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韩王的历史原型是四皇子李泰吗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韩王的历史原型是四皇子李泰吗,第1张

《骊歌行》这部剧其实就是讲述了李世民统治后期的故事,这个时候,他的几个儿子其实都在争夺皇位。其实不少观众也好奇,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在电视剧里,韩王的历史原型是四皇子李泰,也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但是,最后李世民没有传位给他,而是给了九皇子李治,也就是长孙皇后的小儿子。

说实话,《骊歌行》一开始是比较搞笑的,但是到了后面,因为涉及到皇位争夺,因此剧情还是变得比较严肃起来。但是,这部剧跟《延禧攻略》比起来,热度还是有差距的。

《延禧攻略》让于正尝尽了这种灰色的“高级感”滤镜的甜头,后面便一直都用这种滤镜,但是这种滤镜的问题也显而易见:处理不当便会使画面灰暗,颜色饱和度过低,显得压抑。

《骊歌行》的故事背景可是唐朝,是一个非常灿烂的朝代,应该表现出那种华丽和大气才对。这部剧最大的问题便是漏洞太多,许多情境都与事实不符。例如女主出嫁的戏份,便暴露了许多问题。

另外,很多人都是冲着男主和女主来看的,配角的登场使剧情更加戏剧化,也增添了许多笑点,但是主角的戏份相对就减少了,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

最直接的表现便是主角的感情戏很久没有进展了,前期的感情发展很快,但是当男女主感情得到一定程度进展后,就开始添加配角,让各路人马掺和感情。

女主的戏也同样少得可怜,李一桐的戏份也多是和周王等一起,虽然要干事业,但是感情戏也不能耽误呀。“连面都见不上,小情侣怎么发展感情嘛”,网友们哭诉道。

在这部剧里,其实很多配角都是有很多戏份的,比如说男二号周王,其实历史原型就是李恪,当然,他最后的结局就是失败了,还挺惨的。

大结局中,周王为了夺取皇位而谋反,在盛楚慕的镇压下失败,最终被赶出京城,永世禁足于边境。而楚慕成救驾有功,被皇帝封为定远大将军,风风光光与傅柔大婚。

看到这样的结局,其实不少人还挺惋惜的,毕竟周王是真的喜欢傅柔的。

唐代皇帝世系

唐高祖  李渊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太宗  李世民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唐高宗  李治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唐中宗(被废) 李显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唐睿宗(禅位) 李旦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武瞾     则天大圣皇帝

唐中宗(复辟) 李显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唐恭宗  李重茂  殇皇帝

唐睿宗(复辟) 李旦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唐玄宗  李隆基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唐肃宗  李亨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唐代宗  李豫    睿文孝武皇帝

唐德宗  李适    神武孝文皇帝

唐顺宗  李诵    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唐宪宗  李纯    圣神章武孝皇帝

唐穆宗  李恒    睿圣文惠孝皇帝

唐敬宗  李湛    睿武昭愍孝皇帝

唐文宗  李昂    元圣昭献孝皇帝

唐武宗  李炎    至道昭肃孝皇帝

唐宣宗  李忱    圣武献文孝皇帝

唐懿宗  李漼    昭圣恭惠孝皇帝

唐僖宗  李儇    惠圣恭定孝皇帝

唐昭宗  李晔    圣穆景文孝皇帝

唐景宗  李柷    昭宣光烈孝皇帝

扩展资料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晋阳起兵,次年于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690年,武则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阳,史称武周。

公元705年,神龙革命后,唐中宗恢复唐朝国号。 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万邦来朝的开元盛世。 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上下。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大中之治国势复振。

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唐朝君主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唐朝

说到李世民,大家都不陌生,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皇帝之一,在位23年开启贞观之治,使得唐朝无比强大,四方臣服万国来朝。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千古明君,得位其实并不光彩,他是发动政变杀死太子哥哥,逼迫父亲让位才成为皇帝的,接下来一起去了解看看。

一、李世民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开国皇帝李渊的二儿子,登基前称秦王,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李世民出生关陇贵族家庭,从小文武双全,很早就开始从军,曾在雁门关解救隋炀帝,再加上父亲李渊与隋炀帝杨广算是表兄弟的关系,所以李世民也算是简在帝心。

隋朝稳固时,李渊和李世民都很“忠心”,而当隋炀帝杨广乱政,四处征战,引发全国范围农民起义,天下大乱时,李家直接起兵造反。从晋阳开始起兵,李世民拜右领军大都督,不到四个月就领兵攻破长安,随后李渊建立唐朝,成为唐朝开国皇帝,李世民则受封秦国公、赵国公。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又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拜天策上将,封秦王。

1、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玄武门附近发动了一场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此次政变中,李世民仅带了长孙无忌等十名心腹,成功将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杀掉,事后李渊就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禅让皇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由此开启了23年的“贞观之治”。

2、贞观之治

李世民可以说是一位明君,在位初期,他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获得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础。

在李世民治下的唐朝,可谓空前强大,四方臣服万国来朝,唐人街、唐装至今闻名世界,可惜一代明君并不长寿,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死前传位于李治(具体可参考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另外,除了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外,李世民文采也非凡,他爱好文学与书法,至今仍有其诗作与墨宝传世。

二、李世民与武则天

说到李世民,那武则天不可不说。李世民与武则天有两层关系:一是夫妻关系,武则天十四岁时进入后宫,成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获赐号“武媚”;二是公媳关系,李世民死后,儿子李治登基,李治当上皇帝后就娶了武则天,并封昭仪。所以武则天能成为一代女帝,与李世民也有很大的关联。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看看李世民的皇后名字叫什么。

唐太宗李世民于开皇十八年(599年)在出生,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公元614年娶妻长孙氏,(登基后称长孙皇后)。公元617年,李世民逼父亲起兵反隋,攻入长安,并且灭隋。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在武川(李世民原籍武川(内蒙武川),跟关中(陕西省中部)接近),

嫡出皇子李治

武德九年,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经过玄武门之变,登上大唐王朝的最高统治地位,成为唐朝第二代皇帝,史称太宗。北方草原民族的首领颉利一直窥视中原千里沃野,乘太宗甫立根基未稳之时,亲率二十万铁骑威逼长安,兵临城下,唐朝陷入风雨飘摇之中。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生性强悍善于用兵的李世民处乱不惊,亲率六骑在渭水便桥迫使颉利大军退兵。李世民审时度势,力排众议,做出了倾其府库向豪强的颉利媾和以换取国家生养发展时间的艰难抉择,从而使国家避免了覆亡的危险。胸怀大志、性格坚韧的唐太宗决心尽快带领军臣民众振兴大唐,征服称雄北方多年的颉利部,实现国家一统。

在以后的三年多时间里,李世民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他一方面发展生产,增强国力,另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提高唐军的战斗力,打造出了一支能够与突厥铁骑争锋的骑兵。唐朝对荒漠枭雄的反击战终于打响,按照李世民的精心计划,一支具有超强作战能力的精锐骑兵千里迂回到颉利大军背后发起突袭。饱含报国热情的大唐将士同仇敌忾,赢得了著名的定襄大捷。唐太宗以超凡勇气和军事才能,统帅唐军一举打败北方强大的颉利部,实现了国家的大统一。战争过后,太宗李世民为了让国家迅速走向和平建设的轨道,竭力摒弃仇恨,实行民族团结政策,大胆地将处于灾荒中的数十万颉利部众迁徙到内地,将良田划给他们耕种,让颉利部绝处逢生。这次规模宏大的人口迁移拯救了草原百姓,他们深为唐太宗对各民族爱之如一的博大胸怀所感染,几百年间兵戈相见积淀下来的矛盾得到化解,各族儿女在大唐广阔疆域内和睦相处,共建东方强国,进一步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历经多年战火,贞观初期的唐朝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年仅二十九岁的李世民在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为国家选择了“揠武修文”的和平建设道路,推行了一系列开明的治国方略,坚定不移地把理政的重点放在支持促进农桑上,大胆裁官安民,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虚心纳谏,使得唐朝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之路,一幅用热血和汗水描绘的盛世鸿图,开始展现在中华这块曾经多灾多难的辽阔大地上。李世民也因为在文治武功上的不凡建树而被史家公认为中国古代最有作为的封建帝王。

在初唐这个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天下由动荡走向安定的特殊历史时期,涌现出了大批不凡人物,他们之间既有为了共同理想抱负和衷共济的奋斗,也有为了不同阶层利益剑拔弩张的较量。本剧对这些人物进行了深入刻画,对他们智慧的展示和人性的挖掘精彩纷呈。特别是出现在本剧中的一组贞观年间著名的政治人物,如正面角色中有“房谋杜断”盛名的房玄龄、杜如晦,颇有谋略的干臣长孙无忌,著名的谏臣魏征,大智者岑文本,良将李靖、李绩等。他们性格鲜明,遭际各异,彼此间关系错综复杂,有的还结有恩怨,但是对太宗李世民则是绝对忠诚,对国家绝对忠诚,唐太宗以过人的领导力,举重若轻地驾驭着这些身负超凡智略的英才,做到了治国与治人的完美结合。

《贞观长歌》是唐初战争与和平的雄浑史诗,在此背景下,一代雄主唐太宗的皇室成员之间也随着历史脉络的宕荡起伏,经历着一次次悲欢离合。本剧根据李世民几个儿子争夺储位的真实历史事件,艺术地编织了他废立皇储的曲折故事,通过庶出皇子李恪、李佑等人与长孙一脉的三个嫡出皇子李承乾、李泰、李治间的储位之争,布置了大量悬念,矛盾冲突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国家重任,民族未来的选择,让李世民经历了深重的情感炼狱,他长期在封建君王的责任和父子之情间徘徊,不断遭受着心理的折磨。不过,理智最终战胜情感,通过长期考察,他选定了聪明仁爱的皇子李治作为自己的接班人,扶助他继承了帝位,使得贞观的政治路线得到延续。李治继位后,唐朝又开始了另一个兴盛的治世“永徽之治”。

李世民传位给李治。

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太子李承乾以谋反之罪被废,唐太宗遂将其第九子晋王李治立为太子,并对太子严加教管。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加谥文武圣皇帝,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扩展资料

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新设弘文馆,进一步储备天下文才。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

此外,李世民亦不计前嫌,重用建成旧部魏徵、王圭,降将尉迟恭、秦琼等,人才济济。又命高士廉、着重立德﹑立言﹑立功,以功臣代替世胄。

又通过科举,吸纳有才干的庶族士人,用科举代替门第。从而,寒门子弟入仕机会大增,为政坛带来新气象。此外,更接纳封德彝之议,命宗室出任官吏,以革除其坐享富贵的恶习。

李世民以隋炀帝拒谏亡国为戒,即位后尽力求言,他把谏官的权力扩大,又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其中魏徵廷谏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陈皇帝的过失,在早朝时多次发生了使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状况。又如王圭、马周、孙伏伽、褚遂良皆以极谏知名。

晚年的李世民因国富民强,纳谏的气度不如初期,偶尔也发生误杀大臣的遗憾,但是大致上仍克制、保有纳言的风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世民

九子李治

太宗有14个儿子,李治排行第九,他是长孙后所生,小名“雉奴”。贞观二年(628)六月出生在东宫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封为晋王,七年 (633),遥授并州都督。在他前面,不仅有太宗的长子李承乾,而且有四子李泰,均是他一母所生的同胞兄长。在古代皇位继承制度的传统当中,嫡长子具有特殊的优越。李治以皇九子的身份能够最终被立为皇太子且能继承大统,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李承乾自幼聪明伶俐,太宗对他很是喜欢。武德九年(626)十月,太宗刚刚即位,便将年仅8岁的承乾立为太子。一开始,李承乾积极上进,能识大体,颇得太宗和朝廷大臣的好评。但他生于深宫之中,自幼养尊处优,喜好声色,慢慢地,沾染了不少坏习惯,生活日益荒唐颓废。太宗便动了废立之心,开始属意第四子,也即是长孙后所生的次子、承乾的胞弟魏王泰。

魏王泰恃宠骄横,久有夺嫡之心。他一方面想方设法取代太子长兄,但是另一方面又不知道收敛,这引起了朝廷大臣的不满。而太子承乾感觉到自己的地位已岌岌可危,便暗中联络政治上失意的叔父李元昌和大臣侯君集等人,阴谋发动政变。只是很快事机泄露,李承乾便被太宗废为庶人。

这时候,太宗有意立魏王泰为太子,但大臣们提醒他,如果坚持就这样立魏王泰,就必须先杀了晋王李治,否则,日后必有一场夺位大乱。

这期间,太宗还与李承乾有过一次面谈。承乾说:“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魏王久有夺嫡之心,只恐被他加害,才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一帮凶险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之事。今若以泰为太子,这是中了他的圈套了。”

贞观十七年四月初的一天,太宗在两仪殿的朝会结束后,单独留下了长孙无忌及司空房玄龄、兵部尚书李世绩和褚遂良等,旁边侍立的是惴惴不安的晋王李治。他说:“我三子(齐王、太子和魏王)一弟(汉王),所为如此,我心实在失望已极,百无聊赖。”说罢,竟然自往御座之上,抽出佩刀欲自刺。长孙无忌等人无不大惊失色,争着上前,一面扶抱起太宗,一面夺下了他手中的佩刀,回手将佩刀递给站在一边的晋王李治。长孙无忌似乎明白太宗此举究竟为何,也不再绕弯子,请他将心事赐示。此刻,太宗才回答道:“我欲立晋王。”须知,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娘舅,他闻听此言,正中下怀,马上就毫不犹豫地说:“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太宗对晋王说:“你的舅舅应许拥立你了,还不快快拜谢。”晋王于是急忙下拜。太宗又对长孙无忌等人说:“公等既符我意,不知道外面会有什么议论?”无忌曰:“晋王仁孝,天下归心久矣。乞望陛下试召问百官,必无异辞。若有不同者,乃是臣负陛下,罪当万死。”太宗见状,也就不再犹豫。于是聚百官于太极殿,询问诸子之中谁最适合被立为嗣君,众人异口同声:“晋王仁孝,当为嗣!”太宗见晋王李治居然成为众望所归,也一时龙颜大悦。

贞观十七年(643)四月七日,太宗亲驾承天门,下诏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太宗在太子承乾被废以后没有选立魏王泰,是不希望使后世子孙看到储君之位可以依靠所谓经营而得。而李治能够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又是因为他的“仁孝”与不争。关于李治的“宽仁孝友”,史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李治小时候刚一开始学习《孝经》,太宗就提问他有关书中的要义,李治这样回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君子之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太宗十分满意,夸奖他说:“能够做到这一点,足以事父兄,为臣子矣。”

事实证明,太宗凭借李治的“仁孝”而作出的这一决定,得到了长孙无忌等朝廷亲信大臣的拥护和支持。选立李治以后,太宗在当月下诏降魏王泰为东莱郡王,后来又改降为顺阳王,流放均州郧乡(今湖北均县北),贞观二十一年,进封濮王。

太宗希望李治尽快成熟起来,成为一个合格的储君,便把大量心血倾注到对他的教育上。每逢视朝,常令在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使李治得到实际的政治锻炼。在日常生活中也往往借题发挥:看见李治吃饭,就说:“你要知道稼穑的艰难,不夺农时,才能经常有饭吃。”见李治骑马,就说:“你应知道不尽其力,才能常有马可骑。”见李治乘船,就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百姓就像水,君主就如舟。”见李治在树下小憩,就说:“木要以墨绳为准才能正直,君要能够接受劝谏才会圣明。”李治每次听了这样的话,都会马上毕恭毕敬地肃立,然后感激父皇的教诲,表示一定“铭记在心”、“永志不忘”。太宗晚年还亲自撰写《帝范》十二篇赐给李治,从《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等方面总结自己,对李治循循善诱,要他明晰修身治国安危兴废的帝王之道。

贞观二十年(646)三月,太宗亲征高丽的大军返回长安。由于太宗病体虚弱,需要静养,政务暂由太子代理。然而在太宗晚年,皇太子李治的主要工作是照看他父亲的身体。太宗这次卧病以来,在他的寝殿侧安置了一处院落,让太子李治居住。李治在父皇的寝宫外陪住了不少时日。就是这个时候,他和同样侍奉父皇的才人武则天有了私情。这是后话。

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二十六日,52岁的一代英主长逝在终南山的翠微宫。六月一日,22岁的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即大赦天下。

因为唐太宗的嫡长子太子李承乾与四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所以才传为给李治。

贞观二年(628年)六月,李治出生于东宫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太子李承乾与四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由于他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高宗还在废立皇后问题上坚持自己的主张,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扰。

扩展资料:

唐高宗是掩盖在李世民和武则天光环之下的一个男人:不争气的儿子,懦弱的丈夫。对于高宗,自古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把他放在太宗的光环中考察,即使对他在位期间的政治评价,也会和贞观之治联系起来:“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明了高宗的政绩。

那么,究竟是他本身懦弱,还是历史学家把他写懦弱了,答案应该是后者,有几点可以证明。

其一,唐高宗做太子的时候已经跟武则天发生了不正当关系。那时候武则天是庶母,是母子关系。如果二人暧昧之事被唐太宗知道了,后果不堪设想,至少要被废掉太子之位。他敢做这件事,可见他不胆小。

其二,唐高宗继位之初,他的舅舅长孙无忌把持朝政大权,唐高宗不服,要夺权。当时唐高宗的势力还无法与长孙无忌相抗衡,但是他经过不懈的努力还是夺了权,最后把长孙无忌贬至外地,致其自杀而亡。

其三,从高宗时期的历史发展来看,他的功绩一点也不逊色于其他任何一个皇帝,包括他的父亲。

高宗即位伊始,就立即暂停了对辽东(高句丽)的战争及土木工程的营造。他在即位的第二年,即永徽元年(650年),召集众地方官询问百姓疾苦,鼓励臣下就国计民生发表意见。

他也很善于听从劝谏。有一次,他出外打猎遇雨,就问臣下:“用油布做的雨衣怎么样才能不漏一点水?”臣下说:“要是用瓦做,就不会漏雨了。”言外之意,是不应出来打猎游玩。高宗愉快地接受了批评。

显庆元年(656年),高宗再次征询如何能够减轻百姓负担。大臣来济指出:过多的劳役是老百姓的一大负担,出工则误农时,出钱又花费很多,应该免除一切不急需的徭役征发。高宗虚心采纳。这种虚心求谏的政治作风与太宗如出一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唐高宗不是窝囊废

以上就是关于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韩王的历史原型是四皇子李泰吗全部的内容,包括: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韩王的历史原型是四皇子李泰吗、唐朝皇帝的顺序有谁知道(包括武则天)、李世民简介 唐朝第二位皇帝 在位23年开启贞观之治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1825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9
下一篇 2023-04-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