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高了,不方便收割。
2、对土地伤害比较大,对肥料要求大,需要精准施肥才行。
3、对土地要求比较高,不是什么土质都可以种。
巨型稻
是一种水稻新品种。常规水稻植株个头小,稻穗承载数量有限。“巨型稻”身形笔挺,穗长粒多,圆润饱满,品质优良,大米口感好,成熟“巨型稻”能长到18-2米多,堪称“水稻界的姚明”。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并被冠以“东方魔稻”、“巨人稻”、“瀑布稻”等美称,甚至将之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媲美。无论是在口感、品质、产量上称之为“世界之最”都不为过。而且,杂交水稻的优势还不只在产量,通过杂交可以将多个亲本的优势集中一个品种上,如产量、抗病性、抗倒伏等等。
吃水不忘挖井人,袁隆平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一是提出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技术方案,终于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
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二是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三是突破了制种关,制种产量逐渐提高,现在高的已达亩产300公斤以上。
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发展战略,这项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中国已取得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开发成功后开展杂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同年他提出“杂交水稻的发展战略”,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解决了华夏无数人的温饱,更是走出中国,造福世界,支援亚非拉等地区。
第三代杂交水稻在袁老的带领下,已超过了1500公斤的预期目标:
2019年10月21日至22日,第三代杂交水稻在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进行首次公开测试,亩产10463公斤。
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是以遗传工程雄性不育系为遗传工具,它让所有的水稻,在理论上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另一半”,并产生优良后代。第三代杂交水稻不仅兼有三系不育系育性稳定和两系不育系配组自由的优点,同时还克服了三系不育系配组受限,两系不育系可能因天气原因导致制种失败和繁殖产量低的缺点,在任何地区任何时候都是稳定不育的,且制种和繁殖都非常简便。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第三代杂交水稻项目主持人李新奇表示,缩短农民的生产田和科学家的试验田之间的产量差距,是能否得到广泛推广的关键因素之一。
“我国目前水稻平均亩产在500公斤左右,普通农民在一般条件下种植一些优秀的第二代杂交水稻品种可以达到600到700公斤的亩产,但在同样种植条件和环境下,第三代杂交水稻的亩产可以达到800公斤。”
2020年11月2日,在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进行的袁隆平领衔的杂交水稻双季测产达到了亩产153076公斤,其中早稻61906公斤、第三代杂交水稻晚稻品种“叁优一号”9117公斤,超过了1500公斤的预期目标 。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杂交水稻
稻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约公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国湖南。在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
水稻在中国广为栽种后,逐渐向西传播到印度,中世纪引入欧洲南部。我们的祖先早在一万多年以前已经开始驯化和栽培野生稻,而在距今七千多年以前水稻生产技太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在祖先的努力下,经过无数次的品种改良,今天我们才能吃到如此美味的大米,大米作为一种传统的主食,已成为中国的文化象征之一,长久地影响着中国语言,烹饪和风俗的发展。
进入农耕文明时代之后,农业成为生产的主要形态,稻米在后来的数千年中越来越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神圣食物。
扩展资料:
中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约在公元前27世纪的神农时代播种"五谷"的记载,稻被列为五谷之一。稻米的种植技术,包括稻田和插秧,是在中国发明的。传说中是神农氏教导人们如何种稻。
水稻原产热带低纬度地区,要在短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结实,一年只能种植一季。自从有了对短日照不敏感的早稻类型品种,水稻种植范围就渐向夏季日照较长的黄河流域推进。
而在南方当地就可一年种植两季以至三季。其方式和演变过程包括:利用再生稻;将早稻种子和晚稻种子混播,先割早稻后收晚稻;实行移栽,先插早稻后插晚稻。
发展成一年两收的双季间作稻。从宋代至清代,双季间作稻一直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带的主要耕作制度;双季连作稻的比重很小。到明、清时代,长江中游已以双季连作稻为主。
太湖流域从唐宋开始在晚稻田种冬麦,逐渐形成稻麦两熟制,持续至今。为了保持稻田肥力,南方稻田早在4世纪时已实行冬季种植苕草,后发展为种植紫云英、蚕豆等绿肥作物。
沿海棉区从明代起提倡稻、棉轮作,对水稻、棉花的增产和减轻病虫害都有作用。历史上逐步形成的上述耕作制度,是中国稻区复种指数增加、粮食持续增产,而土壤肥力始终不衰的重要原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稻
上个世纪60年代,湖南省安江农校早稻品种试验田,青年教师袁隆平被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吸引了:株型优异,穗大粒多他蹲下身子仔细地数了数稻粒数,竟然有160多粒,远远超过普通稻穗兴奋的袁隆平给这株水稻做了记号,将其所有谷粒留做试验的种子 第二年的结果却让人很失望,这些种子生长的禾苗,长得高矮不一,抽穗的时间也有的早,有的迟,没有一株超过它们的前代 袁隆平百思不得其解,根据蒙德尔遗传学理论,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应该不会分离,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灵感的火花来了:难道这是一株天然杂交稻而当时权威看法是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不具有杂交优势 从这时开始,袁隆平下定决心不为权威所限,通过科学的研究揭示出水稻杂交的奥秘和规律1966年,他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述了水稻具有雄性不孕性,并预言:通过进一步选育,可以从中获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带来大幅度、大面积增产这就是袁隆平首创的“三系法”杂交水稻 方向找到了,并不代表研究就一帆风顺从纸上理论到田里的累累稻穗,杂交水稻研究走过一条充满荆棘的艰辛之路:他遭遇了“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雨,人为的毁禾、地震的死亡考验,以及试验技术上的数次重大失败等 袁隆平和助手尹华奇、李必湖轮流到气候温暖的海南、云南等地育种,用1000多个品种的常规水稻与最初找到的雄性不育株及其后代进行了3000多个试验,但能保持不育特性的比例不但没有提高,而且不断下降 袁隆平静下心来阅读国外有关高梁杂交试验的论著:杂交高梁不育系是用西非做母本,南非高梁做父本的远缘杂交成功的灵感再一次显现:利用野生稻走远缘杂交之路 在袁隆平这一思想的指导下,1970年,两名助手在海南找到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株袁隆平确认后,将这株珍贵的野生稻命名为“野败”1971年,袁隆平无私地将“野败”材料提供给全国各地的研究者,大大推进了杂交水稻在全国的研究 失败并没有就此离开1972年,袁隆平和助手将“野败”与栽培稻杂交转育成功的杂交水稻,试验的结果只表现在禾苗长势上,除了稻草比常规稻多一倍之外,稻谷没有表现出增产优势 当时,杂交水稻怀疑论者嘲讽地说:“可惜人吃的是饭,不吃草”袁隆平顶住巨大压力,认真分析试验后判断:这次失败,恰好证明了杂交水稻具有优势,关键是将这种优势向稻谷发展在他的指导下,研究人员改进品种组合,在第三年达到亩产505公斤,比常规水稻增产30% 袁隆平拉得一手好提琴,他说:“艺术创作要有灵感,灵感来了,一首曲子哗哗哗就流出来了我们科研也有灵感,一定不能害怕失败,恰恰在失败中会产生灵感的火花” 77岁的科研跳高运动员 “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这是挂在袁隆平家中的一首自作诗 “三系法像包办婚姻,两系法是自由恋爱,超级稻是独身主义”,这是袁隆平对杂交水稻演变过程的形象比喻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超级稻,从亩产400公斤到600公斤再到800公斤,他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 1973年10月,在全国杂交水稻会议上,袁隆平发表论文《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进行大面积推广,全国达到208万亩,增产全部在20%以上1981年,袁隆平被授予新中国第一个、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1982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学术会首次公认:中国科学家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在对杂交水稻的一片赞扬声中,袁隆平自揭其短:杂交水稻“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孽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 他决心开展新的研究攻关,在1986年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方法从三系向两系再向一系迈进的战略设想1987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项目,袁隆平出任责任专家,主持全国16个单位协作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大面积生产,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了5%~10% 当全国农业界的兴奋还没有离开“两系法”,袁隆平又提出超级杂交稻分阶段实施的战略目标:把塑造优良的株叶型与杂种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产杂交水稻选育技术路线 2000年,超级杂交水稻亩产700公斤目标实现;2004年,800公斤目标实现;2005年,超级稻第三期小片试验田达到900公斤 “我是一个从小喜爱跳高运动的人,现在搞科研,也是像跳高一样,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着你如果不跳,早晚要落在后头;即使跳不过,也可为后人积累经验”袁隆平说 世界的袁隆平 全世界有超过8亿饥饿人口,全球平均每天有两万人多人死于饥饿,其中近一半是儿童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的袁隆平将目光投向了全世界为饥饿所困的人 从1979年首次走出国门、在美国开花结果开始,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种植面积达到150万公顷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对世界减少饥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1995年开始,菲律宾把发展杂交水稻作为解决粮食和发展经济的战略决策来抓2005年种植杂交水稻面积达37万公顷,平均每公顷65吨,比其全国水稻平均单产高80%尝到甜头的菲律宾政府,计划到2007年发展杂交水稻300万公顷,实现粮食自给 印度尼西亚粮食多年不能自给,是世界最大的大米进口国2001年,首批中国杂交稻在印尼5个省10个试验点展开,单产普遍达到每公顷8吨以上,最高达12吨,而原来的常规水稻每公顷只有45吨 马来西亚稻米产量多年来增长缓慢,造成大米短缺,自给率只有60%左右,每年需花费巨额外汇进口大米引进“超级杂交水稻”为马来西亚实现稻米自给带来了希望 从亚洲到美洲,再到非洲、欧洲,增产优势明显的杂交水稻被冠以“东方魔稻”、“巨人稻”、“瀑布稻”等美称,甚至将之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媲美“杂交水稻外交”成为我国重要的外交品牌 包括“拯救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奖”、“世界粮食奖”、入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等多个世界奖项和荣誉,就是对袁隆平为全人类作出伟大贡献的肯定 “我有两个愿望:一是2010年超级杂交水稻能实现亩产900公斤的目标,二是将杂交水稻在全世界推广到1500万公顷,多养活1亿世界人口”自称拥有“70多岁的年龄,50多岁的身体,30多岁的心态,更有20多岁的肌肉弹性”的袁隆平对此信心十足到那时,他正好80岁
碳四植物常写作C4植物。生长过程中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首先合成苹果酸或天门冬氨酸等含四个碳原子化合物的植物,如玉米、甘蔗等。
而小麦、水稻等作物先合成磷甘油酸等三碳原子分子,为C3植物。
C4植物较之C3植物具有生长能力强、二氧化碳利用率高、需水分量少等许多优点。禾本科经济植物中约有300种属C4植物。用杂交法或细胞融合法培育杂交水稻等,使其具有跟C4植物相近的二氧化碳摄取能力的育种工作一直在进行。培育近似C4植物的新品种,对全世界粮食状况的改善具有重大意义
C4植物利用PEP将CO2固定在C4中,C4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后,又把CO2释放出来,这有什么意义呢?原来,C4途径中能够固定CO2的那种酶,对CO2具有很强的亲合力,可以促使PEP把大气中浓度很低的CO2固定下来,并且使C4集中到维管束鞘细胞内的叶绿体中,供维管束鞘细胞内叶绿体中的C3途径利用。科学家们把C4植物的这种独特作用,形象地比喻成“二氧化碳泵”(如图1)。同C3植物相比,C4植物大大提高了固定CO2的能力。在干旱的条件下,绿色植物的气孔关闭。这时,C4植物能够利用叶片内细胞间隙中含量很低的CO2进行光合作用,而C3植物则不能。这就是C4植物比C3植物具有较强光合作用的原因之一。
1、袁隆平培育的“海水稻”“巨人稻”等杂交水稻是利用了基因的多样性。
2、水稻是稻属谷类作物,代表种为稻(学名:Oryza sativa L)。水稻原产于中国和印度,七千年前中国长江流域的先民们就曾种植水稻。
3、中国科学家群体对水稻科研做出了全球罕见的贡献:袁隆平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朱英国院士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农民胡代书发明越年再生稻等等。
以上就是关于反对云南种植巨人稻草的原因全部的内容,包括:反对云南种植巨人稻草的原因、如何评价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稻谷的来历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