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周易》是宇宙全息论

为什么有人说《周易》是宇宙全息论,第1张

我今晚吃了豹子胆,也来聊聊《易经》。

题主疑问是为什么有人说《周易》是宇宙全息论,这个“有人”是道听途说之“有人”呢,还是德高望重之“有人”呢,却没有言明,实属睿智!

可见,有人说很重要,本猫年少之时,也有三姑六婆之“有人”夸赞,聪明伶俐,我也是很受用至今的。

有修道之高人,看到这里必然会怒骂,《周易》和《易经》你扯一块了,你有没有文化啊!别急,大师,我小学时就凭借《手相入门》把过妹,当然是做过点功课才来丢人的。

《三字经》有云:“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所以周易只是三易之一。连山易以艮卦为首,归藏易以坤卦为首,周易以乾卦为首。简而言之,这是中国古文化中享有崇高地位的一部典籍的总称。

周易结合老庄道家学说,给寻龙探穴、摸金定位提供了丰富的学术理论,孕育了两大IP《盗墓笔记》以及《鬼吹灯》,在中国**市场上,隐隐有超越《西游记》之势。如果同学们只有这层理解,那就太小看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了。

在中国古代朝代更替之时,曾经结合过《周易》和老庄学说,搞出过一套理论体系来阐述帝国政权交替的合法性——五行德相生——用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来解释政权更替的法理依据。无奈那时的群众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整这么复杂的一套,大家不太明白——皇帝换了你说这个什么意思?还是禅让比较有仪式感,或者革命比较粗暴直接,于是,周易的直接应用发扬光大了那么几个朝代后,随着大家不怎么玩这套规则后,就又慢慢沉寂去了。

况且历代科举也不考这个,便更游离于主流 社会 之外,成为比较神秘的学说。

周易诞生那会,大伙还是天圆地方的认知论。你要搁西方 社会 ,往后再过一千年,你就不用讲宇宙全息论,光一个日心说,你就得上火刑架,烤烤火。在秦始王仍然没有用小篆统一中国文字,不知道发什么口音的古代圣贤论述《周易》之时,他们脑海里面,怎么可能闪现出——用英文论述数学公式构架的宇宙全息论呢?

科学理论不是大伙提到一个名词,就眼巴巴的等,然后莫名兴奋的就得到了验证。哪里有这么便宜的科学理论,还得附加数学模型分析,并提出检验方式方法的!

前段时间,某著名民科代表郭英森同学在上综艺节目时,论述自己长生不老药之时,顺口说了一句“引力波”。莫名其妙的媒体就躁动的认为他发明了爱因斯坦相对论预言的,又被美国LIGO耗费16年,前后花费超过56亿美刀验证的宇宙中绝妙琴弦之舞。本猫现在仍旧为媒体的逻辑目瞪口呆,对啊,要是这么搞就来诺奖了,大家不应该更关心他的长生不老药永动机模型,同学们早得道升仙御剑飞行了,还用得着个废物“引力波”?

《周易》也好,《易经》也罢;都是经典,大家绝对可以好好钻研钻研,我平时也爱写毛笔字时即兴挥毫几句,逼格顿时高绝。

但是,扯淡什么周易居然关联到万恶西方的未有实证的宇宙全息论,让典籍实在掉价,奉劝高人们,劝劝哪些扯西方大旗侮辱古文化的败家子,好自为之!

我是猫先生,感谢阅读。

我尼玛你们看的《周易》跟老子的不一样?你们的《易经》是什么内容?别特么说的那么玄,把原文复制一篇我看看,为毛老子的《易经》是教为人处世的?为毛你们的《易经》那么牛逼?

这个问题蛮深奥的!

易字拆开,上为日,为阳;下为月,为阴!易为阴阳!

易通移,易为变!

所以《易经》主要是讲变化的经典奇书。

《周易》是《易经》中的其中一本书,也是《易经》唯一传下来的一本书!其他两本《连山易》,《归藏易》失传了!

三部易经合并,才是真的包罗万象!

可以说当初伏羲圣人推演先天八卦,和周文王推演后天八卦都是在研究宇宙万事万物的联系。

他们的总纲都是阴阳变化。

研究阴阳变化,造就了不同的领域圣人。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都是以易经为楷模研究出来的!

有的研究出了以占卜为主的预测学,伏羲为先导,周文王为代表;

有的研究出了以观天地表象为主的自然学科,编撰了历法。

有的研究出了自然大道,李聃的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著作。陈抟根据道德经研究出太极原理。

有的研究出了治国安邦的道理,如管仲,韩非等。

有的以军事谋略为主!如孙子,孙膑的兵法。孙膑的师尊鬼谷子更是阴阳高手!可以通过阴阳变化洞悉世间万事万物!

从表面的文字意义来看,易经似乎是预测学著作!

但是,《周易》这部奇书,并非是专门算卦占卜的。这部书还教导人如何审时度势为人处事,教导上位者如何审时度势治理国家。

书中都有恰当的比喻,影射!不同人读之感觉不一样。

所以,即可以说它是宇宙全息理论;也可以说是济世度人的宝典;也可以说是大家都可以遵守的处事法则。

甚至可以说易经是人类文明启蒙的第一部教科书!

易经的二位进制还是现代计算机的鼻祖!呵呵!

易经源于河图洛书,河图洛书源于十月历。十月历源于结绳记事。总而言之,被称为宇宙魔方的河图洛书,是我国古人对宇宙万物认识之后的抽象与模拟,它就是像建筑图纸一样的存在。只是,河图洛书包含是宇宙中的一切时空和事物,称之为全息论一点也不为过。

要想理解全息概念,首先要像建筑师一样,学会看图。

把河图洛书从平面上复原成立体模型。

第一步要认识和理解古人所谓的六合。从九宫格到六合,就是建筑图纸的平面到到立体。

我国古人把六合作为宇宙时空模型是一个极为智慧的创举。

看上图,在三维坐标轴中,如果把全是正数组成的象限看作是乾卦的话,那么全是负数组成的象限就是坤卦,必定会牵扯出,两个正数和一个负数组成的三个象限,和两个负数跟一个正数组成的三个象限,总共也是八个象限。我们都知道了,三维坐标轴中表示任意一个点都需要三个数字来决定点的位置。这就是八卦三爻的科学原理。我们也知道整个宇宙世界一直在做着永不停歇的运动。那么,我们描述一个事物和一件事情的时候,至少要有两个点才能表达完整。有始有终,就必须知道两个点两组共6个数字,这就是六十四卦六爻的来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实就是古人把宇宙万物抽象出来道理再模拟的过程。

道生一就是把无极的宇宙简单的比作一条直线,而把自我认识比作直线上的一个线段,“我”就把太极分成了两条射线(一生二),无穷无尽的宇宙到“我”就有了极限(无极生太极)。

古诗“山登绝顶我为峰”,以我为界上是天边,下则是地界,所以有“开天辟地成两仪”。

再加上自身,就是天地人三才之道,延伸开来我们每个人每种事物都是这条直线上的一个线段,所以叫三生万物。这就是一维世界的认识。

阴阳理论 两仪生四象的二维世界

这里的两仪,同时也包含现代哲学里所说的“任何事物都包含两个方面”。方位有“我”就有了远近;时间有“我”就有了先后;伦理上有“我”就能判断祖先和后代。这就是阴阳理论。

两仪生四象则是人类对二维世界的认识,五代表自身处于四象之中。

“万变不离其中”,从一维世界的“三”到二维世界的“五”都是自我认识的极限之“内”。

极限之“外”,“四”让一维世界演变成了二维,“六”让二维世界演变到三维。

六合表述的三维世界

六是人类对三维世界的认识,六合既包含了除了人类之外的万事万物。

三维世界到“七”又重新回到自我,达到极限。

古人所谓的天数其实应该叫极限数,地数应该叫底线数。

比如一维世界:底线数是2,现代哲学称“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也必须有两个方面;极限数是3,除了好坏两个方面,还可以存在不好不坏折中的“中庸”之道,世事所有选择都不外乎这三种方案。

至于5为啥是二维世界的极限?咱们可以几何中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来解释。无论是前后左右,或者是上下左右,吾(五)都是这个中心。

三生万物在三维世界可以理解为只需用三个坐标轴就可以描绘万事万物的形体。所以事不过三的说法,就是用现代科学来理解也是对的。

易经是研究宇宙中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秩序的科学,绝对是一套全息理论。流传了几千年的经典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就看你如何解读。

我查了一下“宇宙全息论”这个词条,让我想起了二十多年前买的一本书《易学与 科技 》,在第五章《易学与后现代科学》中作者提出了“变维空间”的概念。作者说“它可以从易卦的几何解释引出。”

作者指出“八卦的每卦都是三爻,从下到上规定它们的顺序,犹如笛卡尔坐标的(x,y,z)数组,如果我们规定阳爻○为+a,阴爻●为-a,则八卦中每卦都是由a和-a表示的数组:

坤 ●●●(-a,-a,-a)

艮 ●●○(-a,-a,+a)

坎 ●○●(-a,+a,-a)

巽 ●○○(-a,+a,+a)

震 ○●●(+a,-a,-a)

离 ○●○(+a,-a,+a)

兑 ○○●(+a,+a,-a)

乾 ○○○(+a,+a,+a)

如果我们认为把阳爻(—)视为+a,阴爻(--)视为-a是可以的。那么八卦的每卦就代表着三维空间里的一个矢量位置,或者说代表三维空间里的一个确定的点。这八个点分布在八个象限,形成一个立方点阵。

一般的说,由n爻组成的易卦可以视为n维空间的点阵,n是空间的维数。

n=1是两仪,可视为一维空间直线点阵。

n=2是四象,可视为二维空间四方点阵。

n=3是八卦,可视为三维空间立方点阵。

n=4是十六卦,四维空间的四方点阵。

n=5是三十二卦,五维空间的五方点阵。

n=6是六十四卦,六维空间的六方点陈。

随着爻数n的增长,易卦的空间维数继续增高。”

作者还从“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易卦衍生次序对应着空间维数的增加”指出“易图的空间结构是一个变维序列,从太极的零维变而为两仪的二维,进而再变为三维、四维、五维、六维……”

作者还把易图的这种维数称为“状态维数”,“因为它表示的是关于状态的一种度量。”

再从《周易·科学·21世纪中国》的作者提出的“太极序列”,并指出“太极序列可归纳太阳系内许多事物的天地生人网络的有序性特征,它是立足于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作为宇宙的最为基本组成的理论信念的网络观。目前已有资料说明,从‘相互联系’的角度,有较大可能在宇宙中发现广泛存在的以太极序列为代表的有序性。”

从这些看,也是可以通过《易经》描述全息论的。

周易是易经和易传的总称,其主要理论部分就是易经了,易经是中国古代阐述天地世间万物的古老经典,是一本哲学书,其中还有两本《连山》和《归藏》也是周易当中的一部分,在古代被和称为三部易书,但是到了近代,这两本书已经失传了。世间流传最广的就是易经了,据说易经当中蕴含着大道之本源,俗话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国古代普遍认为道就是万物的根基,在那个以人类为宇宙中心的时代,道就是宇宙本源!

现今这个世界,是一个以 科技 为主流的时代。大部分人已经开始不承认周易当中的理论了,认为道本身就是一种荒谬,我个人认为中国传承了5000年的文化,应该不至于那么落后,听我们村里的老人说,只有心灵纯粹的人才能参透道的真理,我只能说看不懂,听不懂。可能是现在 社会 上面的人心太过于复杂了吧,所以才无法参透《易经》当中的内容。如果说《周易》是宇宙全息论的话,我感觉并不确切,《周易》如果是人类的产物,那样还不足以去讨论宇宙,再玄幻一点,如果《周易》真的是天书的话,那么它可能真的可以洞察整个宇宙。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

总结:就好比如说《河图》《洛书》还有《奇门遁甲》包括《易经》在内,这些书籍都富有非常浓厚的神秘色彩,它们之所以不被人类所认可,正是因为其内容已经超越了现在人类的认知,人类无法用常规的科学手段去解释它,所以也就无法应用了,但是我个人感觉,正是因为这些书籍的深奥,所以才富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如果哪天真的有人能够参透其中的奥妙,我感觉这些神秘的面纱也将慢慢被揭开。

以上均为个人观点,仅当参考!(——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看法)

宇宙全息论,只是《周易》的一部分,《周易》的全部为:

1、天人合一论。

2、太极阴阳论。

3、五行关系论。

4、时空统一论。

5、宇宙全息论。

6、穷通分合论。

周易是一部上天下地中人,又四方八面全方位的预测奇书。上天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生万象。地下有金木水火土,十天干,十二地支,相生相克,六冲六害,三合六合,三刑三会。人中有八字配六亲,一年一流年,十年一大运,八字配财官印绶,比肩劫财,食神偏印,伤官偏官。在周易书中不论你全家有几口人,男几口女几口都能一一测出来,连生死都能测出。所以周易一书是上通天,下知地,中测人的一部奇书。

很赞成俗士君文中的一个观点,就是《中国人的所谓五千年 历史 是一部文明退化史。》

说实话几千年前的古人,能精确计算出农历与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能站在宇宙的角度认识人类及 社会 的确是智慧超群,而现代国人又为人类文明做出过那些超越古人的贡献呢?不要总说自己拥有多么了不起的科学知识!其实那点科学知识才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尊重传统文化和 历史 就等于不尊重自己,就会成为如同“方舟子”一样的渣人。

至于特朗普会不会吓尿我倒是真没亲眼看到,不过我相信他一定也读过中国的“周易”也一定会折服于周易所阐述的道理。

因为特朗普行事多变,这正是周易对事物特点的描述,看来这货一定熟读过“周易”。

再说说所谓宇宙全息,个人理解不外呼是用上帝的视角去观察宇宙,观察世界,观察人类 社会 。其实就如同 游戏 中的bug能从简单的事物中发现复杂事物发展和变化规律,这是何种睿智的“后门”啊,现代国人不懂不喜欢只能是一种资源的几大浪费。

中国古人的全息易学思想直接或潜在地影响着西方的哲学全息、光学全息的形成与发展。1948年,英籍匈牙利科学家加博尔提出并证实了全息照相理论,为光学全息科技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960年发明的激光技术,提供了良好的相干光源,使全息照相获得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1971年,D加博尔为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2年,一件惊人的事发生了。在巴黎大学由物理学家Alain Aspect所领导的一组研究人员,他们进行了一项也许会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实验。

你不会在晚间新闻中听到这件事。事实上,如果你没有时常阅读科学期刊,你可能从来没有听过Aspect的名字,虽然有些人相信,他们的发现可能会改变科学的面貌。

Aspect和他的小组发现,在特定的情况下,次原子粒子们,例如电子,同时向相反方向发射后,在运动时能够彼此互通信息。不管彼此之间的距离多么遥远,不管它们是相隔十尺或十万万里远,它们似乎总是知道相对一方的运动方式,在一方被影响而改变方向时,双方会同时改变方向。

这个现象的问题是,它违反了爱因斯坦的理论:没有任何通讯能够超过光速。由于超过了光速就等于是能够打破时间的界线,这个骇人的可能性,使一些物理学家试图用复杂的方式解释Aspect的发现。 例如,伦敦大学的物理学家David Bohm相信Aspect的发现是意味著“客观现实并不存在”,尽管宇宙看起来具体而坚实,其实“宇宙只是一个幻象”,一个巨大而细节丰富的全像摄影相片(Hologram)。

要了解为什么Bohm会做出如此惊人的假设,我们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全像摄影相片。

全像摄影相片是靠雷射做出的一种三度空间立体摄影相片。要制作一张全像摄影相片,物体首先必须用一道雷射光束照射,然后第二道雷射光束与第一道光束的反射产生绕射的图案(两道光束交集的地区),被记录于底片上。底片洗出后,看起来无意义的光圈与条纹组合,却在底片被另一道雷射光束照射时,显现出一个三度空间的立体影像。这不同于一般印刷式的所谓全像相片,只有狭窄的角度可见立体影像。真正的全像摄影相片是没有角度限制360度均可见影像,而且必须用雷射光照射才可见影像。

影像的立体不是全像摄影唯一特殊之处。如果一朵玫瑰的全像相片被割成两半,然后用雷射照射,每一半都有整个玫瑰的影像。事实上,即使把这一半再分为两半,然后再分下去,每一小块底片中都会包含著一个较小的,但是完整的原来影像。不像平常的相片,全像相片的每一小部份都包含着整体的资料。

全像相片的这种“整体包含于部份”中的性质,给予人们一个全新的方式来了解宇宙组织与秩序。 西方科学的历史多半是基于一种偏见,认为要了解任何事物现象,不管是只青蛙或一阵风暴,最好的方式是分解事物,研究事物的部份。全像摄影教导我们,宇宙中可能有事物不会配合这项假设。

如果我们试著把某种全像摄影式结构组成的事物分解开来,我们不会得到部份,而会得到较小的整体。

这项理论使戴维·玻姆(Bohm)建立了另一种用来了解Aspect发现的解释。Bohm相信次原子的粒子能够彼此保持联系,而不管它们之间的距离多远,不是因为它们之间来回发射著某种神秘的信号,而是因为它们的分离是一种幻象。

他说在现实的某种较深的层次中,如此的粒子不是分离的个体,而是某种更基本相同来源的实际延伸。

为了使人们更容易想像出他的假设,Bohm提供了以下的描述:想像一个水族箱,里面有一条鱼。也想像你无法直接看到这个水族箱,你对它的了解是来自于两台电视摄影机,一台位于水族箱的正前方,另一台位于侧面。当你看著两台电视监视器时,你可能会认为在两个荧光幕上的鱼是分离的个体。毕竟,由于摄影机是在不同的角度拍摄,所得到的影像也会稍有不同。但是当你继续注视这两条鱼时,你会觉察到两者之间有特定的关系。当一条鱼转身时,另一条也会做出稍微不同但互相配合的转身;当一条面对前方时,另一条会总是面对侧方。如果你没有觉察到整个情况,你可能会做出结论,认为这两条鱼一定是在互相心电感应。但是显然这并非事实。Bohm说这正是在Aspect实验中的次原子粒子的情况。

根据Bohm所言,次原子粒子之间的超光速连接现象其实是在告诉人们,现实有更深的层次是人们没有觉察到的,一种超空间的更复杂的空间,就像那水族箱。

而且,他补充,我们会把次原子粒子看成分离的个体,是因为我们只看到它们部份的现实。如此的粒子不是分离的“部份”,而是一种更深层与更基本整体的片面,这种整体具有全像摄影的结构,就像先前所提到的玫瑰一样无法分割。而且由于现实中的一切都是由这些幻影粒子所组成,于是整个宇宙基本上是一个投影,一个全像式的幻象。除了这种幻象的性质之外,如此的宇宙也包含着其它更为惊人的特性。

如果次原子粒子的表面分离是一种幻象,这表示在现实的更深层次,宇宙中的一切最终都是相互关连的。在人脑中的一个碳原子中的一个电子是连接到太阳表面的一个氢原子中的一个质子,而它们又连接到所有在水中游泳的鲑鱼,连接所有跳动的心脏,及天上所有星辰的次原子粒子。一切事物都交互贯穿一切事物,而虽然人类的本性是去分类处理宇宙中的种种现象,然而一切的分类都是必要的假象,而一切的终极本质是一个无破绽的巨网。

在一个全像式的宇宙中,甚至连时间与空间都不再是基本不变的。

因为在一个没有分离性的宇宙中,位置的观念会瓦解,时间与三维空间就像电视监视器中的鱼,只是一种更深秩序的投影。这种更深的现实是一种超级的全像式幻象,过去,时下,未来都共同存在于其中。

这表示只要有适 当的工具,将来有一天,人会有可能进入这种超级全像式的现实层次中,取出过去古老的影像。 这种超级全像式的宇宙还包含了什么,是一个开放而无解答的问题。为了方便讨论,假设这种超级全像式的结构是宇宙一切事物的由来根源,至少它包括了过去和未来所有存在的次原子粒子——一切事物和能量的所有可能组合,从雪花到夸克粒子,从蓝鲸到伽马射线。它可被视为一种宇宙性的储藏库,包括了所有存在的一切。

虽然Bohm承认我们不可能知道在这超级的全像结构中还隐藏了什么,但他大胆地说我们没有理由假设它没有包括着更多。

如他所言,也许这种超级全像式结构的现实层次只是一道“阶梯”,在它之上还有“无限多的发展”。

宇宙的解释

(1) [in the universe]

(2) 包括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 (3) 宇指无限空间,宙指无限 时间 。一切 物质 及其存在形式的总体。哲学上又叫世界 详细解释 (1) 屋檐 和 栋梁 。 《淮南子·览冥训》 :“而燕雀佼之,以为不能与之争於宇宙 之间 。” 高诱 注:“宇,屋檐也;宙,栋梁也。” (2)天地。 《庄子·让王》 :“余立於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 足以 劳动 ; 秋收 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於天地之间。” 《淮南子·原道训》 :“横四维而含阴阳,紘 。” 高诱 注:“ 四方 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 唐 韩愈 《苦寒》 诗:“凶飈搅宇宙,鋩刃甚割砭。” 宋 罗大经 《鹤林 玉露 》 卷三:“ 豫章 之诗,包含欲无外,搜抉欲无秘,体制通古今,思致极幽眇,贯穿 驰骋 ,工夫精到,虽未极古之源委,而其植立不凡,斯亦宇宙之奇诡也。” 清 黄遵宪 《杂感》 诗:“茫茫宇宙间,万事等儿戏。” 茅盾 《三人行》 七:“他 渴望 着 震撼 宇宙的大风暴。” (3)犹言 天下 , 国家 。 南朝 梁 沉约 《游沉道士馆》 诗:“ 秦皇 御宇宙, 汉帝 恢武功。” 《隋书·炀帝纪上》 :“方今宇宙平一,文轨攸同,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 ,四海之中,岂无奇秀!” 唐 王度 《古镜记》 :“﹝ 苏宾 ﹞谓 勣 曰:‘……今宇宙丧乱,他乡未必可止。’” 元 杨梓 《霍光鬼谏》 第三折:“臣则怕 连累 了 霍光 老幼,这厮每必反喒 刘 朝宇宙。这的是 未来 事微臣早参透。” (4)犹时代。 明 李东阳 《书东莱 先生 手稿后》 :“其前有 朱崇 者, 自称 为 宋 遗民,幸生於三、四十年之前,得以讲明诸老之学,因叹后生者视 咸淳 又隔一宇宙。” (5)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 (6)一切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的总体。宇,指无限空间;宙,指无限时间。

词语分解

宇的解释 宇 ǔ 屋檐,泛指房屋:宇下(屋檐之下,喻在他人 庇护 之下)。屋宇。庙宇。宇宙(a.屋檐和栋梁;b.空间与时间;c.天地)。 国土,疆土:故宇。 整个空间世界:宇内(指天下)。玉宇。宇航。 风度,仪表: 宙的解释 宙 ò 古往今来所有的时间:宇宙。 部首 :宀。

全息论:是研究事物间所具的全息关系的特性和规律的学说。它具有部分是整体的缩影规律;反映事物之间的全息关系的全息等式。它本质上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性。

全息论,实际上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概念相一致。

历史全息论的理论是:我们把上天当作一个大宇宙,那我们这个社会的“天、地、人”就构成了一个小宇宙。大、小宇宙的“过去式”就是历史。把整个中华历史当作大宇宙,那每个历史阶段、每个历史层面都是小宇宙。中华历史要研究的,就是这个宇宙里“天、地、人”为主要内容的全部信息。

以上就是关于为什么有人说《周易》是宇宙全息论全部的内容,包括:为什么有人说《周易》是宇宙全息论、宇宙全息论的中国古代、宇宙全息论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1449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 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