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是如何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是如何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第1张

1此首首联的景物描写写出了什么?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景物:五月天山雪,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作用: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表达了气候的“寒”,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

2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诗中用此典故,作用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内心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

3诗的颈联写出了怎样的一幅情景?

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

看不见花朵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

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

4诗的尾联表述的主体是谁?这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五六句紧承前意,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古代行军鸣金(錞、镯之类)击鼓,以整齐步伐,节止进退。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之中。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便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起四句写“五月”以概四时;此二句则只就一“晓”一“宵”写来,并不铺叙全日生活,概括性亦强。全篇只此二句作对仗,严整的形式适与严肃之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果。

以上六句全写边塞生活之艰苦,若有怨思,末二句却急作转语,音情突变。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遮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此诗末二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愿”字与“直为”,语气砍截,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这是一诗点睛结穴之处。

这结尾的雄快有力,与前六句的反面烘托之功是分不开的。没有那样一个艰苦的背景,则不足以显如此卓绝之精神。“总为末二语作前六句”(王夫之),此诗所以极苍凉而极雄壮,意境浑成。如开口便作豪语,转觉无力。这写法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不但篇法独造,对仗亦不拘常格,“于律体中以飞动票姚之势,运旷远奇逸之思”(姚鼐),自是五律别调佳作。

塞下曲其一》作者古诗

塞下曲·其一

作者:李益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李白《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

其一卢纶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塞下曲的作者是什么?

《塞下曲六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六首诗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主要叙述了汉武帝平定匈奴侵扰的史实,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诗中有对战士金戈铁马、奋勇战斗的歌颂,也有对闺中柔情的抒写,内容极为丰富,风格疏宕放逸,豪气充溢,表达了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

塞下曲六首

其一

五月天山雪⑴,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⑵,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⑶,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其二

天兵下北荒⑷,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⑸。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⑹。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⑺。

其三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⑻。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⑼。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⑽。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⑾。

其四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⑿。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⒀。

无时独不见⒁,流泪空自知。

其五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⒂。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⒃。

玉关殊未入, 莫长嗟⒄。

其六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⒅。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⒆。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⒇。

塞下曲是谁写的诗叫什么名字

塞下曲:唐代乐府名。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属《横吹曲辞》。为唐代新乐府题,歌辞多写边塞军旅生活。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是唐代诗人卢纶的组诗作品。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

其一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其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其三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其四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其五

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

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

其六

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

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

以上资料来自中华诗词网校

塞下曲作者是谁?不是王昌岭

卢纶

注释:

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②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③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④平明――天刚鸡的时候。

⑤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⑥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⑦石棱――石头的边角。

前言: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此为第二首,描写将军夜里巡逻时景况。

赏析:

《塞下曲·其一》 作者: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

以下为《塞下曲·其一》相关信息

《塞下曲·其一》 作者为王昌龄

《塞下曲·其一》原文为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塞下曲·其一》译文为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出塞后再入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塞下曲·其一》赏析为以下这首乐府歌曲是写非战的。诗由征戍边塞庶几不回,而告诫少年莫夸武力,抒发非战之情。写边塞秋景,无限萧煞悲凉,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劝世上少年、声声实在,句句真情。“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卢纶的塞下曲其一的大致意思

在一个没有月亮的黑夜,大雁因为受惊而高高飞起,敌军趁夜黑逃跑了。将军率领轻装的骑兵去追赶他们,大雪纷纷落在了将士们的弓和刀上。

塞下曲六首其一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应该是 :饱含想要为国家杀敌,报效祖国的感情;充满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塞下曲六首》(其一)

唐/李白

全文: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译文:

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

看不见花朵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

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

白天随金鼓之声作战,晚上枕着马鞍入眠,

只愿挥起腰下的宝剑,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作品原文

塞下曲六首

其一

五月天山雪⑴,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⑵,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⑶,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其二

天兵下北荒⑷,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⑸。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⑹。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⑺。

其三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⑻。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⑼。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⑽。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⑾。

其四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⑿。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⒀。

无时独不见⒁,流泪空自知。

其五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⒂。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⒃。

玉关殊未入,**莫长嗟⒄。

其六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⒅。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⒆。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⒇。[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天山:指祁连山。

⑵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⑶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⑷天兵:指汉朝军队。

⑸衔恩:受恩。甚:多。

⑹海:瀚海,大沙漠。陇头:田野。

⑺高枕:高枕无忧。

⑻鸣鞭:马鞭挥动时发出声响。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

⑼天骄:指匈奴。

⑽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

⑾麟阁:即麒麟阁。霍嫖姚:即霍去病。

⑿云砂:细碎的石粒,指边塞风光。

⒀沙棠:植物名,果味像李子。

⒁独不见:为乐府古题,吟诵的是思而不得见的落寞愁绪。

⒂虎竹:兵符。龙沙:即白龙堆,指塞外沙漠地带。

⒃剑花:剑刃表面的冰裂纹。

⒄殊:远。嗟:感叹。

⒅甘泉:甘泉山,秦时在山上造甘泉宫,汉武帝扩建。

⒆合:满。陇底:山坡下。

⒇负:凭借。净:一作“静”。妖氛:指敌人。[2] [3] [4]

白话译文

其一

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

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霄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暂楼兰。

本诗背景:作于天宝2年(唐玄宗李隆基年号),公元743年。诗人入京的第2年,怀有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等待时机报效国家。满怀激情、慷慨激昂写下了六首塞下曲。遗遗的是,次年,即744年诗人壮志未酬,暗然离京。

时值五月,长安的皇帝已经开始准备去行宫避暑。而西部边关祈连山上的雪尚没融化,祖咏的诗“积雪浮去端”虽然描绘的是终南山,但形容五月的祈连山亦不为过。满山的雪,整座山好象被积雪冻住,死一般静默。根本不见扬扬洒洒满天飞舞的雪花,如果纷纷扬扬,漫天飘洒,边塞的将士倒也乐得欣赏如此雄浑壮观的美景。可惜除了冷,刺骨的冷,无边无际的冷,没有其它。

悠扬的一曲《折柳》象波纹在无边无际的寒气中荡开,谁在吹笛?一定是思念家乡的春色,千里之外的亲人、友人。离家赴边时,正是春天,他们折柳相赠,期待战士凯旋。如今,又是一年一度百花竟放日,带着杨柳一枝离开时,本以为下一个杨柳青绿季正好陪着家人在湖岸一道欣赏风中轻舞的柳枝。事实,仍旧闻听笛中《折柳》,望着远山的雪,冷得身体打颤,心中的思念随着笛声的悠扬越来越长。

清晨鸣金击鼓,酣战在即。一定是胡人又来掠夺边关,扰民抢物。翻身上马,岂敢分毫怠慢。每晚睡觉都不敢枕着玉鞍,而是抱在胸前,待随时而战。

长期生活在西北地带的胡人,他们习惯了这边塞的天寒地冻,经年游牧以马代步。他们既有强壮的身体又惯于马上作战,长途奔袭。每次侵扰边关,烧杀掳抢,作恶之后扬长而去,成了边塞百姓的恶梦。

想到远在他乡的妻儿父母,看到边塞百姓的痛不欲生,边关将士同仇敌忾。决心为了边关的安宁,为了百姓的安全,为了国家的完整,哪怕天寒地冻,愿意拼洒热血,一战到底。

睦边友邻是华夏传统,朝庭多次派出出使楼兰的使者,都被生性贪婪、背信弃义的楼兰君主因财生恶念而斩。两国交战尚不斩来使,楼兰君主在和平时期竟无视礼仪。将士一心,决定用腰下利剑斩杀了这嗜血贪婪的楼兰君主。

诗的一、二两联表现了边塞生活(苦、寒)的特点。

“抱”字是拥抱,怀抱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景象;表现了将士们心寄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也能表现将士们生活的艰苦。而用“枕”则不能达到这个效果。

附:塞下曲六首

作者:李白 (唐)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以上就是关于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是如何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全部的内容,包括: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是如何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塞下曲其一的作者是谁、古诗《塞下曲六首》(其一)的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1603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 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