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汉语里“初”什么意思

在古汉语里“初”什么意思,第1张

古汉语:

会意。从刀,从衣。合起来表示:用刀剪裁衣服是制衣服的起始。本义:起始,开端

◎ 初 chū

〈名〉

(1) (会意。从刀,从衣。合起来表示:用刀剪裁衣服是制衣服的起始。本义:起始,开端)

(2) 同本义 [at the beginning;in the early part of]

初,始也。裁者衣之始也。——《说文》

初,舒也。——《广雅》。按,谓展帛以就裁。

初吉终乱。——《易·既济》

名曰初虑。——《易·书大传》

我生之初。——《诗·王风·兔爰》

初疾畏惊,见鬼之来。——《论衡·订鬼》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陶渊明《桃花源记》

(3) 又如:初岁(年初);初枯(秋季里植物开始枯萎);初头(起初;开头);初化(变化之始);初末(始末)

(4) 本原 [nature]

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唐· 韩愈《符读书城南》

(5) 姓

1 古文里[初]是什么意思

幼而徇齐:年纪小但是聪慧明敏。

(徇齐:聪慧明敏) 诸侯咸来宾从:诸侯都来归顺。(宾服:服从,归顺) 平者去之,批山通道,未尝宁居: 驱逐议和臣服的人(去:使动用法,使离开,驱逐。)

开辟山上的野草打通道路(批山通道:历史上的解释就有异议。徐广曰:“披,他本亦作‘陂’。

字盖当音诐,陂者旁其边之谓也。 披语诚合今世,然古今不必同也。”

索隐:“披音如字,谓披山林草木而行以信道也。徐广音诐,恐稍纡也。

”),没有安定定居下来。 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以为多焉:万国和同(和谐统一),对鬼神山川的祭祀活动因此也比较多。

(和:和同,和谐统一。封禅: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典礼,泰山上筑坛祭天叫封,泰山南梁父山上辟场祭地叫禅。)

获宝鼎,迎日推筴:黄帝得到宝鼎神蓍,用神蓍推算历数,于是得到节气的到来。(集解晋灼曰:“策,数也,迎数之也。”

瓒曰:“日月朔望未来而推之,故曰迎日。”○索隐封禅书曰“黄帝得宝鼎神策”,下云“於是推策迎日”,则神策者,神蓍也。

黄帝得蓍以推算历数,於是逆知节气日辰之将来,故曰推策迎日也。□正义筴音策。

迎,逆也。黄帝受神筴,命大挠造甲子,容成造历是也。)

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驯化各种家禽家畜,(帝德)遍及日月山河。辛勤劳作。

(旁罗:遍布。言帝德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及至土石金玉。

谓日月扬光,海水不波,山不藏珍,皆是帝德广被也。)。

2 初 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解 释

初〈名〉

(会意。从刀,从衣。合起来表示:用刀剪裁衣服是制衣服的起始。本义:起始,开端)

同本义 [at the beginning;in the early part of]

初,始也。裁者衣之始也。――《说文》

初,舒也。――《广雅》。按,谓展帛以就裁。

初吉终乱。――《易·既济》

名曰初虑。――《易·书大传》

我生之初。――《诗·王风·兔爰》

初疾畏惊,见鬼之来。――《论衡·订鬼》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陶渊明《桃花源记》

又如:初岁(年初);初枯(秋季里植物开始枯萎);初头(起初;开头);初化(变化之始);初末(始末)

本原 [nature]

欲知

3 讲述王导王敦周凯的文言文,开头是初,什么举兵的是什么文言文

讲述王导王敦周凯的文言文:

《晋书·列传三十九》记载:初,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司空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顗(字伯仁)将入,导呼顗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顾。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顗喜饮酒,致醉而出。导犹在门,又呼顗。顗不与言,顾左右曰:“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既出,又上表明导,言甚切至。导不知救己,而甚衔之。敦既得志,问导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导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应令仆邪?”又不答。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导又无言。导后料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告其诸子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4 以‘元祐初’开头的文言文叫什么名字

元佑初 山谷与末坡

元佑初,山谷与末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日:“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绍圣中,谪居涪陵,始见怀素《自叙》于石杨休家。因借之以归,摹临累日,几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与元祜已前所书大异。始信穆父之言不诬,而穆父死已久矣。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

释义

元佑初年,山谷与东坡、钱穆父一起到京城的宝梵寺游玩。吃完饭,山谷写了几张草书,东坡对山谷的字很赞赏,而穆父在旁边观看过后说:鲁直(山谷的字)的字接近于俗气。山谷问:为什么?穆父说: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因为没有看过怀素的真迹。山谷心里很疑惑,从此不肯再为别人写草书。绍圣中年,山谷被贬住在涪陵,第一次在石扬休家里看到怀素的《自叙》,所以借走回去临摹了很多天,几乎废寝忘食。自此对于草书茅塞顿开,下笔飞动,写下的字与元佑年之前的字有很大的不同,山谷这才相信穆父的话不是胡说的。但是穆父已经过世了。所以山谷曾经自己认为是在涪陵深得草书的真谛,遗憾的是穆父未能看到自己的书法。

5 解释文言文,初一的

我同意上楼的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6 文言文翻译初一的

小人之于君子也,必多方交之。一与之交,则其势不能中绝。交之既深,则有事或且为小人用。此其道在严之于先,不可稍有苟且之心,而又能持之艰难困苦之中,小人之计,乃不得间而入[2]。汉平原君朱建[3],史称其刻廉刚直[4],行不苟合,义不取容[5]。辟阳侯欲知建[6],建不肯见。其气节亦可谓卓卓者矣。乃居母丧,贫不能备服具,辟阳侯奉百金裞[7],受之不辞。夫受人之德,必有以报;受不义之恩,其报之也,亦必将出于不义。以不义为小人谋,则不至于自杀其身不已。朱建受金,故遇辟阳侯之难,不得不求为之脱[8]。既为辟阳之客,闻文帝追案,不得不自刎。

呜呼!以百金之故,丧失名节,遂杀其身,士君子取与之间,宜何如哉?不惟是也。孔子曰[9]:“丧事,称家之有无。有,毋过礼;无,则敛手足形[10],悬棺而窆[11]。”建果贫也。服具不备可也。受金治丧,贤者不为也。然则建即终不为辟阳之客,而受不义之金以营丧,是污其亲以不义也。不惟不廉,亦不孝实甚。

且辟阳侯不奉裞于建也,谁使之哉?建之友陆生也[12]。君子之于友也,曲成其美[13],不陷以恶。辟阳奉裞,陆生当为辞而却之;不然,于其受也,责而归之[14]。而乃教辟阳故陷建于不义[15],何哉?吾意建平日所称廉不苟者[16],皆饰行欺世。贾欲有以尝之[17],故藉辟阳以验其真伪,否则知其伪而故以败之。不然,则欲藉以成其名[18],而不意建之果受之也。夫人惟无名于世,世亦无所短长。苟孑孑自好[19],著声称于时,则人所以尝试之者百端,稍有不诚,未有不败者也。

建之初不见辟阳也[20],知其为小人,不可近也。既税百金,亦知其不可受,而特困于贫窘不得已,且以为受之有名[21],未必遽伤义也。不知天下之貌为君子,著行立节,而卒至一败涂地不可赎者,皆此“不得已”之情,与未必遽伤于义之念误之。夫苟以义衡之,亦乌在其不得已也。

注释:

[1]朱建:西汉人,原本是刚直正廉洁之士,后因其母丧无钱,接受辟阳侯审食其馈赠,审本是奸党,文帝时被杀,朱建曾为审说情,受牵连自杀。[2]间:空隙。[3]平原君:汉高祖刘邦时赐朱建为平原君。[4]“史称”名:以下数句均出自《汉书朱建传》。[5]取容:取悦,讨人欢心。[6]辟阳侯:审食其封号。[7]裞(shuì):赠给死者的衣被。[8]“故遇辟阳侯之难”二句:辟阳侯审食其曾得宠于吕后,汉文帝称帝后,排除后党,杀审食其,朱建因受过审食其赠金,曾为审开脱,因而受牵连。[9]“孔子曰”:下面引语出于《礼记檀弓上》。[10]敛手足形:家贫不能厚葬,以衣衾敛蔽死者,使不露形体就可以了。[11]悬棺:以手扶棺下葬。窆(biǎn):将棺木放进墓坑,即落葬。[12]陆生:陆贾,楚人,汉初政治家,善辞赋,曾帮助刘邦定天下,著有《新语》。[13]曲成其美:设法成就朋友美名。[14]责而归之:责令归还审食其的赠金。[15]而:但是。[16]吾:此处指陆贾。[17]尝:尝试,实际做。[18]欲藉以成其名:意思是说,陆贾想让审食其赠金,而朱建不受,借以成朱建廉洁之名。[19]孑孑:特别地。[20]初不见辟阳:指审食其以前想投靠朱建,求见而遭朱建拒绝。[21]以为受之有名:为母亲办丧事而接受审食赠金,以为这是以孝名受赠。

本文通过朱建“以百金之故,丧失名节”的教训,阐明“士君子取与之间”不可不慎的道理。对于小人的拉拢贿赂,即使是自身处于困难的时候,也“不可稍有苟且之心”,必须严加拒绝。否则,一失足而成千古恨,这样的历史教训是人们应该记取的。

初伏是“三伏”之第一伏。

初伏,是“三伏”之第一伏,其日期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至夏至后第四个庚前一天这段时间。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时间是10天。三伏中的“伏”,有两层含义。第一,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第二,指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其气候特点是”高温、高湿”。

1 古文里[初]是什么意思

幼而徇齐:年纪小但是聪慧明敏。

(徇齐:聪慧明敏) 诸侯咸来宾从:诸侯都来归顺。(宾服:服从,归顺) 平者去之,批山通道,未尝宁居: 驱逐议和臣服的人(去:使动用法,使离开,驱逐。)

开辟山上的野草打通道路(批山通道:历史上的解释就有异议。徐广曰:“披,他本亦作‘陂’。

字盖当音诐,陂者旁其边之谓也。 披语诚合今世,然古今不必同也。”

索隐:“披音如字,谓披山林草木而行以信道也。徐广音诐,恐稍纡也。

”),没有安定定居下来。 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以为多焉:万国和同(和谐统一),对鬼神山川的祭祀活动因此也比较多。

(和:和同,和谐统一。封禅: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典礼,泰山上筑坛祭天叫封,泰山南梁父山上辟场祭地叫禅。)

获宝鼎,迎日推筴:黄帝得到宝鼎神蓍,用神蓍推算历数,于是得到节气的到来。(集解晋灼曰:“策,数也,迎数之也。”

瓒曰:“日月朔望未来而推之,故曰迎日。”○索隐封禅书曰“黄帝得宝鼎神策”,下云“於是推策迎日”,则神策者,神蓍也。

黄帝得蓍以推算历数,於是逆知节气日辰之将来,故曰推策迎日也。□正义筴音策。

迎,逆也。黄帝受神筴,命大挠造甲子,容成造历是也。)

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驯化各种家禽家畜,(帝德)遍及日月山河。辛勤劳作。

(旁罗:遍布。言帝德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及至土石金玉。

谓日月扬光,海水不波,山不藏珍,皆是帝德广被也。)。

2 初 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解 释 初〈名〉(会意。

从刀,从衣。合起来表示:用刀剪裁衣服是制衣服的起始。

本义:起始,开端)同本义 [at the beginning;in the early part of]初,始也。裁者衣之始也。

――《说文》初,舒也。――《广雅》。

按,谓展帛以就裁。初吉终乱。

――《易·既济》名曰初虑。――《易·书大传》我生之初。

――《诗·王风·兔爰》初疾畏惊,见鬼之来。――《论衡·订鬼》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陶渊明《桃花源记》又如:初岁(年初);初枯(秋季里植物开始枯萎);初头(起初;开头);初化(变化之始);初末(始末)本原 [nature]欲知。

3 初 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解 释

初〈名〉

(会意。从刀,从衣。合起来表示:用刀剪裁衣服是制衣服的起始。本义:起始,开端)

同本义 [at the beginning;in the early part of]

初,始也。裁者衣之始也。――《说文》

初,舒也。――《广雅》。按,谓展帛以就裁。

初吉终乱。――《易·既济》

名曰初虑。――《易·书大传》

我生之初。――《诗·王风·兔爰》

初疾畏惊,见鬼之来。――《论衡·订鬼》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陶渊明《桃花源记》

又如:初岁(年初);初枯(秋季里植物开始枯萎);初头(起初;开头);初化(变化之始);初末(始末)

本原 [nature]

欲知

4 文言文的会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动词义:

1、会意字。古文从合从彡。按彡亦众多意。本义:会合。

会,合也。——《说文》

会,聚也。——《广雅·释诂三》

会同有绛。——《诗·小雅·车攻》

会言近止。——《诗·唐风·杕杜》

会朝清明。——《诗·大雅·大明》

会诸其币。——《仪礼·聘礼》

以会天地之藏。——《礼记·月令·季秋》

然后天下会于一。——柳宗元《封建论》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范仲淹《岳阳楼记》

2、晤见;会见。

时见曰会。——《周礼·太宗伯》

相见于却地曰会。——《礼记·曲礼》

会者何,期辞也。——《公羊传·桓公十年》

留待作遗施,于今天会因。——《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与燕王会境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使协调一致;符合。

音韵清畅,又深会女心。——梁·吴均《续齐谐记》

4、(多指在饭馆、茶楼中)付(款)。如会钞、会钱。

5、领悟;领会。

6、应当;应须。如会须:当须;应当。会应:该当。

名词义:

1、器物的盖子。

《礼经》:器之盖曰会,为其上下相合也。——《说文·会·段注》

敦启会。——《仪礼·士丧礼》

命佐食启会。——《仪礼·士虞礼》

2、业务、社交或其他性质的集会。

会论虞常。——《汉书·李广苏建传》

来会计事。——《史记·陈涉世家》

乃罢会。——《资治通鉴》

3、时机。如适逢其会。

4、人物荟萃的地方;主要城市——通常指行政中心。如会垣:省城;都市。

5、为一定的目的而成立的团体或团体组织。如帮会、会同馆:明代接待各国使者的地方。

6、灾厄;厄运。

百六有会,《过》、《剥》成灾。——《后汉书·董卓传赞》

7、民间一种小规模经济互助形式。一般由发起人约集若干人,按期等量交款,首次由发起人使用,以后按议定或拈阄决定的顺序轮流使用。

正在各书店里约了一个会,每店三两。——《儒林外史》

8、中医经络穴位名。

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9、古代中国历法所用的单位,等于10800年。

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计三百六十年,为一运;三十运计一万八百年,为一会;十二会计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一元。——邵雍《皇极经世书》

副词义:

1、必然;一定。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古乐府《孔雀东南飞》

长风破浪会有时。——唐·李白《行路难》

2、恰巧;正好。

会天大雨。——《史记·陈涉世家》

会其怒。——《史记·项羽本纪》

会幸苑中。——宋·王谠《唐语林·雅量》

会雨大作,因留寺。——《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会宾客大宴。——《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表示范围。相当于“皆”“都”。

弦、匏、笙、簧,会守拊鼓。——《礼记》

连词义:

1、相当于“与”“同”“和”。

上遣侍郎马尔泰会查郎河按治,于义坐夺官。——《清史稿·刘于义传》

会:kuài

动词义:

1、会意字。本义:计算;总计。本指年终结账。后泛指算账。

会,合也。——《说文》

会,岁计也。——《玉篇》

会,大计也。然则零性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孟子·万章下》正义

凡场务、仓库出纳在官之物,皆月计,季考,岁会。——《日知录》卷二十四

岁终,则会,唯王及后之服不会。——《周礼·天官》

听出入以要会。——《周礼·小宰》。注:“月计曰要,岁计为会。”

5 是 文言文意思是什么

是 形容词义:1、会意字。

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是,直也。——《说文》。

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而疑是精粗之体。

——《礼记·玉藻》。疏:“谓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济》2、对的;正确的。

王弗是。——《国语·楚语》。

注:“理也。”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

——《荀子·劝学》。注:“谓正道也。”

立是废非。——《淮南子·脩务》。

注:“善也。” 彼人是哉。

——《诗·魏风·园有桃》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清·林觉民《与妻书》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3、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代词义:1、此;这。是谓伐德。

——《诗·小雅·宾之初筵》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汉·贾谊《论积贮疏》动词义:1、赞同;认为正确;肯定。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刘开《问说》2、订正。

如是正:订正;校正。3、遵从;以为法则。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

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4、关系词。

表示肯定判断之词。正是四国。

——《诗·曹风·鸤鸠》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清·林觉民《与妻书》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5、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宋·沈括《梦溪笔谈》6、表示让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宋·柳永《雨霖铃》7、尝试。用同“试”。

如是猜:试猜。8、像;似。

如是言不是语:似说非说;旁敲侧击。副词义:1、表示肯定。

如是必:一定要;务必。是须:必须;务须。

是致:以致;因此。连词义:1、表示让步,有虽然的意思。

如是则:虽然,虽则。是则是:是即是;虽则是。

名词义:1、商业、职业或 的事务、业务或国务。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

——范晔《后汉书》2、姓。助词义:1、帮助宾语提前。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清·刘开《问说》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词义梳理:1、正;不偏斜。2、正确。

3、指正确的论断或肯定的结论。4、认为正确;肯定。

5、订正。6、遵从,以为法则。

7、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8、表示肯定判断之词。9、表示加重语气之词。

10、表示答应之词。11、用在动词后面的两个数量结构之间,含有“算作”的意思。

12、代词。此,这;这里。

13、副词。表示范围,相当于“只”。

14、连词。表示承接,相当于“于是”。

15、连词。表示承接,相当于“则”。

16、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而”。

17、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此”、“因为”。

18、连词。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虽”、“虽然”。

19、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即使”。

20、助词。用在宾语和它的动词之间,起着把宾语提前的作用,以达到强调的目的。

21、助词。犹“夫”,表发端。

22、通“视”。23、通“寔”。

足,满。24、通“寔”。

实在;真实。25、通“氏”。

26、通“时”。此时,这时候。

27、用同“试”。尝试。

28、犹“甚”。怎样。

29、犹“甚”。极;很。

30、用同“事”。事情。

31、姓。三国吴有是仪。

见《三国志·吴志》本传。

6 文言文中的“时”是什么意思

详细字义 〈名〉1 (形声。

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

本义:季度;季节)2 同本义 [quarter (of a year);season] 时,四时也。——《说文》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

——《释名》谓其三时不害。——《左传·桓公六年》。

注:“春夏秋也。” 三时者,成岁之要时。

又,天时不如地利。——《孟子·篇叙》。

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

——《孟子·梁惠王上》时事之征也。——《左传·闵公二年》时者,所以记岁也。

——《管子·山权数》四时者,天之吏也。——《淮南子·天文》四时和谓之宝烛。

——《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

敬授人时。——《书·尧典》。

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左传·桓公六年》3 又如:时气(时令,气候);时若(四时和顺);时食(四季应时的食品);时耕(春耕);时夏(夏季);时暑(夏天的炎热);时景(春景);时禽(随节候而出现的鸟);时享(宗庙四时的祭祀);时序(季节的顺序,时间的先后);时祀(按四季所举行的祭祀);时田(四时田猎。

指古代帝王、贵族四时到野外打猎,并行军事训练);时令病(在一定季节流行的疾病);时衣(四时的衣服);时芳(应季节而开放的花)4 时辰 [one of the 12o-hour periods into which the day was traditionally divided],计时单位,一昼夜的十二分之一(古时一昼夜分为十二时) 时,时辰也。十二时也。

——《韵会》觯俟时而酌。——《仪礼·既夕记》。

注:“朝兮也。” 以时启闭。

——《周礼·阍人》时数辞违。——《太玄·玄数》一日思亲十二时。

——黄庭坚《思亲汝州作》时已过午,奴辈适至。——《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从已时直杀到未时,周瑜虽得利,只恐寡不敌众,遂下令鸣金收住船只。

——《三国演义》5 又如:报时;此日此时;时辰钟(时钟,钟表);晡时(下午四时左右);午时(白天11点至1点);子时(夜间11点至1点)6 时间;时候 [time]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庄子·养生主》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心屈。

——汉· 贾谊《论积贮疏》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女时昔作儿,生小出野里。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7 又如:费时(耗费时间);多时(很长时间);时晌(时饷。时间);时子(时候);时目(时下的眼光);时出(得其时而出)8 时尚,时俗 [fashion] 李氏子 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 唐· 韩愈《师说》9 时运;命运 [fortune] 死之短长,时也。——《左传》杀身有地初非惜,报国无时未免愁。

——宋· 陆游《登慧照寺小阁》10 又如:时衰(时运衰落);时道(时运;机会);时蹇(时运不佳)11 时机;机会 [opportunity]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 李白《行路难》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孟子·梁惠王上》12 又如:失时;时乖运蹇13 动词的时态 [tense]。如:过去时;将来时14 钟点 [o'clock]。

如:三时三十分十五秒15 片刻,一会儿或瞬间 [moment]。如:一时找不到;时暂(短暂时间);时霎(片刻,很短的时间);时复间(一时间,暂时)16 岁月,光阴 [days] 时不久留。

——《吕氏春秋》17 指时势或时局 [current situation] 救时应仗出群才。——秋瑾《黄海舟中》18 又如:时化(时势的变化);时艰(时局的艰难困苦)19 代,朝 [dynasty]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吕氏春秋·察今》变法者因时而他。

——《吕氏春秋·察今》20 又如:时世(时代,时局);时年(时代)21 气候 [climate]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今天时顺正,死者尚稀。

——清· 方苞《狱中杂记》22 姓 〈形〉1 合时宜的,适时的 [fashionable] 时雨降矣。——《庄子》2 又如:时豪(穿着入时;时髦);时谚;时文;时服(当时通行的服装;时兴的服装)3 当时的 [current;present]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4 又如:时忌(当时的忌讳);时辈(当时的名流、贤达);时彦(当时的英才);时人(当时的人);时势;时语(当时的口语);时豪(当时的豪强);时俊(当代或当时的贤俊)5 通“是”。善,好 [good] 尔酒既旨,尔肴既时。

——《诗·小雅·怡弁》〈副〉1 相当于“常常”、“经常” [now and then] 时与出游猎。——《史记·吕太后本纪》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

——陶潜《归去来兮辞》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

——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2 又如:时闻(常常聆听);时常(常常;经常);时形(经常出现)3 相当于“有时”、“偶尔” [sometimes] 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明· 徐宏祖《游黄山记》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

——《明史·海瑞传》4 按时,到时候 [according to 。

7 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 是 shì〈形〉(1) (会意。

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2) 同本义 [right] 是,直也。

——《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

而疑是精粗之体。——《礼记·玉藻》。

疏:“谓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

——《易·未济》(3) 对的,正确的 [correct] 王弗是。——《国语·楚语》。

注;“理也。”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

——《荀子·劝学》。注:“谓正道也。”

立是废非。——《淮南子·脩务》。

注:“善也。” 彼人是哉。

——《诗·魏风·园有桃》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清· 林觉民《与妻书》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4) 又如:是非堆(招惹是非的人);是非垓(是非窝);是非涡(矛盾纠纷的中心);是非场(矛盾纠纷场所)(5) 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every;any]。

如:是人(犹人人,任何人);是事(事事;凡事);是件(件件);是处(到处;处处) ◎ 是 shì〈代〉(1) 此,这 [this;that] 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孟子·告子下》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汉· 贾谊《论积贮疏》(2) 又如:是日(此日,这一天);是夕(这天晚上);是处(这里;此处);是长是短(这样长这样短;如此这般);是月(这个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 是 shì〈动〉(1) 赞同;认为正确;肯定 [praise;justify]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 刘开《问说》(2) 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贬低现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

指评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3) 订正 [correct]。如:是正(订正;校正)(4) 遵从,以为法则 [follow]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荀子》。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

’”(5) 关系词。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be] 正是四国。

——《诗·曹风·鸤鸠》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清· 林觉民《与妻书》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6) 又如:今天是端午节;只能是他来电话(7) 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宋· 沈括《梦溪笔谈》(8) 又如:他不是学生(9) 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

如:院子里是冬天,屋子外是夏天(10) 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如:对是对,错是错,不能混为一团(11) 表示存在 [be;exist]。

如:房子前面是禾场(12) 表示让步 [be…,but]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宋· 柳永《雨霖铃》(13) 又如:料子是好料子,就是贵了点(14) 表示适合 [be suit]。

如:放的是地方(15) 尝试。用同“试” [try]。

如:是猜(试猜)(16) 像;似 [like;resemble]。如:是言不是语(似说非说;旁敲侧击) ◎ 是 shì〈副〉(1) 表示肯定 [certainly;really]。

如:是必(一定要;务必);是须(必须,务须);是致(以致;因此);我[是]昨天买的票;他手艺是高明,做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2) “是”不重读时,可省略,只表示一般肯定 [just]。如:我[是]问问,没有别的意思(3) 用作虚词,在回答问题、命令或要求时表示同意 [yes]。

如:是,我很高兴同你一起进午餐(4) 很,非常 [very]。如:是处(极为紧张处;到处) ◎ 是 shì (1) 表示让步,有虽然的意思 [although]。

如:是则(虽然,虽则);是则是(是即是。虽则是)(2) 第二小句常有“但是、可是、就是”等词。

如:他瘦是瘦,可从来不生病(3) 有虽然的意思。用于转折句。

如:他早走了,赶是赶不上了(4) 表示原因、目的。“是”后可加“因为、由于、为了” [because (of)]。

如:他犯错误是[因为]平时太骄傲了(5) 选择问句的格式是:“还是…还是…?”“是…还是…?”“…还是…?”“是…是…?” [(whether)…or]。如:今天谁值班?还是你还是小王?(6) 或者 [or](7) 回答选择问句,要重复问句的一部分,一般不连“是”字。

如:你的表走得快还是慢?——快(8) 有时也用完整的“是”字句回答 你是上海人还是北京人?——我是北京人(9) 回答也可能超出问句的范围。如:你的表走得快还是慢?——不快也不慢 ◎ 是 shì〈名〉(1) 商业、职业或 的事务、业务或国务 [affairs] 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

——范晔《后汉书》(2) 又如:是事(事事,凡事);国是(3) 姓 ◎ 是 shì〈助〉 帮助宾语提前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清· 刘开《问说》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解 释 初〈名〉(会意从刀,从衣合起来表示:用刀剪裁衣服是制衣服的起始本义:起始,开端)同本义 [at the beginning;in the early part of]初,始也裁者衣之始也――《说文》初,舒也――《广雅》按,谓展帛以就裁

初次、初伏的初代表了第一的意思,初冬的初代表了刚开始的意思。

初是一个汉字,读作chū,本意是指开始时、开始的部分,也指原来的、原来的情况,同时还是一个姓氏。该文字在《易·书大传》和《诗·王风·兔爰》等文献均有记载。

初次:

拼音:chū cì

释义:是指初度,首次,第一次。

初伏:是关于日历法的一种说法,指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三伏中头伏的第一天,通常也指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至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按中国的日历法来说,是真正暑天的开始。初伏固定为10天, 初伏从夏至日后第三个庚日始(称入伏)。

初冬:

拼音:chū dōng

释义:

1孟冬,冬季的第一个月。

2刚刚进入冬季的头几天。

3立冬的当天到小雪之间的那些天。

以上就是关于在古汉语里“初”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在古汉语里“初”什么意思、文言文开头的初什么意思、初伏的初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1653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 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