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我,自我,超我,怎么才能平衡

本我,自我,超我,怎么才能平衡,第1张

平衡本我、自我、超我,创造和谐内心世界

■超越自我首先要理解“本我”

大量的实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实现超越自我的首要条件是了解自己的“本我”。例如,在人对食物的“本我”欲望与为了健康而实行控制饮食的“超我”之间存在着不断的冲突;在人寻求安逸的“本我”欲望与为了能够出人头地而参与竞争的“超我”之间也存在着不断的冲突。这些冲突正好体现了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联论。

人对食物的欲望,对安逸生活的向往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我”,是一种原始的生命本能,没有道德是非的限制,旨在寻求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这种本能的需要。但人的“自我”往往要求对自己的欲望或生活方式加以理性化,并根据现实环境的许可程度来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而在一个对健康问题颇有微词的社会里,人则需要用“超我”的精神,按照一种比较理想的健康模式,而不是简单地按照现实环境的允许程度来规定自己对食物的欲望。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本我”的一举一动因受到社会道德的制约而无法展现其本身。因此,人们的行为更多地表现在“自我”这个层面上。一个人的“自我”行为大多反映了一个人对现实环境的理解。例如,当现实环境允许一个人只可以吃一个馒头时,这个人就需要以“自我”的行为方式,即让自己按照现实环境的允许程度去满足自己的食欲。在这种情况下,人的“本我”可能想吃两个馒头,但其“自我”通常可以在外界限制的帮助下规范自己的行为。然而,要想做到“超我”,即不但压制自己获取一个馒头的“自我”欲望,甚至还将自己的馒头让给其他更需要这个馒头的人的时候,这个人就要通过“超我”来实现这种崇高的道德境界。但是,他这样做是否能成功,就要看他的“本我”条件了。也就是说,与一个容易产生饥饿感的人相比,一个不容易产生饥饿感的人更容易在这种情况下使自己的“超我”胜出。

从以上的解释中不难看出,超越自我是一种努力向善,努力表现成熟卓越的境界。但是,超越自我是建立在“本我”的自然基础上的,如果没有“本我”这个基础条件,无论对社会道德与行为准则有多大的认同程度,超越自我也很难在与“本我”的斗争中得以胜出。

■超越自我应旨在创新

与做任何事情一样,在每个人的“超越自我”后面,都有着不尽相同的动机。在现代社会生活里,超越自我可以指一种不断进取、向上、创新的态度。例如,当一个人的业务水平达到了一定高度时,向前走就会十分困难。可以说越是优秀的人,自我提高的难度就越大。而“超我”的心理意识正是试图挖掘人身上可能存在的潜力,并利用这些潜力使自己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但超越自我也可以是一种为抑制“本我”的不被社会所接受的冲动或行为做出的非凡努力。例如,当一个人染上毒瘾后,毒瘾通过影响他的神经系统成为一种“本我”的需求,因此,想改掉这种不被社会所接受的行为,染毒者需要用“超我”的精神去与“本我”斗争。

此外,大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性冲动也是一种人自身极难控制的生理“本我”。在一个对性行为有着严格限制的一夫一妻社会里,人们想要不越雷池一步,需要用“超我”的精神与这种“本我”进行抗争。

■超越自我也会“水中捞月”

超越自我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暗示。但这种心理暗示并不一定能够成功地导致超越的实现。在现实生活中,希望能够“超越自我”者不乏其人,因为人们都愿意冲破自己目前的状态而升华到一种新的境界。然而,一个人做事的能力总是有限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超越自我,更多的应是开发自己尚未开发出来的那些能力,而并非去做一些自己根本办不到的事情。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概念是一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互动过程。也就是说,超越自我总会受到“本我”的制约,两者之间的冲突不断,妥协点通常会落在比较现实的“自我”上。

当一个人由于“本我”的制约而不能实现超越自我时,往往会患上神经衰弱症。当超越自我的想法发展到极致而又无法实现时,人往往容易反过来坠入虚无的深渊,突然对周围的事物变得淡漠,患上人们常说的“抑郁症”。因此,人在为自己设定超越自我的目标时,应量力而行,去发掘那些尚未开发的潜能,而不是让自己去“水中捞月”。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没有哪个人能真正地实现超越自我,因为人不可能在超出自己能力的情况下实现任何企图。超越自我更多地是一种发掘潜能的心理暗示。

晚期,弗洛伊德由于解释社会现象的需要,把他的心理结构理论作了修正和补充。形成了他的个性理论,他把人的个性垂直地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①本我(拉 Id)  本我是人性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无意识部分。它由先天的本能、基本的欲望所组成,同肉体相联系。本我的唯一动机是趋乐避苦。

②自我(英self;拉ego;德Ich)  自我是人性中的理性部分,通过幼儿期受父母教导和与外界交往而形成。“自我”一方面遵循“现实的原则”监督本我,另一方面寻找社会允许的条件实现本我。

③超我(super-ego)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超我一方面按照“至善的原则”指导“自我”去监督“本我”,另一方面它直接控制“本我”。

1“本我、自我、超我”源于弗洛伊德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来自人的本能,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追求各种个人欲望的满足和追求个人利益实现的特征;本我是人的生物性本能,只知快乐,活动盲目。

“自我”是人的理性部分,往往处于社会生活的现实要求、超我的道德追求与本我的利益追求之间,按照现实原则协调矛盾,尽可能地寻找权宜之计,是个体最终行为表现的决策者,时而管理本我,时而服从超我。只有自我知道活动的目的和方向。

“超我”来自社会文化,是个体在成长经历中已经内化为自身价值观念的种种文化信念,其中以道德、信仰为主要内容,超我是人内化了的社会道德原则。这些社会文化与道德信念对个体的要求,往往以牺牲个人服从整体为主,甚至要求个体行为完全道德化,因而与本我相对立。

2“主我与客我”源于米德的思想。

用通俗的话讲,“主我”就是真实的那个自己,客我是指自己评价中或者别人评价中的那个自己。

米德对“主我”与“客我”的概念做出了如下的解释:“‘主我’是有机体对其他人的态度做出的反应;‘客我’则是一个人自己采取得一组有组织的其他人的态度。

3“镜中我”是美国社会心理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库利提出并用来说明自我观念形成过程的基本概念。

库利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即是“镜中我”。

扩展资料:

超我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个体接受与选择对象的过程中,个体的自我的壮大是其基本特征。个体在其初期与对象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个体小而对象大、个体弱而对象强、个体有限而对象无限等等,由此形成了它们之间的差异性、不对称性和矛盾性。

但是后来,随着个体的对象关系在个体自我中的积累,个体开始壮大起来,个体与对象的关系逐渐地趋向对等、平和、融通与同一。个体在对象关系中的这种地位的变化,是对象关系的本质使然。

自我是一个矛盾体。自我寄宿在个体之内之后,他便处在矛盾的夹击之中。他既受到来自他的渊源——他的一切对象——对他的作用,他是这些对象的代言人;他又受到来自他的载体——他的命运共同体——对他的作用,他是他的载体——个体——的代言人。

自我的这一矛盾,使得他不断地调和二者,不断地生成“新我”。由于对象是源源不断的,“我”就是生生不息的,自我总是在新的内容的充实之下不断地改变自己。

显然,个体的对象关系越广泛,个体的自我所包含的外延就越广泛。如果接受是无止境的,那么自我的外延就是无边界的。

迄今为止,群是个体的高级对象。作为个体处在高级阶段的对象关系,个体所在的群是个体的现实关系。

群内的每一个个体相互间的交往通过他们各自的自我而展开,个体的自我在交往中相互接受对方从而壮大了他自身。

如此以来,交往的结果形成个体之间的普遍自我,正是这种普遍的自我支持了群的延续和发展。在随后的个体与群的关系中,个体进入群的最低的门槛就是个体的自我达到了群的普遍的“我”,低于群所要求的自我不为群所接纳。

因而,个体的自我——被群所认可的自我——成为个体与群对话的平台,个体的自我上升为与群相统一的普遍的自我。

在与群这一对象的接受与选择中,个体的自我仍然继续发展并壮大。当他的接受程度大到比群的普遍的对象关系更广泛的对象世界时,个体的自我超越了当前的群的普遍自我,他上升为超我。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弗洛伊德

百度百科-本我

百度百科-主我与客我

百度百科-镜中我

这三个名词,相信不管是不是学习心理学的都应该听说过。弗洛伊德在描述人格时,创立了结构模型,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

这是人最自私的一部分,只关注个人的欲望、本能而无视道德伦理,遵循”快乐原则“。弗洛伊德认为,人在出生的时候是只有一个人格结构的,也就是本我。这也非常好理解,婴儿有什么特点?饿了就吃,渴了就喝,好奇的东西就去抓,丝毫不会顾及东西是否安全、其来源是否合法。这种本我的冲动贯穿于我们的一生,也是最原始的动力。

自我:

随着婴儿长大,其与环境的互动渐渐增多,人格结构的第二部分“自我”逐渐得到发展。这部分最大作用就是在当前情境下以现实的方式满足本我的冲动,遵循”现实原则“。举个例子,当你感到饥饿时,本我的冲动会让你直接吞咽旁边货架上的食物,而自我知道这种行为如果被发现会遭受惩罚,便会思考如何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吃到食物。

超我:

第三部分的形成大约在5岁的时候,最开始时,“超我”主要代表了父母的价值观和标准,随着年龄的长大,受社会的影响逐渐增多。“超我”对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情有更多的限制,对于违反道德的行为会进行惩罚,主要手段是使自我产生罪恶感。有人将其直接译为良心,通俗地来讲,就是我们内心“圣母”的那部分。在上一段的例子中,“超我”会让我们乖乖拿着食物去前台结账,甚至会对心中曾有过的“不想付钱就吃到食物”的想法而感到愧疚。

总结一下:

理解这三者的基本概念后,我们结合实际生活就会发现,过强的本我和超我都会对机体造成不利的影响。当一个人“本我”过于强势,他可能做出恶劣的行为甚至触犯法律;当一个人“超我”过于强势时,他会因为过分自责而长时间处于焦虑的状态,严重时会导致一些心理问题,比如我们熟知的抑郁症。引用书本上的一句话“在健康人的身上,强大的自我不允许本我或超我过分地掌控人格。三者的斗争永不停止,每个人意识之下的某处,永远存在着自我放纵、考虑现实性和强制执行严格道德准则三者之间的紧张状态。”

本我

原我

,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

,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

,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继续你的悬疑小说吧~!~

对于本我和自我的关系,弗洛伊德有这样一个比喻: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方向。自我要驾御本我,但马可能不听话,二者就会僵持

不下,直到一方屈服。对此弗洛伊德有一句名言:“本我过去在哪里,自我即应在哪里。”自我又像一个受气包,处在“三个暴君”的夹缝里:外部世界、超我和本

我,努力调节三者之间相互冲突的要求。

超我(superego)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层领导,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指导自

我,限制本我,就像一位严厉正经的大家长。弗洛伊德认为,只有三个“我”和睦相处,保持平衡,人才会健康发展;而三者吵架的时候,人有时会怀疑“这一个我

是不是我”?或者内心有不同的声音在对话:“做得?做不得?”或者内心因为欲望和道德的冲突而痛苦不堪?或者为自己某个突出其来的丑恶念头而惶恐?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的心理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始的自己,人最本能的部分,包含着人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目的就是求得生存,繁衍后代,获得舒适快乐,这部分是不需要经过大脑考虑的。通常刚出生的小孩子就完全处在本我状态,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只管饿了吃,困了睡,不爽了哭,遵循的是快乐原则。

自我,是在现实生活中慢慢成长起来的,是为了满足机体的“本我”的需要,根据现实的外部世界的状况,在不伤害自已的前提下,做出的最合适的举止行为。通常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思考,判断或记忆的部分。处在本我与超我之间,协调本我和超我的对立和矛盾。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从小父母,学校和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还有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等等形成。主要是监督,批判和管束自已的行为,抑制本我的冲动。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反省,维护自我理想,特点是追求完美,是道德化了的自我。遵循道德原则。

当然每个人内心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所发展的比例和成熟度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对具体的事情的理解和认识也不一样,所呈现的状态也会不一样。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特别的情绪化,对外在的人际关系中,一言不和就吵,一点要求没满足就会和你闹,有时会让人很不舒服。这种情绪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学会克制内心的冲动,也没有学会延迟满足内心的需求,这就属于本我发展得比较多的人。显然这种人让自已爽了,却让别人不爽。对内也就是在和自已独处时,时常想到什么就要做什么,也不管现实的状况能不能做。如果不能做就会特别的不开心,非常难过失落,不会排解自己糟糕的心情。这让我想到几年前看到的一本书《象与骑象人》,人的心理,有一部分就如桀骜不训的大象,这就是本我,而要不成为情绪人和让别人不爽的人,我们必须学会训服我们内心的大象,让它保持本我的驱动力,又不要太任性。这需要我们根据现实中的可能性,训练本我不那么冲动,发展超我,平衡本我。进行自我对话,自我说服,自我教育,从而管理好自已。

还有一种人,在对外在的人际关系中,见谁都唯唯诺诺,领导让做什么都说好好好,也不管自己能不能做到,要花费多少时间,是不是自己该做的。这种人往往生活得较累,有时还会很压抑,长此以往不注意调整自己甚至还会产生心理疾病,这种是属于超我发展的较多,压抑自我的人,这种人是尽让自己不爽而让别人爽的人。对内和自己相处时,如果做了一些稍越常规的事儿,内心里就会对自己横加指责,心生内疚,后悔莫及,甚至有时会因为做了这件事而内心很不安。内心里有两个我总是在吵架或是对话,活得很纠结,甚或为了欲望和道德的冲突而痛苦不堪。这些都是超我太强大的表现。这时就需要我们适当地让自已的本我释放一些,让本我有力量一些,发发小脾气,提提小要求,让内心获得本能的快乐和满足,这样会让人的身心更愉悦一些,不至于活得太压抑和纠结。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能够平衡好本我和超我的冲突,而且能发展出很强大的自我,足够应付生活中发生的方方面面的事情。既能满足本我的欲望的满足,又能经得住超我的检验。既能让别人舒服也能让自己舒服。那怎样才能保持平衡,维持心理健康呢,这就需要经常锻炼我们的自我,让他变得强大,既有能力应对本我的冲动,又有能力和超我进行对话。这样自我才能成为本我和超我的调和者,能根据现实情况来调整如何实施具体的行为。要保持心理的平衡,还需要很多的学习和智慧的提升,以及积极应对的方式,有时候还需要发展出很多的心理策略。

这些仅仅只是我个人的理解,希望对理解人的内心的心理状态有一些帮助,也希望每个人都能平衡好自己的本我和超我,并且有强大的自我,活得健康快乐,不做情绪人,活得不纠结。

以上就是关于本我,自我,超我,怎么才能平衡全部的内容,包括:本我,自我,超我,怎么才能平衡、如何理解本我,自我,超我,这三个概念、心理学上“我”“自己”有很多表达。本我、自我、超我,主我、客我、镜我如何区别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1646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 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