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 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jì)者,不可胜数。”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互相征战,争做霸主,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此说见之于《白虎通·号篇》。 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hé lǚ),越王勾践。此说见之于王褒的《四子讲德文》。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的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霸主。齐桓公是公元前685年即位的。他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强大起来。齐桓公采用管仲的意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义下,团结其他诸侯,抗击威胁中原的周边少数民族,还出兵阻挡北上的南方强国楚,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后来,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在蔡丘会盟,周王室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恒公的霸主地位。 接着称霸的是晋文公。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领楚、郑、陈等园军队围攻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宋国派人到晋国求救。晋文公采纳了部下的正确意见。争取了齐国和秦国参战,壮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后,又改善了晋同曹、卫的关系,孤立了楚国。这时,楚国令尹(官名,相当于宰相)子玉大怒,发兵进攻晋军。 晋文公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以便选择战机,命令部队向后撤退九十里。古代军队行军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晋军“退避三舍”,后撤到卫国的城濮(今山东省憋县)。城濮离晋国比较近,补给供应很方便,又便于会合齐、秦、宋等盟国军队,集中兵力。公元前632年4月, 晋楚两军开始决战。晋军诱敌深入,楚军陷入重围,全部被歼。城濮之战创造了在军事上先退让一步,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此后,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和诸侯会盟。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晋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齐桓公去世后,宋襄公一心想成为霸主。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六三九年)春,宋、齐、楚三国国君相聚在齐国的鹿地。宋襄公一开始就以盟主的身份自居,认为自己是这次会议的发起人,同时又认为自己的爵位也比楚、齐国君高,盟主非已莫属。但是楚成王令楚兵把宋襄王拘押起来,然后指挥五百乘大军浩浩荡荡杀奔宋国。最后宋襄公被楚国抓走后又放掉。急功近利,空讲仁义是他失败的地方,但讲信用而以仁义待人,却使他位列春秋五霸之一。不过有名无实,不能算真正的霸主。 在齐国称霸时,楚国因受齐国抑制停止北进,转而向东吞并了一些小国,国力强盛。齐国宏落后,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又成为中原霸主。 晋国称霸的时候,西部的秦国也强大起来。秦穆公企图向东争霸中原,但由于向东的通路为晋所阻,便向西吞并十几个小国,在函谷关以西一带称霸,史称“称霸西戎”。“兼国十二,开地千里”(《韩非子·十过篇》)。 以后,吴国、越国相继强大, 争霸于东南。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进攻越国,围困越王勾践于会稽(今浙江绍兴),迫使越国屈服。接着又打败齐军。公元前482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附近)与诸侯会盟,争得了霸权。越王勾践自被吴国打败后,卧薪尝胆,立志报仇,经过几十年努力,转弱为强,灭了吴国。勾践乘势北进,与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今山东膝县),成为霸主。 诸侯大国争霸,说明了周朝王权的削弱。自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以后,周朝王室更加衰微。从前是天子统帅诸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现在这些权力都落到诸侯手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扎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于“陪臣执国命”。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起来夺权了。周朝奴隶制处于“礼坏乐崩”的境地。 称霸的诸侯主要标志是“会盟”诸侯,而完成这一重要仪式的有齐桓公姜小白、晋文公姬重耳、楚庄王芈旅、吴王夫差、越王勾践这五位诸侯,所以真正的春秋五霸应该是他。同时在现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也采用这一说法,所以说这一说法更具有权威性。 宋襄公妄自尊大,借楚威而约诸侯,并且称霸不成反丧其身,根本不能算五霸之一。反而倒是春秋首霸,救周王朝于崩塌中的郑庄公无人提及。郑庄公应算春秋五霸之一。
在我们的封建王朝历史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一段群雄并起,各自为战,战火纷飞的时代;同时,这段时间也是咱们诸子百家、人才辈出、言论最为自由也涌现出了最多思想灵感的时代。如今的历史学界,对于这段千年之前的光阴依旧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和研究热情。在这个时代中,有五个国家的国力最为强大,被称为“春秋五霸”,目前具体哪五霸依旧存有争议,一说是齐宋晋秦楚,一说是齐晋楚吴越。
之所以战国七雄没有争议,而春秋五霸中的名额一直有异议,这与当时各家典籍中的记载有关,也与春秋时期具体如何界定的时间分类方法有关。但其中毫无争议的就是齐桓公与晋文公两位了,被并称为齐桓晋文。
晋国的最高***与当时的“统治者”周天子同为姬姓,又占领着最大的地盘,自然在春秋时期是最有话语权的。虽然在春秋末期被“三家分晋”分成韩、赵、魏三国的领土,但其在春秋时期的地位还是不容质疑的。自周王朝迁都后,其国力渐微,而同为姬姓的晋国曾经为其行使王道近百年。除了晋文公之外,之后的晋襄公、晋景公和晋悼公也是颇有雄才大略的领导者,是春秋时代最为显赫的霸主。
而齐国的***齐桓公我们就都很熟悉了,在历史书甚至是语文教材上都有不少他的历史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传奇般夺回王位的经历以及之后知人善用,重用曾经是站在另一位王子那派的管仲了。当时的齐国在他的精心治理之下,国力愈发强盛。在此期间,还为实力孱弱的周天子铲除了不少虎视眈眈的小国势力,这也是成语“尊王攘夷 ” 的由来。
编辑词条春秋五霸
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历史上把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
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的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霸主。齐桓公是公元前685年即位的。他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强大起来。由于齐桓公率兵击退戎族、狄族的进攻,又率齐、鲁、宋等八国之师破蔡伐楚,阻止楚军北进,他的威信由此大增。公元前651年,他大会诸侯于葵臣(今河南考城),订立盟约,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
接着称霸的是晋文公。公元前633年,楚成于率领楚、郑、陈等园军队围攻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宋国派人到晋国求救。晋文公采纳了部下的正确意见。争取了齐国和秦国参战,壮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后,又改善了晋同曹、卫的关系,孤立了楚国。这时,楚国令尹(官名,相当于宰相)子玉大怒,发兵进攻晋军。
晋文公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以便选择战机,命令部队向后撤退九十里。古代军队行军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晋军“退避三舍”,后撤到卫国的城濮(今山东省憋县)。城濮离晋国比较近,补给供应很方便,又便于会合齐、秦、宋等盟国军队,集中兵力。公元前632年4月, 晋楚两军开始决战。晋军诱敌深入,楚军陷入重围,全部被歼。城濮之战创造了在军事上先退让一步,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此后,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和诸侯会盟。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晋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齐桓公去世后,宋襄公一心想成为霸主。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六三九年)春,宋、齐、楚三国国君相聚在齐国的鹿地。宋襄公一开始就以盟主的身份自居,认为自己是这次会议的发起人,同时又认为自己的爵位也比楚、齐国君高,盟主非已莫属。但是楚成王令楚兵把宋襄王拘押起来,然后指挥五百乘大军浩浩荡荡杀奔宋国。最后宋襄公被楚国抓走后又放掉。急功近利,空讲仁义是他失败的地方,但讲信用而以仁义待人,却使他位列春秋五霸之一。不过有名无实,不能算真正的霸主。
在齐国称霸时,楚国因受齐国抑制停止北进,转而向东吞并了一些小国,国力强盛。齐国宏落后,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又成为中原霸主。
晋国称霸的时候,西部的秦国也强大起来。秦穆公企图向东争霸中原,但由于向东的通路为晋所阻,便向西吞并十几个小国,在函谷关以西一带称霸,史称“称霸西戎”。“兼国十二,开地千里”(《韩非子·十过篇》)。
以后,吴国、越国相继强大, 争霸于东南。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进攻越国,围困越王勾践于会稽(今浙江绍兴),迫使越国屈服。接着又打败齐军。公元前482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附近)与诸侯会盟,争得了霸权。越王勾践自被吴国打败后,卧薪尝胆,立志报仇,经过几十年努力,转弱为强,灭了吴国。勾践乘势北进,与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今山东膝县),成为霸主。
诸侯大国争霸,说明了周朝王权的削弱。自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以后,周朝王室更加衰微。从前是天子统帅诸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现在这些权力都落到诸侯手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扎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于“陪臣执国命”。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起来夺权了。周朝奴隶制处于“礼坏乐崩”的境地。
作为霸主,一本国经济要发达,二实力(指军事)强大。而且对于霸主本身也要有一定的魄力。宋襄公无才无能,不是名副其实的霸主。
对于秦穆公来说,他可以说是作为一个外邦少数民族的首领,按理就排不上“五霸”之一。毕竟地处西方边陲之地一说以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为春秋五霸。
一说以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为春秋五霸。
一说以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为春秋五霸
一说以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吴王夫差为春秋五霸,
一说以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为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秦--咸阳
齐--临淄
楚--郢
赵--邯郸
魏--大梁
燕--蓟
韩--阳翟
问题一:春秋五霸是哪几个 10分 春秋五霸:
齐国齐恒公
晋国晋文公
秦国秦穆公
楚国楚福王
吴国吴王
问题二:春秋五霸分别是哪些人? 《史记》的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春秋时期,天子衰,诸侯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能在政治、军事中占据主导地位,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成为霸,史称:春秋五霸
问题三:春秋五霸是哪五霸 春秋五霸是哪几个国家称霸 关于“春秋五霸”史上至少出现过8种说法, 但中学历史教科书通常用的都是《史记》或《荀子》的版:《史记》的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而《荀子・王霸》则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中学历史教科书兼顾两种说法。
问题四:春秋五霸是哪几个 “春秋五霸”中,基本没有争议的是:齐桓公(?―公元前643年),姜姓,吕氏,名小白。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晋文公(公元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公元前636年―前628年在位。另外几位的说法有争议:楚庄王(?―公元前591年),芈姓,熊氏,名侣。公元前613年―前591年在位。秦穆公(公元前682年―前621年),嬴姓,赵氏,名任好。公元前659年―前621年在位。宋襄公(?―公元前637年),子姓,名兹甫。公元前650年―前637年在位。吴王夫差(约公元前528年―前473年),姬姓,吴氏。公元前495年―前473年在位。 越王勾践(约前520年D前465年),姒姓。公元前496年―前465年在位。 不同文献采用的说法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史记》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荀子・王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吴王阖闾――《白虎通・号篇》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吴王夫差――《汉书注・诸侯王表》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郑庄公――《辞通》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越王勾践――《四子讲德论》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鲒崎亭集外编》 五霸之说最为普及、认可的有两种:其一认为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这是是司马迁主张的;另一认为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这是荀子主张的。
问题五:春秋五霸指的是哪些个国家啊? 从周元王元年(前770年)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春秋历时二百九十三年。近三百年来,你方唱罢我登台,各路诸侯各显其能。春秋五霸,历来所说不一,除了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之外,其余人选各执己见,宋襄公、秦穆公、吴王夫差、越王勾践,以及郑庄公、楚成王争夺剩下的两个席位。不过,当你看完“国语左转”太史公的“史记”还有“吴越春秋”你就会发现,晋悼公作为黑马胜出,越王勾践则昂首入选。
这样,春秋五霸就是:齐桓公姜小白,晋文公姬重耳,楚庄王熊侣,晋悼公姬周,越王勾践。也就是齐桓公、晋文公 楚庄王 晋悼公 越王勾践
问题六:春秋五霸代表现在的哪些省份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另外一种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齐国在今山东省东北部
晋国包括现在的山西、河南、河北区域
楚国基本包括今天湖北、湖南、安徽三省全省,江西、河南、贵州、重庆一部分。
吴国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后扩张到苏皖两省全境及赣东北部分地区
越国位于吴国之南,定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市),拥有今浙江大部和江西一部分,前473年灭吴后尽有吴国故地,其地盘扩展到了今山东东南部,
宋国位于现在河南商丘一带,都城睢阳(今河南商丘)。其疆域最大时包括河南东北部、江苏西北部、安徽北部、山东西南部。
秦国中心地区包括甘肃东部和陕西西部。战国晚期则包括了四川省大部、山西盛河南盛湖北省等省份的部分地区在内。
以上就是关于《东周列国志》中的春秋五霸是谁全部的内容,包括:《东周列国志》中的春秋五霸是谁、春秋五霸,都是哪五霸、春秋时代哪五位诸侯称霸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