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

狼人杀野孩子2023-04-29  24

空性和平等性都是大智慧,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不具有平等心,原因是其亲的不好的粘连比较多,有评判和比较的心,这个心不受控制,而是在习性里,所以很难去除,除非真修。德与道相对应,五伦是道,按照五伦所做有八种德行,所以不爱其亲是违背道了,所以会悖德,悖仁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礼者理也,敬是心的呈现,是发自内在的,没法装,从心发出外显为礼,礼仪不是学形式,而是培养恭敬心,所以一般的礼仪培训,总在仪,不在礼,礼是无法速成的。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敬他人也是虚伪的,不是发自内心的,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这份诚敬的心,有诚敬的心,一定是对身边的亲人的敬产生了,推而广之扩散出去,反向一定是伪的。

说到这里,其实是有感而发,我对身边的亲人的敬出不来,我以为对老师的敬出来了,回头发现,都是虚伪。老老实实先把对父母公婆先生的敬修起来,对老师对别人的敬甚至对万物的敬是自然而然生发的。对父母的敬,集中在感恩上,无时无刻,应该也会自然生发。道是自自然然的。

谓之,是可以称为的意思。悖德,背离道德。谓之悖德的意思是可以被称为背离道德。谓之悖德出自《孝经》:“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爱自己的父母,而去爱其他人,这就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去尊敬别人,这就叫做违背礼法。

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 谓之悖德

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 谓之悖礼

核心经句: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孝经·圣治章第九》

内容讲解:一个人如果不爱自己的父母亲人而去爱其他人,就违背了做人的德行;不恭敬自己的父母长辈而去恭敬其他人,就违反了做人的规则。

在日常生活中,也许有时我们对于自己的父母亲人不能真心地爱护和孝顺,却对其他人比对父母亲人还要好。这句话让每个人都有所反思,这个世界上对我们恩情最重的是父母,但是生活中却有个现象,往往对于父母、亲人、师长天天给予我们关怀爱护的恩情记不住,对于他人偶尔的恩惠却很感激,我们对于身边至亲至爱的人的恩情体察得太少,说得严厉一点是忘恩负义了。

同时,这也是一个检测真伪的标准,如果我们对于他人爱护和尊敬的程度超过了对待自己父母亲人的程度,这样的所谓“敬”和“爱”就是假的,内心深处是有所图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表现。我们要反思自己,对他人的好是真好还是恭维他人以获得私利和机会?反过来讲,他人对我的好如果超过了对待自己父母亲人的程度也一样是有所图的,要警惕身边唯利是图的小人。当一个人无所图的时候,如果对他人的好超过了对自己的父母亲人的好,内心深处会不安,这就是良心。

一个人如果从小娇生惯养,对父母不恭敬,到了社会上对于领导、师长不恭敬,就会苦难重重、寸步难行。困境之下,为了把工作做好,为了让领导信任,人就开始转变,对待领导恭敬、对待工作积极认真。当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再回到家中就会发现自己变了,反倒懂得尊敬长辈了,能主动做饭洗衣、很好地孝敬父母了。这就是在社会生活之中磨砺了自己,获得了人生的成长。

悖德性人格,也称为反社会人格,是一种心理障碍,指的是具有强烈的自我中心、不顾他人感受、缺乏道德感和责任心的人格特征。

悖德性人格的人表现出以下几个常见的特征:

1 缺乏道德感和责任心:悖德性人格的人缺乏道德观念,对他人的权益漠不关心,往往会违反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他们从不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很少有内疚或愧疚感。

2 自我中心:悖德性人格的人看重自己的利益和需求,往往无视他人的痛苦和需要。

3 风险冒险:悖德性人格的人喜欢冒险和刺激,不认为自己需要考虑后果和风险。

4 偏执和狡诈:悖德性人格的人往往偏执地认为自己是受害者,常常玩弄欺骗的手段,骗取他人的信任和利益。

5 情绪不稳定:悖德性人格的人情绪容易波动,缺乏应对情绪的技巧,很容易发生冷酷、暴力等非常规的行为。

因为悖德性人格的人往往无视他人权益、缺乏道德感和责任感,有煽动他人犯罪等行为,有时还会具有危害社会的潜在威胁,因此可引起治安和社会问题。治疗悖德性人格挺难的,因为几乎所有的个体性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都无效。早期干预和治疗是保障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以上就是关于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全部的内容,包括: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谓之悖德是什么意思、什么是悖德违礼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2047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