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中央官学首创于什么时代

我国古代中央官学首创于什么时代,第1张

官学是指中国封建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以及历代官府按照行政区划在地方所办的学校系统。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官学教育制度。

中央官学

国家的中央官学,在汉朝正式创办。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官学时兴时废,及至唐朝,中央官学繁盛,制度完备,南宋以后逐渐走下坡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中央官学逐步衰败,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名存实亡。清朝末年,完全被学堂和学校所代替。根据中央官学各自所定的文化程度、教育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可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官学分为最高学府、专科学校和贵族学校三大类。

最高学府

太学国子监是中国封建国家的最高学府

,是封建王朝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太学和国子监在办学育才、繁荣学术、发展中国古代文化科学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在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历代太学、国子监都注重考试。但考试形式方法不尽相同。汉初定岁试,后实行二岁一试。考试分口试、策试和设科射策。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更定课试之法,每两

年考一次

,不限录取名额,以通经多寡授以不同的官职。这种注重课试、以试取士的做法,打破了世卿世禄、任人唯亲的制度,对于选拔封建贤德之才,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当时世界教育史上也属罕见。唐代中央官学的旬试、岁试、毕业试;宋代太学的三舍试法;明清国子监一年积满八分为合格的积分试法,都可看成是汉朝太学课试方法的继承和发展。太学、国子监强调自修、自由探究学术。汉代尤是。以后历代均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扬汉代太学这一优良传统,并培养出许多大学问家。

专科学校

如东汉末创立的鸿都门学;南朝的史学、文学、儒学和玄学;唐宋明三代分别创办的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都是属于培养某种专业人才的专科学校。它们的教师、教材、教法、生徒及管理制度等都有比较完备的规定。

贵族学校

如东汉的四姓小侯学,唐朝的弘文馆、崇文馆,宋代的宗学、诸王宫学及内小学,明朝的宗学,清代的旗学、宗学,都是属于这一类型。东汉明帝永平九年(66)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四姓小侯开立学校,置五经师。初期可入学的,只有四姓子弟。后来,门户开放,一般贵族子弟,不分姓氏,皆可入学。此学影响渐大,声名益彰,匈奴亦慕名遣子入学。

教育”一词源于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imagepng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成为常用词,则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有识之士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和推广新式学堂。

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提倡新式学堂。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现代汉语中“教育”一词的通行,与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中国教育话语由“以学为本”向“以教为本”的现代性转变。

提到古代的教育,很多人只会想到国子监、太学这些高等学府。

殊不知,除了太学之外,不少朝代还设立了其他官学。以南宋为例,除太学之外还有宗学和武学,三者并称“三学”,同为官方学府。

绍兴十三年,岳飞的故居被改建为太学。根据功能不同,太学内共分为孔庙、教学区、斋舍区三个部分。孔子庙位于太学以西,以大成殿为主体建筑,殿内祭祀孔圣。每年春秋两季,这里都会举办祭典。这一习俗自太学兴建之初便已成惯例。

太学的课堂便是崇化堂,是教学区的重点组成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光尧石经阁,相当于现在的图书馆,里面收藏着《易经》、《诗》、《尚书》、《左氏春秋》、《礼记》、《论语》、《孟子》等藏书,这些都是太学学生的“必修课”。

至于斋舍区,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们吃饭睡觉的地方。太学建设之初,仅有服膺、诚意等十斋。所谓“斋”,和现在的大学宿舍差不多。只不过,当时的住宿条件有限,即便是在太学就读的学生也得睡大通铺,三十个人住一斋。后来随着太学扩建,又增设了十斋。如果这二十间宿舍都住满,太学可容纳的学生约为六百人。

比较有特色的一处建筑是斋舍前的“射圃”。《周礼》中的“君子六艺”包括射箭,所以在日常学习之余,太学生还会在此地磨练弓箭技艺。

南宋时期的太学体制完备,祭酒相当于学校的校长,而司业则相当于教务主任。担当教授的,是博士、学正、学录、学谕。

其中,博士的地位较高,负责学生的日常教学工作,以及对学生德行操守的训导。学正、学录是普通教师,在辅助博士进行授课的同时,负责对犯错学生的处罚。

太学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但凡犯错的学生都会遭到严厉的处罚。

处罚由轻到重,共分为五个级别:

第一档就是太学内禁止出入,在学校里被软禁几个月;

第二档是“前廊关暇”,在软禁的前提下进一步限制犯错学生的行动范围;

第三档是“迁斋”,就是给犯错的学生统一送到一个宿舍,除非原宿舍的二十九名同学联名请求,否则不得放还;

第四档是迁到“自讼斋”,放到现在来看就是将犯错学生孤立,同窗好友不得与其接触。

最严重的处罚,就是“扑责摒斥,终身不齿”,受到这种惩处的一般都是犯下大错的学生,一般的调皮捣蛋绝不至此。

武学是与太学相对的,按理说,作为与文学对等的武术教育机构,武学的地位理应与太学等同。然而,宋朝自建国之初,便秉持着重文轻武的发展方针,所以武学并不受重视,只能屈居太学之后。

庆历二年,朝廷开设武学,第一次总共招募了一百名学生。担任教授的,是朝中懂得军事的文官或武将。选拔学生的过程中,先进行弓箭、骑术的考试,合格者准许入学。

武学学生学习的内容比较有意思,就是历代的兵法经典。经过了三年的“纸上谈兵”后,学生们会统一参加“毕业考试”,按照成绩封官。

到了崇宁年间,武学已被普及到各州,模式与前者并无差别。不过此时的武学参照了儒学制度,以立考选升贡法对学生进行考核。

相比于太学和武学,宗学是比较特殊的。该机构招募的学生,并不是平民学子,也不是豪门子弟,而是赵宋宗室

因为,学生的身份比较特殊,所以宗学不像太学一样进行自我管理,本身就有教育部的性质。宗学之上,要受到宗正寺的管理。

绍兴十四年,朝廷于睦亲坊开设了宗学,分为小学和大学。这里的小学,相当于现在的学前班。年龄较小的宗室子弟在这里读《论语》和《孟子》,打好基础。等到他们成长到一定年纪,便会进入到宗学里的大学。

大学的课程与太学如出一辙,体制的设置也与太学等同。按照原定计划,宗学打算招募大学生五十人,小学生四十人。不过由于来到这里就读的都是皇亲国戚,宗正寺开罪不起,所以但凡有求学的宗室子弟,大多可进入宗学接受教育,并不会受到人数的限制。

imagepng

综上所述,古代的官学教育是十分完善的,绝非一些朋友想象的那样,只学习四书五经。历代的统治者都注重教育,哪怕在国力不济的南宋时期,同样也是如此。

崇宁初,疏属年二十五,以经义、律义试礼部合格,分二等附进士榜,与三班奉职,文优者奏裁。其不能试及试而黜者,读律于礼部,推恩与三班借职,勿著为令。及两京皆置敦宗院,院皆置大、小学教授,立考选法,如《熙宁格》出官,所莅长贰或监司有二人任之,乃注授。后又许见在任者,于本任附贡士试。大观三年,宗子释褐者十二人。宗学官,须宗子中上舍第且有行者,方始为之。四年,诏:"宗子之升上舍,不经殿试,遽命之官,熙宁法不如是。其依贡士法,俟殿试补入上、中等者,唱名日取裁。"后又定上等赐上舍及第,中等赐出身,授官有差。凡隶学,有笃疾若亲老无兼侍者,大宗正察其实,罢归。宣和二年,诏罢量试出官之法。

绍兴二年,帝初策士及宗子于集英殿。五年,初复南省试。十四年,始建宗学于临安,生员额百人:大学生五十人,小学生四十人,职事各五人。置诸王宫大、小学教授一员。在学者皆南宫、北宅子孙,若亲贤宅近属,则别选馆职教授。初,行在宗室试国子监者,有官锁厅,七取其三;无官应举,七取其四;无官袒免亲取应,文理通为合格,不限其数;而外任主宫观、岳庙试干转运司者,取放之额同进士。十五年,命诸路宗室愿赴行在试者,依熙宁旧制,并国子监请解;不愿者,依崇宁通用贡举法,所以优国族也。

孝宗登极,凡宗子不以服属远近、人数多寡,其曾获文解两次者,并直赴廷试,略通文墨者,量试推恩。习经人本经义二道,习赋人诗赋各一首,试论人论一首,仍限二十五岁以上,合格,第一名承节郎,余并承信郎。曾经下省人,免量试,推恩。四川则附试于安抚制置司。于是入仕者骤逾千人。隆兴元年,诏量试不中、年四十以上补承信郎,展三年出官,余并于后举再试。四月,御射殿引见取应省试第一人,赐同进士出身,第二、第三人补保义郎,余四十人承节郎,七人承信郎。凡宗室锁厅得出身者,京官进一秩,选人比类循资;无官应举得出身者,补修职郎;濮、秀二王下子孙中进士举者,更特转一秩。

乾道五年,命宗室职事随侍子弟许赴国子监补。六年,臣僚上言:"神宗朝,始立教养、选举宗子之法。保义至秉义,锁试则与京秩,在末科则升甲,取应不过量试注官,所以宠异同姓,不与寒畯等也。然曩时向学者少,比年隽异者多,或冠多士,或登词科,几与寒士齐驱;而入仕浸繁,未知裁抑,非所以示至公也。"于是礼部请锁厅登第者,旧于元官上转行两官,自今止依元资改授,余准旧制。十二年,右正言胡卫请:"自今宗室监试,无官应举,照锁厅例七取其二;省试则三举所放人数如取应例,立为定额。"从之。

宁宗嘉定四年,诏锁厅应举,省试第一名,殿试唱名授官日,于应得恩例外,更迁一秩。九年,以宫学并归宗庠,教授改为博士、宗谕。十四年,命前隶宫学近属,令附宗学公、私试,中选者与正补宗学生,近属子孙年十五以下者,许试小学生。复置诸王宫大、小学教授一员。宗学解试依太学例取放,每举附国子监发解所,异题别考。

理宗宝庆二年,以锁厅宗子第一名若搢学深《春秋》,秀出谱籍,与补保义郎,特赐同进士出身,仍换修职郎。端平元年,命宗子锁厅应举解试,凡在外州军,或寄居,或见任随侍,及见寓行在就试者,各召知识官委保正身,国子监取其宗子出身、训名、生长左验,以凭保收试,仍于试卷家状内具保官职位、姓名,以防欺诈。淳祐二年,建内小学,置教授二员,选宗子就学。宝祐元年五月,特、正奏名进士宗子必晄等二人特授保义郎,若瑰等二十九人承节郎,敕略曰:"必晄等取应及选,咸补右阶,盖欲诱之进学,而教以入仕也。其毋以是自画焉。"

度宗咸淳元年,以锁厅应举宗子两请,举人遇即位赦恩,并赴类试。其曾经覆试文理通者,照例升等;文理不通及未经覆试者则否;第五等人特与免铨出官。九年,凡无官宗子应举,初生则用乳名给据,既长则用训名。其赴诸路漕司之试,有一人前后用两据、印二卷者。至是,命漕司并索乳名、训名各项公据,方许收试,以杜奸弊。

武举、武选。咸平时,令两制、馆阁详定入官资序故事,而未及行。仁宗时,法置武学,既而中辍。天圣八年,亲试武举十二人,先阅其骑射而试之,以策为去留,弓马为高下。

神宗熙宁五年,枢密请建武学于武成王庙,以尚书兵部郎中韩缜判学,内藏库副使郭固同判,赐食本钱万缗。生员以百人为额,选文武官知兵者为教授。使臣未参班与门荫、草泽人召京官保任,人材弓马应格,听入学,习诸家兵法。教授纂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足以训者,讲释之。愿试阵队者,量给兵伍。在学三年,具艺业考试等第推恩,未及格者,逾年再试。凡试中,三班使臣与三路巡检、砦主,未有官人与经略司教队、差使,三年无过,则升至大使臣,有两省、待制或本路钤辖以上三人保举堪将领者,并兼诸卫将军,外任回,归环卫班。

科场前一年,武臣路分都监、文官转运判官以上各奏举一人,听免试人学。生员及应举者不过二百人。春秋各一试,步射以一石三斗,马射以八斗,矢五发中的;或习武伎,副之策略,虽弓力不及,学业卓然:并为优等,补上舍生,毋过三十人。试马射以六斗,步射以九斗,策一道,《孙》、《吴》、《六韬》义十道,五通补内舍生。马步射、马战应格,对策精通、士行可称者,上枢密院审察试用;虽不应格而晓术数、知阵法、智略可用,或累试策优等,悉取旨补上舍;武艺、策略累居下等,复降外舍。

先是,枢密院修《武举试法》,不能答策者,答兵书墨义。王安石奏曰:"三路义勇艺入三等以上,皆有旨录用,陛下又欲推府界保甲法于三路,则武力之人已多。近以学究一科,从诵书不晓理废之,而武举复试墨义,则亦学究之流,无补于事。先王收勇力之士,皆属于车右者,欲以备御侮之用,则记诵何所施"于是悉从中书所定。凡武举,始试义、策于秘阁,武艺则试于殿前司,及殿试,则又试骑射及策于庭。策、武艺俱优为右班殿直,武艺次优为三班奉职,又次借职,末等三班差使、减磨勘年。策入平等而武艺优者除奉职,次优借职,又次三班差使、减磨勘年,武艺末等者三班差使。八年,诏武举与文举进士,同时锁试于贡院,以防进士之被黜而改习者,遂罢秘阁试。又以《六韬》本非全书,止以《孙》、《吴》书为题。

元丰元年,立《大小使臣试弓马艺业出官法》:第一等,步射一石,矢十发三中,马射七斗,马上武艺五种,《孙》、《吴》义十通七,时务边防策五道文理优长,律令义十通七,中五事以上免短使、减一任监当,三事以上免短使、升半年名次,两事升半年,一事升一季;第二等,步射八斗,矢十发二中,马射六斗,马上武艺三种,《孙》、《吴》义十通五,策三道成文理,律令义十通五,中五事免短使、升半年,三事升半年,两事升一季,一事与出官;第三等,步射六斗,矢十发一中,马射五斗,马上武艺两种,《孙》、《吴》义十通三,策三道成文理,律令义十通三,计算钱谷文书五通三,中五事升半年,三事升一季,两事与出官。其步射并发两矢,马射发三矢,皆著为格。四年,罢试律义。七年,止试《孙》、《吴》书大义一场,第一等取四通、次二等三通、三等二通为中格。元祐四年,诏解试、省试增策一道。

语出《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蓝,指蓝草,可作染料。后世常以“青出于蓝,胜于蓝”来比喻学生胜过老师。

教学相长 语出《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认为教与学可以相互促进。后人常用“教学相长”来表述师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辩证关系。 西周设置的大学和小学。传说庠起源于虞舜时代,《礼记·王制》:“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郑玄说:上庠为大学,在王城西郊;下庠为小学,在城内王宫之东。唐代杜佑说:有虞氏大学为上庠,小学为下庠;殷制大学为右学,小学为左学。

瞽宗 殷代乐人的宗庙和学校。周代为大学的一种,五学之一。因位于辟雍之西,故也称“西雍”。 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齐桓公陈午(前347年—前357年)所立,至齐湣王(前300年—前284年)时,发展最为 昌盛。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当时的一些大师如荀子、孟子等都来到这里讲学。学宫中有堂有室,有寝有庖,弟子至“数千百人”,规模相当宏大,成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宗学

中国古代皇族子弟学校。西汉平帝时置宗师,教育宗室子孙。北魏武帝时设皇宗学。唐高宗为宗室及功臣子孙设立小学。至宋代,宗学分为小学与大学两级,学生初期只限于“南宫北宅”的皇室子孙,后来宗室的疏远者也可入学。明代规定宗学以《四书》、《五经》、《史鉴》、《性理》和《皇明祖训》、《孝顺事实》及《为善阴骘》等书作教材。清代也设宗学,雍正二(1724年)订立宗学制度,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及闲散宗室子弟,在十八岁以下者都可入宗学读书。学习满汉文字,经史文艺,并重骑射。 建于江西庐山五老峰东南,原是唐代李渤于贞元中(785—805年)隐居读书的地方。 渤养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宝历中(825—827年)任江州刺史,在此建筑台榭,名之为白鹿洞。南唐时,白鹿洞置田建立学馆,命国子监李善道为洞主, 教授生徒,称庐山国学。

宋太宗时改名为白鹿洞书院,常有生徒数千百人。诏赐国子监刊“九经”供生徒肄习,为当时四大书院之一。南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 年),朱熹为南康军太守,加以重修,订立教规,并曾讲学其中。由于朱熹的努力,白鹿洞书院成了南宋书院的模范,并影响了后世书院的发展。 亦名《朱子治家格言》。清初末用纯(号柏庐)著。内容戏人勤俭治家,安分守己。也用作私塾课本。

以上就是关于我国古代中央官学首创于什么时代全部的内容,包括:我国古代中央官学首创于什么时代、在古代文官教育子女的方式和武将教育子女方式有什么不同、《宋史》卷一百五十七 志第一百十(4)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1744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 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