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鳍豚简介

制定目标2023-04-29  24

白鳍豚(bái qí tún),在长江里大约生活了2500万年的白暨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遗生物。白暨豚是鲸类家族中小个体成员,是世界上现有5种淡水豚(拉河豚、亚河豚、恒河豚、印河豚、白暨豚)中存活头数最少的一种。由于数量奇少,白暨豚不仅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原属淡水豚科,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中国科学家周开亚教授的建议,单独设立了白暨豚科。 鲸目白暨豚科白暨豚属的唯一种。

白鳍豚的体形呈纺锤形,身长约2-25米左右,体重可达200千克以上。嘴部又长又细,背呈浅灰色或蓝色,腹面为纯白色,背鳍形如一个小三角,胸鳍宛如两只手掌,尾鳍扁平,中间分叉,善于游水,时速可达80千米左右。由于长期生活在浑浊的江水中,白暨豚的视听器官已经退化。它眼小如瞎子,耳孔似针眼,位于双眼后下方。但大脑特别发达,声纳系统极为灵敏,头部还有一种超声波功能,能将江面上几万米范围内的声响迅速传入脑中。一旦遇上紧急情况,便立刻潜水躲避。白暨豚耐寒,体温通常在36℃左右。

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白鳍豚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现有数量稀少,20年前的估计只有300头左右,当时就已面临灭绝的危险。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白鳍豚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集群行为就更明显。每群一般2-16头。其活动范围广,但对水温条件要求较高,经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温条件发生改变后,又迁入另一地域。以鱼类为食。

白鳍豚喜欢生活在江河的深水区,很少靠近岸边和船只,但它时常游弋至浅水区,追逐鱼虾充饥。它的吻宽细长,上下颌长有130多枚圆锥形的同型齿,可它却懒得咀嚼,只管张口吞下鱼食,消化能力很强。白暨豚往往成对或三五成群一起活动,但人们很少有机会看到它,只有在它露出水面呼吸时才能瞥见一眼。

白鳍豚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湖北枝城至长江口约1600千米的江段内,以鱼为食,喜结群活动,小群约2~3头,大群约9~16头。白暨豚是用肺呼吸的水生哺乳动物,每次呼吸时,头顶及呼吸孔先浮出水面,接着露出背部和低三角形的背鳍,出水呼吸时间约1-2秒钟,潜水时间每次约20秒,长潜时可达200秒。成熟个体最大体长,雌性25米,雄性23米,体重100~150千克,有恒定体温,总是在36摄氏度左右。

编辑本段繁殖习性

白鳍豚两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时体长80厘米左右。新生幼体体色略深成年白暨豚一般背面呈浅青灰色,腹面呈洁白色,在阳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水平伸展的鳍肢和尾鳍上下两面分别与背面和腹面同色,这样的颜色分布恰好与环境颜色相符。当由水面向下看时,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为一体很难分辨;当由水底向上看时,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强光颜色相近也很难被发现。这使得白鳍豚在逃避敌害、接近猎物时,有了天然的隐蔽屏障。白暨豚寿命可达30多年,雌兽一般在6岁达到性成熟,雄兽为4岁。成年白暨豚每年发情两次,分别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孕期为10至11个月,一胎一仔,偶有两仔。野生状态下,成年白鳍豚雌雄比例为1:1,但雌兽怀孕率一般仅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每年的冬末春初是白鳍豚的交配期,母豚妊娠期长达1年左右,因此产仔大多在来年的春季。出生后的小白鳍豚靠母亲的乳汁喂养,直到五六岁才算成熟;一般寿命30年。

编辑本段身体结构

白鳍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一般以整条吞食体长小于65厘米的淡水鱼类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呼吸时,头部先出水,然后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动2米后,再入水中。白鳍豚的视力几乎为零,依靠回声定位了解环境变化的情况,在生物学、仿生学和生理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科研价值。但白鳍豚生性胆小,很容易受到惊吓,一般都远离船只,很难接近,加之其种群数量很少,活动区域广阔,所以在野生状态下对白鳍豚的研究十分有限。

白鳍豚皮肤光滑细腻,富有一种特殊的弹性,原理与竞赛式游泳衣着中使用具有弹性的尼龙织料相同,能够减少在水中快速游动时身躯周围产生的湍流。它的尾鳍扁平地分为两叉,两边的胸鳍呈扁平的手掌状,背鳍呈三角形。这四鳍给白鳍豚提供了优良的水中游动时方向与平衡的控制力,再加上光滑高弹性的皮肤与流线型的身躯,白鳍豚在逃避危险的情况下可达每小时60千米的游速。平常它保持着每小时10至15千米的游速。

白鳍豚长期生存于长江的浊水中,所以它的视觉和听觉均退化严重,在水中主要以发射声纳接收信号来识别物体。白暨豚的上呼吸道有着三对独特的气囊与一个形似鹅头的喉咙,但是因为生存于水中靠水发音,所以并没有陆地动物在空气中发音所需要的声带。用特制的水听器,可以听到白暨豚发出的“的答”“嘎嘎”等数十种不同的声音。白暨豚发出的声音常为两声一对,发出声音后会安静的等待着回声,从而辨出自己与产生回声的阻碍的距离和大小,并且考虑是否游向目标。它又会在收到回声后的不久发出新的一对声音,稍候又安静一阵等待回声。第二次回声收到后,它便可以分析出目标游动的方向与速度,白暨豚就是这样如人造声纳般的做回声定位。用这独特的声纳系统,它时常还可以在江底的淤泥中捕捉食物,也可以发出人耳听不见的高频率音波,与十多千米外的同伴联系。

白暨豚的大脑表面积要比海豚的大,大脑的重量约占总体量的05%,其中平均一只重95千克的雄豚,大脑重470克。这等重量已接近大猩猩与黑猩猩的大脑重量,甚至某些学者认为白暨豚比长臂猿和黑猩猩更聪明。

白鳍豚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特有的国宝。

白鱀豚自成一科,是古老的孑遗生物,化石证据表明 530 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就已在长江出现。20世纪后期以来,受到人类活动的严重侵害而数量锐减,在 1988 年被列为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剩余种群仍不断消亡,被认为是第一个由于人为因素而走向灭绝的鲸豚类动物。

进化历程

白鱀豚分化自海豚支系(Delphinida),该支系包含了除抹香鲸类 以外所有的现代齿鲸。化石证据显示原始的海豚诞生于 2500 万年前,并在 2000 万年前从太平洋进入长江。

1981 年9月,中国地质学家在广西桂平发现了一种史前动物的下颌骨化石片段,这块下颌骨来自一种古老的白鱀豚,称为 原白鱀豚(属名:Parapontoporia)。化石记录着 原白鱀豚 在 2000 多万年前的古老性状,现代白鱀豚与之相比差别不大。或许是栖息空间相对闭塞,生存竞争及环境变化较少,白鱀豚保留了祖先的原始形态,因此被称作“活化石”。

长江禁捕10年后,白鳍豚可能还能出现,但是种群恢复可能性还是比较小的,因为对于这样的情况,其实每个人都能够看出来,长江白鳍豚其实已经濒临灭绝了,但是现在的话可能有很多的科学家认为还是有白鳍豚的,但是可能数量会比较少,而且不是生活在长江流域了,但是对于这样的情况,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觉得不太能接受,因为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错误和过失造成了他们种族灭绝。如果说是因为我们人类的话等我们人类变成被捕食的一员。由于其他的工作去捕杀人类那么导致人类灭绝的话,是不是也是一种变相的惩罚。

对于这样的事情的话不太在意,但是有一些动物爱好者或者是动物保护者,其实他们觉得这样的事情就是我们的责任,但确实这件事情归根结底是我们的问题。如果说我们不是大肆的捕杀或者是大肆的去捕捞他们的话,那我也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对于这样的情况,其实并不是说一朝一夕就能够产生的,只不过是长时间的情况下的演变,只能说明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自然的这种保护还是不够的。

大多数的人可能都会有这种感觉或者是这种想法,但是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应该去这样的事情,是不是我们做得不够好,我是我们做得好的话,我们需要去改变,包括现在我们对于动物的一个态度,有的时候我们可能觉得都没有什么,但是真正自己去思考的话,其实这样的事情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我们去认真的对待,并且对于动物来说我没有把他们当作我们的朋友一样不是说敌人,我们也不能把它当作被捕食者,那个面呈对这样的事情的话,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保护他们。

尽管保护他们可能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但是只要我们足够的用心,只要我们足够的努力,做到这样的一个事情,其实不难,面对这样的情况的话,我们每一个人是不是能够去做到也是一样的,对于这样的情况来说,其实大部分的人都应该去认真的对待更多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如何去认真的对待,当然了,我们可能会有很多的问题也会有很多的错误的地方,只不过如果我们能够重新的悔改,那我这些事情可能会被改变,对于长江禁捕10年后,白鳍豚可能还能出现,但是种群恢复可能性还是比较小。

长江里现在有白暨豚。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近40名科学家对宜昌到上海长江中下游的干流1700千米江段进行地毯式搜索,未发现一头白鳍豚,因此不少科学家怀疑白鳍豚已经灭绝。但可以推断,长江里还有少量残存,然而仅凭这最后几只个体,已经无法延续种群,预计白鳍豚会在十年内彻底灭绝。日臻完善的克隆和转基因技术,或许是拯救白鳍豚的最后一丝希望。

白鳍豚是中国中国长江和钱塘江特有的国宝。

白鳍豚主要生活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善潜水。白暨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

以淡水鱼类为食,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呼吸时,头部先出水,然后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动2米后,再入水中。寿命可达30多年。

食性食量

白暨豚多在清晨和黄昏进食,常在晨昏时游至浅水区捕食鱼虾。靠自身发出的超声波讯号发现食物并突袭式吞食。消化能力很强,捕到食物不经过咀嚼,整口吞入腹中。

食量很大,日摄食量可占总体重的10%-12%。主要猎物是草鱼、青鱼、鳙鱼、鲢鱼、鲤鱼、三角鲂、赤眼鳟、鲶鱼和黄颡鱼等。所食鱼体长多在25厘米以下,体重不到100克,最大的食物有50厘米长,重1200克。尤其偏爱体长不超过65厘米的小鱼。

百度百科-白暨豚科

白鳍豚主要生活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带。

白鳍豚是中国特有物种,自成一科,是古老的活化石,其祖先在2500万年前从太平洋进入长江生活,至今依然保留着远古祖先的部分特征。

形态

白暨豚雌性成体最大体长253厘米,雄性成体229厘米,体型大小的性二型明显。白暨豚体形中等粗壮,有狭长而稍微上翘的喙,圆的额隆,低三角形的背鳍位于从吻端向后约2/3体长处,是其最显著的野外识别特征。

头骨的吻突狭长,在上齿列后端与眶前凹之间略缩窄;吻突侧面有明显侧沟,腹面两上颌骨间有约与上齿列等长的浅沟;上颌骨基部向后方扩展,在头骨后缘与上枕骨相接,侧缘向上翘起形成上颌脊,在眼眶部强烈上曲;鳞骨颧突不达额骨眶上突;上枕骨仅微向后方隆起,故头骨后缘平直。

以上就是关于白鳍豚简介全部的内容,包括:白鳍豚简介、白鳍豚是中国哪里特有的、长江禁捕10年后,白鳍豚还能出现吗种群恢复可能性有多大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2131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