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思想来源是什么

疑难件2023-04-29  33

按照思想史的发展规律,唯物史观的形成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社会历史观中就包含许多唯物史观的思想要素。

对唯物史观的形成产生影响的还有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辩证法。虽然他把历史的实质归结为绝对精神或绝对理念,但他却把历史看作是一个有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辩证发展过程。黑格尔正确地理解了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关系。

促成马克思建立唯物史观的思想另一环节是费尔巴哈的思想。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虽然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然而它在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中也起过重要的作用。

我国理论界有一个公认的观点,即认为马克思在1859年1 月为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所写的序言中第一次对唯物史观作了经典表述。其实,这一观点是不准确的。笔者以为,早在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有对唯物史观所作的经典表述。这一表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及其基本原理的规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是马、恩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作为唯物史观创立标志的这部巨著,其第一卷“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在论述第一个问题,即“A,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时, 对唯物史观作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真正是“第一次”的经典表述。

为了分析研究之便,这里先把《形态》中对唯物史观所作的近1000字的表述抄引如下: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这种观点表明: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每个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的东西承受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是他们神化了的并与之作斗争的东西的现实基础,这种基础尽管遭到以‘自我意识’和‘唯一者’的身份出现的哲学家们的反抗,但它对人们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却丝毫也不因此而有所削弱。各代所面临的生活条件还决定着这样一些情况:历史上周期性地重演着的革命震荡是否强大到足以摧毁现存一切的基础:如果还没有具备这些实行全面变革的物质因素,就是说,一方面还没有一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还没有形成不仅反抗旧社会的某种个别方面,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的革命群众,那末,正如共产主义的历史所证明的,尽管这种变革的思想已经表述过千百次,但这一点对于实际发展没有任何意义。”〔1〕

从上面抄引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理解,尽管在这段文字中有的用词借用了当时德国流行的哲学术语,但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则阐明得非常清楚。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形态》中的上述对唯物史观的表述,可以得出其阐释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其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在哪里呢?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看法是绝然不同的。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做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做为历史发展出发点。如何确定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直接影响能否正确认识极其复杂的人类社会有机体,能否客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说,唯心史观是一种对社会历史的错误想象,对人类社会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根本错误的,而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社会有机体普遍本质的理论再现,其原因,就在于对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的理解不同。由此,马、恩特别重视并在对唯物史观的表述中首先明确指出考察社会历史要“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现象是复杂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结成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而人们在生产中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则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只有以这样一种物质关系、经济关系作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作为一种历史观,才能再现社会有机体的普遍本质,才能揭示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才能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这一内容,马、恩在上述表述中是阐述得非常清楚的。马、恩在指出整个历史的基础的同时,还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和“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同等意义的概念,这不仅说明了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这两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之间的联系,而且还揭示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原理。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在上述表述中,马、恩以“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回答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恩还明确指出,只有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才能够完整地描述其全部过程及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中,马、恩向我们指出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不能从范畴、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要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这也就是说,任何一种观念的东西,只要把它放在社会实践中加以考察,就能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和真实面目;错误的观念及一切唯心史观的谬论,都有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推翻这一社会基础,以致消灭由之产生的错误的观念和唯心史观的谬论。这里,马、恩科学地解决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说明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关系,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作用。

第四,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在上述表述中,马、恩明确指出,人类的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生产关系是整个历史的基础,而这一切,都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同时,马、恩还指出,生产方式规定了历史的每一阶段的生活条件,决定了其发展和特殊的性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里的环境指“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即生产方式。一定的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都是由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当然它也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是,它“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生产方式是社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源泉,决定并制约着人的全部活动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领域和过程。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只有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自身的发展。马、恩明确指出,生产方式作为“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决不因为遭到历史唯心主义者的反抗,而对人们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有丝毫削弱。

第五,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作为唯物史观,在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必然要论及社会革命。在这里,马、恩从生产力和革命群众两方面阐明了社会革命发生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革命的爆发。因此,一定的生产力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前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革命的根源。另一方面,革命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作为社会革命的主体,革命群众起着任何其他因素所无法取代的作用。没有革命群众的积极参与,任何变革的思想都没有意义,因为革命群众“不仅反抗旧社会的某种个别方面,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很显然,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在上述表述中是阐释得非常明确和清楚的。

应该指出,《形态》的上述对唯物史观的表述是为了清算马、恩以前的哲学信仰,达到自己弄清问题的目的而概括出来的。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1888年单行本序言”中曾说,《形态》中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解释,“表明当时我们在经济史方面的知识还多么不够”。〔2〕正是为了克服这一不足,马克思以后一直潜心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并为此而付出了极其艰苦的劳动,经过15年的研究,终于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一次对唯物史观作了表述。(这一表述也就是理论界称为的“经典性表述”)比较《形态》和《序言》中对唯物史观的两次表述,其差异还是存在的:前者的出发点是批判旧哲学,清算以往的哲学信仰,后者则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成果总结;前者侧重于对历史的现实基础的阐述,后者则侧重于对物质生产关系的解剖。但二者的共同性更是明显:都揭示出唯物史观的实质性内容,强调了人类全部历史的现实基础及发展的基本规律,得出了要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来认识历史及历史发展的结论;都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革命发生的根源及物质因素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内容。从二者之间的联系而言,我们以为,《形态》对唯物史观的表述是规定其基本内容,搭框架,而《序言》对唯物史观的表述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作深刻剖析,为其提供充实的论据。因而,二者都可谓“经典”。二者的结合,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最完整、最准确,也是最完善的表述。

还需指出,《形态》的上述对唯物史观的表述尽管没能把唯物史观的所有内容都概述出来,对一些基本原理、基本范畴也未作详尽的解释,但它仍不失为“经典”。列宁曾指出:“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或更确切地说,彻底发挥唯物主义,即把唯物主义运用于社会现象,就消除了以往的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3 〕从前面本文对《形态》中的唯物史观表述所分析得出的五个方面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我们不难看出,以往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即:只停留在思想动机上而没能从物质生活方面去考察历史发展和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在这里已完全被消除。马、恩从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历史的现实基础、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等方面,彻底发挥了唯物主义,揭示出产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指出了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物质根源,说明了人民群众的推动历史发展、进行社会革命的决定作用。这一切,足以标示唯物史观的形成。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2—4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08

〔3〕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86

〔作者简介:吴晓东,1956年生,上饶师专政法系副教授、党总支副书记。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西方哲学概要》、副主编《毛泽东思想体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用辩证方法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从它的本质来讲是物质的,物质按照本身固有的对立统一规律运动、发展,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也叫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辩证的唯物论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世界观和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的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量变质变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量、度掌握适度原则的重要意义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

4.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以及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认识的辩证运动

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辩证运动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重要哲学基础

3.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意义

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4.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关系

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一致性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思想路线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 思想和 理论的精髓

(四)历史唯物论

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

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

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

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

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

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3.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4.人与社会发展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人民群众是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表现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以抽象“人”学为核心思想的唯心史观斗争中,逐步创立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亦称唯物史观,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其与历史唯心主义相对。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它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它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也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不同步( 落后或先于)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有阻碍作用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 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 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 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 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 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 它就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阻碍社会前进

四、社会发展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

2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3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五、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源泉、物质条件、直接创造)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六、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1人生价值﹕ⅰ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

ⅱ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

2人生价值的两方面社会价值居于首位, 即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 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3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正确的价值观有促进作用, 错误的价值观有阻碍作用

一、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的人是列宁。

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一文中,列宁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始终是社会科学的同义词。唯物主义并不象米海洛夫斯基先生所想的那样,‘多半是科学的历史观’,而是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

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又叫“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主要特点是:

1、承认历史,尊重历史,认为社会必然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是如何看待历史的问题。

2、联系历史来观察和分析问题,这是如何运用历史的问题。

3、有选择地继承并发展历史,这是如何对待历史的问题。

三、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 “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修正为经济唯物论。

以上就是关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思想来源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思想来源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及意义、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相统一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2078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