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了从低级到高级的爱,在本书中,这群男子认为最高贵的爱是男人之间的爱,他们认为男子应该去爱另一个男子,但是他们反对古希腊风俗中男子对少年的爱,这是他们讨论的前提。
作者简介 柏拉图(Plato,前427年—前347年)
英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图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以及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他的哲学体系博大精深,一生作品很多,写下了许多哲学对话录,并且后来在雅典创办了著名的书院。
一、导引
1、问题引入:古往今来,爱情一直是最迷人却又最难说请的话题,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2、作者生平介绍: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生活于雅典由盛转衰时期,从热衷于政治到投身哲学擅长对话体写作,揭示问题而非解决问题,因为哲学是一种行动,没有答案
3、作者写作风格介绍:擅长用对话体写哲学书,是哲学戏剧,主角通常是苏格拉底。在对话录里,柏拉图不直接给结论,而是引导读者思考。
4、《会饮》的文本结构:
(1)苏格拉底发言之前:是六位知识精英在讨论爱情,他们代表了对爱情的各种意见
(2)苏格拉底的发言:苏格拉底发表了他对爱的见解,将爱的理解提升到哲学高度。这是整部作品的高潮。
(3)苏格拉底发言之后:青年政治家亚西比德闯进了酒席,颂扬了一通苏格拉底,最终结束了清谈,大家重新喝酒。
二、苏格拉底之前发言
1、青年斐德若: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爱能让人变美,变得有美德,因为我们会在意爱人的目光,所以要表现得优秀
2、法学家泡撒尼阿斯:区分好的爱和坏的爱,贪图肉欲的是坏的爱情,以美德为目的的是好的爱情,通过制定法律,鼓励好的爱情
3、医生厄吕克希马库斯:爱是和谐,它能让对立的东西变统一,带来和谐,通过技术,人们就能引导出好的爱情,从而带给人幸福
4、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爱是因为感到匮乏,爱的对象是自己的另一半(2)用球形人的神话来说明爱的起源
5、悲剧诗人阿伽通:爱是什么:爱上一个人,不是因为他像自己,而是因为他是美的。另外,爱情往往发生在年轻人之间。所以,爱神既年轻又貌美的神,简直是最完美的神。
三、苏格拉底的发言
1、对悲剧诗人的批评:爱神如果是最完美的,那么他就没有爱情;如果爱神有爱情,那么他就不会是最完美的。
2、爱神是什么:关于爱神起源的神话——爱神是富神和穷神的后代,所以是充实与匮乏兼具;
3、爱有什么用:爱能让人获得不朽,有三种方式,
a通过肉体生育,生命在种族中获得不朽;
b精神上的生育,将头脑中的观点传递给其他人,将自己的思想汇入人类的文化基因中
c 在哲学中获得不朽,“爱的阶梯“——第一步,爱外貌的美;第二步,爱灵魂的美;第三步,爱上知识的美;第四步爱上智慧的美;爱上美的理念,在凝视理念中获得不朽的体验
四、苏格拉底发言之后
1、青年政治家亚西比德的闯入:醉酒状态闯入会场
2、亚西比德的苏格拉底颂:苏格拉底外表极其丑陋,内心却极其美丽——不被亚西比德诱惑,反而让亚西比德越来越痴迷
3、恢复喝酒,进行通宵的酒会,苏格拉底最终保持清醒,离场
五、《会饮》的文化地位
柏拉图最重要的哲学作品之一;“柏拉图式爱情”这个典故的出处;描绘了“爱智慧”的哲学激情
在东晋,名士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军政高官曾经举办了一场注定要留名千古的宴会:兰亭宴,给后人留下了经典的《兰亭集序》,对此,想必大家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而在西方,古希腊的智者贤人同样组织了一场著名的宴饮,柏拉图借阿波罗多洛之口记录了这个故事,取名《会饮篇》。
那天,悲剧家阿伽通因为自己的作品获了奖,邀请群贤集宴,受邀出席会饮的人士有:诡辩家斐德罗与保萨尼阿斯、医生艾利马卡斯、喜剧家阿里斯托芬、苏格拉底。众人决定用座谈代替乐伎,每个人轮流作一篇献给爱神的礼赞,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对爱情做了解释。
裴德罗第一个发言,他认为,爱神是最老的神之一,是人类幸福的来源,而一个人要想过美满的生活,他的终身奉为规范的原则就只有靠爱情才能建立,爱情具有指引人们过高尚生活的功能;爱情赋予人们以力量,使得他们能为爱人付出生命,因此由相爱的人构成的城邦就能被治理得很好。古希腊神话里阿尔刻提斯为了救活丈夫甘愿赴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保萨阿尼斯第二个发言。他把爱神分为“天国爱神”与“尘世爱神”两种,爱情本身无所谓美丑,全看做的方式。应颂扬的是“天国爱神”而不是“尘世爱神”,因为前者是心灵上的,后者是肉体上的;雅典的男性同性恋就是一种“天国爱神”的表现,是高级的爱情。在这种高级爱情中,“完全地做爱人的奴隶”不是羞耻之事,而是进德修业的光荣。
这两个诡辩家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当时尘俗对爱情的观感,一个把爱情与世俗道德联系起来,力图达到统一;一个虽然发现了灵与肉的对立,却局限于男子之爱并没有继续深挖下去。
医生艾利马卡斯则认为,爱贯穿于万事万物中,好的爱的本质是和谐,以和谐来调节人们的言行举止。因此,人们应当追求健康的、和谐的爱,反对过度的、凡俗的爱。
阿里斯托芬则讲了那个著名的神话:以前有三种人,原初男人(象征太阳)、原初女人(象征大地)和阴阳人(象征月亮)。宙斯为了削弱人类的力量,将他们劈成了两半,由阴阳人剖开的人一半是男子,一半是女子,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求缺失的另一半,这就是异性爱情;同性爱情则是分裂的原男/原女想要恢复圆满。
“全体人类都只有一条幸福之路,就是实现爱情,找到恰好和自己配合的爱人。”
柏拉图借阿里斯托芬道出的这个神话,暗含了三重意义: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被放在同等的位置上讨论了,这是一种朴素的平等观的体现;爱情是一种对圆满的近乎狂热的追求,我们痛恨残缺,由此养成了完美主义的习性,唯有爱赋予我们整全;爱情的双方是独一无二的、“非你莫属”的,所以热恋中的情侣大概会拿这个神话来调情吧。然而,还记得阿兰•德波顿在小说《爱情笔记》中是如何开头的吗?他用一句话揭示了现实维度上残酷的爱情宿命论:
你甚至可以想象他在文字背后一脸笑嘻嘻地摊开手,给热恋情人浇一盆冷水:遇见你纯粹只是因为概率论的偶然性推动了命运齿轮罢了。
好了,让我们从现实维度的爱情回到形而上维度的爱吧。现在轮到东道主阿伽通发表爱神礼赞了:他认为爱神是最年轻的,温柔而秀美,但同时爱神又神勇无比,充满智慧,审慎公正。论本质他是全善全美,论功用他是一切艺术的源泉。
裴德罗说爱神是最老的,说明他以其老为尊;阿伽通说爱神最年轻,说明他以稚为美,从这里也能感觉出两人对美、对爱的不同观感。阿伽通的礼赞,已经可以看出他想要将爱、美、善统一起来的想法,但还不具体,还不明晰,他的观点还不够锋锐——要像一把刀,直插要害。
于是苏格拉底就和他辩了起来——当然还是用那套经典的“思想助产士”的辩证法,我问你答。苏格拉底借用老妇人第俄提玛之口让阿伽通顺着他的思路指出:爱神本身不是神,而是介于人神之间的精灵,他本身也并不代表美,而是指向美。爱欲指向的是缺乏,因为没有得到我才想要得到,得到了我还想永远占据它。这个缺乏物必然是美的,爱情的目的是在美的对象中传播种子,凭他孕育繁衍,达到凡人所能享有的不朽。这是第一重不朽:在生命力、繁衍与美的联姻中实现。
而诗人、作家与哲学家的创造与建构同样也试图逼近一种不朽,思想的不朽。这其中,哲学家、爱智之人又是最高的。他们能洞见最高的美:它统摄一切事物,在这里,他们抵达了爱情的极境,或者说是哲学的极境。要达到这个境界,就要经过四个步骤。最初阶的爱是爱个别形体的美,由个别美形体推广到一切美形体,从此得到形体美的概念;其次是爱心灵方面的道德美,即善的美,如行为制度习俗之类;第三步是爱心灵方面学问知识美,即真的美;最后是爱涵盖万物的绝对美,即美的本体。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普遍,由部分到全体的过程,也是第二重不朽:在探索智慧、探索美的本体过程中实现。
这时候,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爱神就是哲学家啊。爱神指向的对象,是美的本体,是真、善、美的统一。
讨论结束后,突然宴会上闯进来一个人,是醉醺醺的亚西比德,当地的公子哥。他没有去赞美爱神,而是去赞美苏格拉底,赞美他的美德、圣洁的思想如何如何。这里大概就是柏拉图的一个隐喻:苏格拉底就是当代的“爱神”,真善美的统一体。
有的读者看到这里,或许会大感诧异:这和我想的不一样啊,不是说讨论爱情吗,我看到你的标题想到的可是《泰坦尼克号》里罗曼蒂克的“真爱永恒”,虽说你把爱提高到“天国永恒”的智性高度听上去挺有道理,但毕竟还是和日常生活中的情爱相隔甚远。
好,满足你们的要求,让我们考察一下怎样实现天国之爱与人间之爱的统一。其实有个词“柏拉图式爱情”就来源于《会饮篇》。现在很多人听到这个词就想到禁欲的、纯粹精神上的恋爱,但这不是柏拉图的原意。柏拉图本身并不像后来的基督教伦理那样否定肉体欲望,而是主张欲望、激情、理性三架灵魂的马车相协调,用理性统御另外二者(相关表述详见《理想国》),人不应该只沉浸在肉体享乐中,而更应该把目光投向高处,看到爱的对象身上的智性之美,从而接近爱的不朽境界。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智者大概是不会入爱河的。你可以想想一辈子窝在柯尼斯堡的康德,单身了一辈子;你也可以想想崇尚犬儒主义的斯多葛哲学家爱比克泰德关于婚姻的阐述,除非大家都是智者,婚姻对于心系人类全体的哲学家来说都是无益的,因为唯有那样,“配偶关系才能让他与另一个他在一起。”(福柯语)
有人问,在现实中这真的可能吗?虽然爱比克泰德的假设不大可能,但柏拉图式的爱情本身是可能的。海德格尔与汉娜•阿伦特的师生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如此,两人彼此分享自己的哲学见解、人生见解,不惧非议,相互扶持,即使后来恋情浮出水面海德格尔的妻子还是选择了原谅,并与阿伦特成了好友,可以想象,爱欲与智慧的联合,力量是无穷的。又比如马克思与燕妮、列宁与克鲁普斯卡娅,他们就不仅仅是智慧的联合了,更是信仰的联合,是并肩作战的战友。由此看来,“真爱不朽”不仅有了思辨的依据,亦有了实践的可能。这并不是说可以不管物质需求,物质需求很重要,但那不是真爱的止境。
最后,我想说的是,尽管柏拉图在《会饮篇》中对爱与美的表述可以算得上是思辨的巅峰,但我们也完全没必要把思维局限于此:要记住,这只是爱欲的一种可能而已。
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柏拉图式的爱情”,大致是说两个人心灵层面上互相思慕,而排除了肉体欲望的部分。如果从渊源上去解读这个问题,柏拉图的《斐德若篇》会是一个很好的分析对象。不过,在一般学者所认定的它的姊妹篇——《会饮篇》里,其实也有头绪。
在朱光潜先生的译本当中,他的注解已经很清晰地帮助我们把《会饮篇》分成了十个部分,分别是:小序,会饮经过和礼赞爱神建议的提出,斐德若的颂词,泡赛尼阿斯的颂词,厄里什马克的颂词,阿里斯托芬的颂词,阿伽通的颂词,苏格拉底的颂词,亚尔西巴德对苏格拉底的颂词以及最后类似于尾声的部分。
先说小序,这部分的对话是在亚波罗多洛和一位朋友之间进行的,其中还隐含了前者与格罗康的会面情形。表面上,这些只是作为开启下文对当年会饮事件转述的引子而存在的。但事实上,在这段看似不甚重要的对白当中不难发掘出一些有用的信息。
首先,我们注意到亚波罗多洛在转引格罗康对他的问题时,明确说到“想向你打听打听,苏格拉底和亚尔西巴德几个人在阿伽通家里会饮时讨论爱情,经过究竟怎样”。虽然本篇的副标题名为“论爱美与哲学修养”,好像更具学术气息,但是会饮讨论的主题还是可以由此略见轮廓的。
其次,不长的内容里面还为苏格拉底的形象作了一个良好的铺垫——亚波罗多洛自述在未曾向苏格拉底学习之前,东西流浪,是个最不幸的人;那么显而易见,这句话就是在反衬他的老师的伟大——苏格拉底和他钟爱的哲学竟有着能够改变一个人整体生活状态的魅力和影响。尽管耳闻此言的格罗康用强烈的好奇和追问早早转移了这个话题,但是阅读之后就会发觉柏拉图的精明之处:他在“不经意”之间其实已经完成了对老师的夸赞,为这个光辉形象的塑造打好了基座。
然后可以说文章就开始进入了正题,叙述的主体也变为直接参与了此次会饮的亚理斯脱顿。这一部分的重点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是苏格拉底迟到会饮这一事件,对之前已经让我们有了些许认识的那个形象作了进一步充实,这主要通过亚理斯脱顿和阿伽通关于苏格拉底为什么到了门口却不进来的一问一答表现出来;其二当然就是颂扬爱神这个讨论题目的提出了。而真正的会饮这一礼节的经过反而变成了次重点(当然,这和柏拉图对话体的叙述风格是相适应的,因为对话并不是适合表现事件过程或者说勾勒宏观场景的体裁)。
先说第一个方面。我们可以从洗澡、穿鞋这些对于普通人来说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在他都是不常有的事”这样的旁人叙述中想见一个不普通的人,他有多么的特立独行;又可以从他喜欢独自一人立于路中思考问题、没有结果就不能停止的习惯中,感受到这个人的倔强。
事实上,苏格拉底到这个地方为止,本人出场的时间并不算多,可是读者却已经通过其他人的介绍对这个真正的主角有了鲜明而特别的印象,这不能不说是柏拉图的一份“野心”之作,来自于他的构思和文采。至于赞颂爱神提议的出现,苏格拉底用自己只知道爱情的说法给予了完全的支持和肯定。这里可算是本篇一处小小的悬念吧:我们期待着听到单单只懂得爱情的人关于爱情的高见。
只是,最好的往往要当作压轴之用,所以往后的一段时间里,苏格拉底的主角职能被巧妙地隐藏起来,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们随之开始了对于爱神不同的赞美。
最先出场的是诡辩派修词家斐德若和泡赛尼阿斯。斐德若讲了一个故事然后说,“只有相爱的人们才肯为对方牺牲自己生命”。但是这个故事把妻子对丈夫的爱和他的父母对他的爱相提并论,并且得出了后者不如前者的结论,这显然把爱的范围看得过于狭窄了:爱的哲学当然不应该仅仅限于恋人之间;更重要的是,绝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爱绝不会像他形容得那般不堪,形同路人。
在泡赛尼阿斯的赞美词中,有一句话似曾相识,“丑的方式是拿卑鄙的方式来对付卑鄙的对象,美的方式是拿高尚的方式来对付高尚的对象”。这不禁让人想起当代诗人北岛最为人知的两句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不知道后者的名言是否正是来自于一千多年前的这个灵感源泉呢?尽管诡辩的性质无法改变,但泡赛尼阿斯的话里确实有着无可驳倒的真理:“因为这些势力名位金钱都不是持久不变的;高尚的友谊当然不能由这些东西产生”。
接下来发表颂辞的人物因为喜剧家阿里斯托芬的突然打嗝而临时变更了次序。厄里什马克带有科学意味的颂辞固然重要,他从自身的专业医学出发,说到音乐的和谐、四季的交替,众组反义词的使用也颇能见出辩证思想的端倪;然而,延迟发言的阿里斯托芬似乎又更胜一筹。
“从很古的时代,人与人彼此相爱的情欲就种植在人心里,它要恢复原始的整一状态,把两个人合成一个,医好从前截开的伤疼”——原来恋人之间的结合竟是为了抚平彼此的伤痛。 柏拉图通过阿里斯托芬之口潜在批判了感官之爱的论调,告诉在座的人 爱情是人们由分求和的内在愿望 ,这实际上已经把爱情上升到了精神的层面。
之后,阿伽通出场了,这位刚刚赢得了戏剧大奖的主人提出了爱情尽善尽美的本质,加深了爱情是在精神层面的意识而渐渐“遗忘”了感官的一面。这是对阿里斯托芬奠定的坚实基础进行的增高。紧接着,苏格拉底的观念将更容易被接受和认定,从而把辩论对话(苏格拉底和阿伽通、苏格拉底和第俄提玛)有可能引起的突兀诡辩之感降低到了最小化。
以苏格拉底为中心的舞台终于展开了。他为了推翻阿伽通的颂辞先和对方进行了一段问答,最终结果当然是他成功了:阿伽通的爱情尽善尽美论在苏格拉底的穷追猛打之下显得脆弱到不堪一击、轰然倒塌。虽然因为前者的阐述让我们加深了爱情的精神层面的认识,但是苏格拉底却似乎不怎么领情,反而将对方的论点批驳殆尽,开始树立自己的观点了。
首先, “爱情就是一种欲望,想把凡是好的永远归自己所有” 。在这里,柏拉图通过第俄提玛的一句总结之辞完成了“精神恋爱”的叙述与升华。人们都想要追求美的东西、善的东西,这样美好的愿望使得我们在看到美和善的事物时就心旷神怡;感官的接触或在其次,仅仅是把美和善收归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就可以达到精神的愉悦和享受。
其次, “爱情的目的是在美的对象中传播种子,凭它孕育生殖,达到凡人所能享有的不朽” 。我们注意到,前面各人的颂辞当中最直接和这里的生殖问题挂钩的就是阿里斯托芬创造的那段关于人类起源及演变的故事。
《会饮篇》有一个大概的结构特点就是把精华的东西放在最后,前面的也都将因为最后最好的比照而遭遇消解或者黯然失色。只是喜剧家的观点并没有被苏格拉底直接批驳,相反,实际上阿里斯托芬还为这位智者的颂辞出台做了一些铺垫。希腊学教授克里斯多佛·罗伊认为,“对阿里斯托芬的演说的摧毁并未发生,而且许多读者发现他异想天开的教化故事感人至深,从而在对话的论证中为之寻找积极的作用。
不过,从柏拉图的观点看,要点似乎是它强调纯粹肉体结合的不完整性,却未能提出替代之物。当然,填补了这一裂隙的是苏格拉底。”于是,他继续着追求美和善的论述,给人们的美好愿望加上了永无止尽的不朽期限。而达成不朽的方式就是与美的对象结合所完成的生殖过程。这样一来,不但给原本荒诞不经的阿里斯托芬的故事增添了合理性的成分,而且还进一步加强了探寻绝对美的论证。苏格拉底结束了他的颂辞,得到了一片赞誉之声。
等到亚尔西巴德正式进入会饮场地以后,我这个醉酒者把原本安静且因为苏格拉底的哲学演说而富有学术气息的氛围活跃了不少。有意思的是,他应这次会饮的主题必须要做的颂辞:本应该是对爱神,可是他选择颂扬的不是神而是人!而所有的在场者竟也接受了他的题目。
亚尔西巴德从苏格拉底的外貌,讲到他在诱惑面前心静如水的定力,再到情节更为神奇的战场,可以说,通过这些,苏格拉底在前面的文本中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一点一点拼合起来,最终形成了一个鲜活地却又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形象。直到文本的尾声部分,这样的色彩还在延续,读者通过亚理斯脱顿的眼睛见识到苏格拉底不可思议的充沛精神。
亚尔西巴德的叙述,再一次证实了柏拉图的恋爱精神。因为苏格拉底在那样一个特定情形下的节制和镇静,突出了一种理性之美。可以说,这正是“柏拉图式的爱情”中流露的情愫, 面对爱情,我们需要用有理智的情感 ,比起两个人精神上的交流相犀、和谐统一,感官的刺激则像亚尔西巴德遭到拒绝以后自己感受到的那样,那么的不堪。
柏拉图式的理想爱情是对是错,好与不好,想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与评价。但柏拉图的《会饮篇》描述出的这种理想化的爱欲——即使天真到难以实现,即使崇高到难以企及——自有动人之处。
9875个字。
《会饮篇》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一篇对话式文学作品,在前385年后不久写成。它描写的是悲剧家阿伽松为了庆祝自己的剧本获奖,邀请了几位朋友到家中会饮、交谈心内容,有9875个字。
简介
《会饮篇》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写的一篇对话式的作品。这篇作品所描写的是悲剧家阿伽松为了庆祝自己的剧本获奖,邀请了几位朋友到家中会饮,交谈。
参加这次宴会的一共有七个人,分别是费德鲁斯,保萨尼阿斯,艾利马卡斯,阿里斯托芬,阿伽通,苏格拉底,亚西比德,整个《会饮篇》的主体部分正是由苏格拉底和阿伽通的对话构成的。
阿波罗多洛是整篇对话的转述者,但他并未参加此次宴会,而是从亚理斯托脱顿那里听来的。对话是从众人对爱神的赞美开始的,论及了两种性质的爱神、爱的起源、同性之爱等话题。苏格拉底告诉众人他从第俄提玛那里受到的启发,即真正不朽的爱是精神之爱,而不是肉体之爱。
在柏拉图所有作品中,《会饮篇》被认为是形式上最为完美的作品,它所蕴含的主题思想广泛而深刻,众所周知的“柏拉图式的爱情”正是源于此篇对话。
《会饮篇》里描述的爱情是要寻找自己最初的另一半,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惟有摒弃肉欲的精神之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关于“柏拉图式的爱情”一直以来众说纷纭,但确定的是,这种爱情是指引人向善、向上的力量!
以上就是关于《会饮篇》表达了柏拉图的内心信念,即不可见的事物是永久的。全部的内容,包括:《会饮篇》表达了柏拉图的内心信念,即不可见的事物是永久的。、柏拉图《会饮篇》:真爱何以不朽、爱是抚平彼此的伤痛:柏拉图《会饮篇》读后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