%。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中等相似度”所带来的价值。

在许多研究中都发现了这样的现象:比起独自做事,他人在场参与会激发人们更好的表现。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助长效应。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这并不全对。在某些研究中,出现了相反的现象——有他人在场时,人们反而表现得更糟糕了。

拉荣茨设计了复杂的蟑螂赛跑实验来研究这件事情,最后他得出结论,认为他人在场到底会激发人们更好的表现,还是令人们的表现更糟糕,这取决于任务的复杂程度(或者说是衡量人们表现的依据)。

如果任务很简单,或者参与者此前做过很多次的话,观众的存在能够促进其表现;如果任务难度很高,或者需要掌握新技能,观众的出现就会妨碍其表现。

结 语

某些事物的流行真的突如其来,就好像流感病毒一样,短时间内就传染了无数人。

人与人之间到底是存在某种共通的审美与乐趣,还是彼此间默不作声的影响在低调发力?

人们之间存在某种隐秘的相互影响的力量,这点相信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但读完这本书,还是会觉得这种社会影响的力量之大,实在出人意料。

从众也好,标新立异也罢,这两种常见的反应也都只是寻常反应,而不是罪过。

所以没必要厚此薄彼地盲目追求某种态度,合理利用这些社会影响,让我们离想要的生活靠得更近,会不会更好?

西餐通常的就坐方式遵循三个原则:

1一男一女间隔开

2伴侣拆散坐

3男主人右手边坐的是女vip,女主人右手边坐的是男vip

进餐:就坐,铺好餐巾后,就要开饭了。

1酒

酒文化的精深这里没有办法用小篇幅写。就讲讲酒杯好了。

西餐中,桌面通常会在靠近右手边放3-4个杯子,呈45度角摆放。

右下角最靠近你右手的是起泡酒杯,高而瘦的杯型方便大家观赏气泡上升的样子。

稍稍远一些的第二个杯子,是喝白葡萄酒的,它不同于起泡酒杯,是我们常见的形状。

再远一些的第三个杯子是红酒杯,它形状类似白葡萄酒杯(当然具体形状也不是绝对的,取决于主人的爱好,这里说的是一般情况),但稍高大一些。

离你右手最远的杯子则是水杯,它也是最高最大的。在换酒,换菜时饮水漱口,可以帮助更好品尝酒菜滋味。

2面包

面包有时候会放在左手的小盘子里,有时候会放在大框子里需要自己挑选。如果筐子离你太远,千万不要起身弯腰去够,请靠近面包的人帮你递过来就行了(同理还有盐和胡椒的瓶子)。吃面包用手掰,掰成没一口可以吃完的分量,再用面包盘上的黄油刀刮一点黄油往上抹就行了。

3前菜

前菜有时是沙拉,大块的蔬菜一口包进去不美观,需要切切切。在西餐桌子上怎么切东西,我会在后面讲主菜和肉类的时候详细说。

顺带一提,大家看到了桌上摆着那么多叉勺肯定觉得很烦,该怎么用呢?左叉右刀,这我就不赘述了。摆在左右的,通常从外往内用就好了,摆在盘子上方的叉勺是用来吃甜点的,最后使用。由于叉勺的内外顺序是主人按照上菜顺序已经调过的了,按照顺序一道菜使用一对,就不会出错了。

有时候我们要谈话或者上厕所,需要将餐具稍稍放下,应该怎么放呢?如下图左,摆成一个八字,服务员就知道不要收掉。而吃完这盘菜需要服务员收碗时,则摆成下图右,刀叉柄朝5点方向。

而法式和英式的礼仪在这里又有不同,法国更喜欢在餐间将餐具倒过来放(如上图),方便大家观赏银器背后的花纹。

4汤

无论是西餐还是中餐,都要注意一个点,永远不要低头去够桌上的汤。要把勺子举到与不低头情况下的嘴同高,将汤送入。

怎么舀汤呢?勺子由内向外是英式舀汤的方法,勺子由外向内是法式的。如下图,左为英式,右为法式:

汤剩下一个底了怎么办呢?这一点英法的礼仪又不同了,英国是将碗的内侧抬起,碗朝着外面倾斜,汤聚在碗的外侧,再用勺子去盛。法式相反,将汤碗外侧抬起,汤汇聚在碗内侧,再用勺子去刮。但无论如何,端起不带把的汤碗对嘴喝是万万不可以的。

特别提一下棘手的酥皮汤,如果你不想吃外面那一层酥皮,就直接用勺子把酥皮戳开一个洞,舀下面的汤就好啦。但如果你想吃酥皮的话,可以用小刀沿着碗沿刮下来,将酥皮放在盘子里,和面包一样,用手掰成一小块一小块吃就行了。

5主菜

海鲜:叉子通常是四个齿的,而吃海鲜的叉子会是三个齿,且微微向上翘起。鱼肉易碎,如果连特制的叉子也无法将其盛起,就用勺子帮忙吧。如果鱼带骨,吃完一面不要翻,将骨头剔除,再吃剩下的。吃生蚝,龙虾,田螺等,都会有自己特别的工具,按照顺序使用就好。

肉类:这里涉及到切。通常我们将叉子叉在肉上,刀靠近叉子轻轻切肉,

这样可以防止食物移动。一般来说,从肉的左边开始,往右切,肉的大小适宜一口吃下。

欧式和美式切东西的方式不尽相同。

左边的美式礼仪,先将一整块肉全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左右手在盘子上方换餐具,放下刀子,右手拿叉,将一盘碎肉叉着吃。

右边比较传统算是欧式,切一块吃一块,依旧左叉右刀。若牛肉有骨,需要沿着骨头切。

如果吃鸡,有细小的骨头需要吐出来,千万不要直接吐到桌上。把餐巾打开,手拿着遮挡住嘴,叉子伸到嘴边,将骨头吐到叉子上。再将叉子上的骨头放入碟子靠自己的那一边。

意大利面:将左右手的叉勺于桌面交换。用叉子叉一些面条,再抵着勺子内部旋转,把面条卷起来吃。

6甜点

甜点用盘子上方的叉勺,叉子用来叉水果,勺用来吃布丁类的软食物。有时候遇到了水果块头太大无法一口吞下的情况,也可以用勺代替刀,帮助切一下再吃。

7cheese board

用随着cheese board端来的刀切cheese,将它放在一起端来的饼干上,直接用手拿着吃。

以上内容来自知乎,希望可以帮到你。在礼仪方面,可以参加专门的培训班,像深圳万友引力,专门有商务礼仪的培训和国学礼仪培训,你有兴趣也可以自己去看看。

以上就是关于美式的生日派对是怎样的全部的内容,包括:美式的生日派对是怎样的、介绍米兰这个地方、西方餐桌礼仪常识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2176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9
下一篇 2023-04-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