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咸丰帝的顾命八大臣斗不过一个26岁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呢

为什么咸丰帝的顾命八大臣斗不过一个26岁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呢,第1张

慈禧太后在中国清代历史上,一直很有争议。为什么说很有争议呢?从国家层面来说,一方面,我们对慈禧玩弄权术,罔顾社稷深恶痛绝。其奢靡之风使国家经济陷入困境,导致军费不足,国力衰落。

另一方面,近代史本身就是屈辱的历史,西方列强侵略导致的落后挨打,不能仅仅怪在慈禧头上。慈禧发动义和团运动,保存了中国绝大部分领土。

自古以来,有争议的人物也常有其过人之处。无论是命运的选择,还是本身原因造就,慈禧在最初的夺权斗争中反映了这两种机缘的交织。

咸丰驾崩,留下权力空洞

咸丰有两位皇后,一位是钮祜禄氏,徽号为慈安,称东太后;一位是叶赫那拉氏,也就是慈禧,称西太后。东西二宫个性不同,作为东太后的慈安性格较柔弱,虽是正宫,由于没有儿子,在地位上对有儿子的慈禧形成不了太大威胁。

慈禧的权力野心是在咸丰去世后滋长的。咸丰在位其间,本就身体羸弱,无法料理国事。打那时起常让叶赫那拉氏执笔批阅奏折,长期参与国事,与诸位大臣都有联系。

咸丰驾崩后,叶赫那拉氏上徽号“慈禧”,称“圣母皇太后”,由其子载淳继位,给慈禧造就夺权会。此时慈禧希望以“垂帘听政”方式掌握朝廷大权,但是遭到手握权力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反对,联合反对慈禧干涉朝政,被慈禧所怀恨在心。说来也怪咸丰疑心重,死后虽然任命了八大臣以挟制慈禧专政,却又担心这些外臣政变夺权,于是制作两枚印章,一枚交给正宫皇后,一枚交给了慈禧,以节制八大臣。八大臣为稳住慈禧,不得不常假意妥协,以谋后路。

联合奕䜣,执掌命运之笔

慈禧深知凭借个人力量,是很难扳倒八大臣的,这时候,她将眼光瞄向了同样被八大臣排挤的恭亲王奕䜣。奕䜣有胆有识,但在咸丰一朝却受尽委屈。

他早先就对前朝咸丰皇帝的继位感到不满,又因琐事被免去军机大臣职位。当英法联军攻击北京城,大家都四处逃散,咸丰与大臣逃亡避暑山庄之际,是奕䜣挡在最前线。然而咸丰驾崩,由于八大臣阻止,奕䜣连奔丧机会都没有。

此时慈禧选中了有勇有谋的奕䜣作为自己的联盟,是非常机智的。她给奕䜣去信,告知咸丰情况,让他快回承德奔丧。密信自然也暗示奕䜣,要联合除掉八大臣。奕䜣感到夺权的机会到来了,于是快马加鞭、不顾阻拦到达承德。

利用军权,采取分解之策

奕䜣来到承德,对八大臣假意麻痹,让他们放松了警惕。回到京城后,买通了手握兵权的胜保,又获取留京大臣桂良、文祥等人的支持,这样一个大圈套就在八大臣回京之前埋伏好了。

为分解八大臣联合的力量,慈禧提出让肃顺护送咸丰的灵柩从大路回京,而两宫太后与七大臣则从小路回京,这样可以早点到达,在宫内布置以迎接皇帝灵柩。肃顺不知是计,欣然同意了。

这样慈禧早早到达京城,和奕䜣一起联合诸大臣准备政变,设计诸大臣呼吁两宫皇后“垂帘听政”,其他文武大臣皆不敢反对。七大臣也早已被军队控制,根本无法通知肃顺。慈禧乘机控制了朝廷大局,发布圣旨解除八大臣一切职务,最后派遣侍卫捉拿尚在途中的肃顺,就这样慈禧的夺权之路一气呵成。

由于这一年是旧历辛酉年,所以称为“辛酉政变”。

政变成功后,奕䜣迅速升职为议政王,而肃顺则被处死,其他七位大臣也都或死或革。

辛酉政变并非是一场简单的顾命八大臣对抗慈禧的斗争,这是晚清时期一场庞大的党争,设计多个群体、多个人物,如恭亲王、慈禧、慈安、南北两派等。最终的结果也深刻影响到了晚清政局,下面就由我来为您分析。

一、恭、肃两派斗争

恭亲王奕䜣与肃顺之间存在着权力矛盾。奕䜣在咸丰五年被逐出军机处,随后填补空位并且帮助咸丰帝的正是肃顺。肃顺本人为法家的信仰者,为了平大乱,自然要用重典,这就使得肃顺长期树敌,为人所忌惮。

后英法联军逼进北京,肃顺等人以“西狩”名义撤到热河,将安抚英法的艰难任务却交给了奕䜣,这便再次激化了二者的矛盾。而同时,奕䜣也得以展示自己在政务上的天赋,并且得以操办洋务。

后咸丰皇帝病死热河,遗诏立肃顺等人为顾命大臣,诏令一下,彻底断绝了奕䜣等人的上升道路,因此奕䜣等人只得以“非常之手段,收非常之功”,政变的隐患便被埋下了。

恭亲王奕䜣

二、后党与顾命大臣的矛盾

肃顺玩弄权势,一样引起了当时贵为母后皇太后的慈禧的忌惮,面对着自身逐渐被边缘化,慈禧便与对未来少主处境,因肃顺气势汹汹而忧心忡忡的母后皇太后慈安联合,形成了后党。后党此时与恭亲王奕䜣达成了共识:

“王正久希用事,遂不惜违反家法及文宗委任辅政禁遏朝之旨。”

由此,后党与恭亲王一派形成联盟,共同对抗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大臣。

慈禧和慈安

三、南北两派的斗争

随着清朝王权的逐渐暗弱,南北两派士人的斗争也逐渐浮出水面,北派士人可以追溯到明末原属阉党的北派士大夫,南派士人可以追溯到顺治朝的南方士人群体。在顾命大臣之中,匡源、杜翰、焦祐瀛均为北派士大夫,构成新权力核心。而此时,有一批暗助恭亲王奕䜣的军机章京,中汉军机章京领班江阴曹硫瑛,仪征方鼎锐以及仁和朱学勤、许庚身这四人正是南派士大夫。这批军机章京在辛酉政变中,与恭亲王奕䜣呼应,发挥了重大作用。

处处树敌的肃顺最终身死

四、总结

其实写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发现为何顾命八大臣斗不过慈禧了。因为他们的敌人,并非只有慈禧一人,而是涵盖了慈禧、慈安、恭亲王奕䜣、南派士人等一整个庞大的群体。最终顾命八大臣失败,也是因为他们不善于团结周围力量,处处树敌而导致的。

所谓顾命指帝王临终遗命,顾命大臣指帝王在临终前托以重任的大臣。从秦朝开始,就一直有顾命大臣“摄政”说法。这些大臣一般才能、品行、眼光都是文官中比较耀眼的人。在清朝咸丰帝临终前,就为自己的皇长子载淳安排了八个顾命大臣,但清朝历史上曾经多尔衮摄政和鳌拜摄政都没有好下场,最后这八大顾命大臣也一样。自尽的 自尽,杀头的杀头,发配的发配。唯有一个大臣,景寿,虽然被流放,但第二年就被召回,并且还得到慈禧重用。据传景寿可能与慈禧暗通款曲,成为八大臣中的奸细。

咸丰死后,清朝廷分为了三个派系。第一,朝臣派。就是八大顾命大臣,他们当中,肃顺、端华均为亲王之后,载垣是亲王,景寿是固伦公主的额驸。他们算是皇室宗亲或军功贵族,而穆荫、匡源、杜翰、焦佑这四人要么进士出身,要么举人,是军机五大臣之中的四个。第二,闲散亲。咸丰帝的几位兄弟都没有实权是王派闲散亲王。第三,帝后派。以慈禧、皇帝为主的派系。

这三个派系,表面看来,朝臣派应该会实力强大。但咸丰怕八大臣专权,所以在临终前特制了“御赏”、“同道堂”两颗印章,要颁布圣旨诏谕必须要双印齐全,一个印在诏书前面,一个印在诏书后面,作为起讫。这两枚印章都在帝后派。这就造成了八大臣做任何事都得经过帝后派。帝后不同意,则八大臣的任何决议不能生效。帝后的实权其实在八大臣之上。

最为大跌眼镜的是闲散亲王派和帝后派最后走在了一起。共同对付朝臣派。因为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而八大臣里面的景寿还和帝后派互通有无,可怜这其他的顾命大臣了!景寿的站队和他的身份不无关系,作为一个额驸,亲王、帝后都裹在一起一致对“外”,他的选择也难啊!

顾命大臣,也就是死去的皇帝为继位之君指定的辅政大臣,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先帝的权威。我们先来看看祖制,也就是清朝设置顾命大臣的传统。

满清第一次设置顾命大臣是康熙朝,也就是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行蓝批,把皇权交给了这四大辅臣。

第二次是乾隆朝,顾命大臣一共七位。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鄂尔泰,张廷玉,丰盛额、讷亲、海望。其中允礼是乾隆的亲叔叔,允禄因为过继给庄亲王,也可以算远枝亲王,但他其实也是皇帝的亲叔叔。

第三次是咸丰朝,顾命大臣一共十位。定郡王载铨、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穆彰阿、赛尚阿、何汝霖、陈孚恩、季芝昌、文庆。载铨、载垣、端华都是远枝皇亲。可以看到,皇帝的亲叔叔也曾经做过顾命大臣的,不一定只能做摄政王。

咸丰选择的顾命大臣,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栽垣、端华、肃顺三个人是远枝皇亲。

从名单上看,少了两个重要的人。一个是在北京主持政务的恭亲王奕欣,另一个是道光任命的顾命大臣僧格林沁。僧格林沁这时候是清廷手上最重要的带兵将领了,他虽然因为私扣英国使团的事被革爵,但是很快就复爵,说明实在没别人可用。

如果八大臣里有奕欣,可能就不会有辛酉政变。如果有僧格林沁,政变的难度会提高很多。皇帝的叔叔做顾命大臣,会不会威胁皇位呢?不会。因为顾命大臣人数众多,是可以相互牵制的。而且顾命大臣的地位比摄政王低多了,就算剩下奕欣一个顾命大臣,他能做鳌拜做不了多尔衮。

关键还不是名单,而是在于他违背祖制,给了皇后和慈禧一人一颗印。因为皇帝年幼,只能实行蓝批,也就是由顾命大臣代替皇帝批奏章,打圣旨。现在要求在蓝批上加盖太后印章才有效,这在清朝祖制里是没有的,也是不允许的。因为“后宫不能干政”!

他不信任自己的亲弟弟,不信任自己挑选的臣下,实际上把最高决策权交给了后宫。“互相牵制”根本就起不到作用,反而变成了“互相冲突”。所以,他设计的体系很快就崩溃了。

那他应该怎么做呢?最负责任的做法就是直接传位奕欣。太平天国作乱,洋鬼子打破了北京,财政崩溃,国家不安,这个时候谈什么私心?国家要是亡了,就算把你搁太庙里又能受几年香火?

实在不愿意,就让恭亲王摄政。他将来就算篡位,至少肉也烂在自家锅里。而且他还可以同时设顾命大臣,对恭亲王有所牵制。他的设计是在刀尖上跳舞,让每一个人都琢磨如何内斗,太冒险了。就算成功,国家也完了。

咸丰皇帝是清朝中后期的皇帝,咸丰皇帝在位期间,虽然勤于政事,并大手笔地对朝政改革,但此时的清王朝已经积重难返,而且能力平平,远没有雍正皇帝那般的魄力,所以他虽然有心,但却无力改变什么。在第二次鸦片期间,英法联军兵锋直指北京城,咸丰皇帝见抵挡不住,就赶紧带着一大帮人逃到了承德避暑山庄。

咸丰皇帝原本就身体羸弱,加上长期的勤政,身体就更差了;或许本来咸丰皇帝还能再坚持几年,但这次逃亡,加上惊吓过度以及内心的各种复杂心情,导致咸丰皇帝到避暑山庄不久,就病倒了,而且是一病不起。在弥留之际,咸丰皇帝对身后事做了细致的规划,继承人是独生子载淳,这是没得选。

但此时的载淳年仅六岁,是无法处理政事的,故而安排了八位心腹大臣来辅佐载淳,赞襄一切政务,这八位大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顾命八大臣”或“赞襄政务八大臣”。但咸丰皇帝又担心臣强君弱,为了保持平衡,于是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掌管),就是说,如果要下旨的话,必须要有这两个印章才有效。

可以说,这是咸丰皇帝一生做的最正确的规划;但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再好的规划,也能被打破;由于懿贵妃(慈禧太后)和“顾命八大臣”矛盾极深,可以说双方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在咸丰皇帝死后没多久,慈禧太后就内联慈安太后,外联恭亲王奕欣,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辛酉政变。

这“顾命八大臣”毫无防备,就算是有防备,也没有实力去抵挡,所以这八位大臣很自然的就悲剧了,那这里就来看看这八人的结局究竟是如何悲剧的吧:

八大臣之首是怡亲王爱新觉罗·载垣,世袭铁帽子王,在咸丰皇帝时期累官左宗正、宗令、领侍卫内大臣,算得上是位高权重;在政变之后,载垣被迅速逮捕,而后赐白绢自尽,年四十六岁,由族弟爱新觉罗·载敦袭爵。

八大臣第二位是郑亲王爱新觉罗·端华,也是世袭铁帽子王,官至总理行营事务大臣及御前大臣;政变之后以“专擅跋扈罪”赐死,死后降爵。

八大臣第三位是富察·景寿,满洲镶黄旗人,官至蒙古都统,授御前大臣,赐用紫缰,寻授领侍卫内大臣;政变后被削职但仍留公爵及额驸品级,但是没过多久又再次被启用,算是运气最不错的了。

八大臣第四位是爱新觉罗·肃顺(载垣的弟弟),自道光中期历任御前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深受咸丰皇帝器重;政变后被斩于菜市口,年四十五。

八大臣第五位是托和络·穆荫,官至理藩院尚书兼都统,调兵部尚书;政变之后被撤职流放,后被赎了回来,但没过多久就暴毙于家中。

八大臣第六位是匡源,汉人,累官至吏部侍郎,后入军机处;政变后被罢官还乡,退出政界的匡源受聘讲学济南泺源书院,历时17年,弟子多达3000多人,他深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乐趣,过得倒比之前潇洒多了,而且匡源还教出了不少优秀的学生。

八大臣第七位是杜翰,他是帝师杜受田的长子,官至工部侍郎,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办理京城巡防事宜,备受器重;政变后被革职流放,后被赦免,从此闭门不出。

八大臣第八位是焦佑瀛,曾奉命在天津静海一带治团练;因文笔敏捷,才干超群,又颇有见识,经肃顺推荐,受命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为“挑帘军机”,实任军机大臣,当时皇帝诏书多出其手;在政变后被撤职,归隐于故乡“逋园”。

以上八位顾命大臣中,三位姓爱新觉罗的皇室成员都被杀了,而且这三位里,有两位是铁帽子王,还有一位是铁帽子王的弟弟;反而是另外五人虽然被撤职乃至流放,但终究没有性命之忧,尤其是富察·景寿,没过多久就又再度被启用;而最潇洒的反而是杜翰,离开官场后,反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教书育人挺好的。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逃到热河避暑山庄躲避英法联军的咸丰皇帝驾崩,大清皇位传给了唯一的皇子,年仅6岁的载淳,是为同治皇帝。同治皇帝年幼,咸丰皇帝便任命肃顺等八人为“顾命八大臣”赞襄政务,但不甘于后宫生活,极具权力欲望的慈禧太后在恭亲王奕的帮助下,随即发动著名的“辛酉政变”将“顾命八大臣”处死的处死,罢免的罢免,夺得最高统治权,开始了对大清王朝长达48年的统治。那么,握有重权、辅助朝政的肃顺等人为何会败给毫无实权、稳居后宫的慈禧太后呢?仅仅是恭亲王奕的功劳?其实,肃顺等人自己得做法借直接导致了自己的惨败,将慈禧太后推上了权力巅峰。

1、咸丰皇帝死后,未能及时抓住实权

咸丰皇帝临终前,除了给予“顾命八大臣”赞襄政务、处理朝政的权力,但为了控制和平衡肃顺等人的权力,防止出现恃权凌主的情况,又专门赐给了慈安太后、慈禧太后每人一枚印章,规定凡诏旨和上呈奏章必须经过两枚印章盖章后方能生效。咸丰皇帝的这一安排,实际就将最高行政权力交给了两宫太后。

肃顺等人认为两宫太后只有负责监督和查看的权力,并没有更改谕旨和奏折的权力,但是两宫太后却坚持按照大行皇帝的意愿,坚持将权力抓在手中,并不认为这是干预朝政。这还不叫干预朝政?肃顺等人可能觉得两个寡妇还能翻出什么风浪,朝政大权还是在自己手中,便不再坚持了!殊不知,肃顺等人的大方和轻敌直接导致了自己的灭亡。

2、让恭亲王留守北京,才是肃顺等人最大的败笔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胆小如鼠的咸丰皇帝面对马上就要攻入北京的英法联军,怆惶逃窜,躲避到了热河避暑山庄。在亲信大臣肃顺的建议下,让自己的弟弟恭亲王奕留守北京,同英法两国交涉并处理朝政。看见了吗?又是这个肃顺,他的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让恭亲王奕远离权利中心,最好是能借英法两国之手将恭亲王奕除掉。殊不知,被称为“鬼子六”的恭亲王奕不但同英法两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还将朝政处理的妥妥当当并借此机会龙龙龙一大批朝中大臣的人心,弄得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慈禧太后政变能够成功,离不开奕的鼎力支持,奕的成功却是离不开坚持让自己留守北京的肃顺。这就是命啊!这就是肃顺生生将自己作死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3、同意恭亲王奕前往热河奔丧

就算前面两个错误都犯了,如果肃顺等人能够隔断热河和北京的联系,等自己牢牢掌握了朝政和军队以后,在进行大行皇帝丧仪的安排,或许就没有后来的变故了。但是,肃顺等人又在此时犯了另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在奕得到慈禧太后密信,准备发动政权以后,奕立马上了奏疏,要求前往热河拜谒大行皇帝灵位。哥哥死了,做弟弟的来哭丧原本天经地义,可是你也不看看现在是什么时候?两宫太后虎视眈眈,“顾命八大臣”对权力的掌握尚未稳定,更别提对军队的掌握了。可是盲目自大、自信满满的肃顺等人竟然同意了奕的奏疏,为奕和慈禧太后直接联系打开了方便之门。

4、同意恭亲王奕和两宫太后见面

就算肃顺等人同意了奕的奏请,碍于压力让奕前来奔丧,可如果不给奕和慈禧太后见面的机会,恐怕政变能够成功的几率也会降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可是呢?我们这八个脑残的顾命大臣,在简单的阻拦以后,竟然同意了奕觐见两宫太后的要求!肃顺等人怎么就不想想一个小叔子在这个时候要求觐见太后干嘛?有什么大事需要立刻见到两宫太后的?允许叔嫂见面,是肃顺等人犯下的另一个致命的错误,这让他们之前千方百计阻止热河和京城联系的意图前功尽弃,等于白玩。也就说,肃顺等人亲手为慈禧太后创造了发动政变的理由,亲手将那把鬼头刀架在了自己的脖子上!

结果我们都很清楚了,在肃顺等人的“倍加努力”下,终于让自己得到了应有的下场,回到北京的慈禧太后立即下令清初“顾命八大臣”,肃顺也是得到了最为严厉的处罚。咸丰十一年九月三十日,刚刚在两个妾室怀中睡下的肃顺被拉出被窝,押送至宗人府入狱。十月初六,两宫太后用自己手中的印章下令,将肃顺斩立决,两人自尽,四人革职,一人流放。“八大顾命大臣”制度彻底瓦解!

在昭陵这座寝园里,耸立着高大、挺拔、参天蔽日的古松林,这些茁壮苍劲的陵松与黄瓦红墙的楼台殿阁,共同构成了昭陵的壮美风姿,同时也昭示着皇太极在世时和身后的显赫与荣耀。

为什么昭陵要栽这么多松树呢?因为古代有“天子树松”的规制。松树冬夏长青,寿命久长而为帝王专宠。相传,皇太极生前有三千六百多名御林军,保卫着皇宫内院。按照“事死如事生”的朝制,皇太极驾崩后,他的陵前要像他生前一样,于是在他的寝园的方城之内、宝顶周围,栽下一千六百二十五棵松树,象征当年那些内侍卫军,巡守于方城。又如众星捧月一般在方城外栽下一千九百二十五棵松树,以代替当年那些外侍卫军。

除了安插下数千名“卫松”来看家护院,还在昭陵正门之外的甬道两旁,各有四棵巨松,蓊翳蔽日,华盖如伞。原来皇太极在位时,有八大臣辅佐朝政,这八棵巨松,就是后来的满洲八旗首领佟、关、马、索、齐、傅、安、郎这八位朝臣的化身。

昭陵和福陵一样,在清王朝统治的年代里,划为皇家禁地,守卫森严,平民百姓根本无从接近。

八大臣和慈禧都在争夺最高权力。杀了八大臣,慈禧和慈安就可以很顺利地垂帘听政。你知道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夺皇位,是连兄弟都杀的。慈禧不杀八大臣,她怕他们翻盘,自己就小命不保。权力斗争是很残酷的,往往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以上就是关于为什么咸丰帝的顾命八大臣斗不过一个26岁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呢全部的内容,包括:为什么咸丰帝的顾命八大臣斗不过一个26岁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呢、八大臣会被26岁的慈禧斗倒,是因为慈禧凭借了什么手段、顾命八大臣为何只有何景寿能独善其身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1437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 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