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介绍

正多面体2023-04-28  28

在故宫中有一个级别最高的宫殿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明清时期北京紫禁城宫殿建筑。据说太和殿是仿照南京故宫奉天殿建成而成的,明朝时候叫奉天殿,后来改为皇极殿,等到清朝顺治年间才改名为太和殿。

很多人都以为太和殿在古代是皇帝用来上朝的地方,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在明清时期,太和殿只是一个用来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皇帝一般都是在太和门、乾清门这两个地方上朝,所以被称为御门听政;如果出现什么重大事情或紧急情况需要召见大臣去乾清宫;如果登基的皇帝年龄太小,需要太后垂帘听政的话,一般都会在养心殿。

关于太和殿的历史故事有很多,比如太和殿修建完成之后非常容易招雷。从明永乐到清康熙三十六年的这280年里,太和殿就3次因雷击起火。关于明朝《涌幢小品》里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永乐十八年有个姓胡的术士算出当时的奉天、华盖、谨身这三个大殿会在永乐十九年四月初八正午被毁。但是在永乐十九年四月初八正午,号称算无遗策的胡术士发现三大殿完好无损,一气之下服毒自尽了。谁知他才死没过几分钟,大殿就遭到雷击起火,这三座大殿很快就被烧毁了,都来不及救火。

除了这个历史故事之外,还有一个关于太和殿的历史趣闻。在清朝末代的时候,当时只有3岁的溥仪登基时,是由他的父亲摄政王载沣亲自将他抱扶到太和殿宝座上的。在举行登基大典的时候,鼓乐齐鸣的声音将只有3岁的小皇帝吓得哭闹不止,怎么哄都没用,直接嚷着要回家去。载沣当时急得满头大汗,哄着小皇帝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那些清朝大臣当时就觉得这句话不吉祥,没想到才过了3年,清政府就推翻了,载沣说的那句话果然被验证了。

祈谷坛和圜丘坛之间,由一条长360米、宽近30米的大路连接起来。因为路下有—条隧洞与大道立体交叉,所以此路称为“丹陛桥”。桥面中间是“神道”,两边是“御道”和“王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祭天用的牛羊猪鹿等牲畜则从桥下的牲道由西向东穿过,被送到宰牲亭屠宰,所以这里又叫鬼门关。

丹陛石和北陛石的区别:丹陛石一般长2米以上,宽1米左右,被建在宫殿前主路上。石头上刻有不同的花纹,有祥云、寿山等。北陛石不仅是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全国罕见,它在抗战时期被日本人盗挖又被爱国人士截获的曲折故事,更是充满传奇。

〈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外面框框象矿井形,里边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表示那里有丹砂。本义:辰砂,朱砂)

同本义

丹,巴越之赤石也。象采丹井。——《说文》

砺砥砮丹。——《书·禹贡》

有始州之国,有丹山。——《山海经·大荒北经》

加之以丹矸。——《荀子·正论》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入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又如:丹矸(丹砂);丹砂(一种红色矿物,也叫“朱砂”);丹砾(矿物之丹砂,可为药用);丹铅(丹砂和铅粉,是古人校勘文字的用具)

道家炼制的所谓长生不老药。又称丹头;丹液 。如:炼丹;丹剂(丹药,丹饵)

古代用作染色的颜料

凡画者丹质。——《仪礼·乡射礼记》

指南方。古代五行说以五色配五方,南方属火,火色丹,故称 。如:丹山(南方当日之地)

帝王的,帝王居住的 。如:丹诏(皇帝的诏书);丹跸(帝王的车驾);丹书铁券(皇帝颁给功臣使其世代享受免罪特权的诏书)

依成方制成的颗粒状或粉末状的中成药

山海丹

灵丹妙药

〈形〉

红色,赤色

染羽以朱湛丹秫。——《周礼·考工记》

颜如渥丹。——《诗·秦风·终南》

日上正赤如丹。——姚鼐《登泰山记》

又如:丹秫(赤粟);丹陛云墀(雕刻着云彩的红色台阶);丹阙(宫殿前两边用红色染饰的楼台);丹毫(红颜色的笔);丹陛(红色的台阶)

赤诚 。如:丹悃(真诚;赤诚之心);丹诚(丹赤诚衷之心);丹禁(天子居住的禁城)

炼丹的 。如:丹鼎(道家语。一种炼丹的器具);丹丘(神话中的神仙之境。日夜皆明);丹台(道家语。神仙居住的地方)

〈动〉

涂染成红色

杀卒四万,血丹野。——《新唐书》

红色,赤色

又如:丹秫(赤粟);丹陛云墀(雕刻着云彩的红色台阶);丹阙(宫殿前两边用红色染饰的楼台);丹毫(红颜色的笔);丹陛(红色的台阶)

(象形。甲骨文字形,外面框框象矿井形,里边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表示那里有丹砂。本义:辰砂,朱砂)

同本义

︾查看更多

相关组词

丹青 丹心 丹墀 仙丹 丹毒 丹田 丹方 契丹 丹参 蔻丹炼丹 牡丹 苏丹 书丹 更多

百科释义

汉字释义读音汉字 丹dan,红色注音ㄉㄢ拼音dān部首笔画笔画数:4,部首:丿,五笔字型:86&98 MYD。[《广韵》都寒切,平寒,端。]字形结构汉字首尾分解:冂亠 , 汉字部件分解:冂亠,笔顺编号:3541,笔画顺序:撇、横折钩、点 、横音韵参考[ 广 韵 ]:都寒切,上平25寒,dān,山开一平寒端[ 平水韵 ]:上平十四寒[ 唐 音 ]:dɑn,dɑn[ 国 语 ]:dān[ 粤 语 ]:daan1 查看百科

英文翻译

vermilion (artificial HgS used as pigment); cinnabar (native HgS)

探秘山东省栖霞市方山远古观象祭祀建筑与龙图腾之十一——神秘的海墁大道(丹陛桥)

山东省栖霞市方山上的观象祭祀建筑整体构成一座天庭,四周的祭坛、石塑龙、积石堆代表天庭的星星。方山的北部平原中间东西走向略凹,形成很多水潭和沼泽,古人因势利导挖掘了几个水塘,修建了大量水渠,像方山十景中的清溪浴马,祭祀建筑中的70号坎都在其中,整体模拟天上的银河。因为方山北面有大量沼泽,严重影响通行,为了保证祭祀的神圣和正常举行,古人在方山的北部、西北部修建了五条海墁大道。这些海墁大道高07—11米,宽2—5米,全部由碎石堆砌而成,水可以在海墁大道下面穿过,人可以在海墁大道上通行,保证祭祀的正常举行。尤其南北第十大路北面那条长约620米,宽约5米,高约07米的海墁大道最为壮观和神圣,这些海墁大道的功能和北京天坛的丹陛桥功能是一样的,是祭祀时重要的通天大路,可以说这是中国发现最早的丹陛桥。

大美方山

南北第十海墁大路

清溪浴马

方山的山上平原

天坛的丹陛桥又叫海墁大道,是一座巨大漫长的砖石平台垒砌的大道,它南接圜丘成贞门,北接及祈谷坛南砖门,将圜丘与祈年殿结为一体,构成天坛建筑的主轴线。这条大道之所以又称“丹陛桥”是因为道路下辟有一个券洞,用以连通东西,与上面的大道正好形成立体交叉。丹陛桥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呈南北走向,长360米、宽30米,其南端稍高出地表,北端高出地表逾45米。

天坛祈年殿

天坛圜丘

丹陛桥

北京的天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求五谷丰登的场所。丹陛桥南低北高,平坦宽阔,路面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中间为神道,中心墁白石,石面稍向上凸起呈弧状,祭典时为神舆行经之路。神道左右为城砖海墁,东面为皇帝走的御道,西面为王公大臣走的王道。丹陛桥北高南低,祭祀时由北向南令人步步登高,如临天庭,渲染出祭祀的神圣。

2001年第一次上方山的时候,就看到南北第十大路上的海墁大路,路有五米宽,一米左右高,六百多米长。当时就非常好奇,为什么要在一条大路上用石头再垒砌一条高高耸起的路,让车辆无法通行,蚕场有这个能力修建规模如此之大的路吗?当年蚕场工人不过70人,这么巨大规模的路,蚕场显而易见没有这个能力修建,也没有这个必要,那么这些路是干什么用的?

丹陛桥

丹陛桥

丹陛桥

方山的主要大路基本都宽5米,像南北第七、第十大路,东西第二、第八大路。次要的宽3米,像南北第16大路。再次要的一般宽2米,像东西第16大路,路北还有一条宽一米,深05米的水渠。方山主要的路边往往都有一条或者两条宽约1米、深约05—06米的水渠,形成复杂严密的排水系统,这是古代人们为防止山上大路积水,影响祭祀专门修建的。因为方山北部中心地带地势较低洼,地下水非常丰富,形成不少的沼泽。一旦降雨过多,道路雨水横流,泥泞不堪,严重影响通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了修建复杂的排水渠道,古人还在一些重要的大路上用石块垒砌起基本与大路等宽,高约07—11米的海墁大道。海墁大道也叫丹陛桥,方山上的这些用石块垒砌的海墁大道和连接天坛祈年殿和圜丘的丹陛桥功能一样,水可以在海墁大路底下石头的空隙流动,走在上面,就不会受到下面沼泽、雨水的影响,保证祭祀的正常举行,也使得祭祀显得更加庄严神圣。

在以前的考察中,看到方山北面一些重要大路上的这些石砌大道百思不得其解,这么巨大规模的石砌大路是干什么用的?在绘制了地图时方才发现这些石砌大道共有5条,其中南北第四大路,南北第五大路,东西第十大路西面三条石砌大道与南面的63号祭坛,56号积石堆,和北面70号坎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因此推断这里是夏至日祭地的地方,因此确定这些石砌大道是祭祀专用的海墁大道即丹陛桥。

31号祭天的祭坛

64号祭地的祭坛

南北第五大路上的海墁大道

东西第十大路上的海墁大道

南北第四大路、南北第五大路上的海墁大道都宽约2米,高约07—11米,长约270米,是由不大的**石块垒砌而成的。大道两边有水渠,水可以通过大道底下的石块空隙东西连通排水。东西第十大路的海墁大道在于南北第五大路交点的西面,有32米宽,08米高,30米长。

南北第九大路北面也有一部分海墁大路,早年测量的时候,在东西第八大路交点的北面残存两段,一段95米,一段308米,宽约2米,高约07米。根据卫星推算,这条海墁大道应该和它东面南北第十大路上的海墁大路平行,而且一样长,都应该是620米。现在这条海墁大路因为山上施工建设,基本损毁殆尽,被当做碎石垫了工程地基。

方山山上的格局:天圆如张幕,地方如棋局

方山山上平原的格局,县志云:望之若棋局设云汉间

南北第九大路上的海墁大道(今已不存)

方山上的水渠

70号坎

南北第十大路宽约5米,南北长约1540米,贯穿南北,将方山分成东西两个部分,相当于一条经线。南北第十大路与东西第八大路交汇点的北面长约1080米,南面长约460米。方山上最有气势的海墁大道就是南北第十大路北面的这条,它的原来起点应该是在南北第十大路和东西第八大路交点的北面,由碎石垒砌而成,长约620米,宽约5米,高约07米,是一条重要的通天大路。不过这两年,随着方山上的一些工程建设,这条海墁大路中间部分也被毁掉了260米,直接被挖去做了工程地基,非常的可惜。

南北第十大路这条海墁大道完全是用石块堆砌起来的,没有破坏的地方依旧非常宽阔平整,走在上面,视野开阔,真的有在天上行走的感觉。第一次登方山时跑到山上蚕场厂房参观,在它的北面就看见过这条路,当时想着一定是早年方山蚕场建设,将地里的碎石堆到路上堆起来的,感觉工程巨大,蚕场职工真不容易。后来几次登山,发现海墁大道底下都附着一条小路,是蚕场职工工作走的路。这时才意识到,蚕场职工为了工作方便,不可能将大路变成海墁大道,使得大路无法行车搞得自己很不方便。现在还可以看到西面南北第五大路中的海墁大道在路上碍事,蚕场工人行车时都是拐到别的路上,越过后再拐回来避开它们。显而易见,这些海墁大道跟蚕场没关系,当年蚕场也没有能力修建和移走这些海墁大道。

后来,在方山发现了的各种祭坛,使我意识到方山是一座用来祭祀的神山,再重新审视这些高高立于方山大路上的平整长石堆,意识到它们也是祭祀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海墁大道。现存最有名的海墁大道就是北京天坛连接圜丘和祈年殿之间的那条海墁大道,即丹陛桥。可以说方山上的这些海墁大道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壮观的海墁大道,是后来北京天坛丹陛桥最早的祖先。

方山上的大路

南北第十大路上的海墁大道

南北第十大路上的海墁大道中间毁掉后,变成一片沼泽,再也无法通行

南北第九、第十大路上的海墁大道中间的这片土地是方山的中心,对应天上的宫廷紫微垣,所以两边才有两条重要的海墁大道守护。南北第九、第十大路上的海墁大道向北通过了方山低洼的沼泽地带,高高立于山巅,显得非常神圣。尤其夏秋来临,雨水都会透过海墁大道底下的石头空隙,由东向西沿着古代修建的复杂水渠排到方山西面悬崖流下。现在,由于工程建设,这些水渠破坏严重,排水不畅,雨天方山西北部变得一片泥泞,基本无法通行。

在一些特殊的日子,像冬至日、夏至日、春分、秋分,人们就会从方山前面龙街上登上方山南北第十大路的南端。这这里有十号石塑龙,十号石塑龙龙头南面是一个有些向前倾斜的祭坛,可以在此稍作休整、祭祀,然后乘龙登天,由南北第十大路向北来到南北第九、第十大路的海墁大道。推测重要的祭祀人员走南北第十大路上的海墁大道,其它人员走南北第九大路的海墁大路行走。到了南北第十海墁大道的最北面,可以向东进入山谷南北11号大路尽头的65号石塑龙的头部祭坛祭祀,这两条石塑龙一南一北尽管不在一条路的两头,但是相距1210米,却是正南正北,显而易见这是一组。乘龙登天结束后,再到相应的祭坛祭祀天地日月。

南北第十大路北面海墁大道再北面还有很长一段路,大路经过一些山沟时,都是用石块将沟填平,保证大路非常平整,说明南北第十大路是方山上最重要的一条通天大路。

方山中间面貌

方山上的大路

方山上的大路

方山十号石塑龙

参考文献:

1: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烟台市博物馆编《胶东考古研究文集》齐鲁书社2004年11月第一版

2:何驽:《在陶寺遗址中寻找尧舜》《光明日报》2021年8月28日

3:高广仁、栾丰实:《大汶口文化》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

4:张学海:《龙山文化》文物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5:王献唐《山东古国考》齐鲁书社出版1983年11月第一版

6:迟克俭:《古莱国初探》《齐鲁学刊》1984年第1期

7:丛领滋:《莱与东莱两国论》《管子学刊》1992年第3期

8:杜在忠:《莱国与莱夷古文化探略》《东岳论丛》1984年第1期。

9:黎耕、孙小淳:《陶寺IIM22 漆杆与圭表测影》《中国 科技 史杂志》第31卷 2010年第4期

10:严文明 、吴诗池 、张景芳: 《山东栖霞杨家圈遗址发掘简报》《史前研究》1984年

11:田亚岐、陈爱东:《凤翔雍山血池遗址初步研究》《考古与文物》2020年第6期

12:何驽:《从陶寺观象台IIFJT1相关尺寸管窥陶寺文化长度单位》《中国 社会 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2005年第10期

13:关增建《中国天文学史上的地中概念》《自然科学史研究》2000年第3期

14:曹斌《胶东铜器与西周纪莱 》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2021年

15:宋承钧:《胶东史前文化与莱夷的 历史 贡献》《东岳论丛》1984年第1期

16:王睿、林仙庭、聂政:《八主祭祀研究》 文物出版社2020年5月

17: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良渚遗址群》文物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18:郭大顺:《红山文化》文物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

御路踏垛是丹陛的一部分

红色范围内叫丹陛蓝色范围内叫御路踏垛黑色范围内叫丹墀这是明代大明会典礼部卷的的解释。当然丹墀和丹陛这些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演变的。到明清成为了宫廷礼仪的特定位置。

寄左省杜拾遗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标签: 仕途 感慨 诗 其他 情感

《寄左省杜拾遗》译文

上朝时齐步同登红色台阶,分署办公又和你相隔紫微。

早晨跟着天子的仪仗入朝,晚上身染御炉的香气回归。

满头增白发悲叹春花凋落,遥望青云万里羡慕鸟高飞。

圣明的朝代大概没有错事,规谏皇帝的奏章日见稀微。

《寄左省杜拾遗》注释

⑴左省:门下省。杜拾遗:即杜甫,曾任左拾遗。

⑵“联步”句:意为两人一起同趋,然后各归东西。联步:同行。丹陛:皇宫的红色台阶,借指朝廷。

⑶曹:官署。限:阻隔,引申为分隔。紫微:古人以紫微星垣比喻皇帝居处,此指朝会时皇帝所居的宣政殿。中书省在殿西,门下省在殿东。

⑷天仗:即仙仗,皇家的仪仗。

⑸惹:沾染。御香:朝会时殿中设炉燃香。

⑹鸟飞:隐喻那些飞黄腾达者。

⑺阙事:指错失。

⑻自:当然。谏书:劝谏的奏章。

《寄左省杜拾遗》赏析 赏析一 题中的“杜拾遗”,即杜甫岑参与杜甫在公元757年(至德二年)至758年(乾元元年)初,同仕于朝;岑任右补阙,属中书省,居右署;杜任左拾遗,属门下省,居左署,故称“左省”。“拾遗”和“补阙”都是谏官。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这是他们的唱和之作。诗人悲叹自己仕途的坎坷遭遇。诗中运用反语,表达了一代文人身处卑位而又惆怅国运的复杂心态。

前四句是叙述与杜甫同朝为官的生活境况。诗人连续铺写“天仗”“丹陛”“御香”“紫微”,表面看,好像是在炫耀朝官的荣华显贵;但揭开“荣华显贵”的帷幕,却使读者看到另外的一面:朝官生活多么空虚、无聊、死板、老套。每天他们总是煞有介事、诚惶诚恐地“趋”(小跑)入朝廷,分列殿庑东西。但君臣们既没有办了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也没有定下什么兴利除弊、定国安邦之策。诗人特意告诉读者,清早,他们随威严的仪仗入朝,而到晚上,唯一的收获就是沾染一点“御香”之气而“归”罢了。“晓”、“暮”两字说明这种庸俗无聊的生活,日复一日,天天如此。这对于立志为国建功的诗人来说,不能不感到由衷的厌恶。

五、六两句,诗人直抒胸臆,向老朋友吐露内心的悲愤。“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这两句中,“悲”字是中心,一个字概括了诗人对朝官生活的态度和感受。诗人为大好年华浪费于“朝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的无聊生活而悲,也为那种“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的木偶般的境遇而不胜愁闷。因此,低头见庭院落花而倍感神伤,抬头睹高空飞鸟而顿生羡慕。如果联系当时安史乱后国家疮痍满目、百废待兴的时事背景,对照上面四句所描写的死气沉沉、无所作为的朝廷现状,读者就会更加清楚地感到“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两句,语愤情悲,抒发了诗人对时事和身世的无限感慨。

诗的结尾两句,是全诗的 。阙事,指缺点、过错。有人说这两句是吹捧朝廷,倘若真是这样,诗人就不必“悲花落”、“羡鸟飞”,甚至愁生白发。这“圣朝无阙事”,是诗人愤慨至极,故作反语;与下句合看,既是讽刺,也是揭露。只有那昏庸的统治者,才会自诩圣明,自以为“无阙事”,拒绝纳谏。正因为如此,身任“补阙”的诗人见“阙”不能“补”,“自觉谏书稀”,一个“稀”字,反映出诗人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唐王朝失望的心情。这和当时同为谏官的杜甫感慨“衮职曾无一字补”(《题省中壁》)、“何用虚名绊此身”(《曲江二首》),是语异而心同的。所以杜甫读了岑参诗后,心领神会,奉答曰:“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奉答岑参补阙见赠》)他是看出岑诗中的“潜台词”的。

这首诗,采用的是曲折隐晦的笔法,寓贬于褒,绵里藏针,表面颂扬,骨子里感慨身世遭际和倾诉对朝政的不满。用婉曲的反语来抒发内心忧愤,使人有寻思不尽之妙。 赏析二 诗题中的“杜拾遗”,即杜甫。岑参与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年至乾元元年初(757─758),同仕于朝;岑任右补阙,属中书省,居右署;杜任左拾遗,属门下省,居左署,故称“左省”。“拾遗”和“补阙”都是谏官。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这是他们的唱和之作。

前四句是叙述与杜甫同朝为官的生活境况。诗人连续铺写“天仗”、“丹陛”、“御香”、“紫微”,表面看,好象是在炫耀朝官的荣华显贵;但揭开“荣华显贵”的帷幕,却使我们看到另外的一面:朝官生活多么空虚、无聊、死板、老套。不是么?每天他们总是煞有介事、诚惶诚恐地“趋”(小跑)入朝廷,分列殿庑东西。但君臣们办了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定了什么兴利除弊、定国安邦之策呢?没有。诗人特意告诉我们,清早,他们随威严的仪仗入朝,而到晚上,唯一的收获就是沾染一点“御香”之气而“归”罢了。“晓”、“暮”两字说明这种庸俗无聊的生活,日复一日,天天如此。这对于立志为国建功的诗人来说,怎能不感到由衷的厌恶?

五、六两句,诗人直抒胸臆,向老朋友吐露内心的悲愤。“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这两句中,“悲”字是中心,一个字概括了诗人对朝官生活的态度和感受。诗人为大好年华浪费于“朝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的无聊生活而悲,也为那种“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的木偶般的境遇而不胜愁闷。因此,低头见庭院落花而倍感神伤,抬头睹高空飞鸟而顿生羡慕。如果我们联系当时安史乱后国家疮痍满目、百废待兴的时事背景,对照上面四句所描写的死气沉沉、无所作为的朝廷现状,就会更加清楚地感到“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两句,语愤情悲,抒发了诗人对时事和身世的无限感慨。

诗的结尾两句,是全诗的 。阙事,指缺点、过错。有人说这两句是吹捧朝廷,倘若真是这样,诗人又何须“悲花落”、“羡鸟飞”,甚至愁生白发呢?很显然,这“圣朝无阙事”,是诗人愤慨至极,故作反语;与下句合看,既是讽刺,也是揭露。只有那昏庸的统治者,才会自诩圣明,自以为“无阙事”,拒绝纳谏。正因为如此,身任“补阙”的诗人见“阙”不能“补”,“自觉谏书稀”,一个“稀”字,反映出诗人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唐王朝失望的心情。这和当时同为谏官的杜甫感慨“衮职曾无一字补”(《题省中壁》)、“何用虚名绊此身”(《曲江二首》),是语异而心同的。所以杜甫读了岑参诗后,心领神会,奉答曰:“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奉答岑参补阙见赠》)他是看出岑诗中的“潜台词”的。

这首诗,采用的是曲折隐晦的笔法,寓贬于褒,棉里藏针,表面颂扬,骨子里感慨身世遭际和倾诉对朝政的不满。用婉曲的反语来抒发内心忧愤,使人有寻思不尽之妙。 《寄左省杜拾遗》作者岑参简介

岑参(cén shēn)(约715年—770年),汉族,南阳新野(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10岁左右父亲去世,家境日趋困顿。他从兄属学,九岁属文。十五岁山居嵩颖,刻苦学习,遍读经史,奠定学业基础。20岁至长安(今陕西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今河南洛阳),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及第前曾作《感旧赋》,叙述家世沦替和个人坎坷。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初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在戎马中开拓前程,但未得意。天宝十载,回长安,与李白、杜甫、高适等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深受启迪。十三载,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报国立功之情更切,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安史乱起,岑参东归勤王,杜甫等推荐他为右补阙。由于“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杜确《岑嘉州诗集序》),乾元二年(759)改任起居舍人。不满一月,贬谪虢州长史。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因此人称“岑嘉州”。罢官后,东归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客死成都舍。享年56岁。岑参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像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岑参的其它作品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逢入京使

○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 戏问花门酒家翁

○ 碛中作

○ 岑参更多作品

以上就是关于太和殿介绍全部的内容,包括:太和殿介绍、天坛丹陛桥为什么叫鬼门关、丹陛石和北陛石的区别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1578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