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农历纪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中国的农历纪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第1张

我国的农历纪年历法,是从夏朝开始的,是古人以月亮的圆缺周期而计算出来,定出一年的历法。一年有十二个月,以正月初一为新年初始,这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春节,过去叫元旦。

商朝有点变化,是以十二月初一为一年的开始。周朝又将新年伊始提前了一个月,为十一月初一日。秦始皇则又提前了一个月,以十月初一日为新年的开端。直到汉武帝在他的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恢复为夏朝的以正月初一日为岁首,定这一日为元旦,我国后来一直沿袭下来。

民国初始采用公历纪年,把每年的1月1日定为元旦,这样便把中国人传统的农历正月初一日的元旦改称为“春节”

由于我们的传统历法是根据农时而制定,所以叫“农历”。又因为农历是夏代产生的,所以又称“夏历”。相对于公历或曰阳历,我们又称自己以天干地支搭配纪年的传统历法为“阴历”,加起来一共有三种叫法。

每年的农历一月,我们叫做“正月"。这个“正”字,读音本应该是“正确”的正。但是我们都读作“长征”的征,这是为什么?原因起自于秦朝。

秦始皇名字叫蠃政,“政”与“正"的读音相同。因为皇帝是天下独尊的第一人,他的名字不能被人叫,这就叫避圣讳。因此他的儿子秦二世胡亥•在秦始皇去世以后,就命令天下人改正月的读音为“征月”。

我们国家在采用公历历法之前一直使用农历,我国的农历是参照太阳照射在地球上而形成的节气和月亮朔望变化相结合而创造的一种阴阳历,因而十分科学。平年是12个月,大月是30天,小月是29天。民间直到现在,还称大月为“大尽”,小月叫“小尽”。

加起来,一年是354天或355天。这与阴历纪年方法相同。由于平均每年比太阳年——回归年,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少了11天,如果永远这样少下去,时间就会有差,影响纪年和农时。

因此,聪慧的中国人便在每19年设置出7个闰月,这样有闰月的年份是383天或384天,它们与没有闰月的年份一平均,每年还是365天或366天。

为便于计算和记忆,中国人便创造出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来相互搭配,每60年为一个周期,周而复始永不停息。因此没有什么“公元前"、“公元后”之说。

农历在阴历(夏历)基础上融合了阳历的成分,吸收了干支历(阳历)二十四节气作为补充。

我国传统历法,又有阴历、华历、夏历、汉历、中历等名称。农历并不是纯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加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

农历是以阴历(夏历)为基础,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历法。所以我国的农历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应该叫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三个月。

扩展资料:

农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不能反映季节。与阳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农历年相比阳历年在天数上有时会相差一个月;为了协调农历年与阳历年之间的天数,于是便通过“置闰法”进行调整使农历月相总天数与阳历回归年总天数相适应。

旧历、老历、阴历也是指农历。但旧历、老历只是相对新历(即公历)而言,并非正当称谓。而阴历事实上只按月亮的月相变化来安排的历法。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_农历

阳 历

阳历又称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周期为基础而制订的。制订阳历的基本原则是:每一历年的长度都非常接近回归年的长度;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参照朔望月的长度把历年分为若干历月,其长度尽可能接近朔望月。

在服从上述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阳历中历年和历月设置的规则是:1、3、5、7、8、10、12月为大月,每个大月为31日;2、4、6、9、11月为小月,其中2月在平年为28日,闰年为29日,其余各个小月均为30日;设置闰年,平年为365日,闰年为366日,增加的1日加在2月份。此外,阳历设置闰年还须同时服从以下原则:公元纪年数能被4整除的为闰年,其余均为平年;能被100整除,但不能被400整除的为平年;能被400整除的为闰年。

由于阳历历年的长度(365或366日)很接近回归年的长度,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要求相一致,因而被广泛采用。但阳历历月中的日期数与月相完全没有关系,而且每个月的情况又各不相同,人们完全无法从阳历历月中的日期来判断月相。不过,与优点相比,这个缺点显然就不重要了。

目前采用的阳历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最初的阳历起源于古埃及,即埃及历,其基本制历规则是:平年365日,闰年366日;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30日;平年岁末另有5日,称为不定年,闰年岁末另有6日,称为定年;这5~6日不属于任何一个月份。

现代历法的鼻祖是罗马历。早期的罗马历十分混乱,法国文学家伏尔泰(1694—1778)曾讽刺当时的罗马历法:“罗马人常打胜仗,但不知道打胜仗是在哪一天。”公元前46年,罗马皇帝儒略·恺撒(Julius Caesar)执政,第二年即着手改革历法,诞生“儒略历”。儒略历的要点是:改历前的那一年定为含445日,称为乱年,目的是要使春分点落在3月21日;从公元前46年起,以365日为一年,以春分那一天作为一年的第一天,即岁首;一年分为12个月,单数月为大月31日,双数月为小月30日,多余的一日在2月中扣除(因为2月为岁末行刑之日),这样,2月份就只有29日;每4年的最后一年的2月增加1日,这一年为闰年,并规定闰年为能被4整除的年份。

儒略出生于7月,他下令以他的名字作为7月的月名,这就是英语中7月的月名“July”的由来。可是,就在改历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4年),儒略即遇刺身亡,由他的侄儿奥古斯都(Augustus Caesar)接位。奥古斯都进一步改历,生于8月的奥古斯都改8月的月名为“August”,并将8月改为大月31日。他下令从2月中再减去1日,改8月后的单数月为小月30日,双数月为大月31日。这就是目前阳历历月月份长短不一、又毫无规律可循的历史原因。

儒略历每四年一闰增加一天的规则,决定了历年的平均长度为36525日,比回归年长11分14秒。因此,采用儒略历后,每过128历年,两者就会相差1日。从儒略历年开始使用到16世纪中叶,这一差异累计已达10日,因此,春分点已前移到历年的3月11日,而不是天文学上的3月21日。在这种情况下,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里八世(P Gregory XIII)以公告形式进一步改革历法,其主要内容为:1582年10月4日以后的第一天改为10月15日,以消除1200多年来儒略历平均历年与回归年长度的累积误差;改进置闰规则,即公元年份能被4整除的为闰年,有366日;不能被400整除的世纪年(如1700、1800等)仍是平年,为365日;能被400整除的世纪年(如1600、2000等)为闰年,有366日。

经格里高里八世改革后的历法就是目前世界上通行的公历,称“格里高里历”,简称“格里历”,其历年的平均长度为3652425日,与回归年长度仅相差2592秒,要经过3333历年两者才会相差1日,是一种较合理的历法。中国辛亥革命(1912年)后即采用格里历,1949年起采用公元纪年。

所谓“纪元”是指从哪一年起算年份。不同国家、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纪元法,如“康熙二十三年”、“光绪元年”等。公元532年,僧侣学者狄奥尼西(Dionysius Exiguus)提出,纪元应为“基督诞生”之年。他认为基督是在离当时532年之前诞生的,因此,下一年应该定为公元533年。这一观点后来为人们所接受,因此公元纪年法是从公元533年起始用,而不是从公元第一年即开始实行。实际上,532=28×19=7×4×19,其中7是一星期的日数,4是阳历置闰的周期年数,而19是阴阳历置闰的周期数。28年称为“太阳周”,因为每隔28年阳历各月份的日期数和星期数相同(但越过世纪年可能差1天);19年称为“太阴周”,因为每隔19年,阳历各月的日期有相同的月相(也可能相差1日)。所以,532这个数字既具有宗教意义,又符合天象规律,但并不是真实的“基督诞生”年。

农历也叫夏历。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是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它之后的商、周、秦、西汉初都分别提前,直至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又恢复夏王朝历法的原有月序,以后各王朝也基本沿用这一月序,故辛亥革命后中国传统历法为“夏历”。但到了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泛滥,“横扫四旧”,认为 “夏历”是夏王朝的印记,必须改名;因传统历法在农村使用较普遍,故通过报纸改名“农历”,并影响港澳台。

农历是我国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又名夏历、中历、旧历,民间也有称阴历的。它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又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因此在实质上是一种阴阳合历。农历把日月合朔(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等)的日期作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的平均长度约为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称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称月小。月初所在的日期,按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推算定,不机械地安排。农历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日或355日,与回归年相差11日。为此,通过每十九年安插七个闰月的办法回以协调。闰月的安排由二十四节气来决定。

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又有阴历、华历、夏历、汉历、中历等名称。农历并不是纯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加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农历是以阴历(夏历)为基础,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历法。所以我国的农历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应该叫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分类: 文化/艺术 >> 民俗传统

解析:

农历又称夏历,相传起源我国夏代。其科学性、实用性都很强,因此流传至今。农历按照全年的自然日划分为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年节。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包括:春季的立春、雨水、惊蛮、春分、清明、谷雨;夏季的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的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的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此外,全年中的月份按照月相变化周期而设置。即大月30天,小月29天。农历每月的初一称为“朔”,每月的十五称为“望”。在“朔”日,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暗影对着地球,而与太阳同时出没,于是人们看不到月亮。在“望”日,地球运行到了太阳与月球中间,太阳从西方落下,月亮从东方升起,因而能看到满月。由于农历一年约为355日,与地球年相差约11日左右,所以每3年要置一闰月,每19年要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也叫闰年,具体闰哪个月,则要视节气情况灵活而定。

农历既依据地球回归年所用时间,又依据月相变化而指定,而且以身边的气象与物候条件、农事活动为参照,实用性强,因而成为四季分明,便于记忆的历法。在我国,农历历法尤其适用于中原的广大地区。

中国阴历起源于夏朝。

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又有夏历、汉历、华历、国历等名称,是一种阴阳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按照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登基为元年,今年是农历开元4713丙申猴年(西元2016),我国传统历法比西方历法早2697年,用西元年份+2697既是我国传统历法的年份,

古代典籍和甲骨文中均对农历多有记载,大量历史典籍记载农历始于黄帝时代。农历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产生于商代。1912年我国开始采用西元历法和我国传统历法农历并用,随着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历法纪年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拥有重要意义,关于进一步提升我国传统历法的地位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人支持,民国时期同盟会创办的《民报》就采用的农历黄帝纪年,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也采用农历纪年,各省政府也跟着使用,孙文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发布了《改历改元通电》规定: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农历开元4609年即辛亥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两历并用,而农历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影响深远,2015年全国两会有人大代表提案,关于再一次提高我国传统历法农历的地位引起社会热议。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的农历纪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全部的内容,包括:中国的农历纪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农历的由来是什么、农历的起始及由来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2163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9
下一篇 2023-04-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