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层(atmosphere)又叫大气圈,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和水蒸气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但没有明显的界限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再上面就是星际空间了
而所谓的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目前我们常常会看到新闻报道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这并不是说臭氧层破了个窟窿,而是指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大量减少的空域
从地面到10~12千米以内的这一层空气,它是大气层最底下的一层,叫做对流层主要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雹等都发生在这一层里
在对流层的上面,直到大约50千米高的这一层,叫做平流层平流层里的空气比对流层稀薄得多了,那里的水汽和尘埃的含量非常少,所以很少有天气现象了
从平流层以上到80千米这一层,有人称它为中间层,这一层内温度随高度降低
在80千米以上,到500千米左右这一层的空间,叫做热层,这一层内温度很高,昼夜变化很大
从地面以上大约50千米开始,到大约1000千米高的这一层,叫做电离层美丽的极光就出现在电离层中
在离地面500千米以上的叫外大气层,也叫磁力层,它是大气层的最外层,是大气层向星际空间过渡的区域,外面没有什么明显的边界在通常情况下,上部界限在地磁极附近较低,近磁赤道上空在向太阳一侧,约有9~10个地球半径高,换句话说,大约有65000千米高在这里空气极其稀薄
通常把1000千米之内,即电离层之内作为大气的高度,即大气层厚1000千米
根据大气的热力性质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可将大气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各层的分布和作用如下:
(一)对流层: 这是紧贴地面的一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它的高度因纬度而异。在低纬度地区高17千米~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高10千米~12千米,在高纬度地区高仅8千米~9千米。
(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这主要是因为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
(2)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对流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低纬度地区受热多,对流旺盛,对流层所达高度就高;高纬度地区受热少,对流层高度就低。
(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近地面的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空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降低,容易成云致雨。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二)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到50千米~55千米高度的范围是平流层。
(1)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地球上的人类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2)水汽、杂质含量极少,云、雨现象近于绝迹。大气平稳,天气晴朗,对高空飞行有利。
(三)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85千米高度的范围是中间层。
(四)热层:从中间层顶到500千米高度的范围是热层。 该层中的大气物质(主要是氧原子),吸收了所有波长小于0175微米的太阳紫外线。
(五)外层:热层顶以上的大气统称为外层。
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可以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各个层的特点如下:
按大气温度随高度分布的特征,可把大气分成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按大气各组成成分的混和状况,可把大气分为均匀层和非均匀层。
按大气电离状况,可分为电离层和非电离层。按大气的光化反应,可分为臭氧层。按大气运动受地磁场控制情况,可分有磁层。
扩展资料:
温度随高度增加由等温分布变逆温分布。平流层的下层随高度增加气温变化很小。大约在20公里以上,气温又随高度增加而显著升高,出现逆温层。
这是因为20~25公里高度处,臭氧含量最多。臭氧能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从而使气温升高,并大致在50公里高空形成一个暖区。到平流层顶,气温约升到270—290K。
随高度的增高,气温迅速升高。据探测,在300公里高度上,气温可达1000℃以上。这是由于所有波长小于0175微米的太阳紫外辐射都被该层的大气物质所吸收,从而使其增温。
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这一层空气密度很小,在270公里高度处,空气密度约为地面空气密度的百亿分之一。由于空气密度小,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氧分子和部分氮分子被分解,并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故暖层又称电离层。电离层具有反射无线电波的能力,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气分层
很多同学对一些概念不是很了解,什么叫大气层?具体概念是什么?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气层简介
大气层(atmosphere),是气象学专业术语,是因重力关系而围绕着地球的一层混合气体,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但没有明显的界限。
地球大气层是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数千公里的大气层。气体密度随离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变得愈来愈稀薄。探空火箭在3000公里高空仍发现有稀薄大气,有人认为,大气层的上界可能延伸到离地面6400公里左右。
据科学家估算,大气质量约6000万亿吨,差不多占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一。
大气层作用大气层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层”,并在内部构成风、雨。地球上的大气层是我们的保护神,他的综合作用主要有:大气区综合各类带给了不可缺少的云集;大即使地面上持续适宜的温度;大气降一幅防护罩。大气层有烟气、但其。在厚厚的大气层持续了足够了氧气,水循环和热循环,就像一层厚厚的毛毡保护着我们的地球。大气层的方位和阳光、电等大气现象;维持空气循环。
大气层的形成原因及成分在地球强大引力的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数千千米的大气层。大气层一直可以延续到距地面6400千米左右。大气中氮占78%,氧占21%,氩占093%,二氧化碳占003%,氖占00018%,此外还有少量的水气和尘埃。
大气层可分为几个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电离层,而对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是从10-12公里以内的这一层空气对流层,主要天气现象云、雨、雪、雹等都发生在这一层里,而北极光出现在离地面80-500公里这些区域里,500公里以上叫外大气层,也叫磁力层,是大气层向星际空间过渡的区域。
通常把1000千米之内,即电离层之内作为大气的高度,即大气层厚1000千米
大气的组成,在120公里以下的高空中,大气的主要组成为:氮分子占7800%(N2)和氧分子占(O2)2025%的均匀混合体,其次为093%的氩(Ar)与003%的二氧化碳(CO2)。再其次的组成元素(按含量的递减而排列)为氖、氦、氪、氙、氢、氯、氧化亚氮、臭氧、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氨、一氧化氮及碘。二氧化碳及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虽然很少,但它们确是大气中之重要成分,因为二氧化碳可保持环境温度,臭氧则可防止太阳的某种有害人类之短波辐射至地面。大气中的水蒸汽及微尘之含量,则是随高度之增加而降低,它们对于大气之变化,都有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使天气有雨、云、雾等的变化。大气组成元素的分布,在120公里以上的高空,随原子量的不同而异。在120公里以下的高空,大气组成为氮分子及氧分子的混合气体;由120公里至1000公里,氧原子占主要位置;1000至2500公里为氮层,2500公里以上的太空中为氢气,而且氢气由此一直延伸至星际太空中。
以上就是关于大气层是什么什么是臭氧层全部的内容,包括:大气层是什么什么是臭氧层、大气层可分为哪几层 最好答出它的层数,每层的名称和是按什么顺序.、地球的大气层分为几层,分别的名字是什么,各层作用又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