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资源的分类

富士康主板2023-04-28  29

中国还没有统一的地下水资源分类方案。根据1979年颁布试行的《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TJ27~78(试行)》把地下水资源分成补给量、储存量和允许开采量。补给量指天然状态或开采条件下,通过各种途径在单位时间内进入所开采的含水层中的水量;储存量指储存于含水层内的重力水的体积;允许开采量指在经济、合理的条件下,从一个地下水盆地或一个水文地质单元中单位时间所能取得的水量。在供水中,补给量提供水源,因而起主导作用。储存量则起调节作用,把补给期间得到的水储存在含水层中,供干旱时期取用。当补给量和储存量配合恰当时,有较大的允许开采量。反之,如只有补给量而无储存量,干旱时期就无水可供开采;只有储存量而无补给量,开采后水量不断消耗,导致水源枯竭。

也有些学者把地下水资源分为天然资源和开采资源,在天然条件下可供利用的可恢复的地下水资源称为天然资源,而实际能开采利用的地下水资源称为开采资源。

本区水资源并不丰富,自然降水少,地表水缺乏,地下水又超采甚至严重超采,但是水资源的浪费仍十分严重,人们的节水意识也不强。随着工农业的飞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

1控制开采地下水,多水调度、合理配置

本区为地下水超采甚至严重超采区。地下水的超采已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如形成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产生岩溶塌陷、地下水水质恶化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甚至危害,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因而控制开采地下水已是大势所趋。在控制开采地下水的同时,又不能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应采取多水调度、合理配置的方案利用水资源。

2提高节水意识,反对浪费水资源

我国农业节水发展较早。为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就开展研究节水灌溉技术,70年代初重点对自流灌区土质渠道进行防渗衬砌;70年代中期开始,试验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80年代对机电泵站和机井灌区推行节水节能技术改造;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在北方井灌区推广低压管道输水技术;90年代开始,逐步实现工程技术、农业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有机结合。工业节水和城市生活节水工作开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我国北方一些城市和地区出现供水形势紧张局面,节水作为一种有效缓解措施得到广泛重视和采用。但是当前的节水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仍然相距甚远。从1980年至今,唐山地区总体缺水形势未得到缓解,水资源质量总体呈恶化趋势未得到控制。节水工作在总体上对缓解缺水和水环境恶化问题显得乏力。节水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必须做到理论节水与实际节水结合起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节水。明确节水目标,系统节水规划;重点突出,法律监督;市场激励,科技进步;加强管理,完善机制。

3污水重复利用,禁止直接排放

唐山市是我国的重工业城市,又是我国重要的产煤区。1991~1999年平均工业废水排放量为07868亿m3/a,各煤矿排水量2000年为10272亿m3/a。每年排走的水量就是18140亿m3/a,这既浪费了水资源,又污染了环境。对于这些污水,应做到回收再利用。通过污水处理设施将这些污水处理,然后再回灌到地下,补充地下水或者用于灌溉。

4开展微咸水开发利用研究,寻找新水源

对于微咸水的开发利用,前人早已做过详细的研究。资料显示,开采利用浅层咸水,不仅能增加地下水资源,解决干旱问题,还能改造咸水,使旱、涝、碱、咸得到综合治理。浅层咸水占据着浅部地质空间,使每年大量的降水资源白白浪费掉,却不能渗入地下,使浅部地层的水文地质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开采利用浅层咸水,可以使咸水区的水位得到调控,甚至可以逐步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使浅部的地质空间既能调蓄,又能增强抗旱防涝能力,同时可加速地下水的垂直交替作用,打破咸水区地下水的天然平衡状态,促使咸水淡化。

调查图幅内咸水区上层浅水为微咸水、咸水。据我们计算,浅层咸水(包括微咸水)的分布面积为189784 km2,其储存资源量为522719亿m3,资源量相当可观。因此,对微咸水的开发利用具有极大的前景,如我们可以通过咸淡水混合开采作为灌溉水源;开展微咸水养殖等。

5海水利用

利用海水替代一部分淡水是沿海地区节约淡水的一条重要措施。唐山地区面临渤海,有利用海水的较好条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淡水资源供应紧张,海水淡化、直接利用海水冲厕与冷却水等利用海水事业应得到一定的发展。

Standards of classification for groundwater resource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15218—94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4-09-24发布;1995-08-01实施。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的原则以及类别和级别的名称、定义、划分条件、用途和代号。

12 本标准适用于地下水资源各个勘查阶段,是各个勘查阶段设计书编制、工作部署 、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报告编写的重要依据,也是地下水资源量审批、统计;水源地立项、设计,制定地下水开采计划、规划的重要依据。

2 引用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8170 数值修约规则

GB 13908 固体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总则

BGJ 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3 总则

31 为了适应地下水资源勘查设计、报告编写、审批、统计,水源地立项、设计,国民经济计划、规划以及水资源开采分配等方面对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的需要,特制定本标准。

32 制定本分类分级的原则是:根据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同时考虑我国目前地下水开采技术经济及环境方面的可行性;不同级别地下水资源用途的差异性;与勘查阶段和工程设计阶段的对应性;与其他矿产资源分类分级的一致性;实际应用的可操作性;与我国过去分类分级的继承性;与国际分类分级的可比性。

33 根据我国当前开采地下水的技术经济条件和现行法规的规定,并考虑远景发展的需要与可能,将地下水资源分为两类:能利用的地下水资源和尚难利用的地下水资源。

允许开采资源与能利用的地下水资源是同义词。允许开采量是允许开采资源量的简称。

34 根据勘查研究程度的不同,允许开采量划分为5级,分别用大写的英文 A,B,C,D,E 5个字符代表;尚难利用的资源可分为3级,分别用英文字符Cd,Dd,Ed代表。

其中,A,B,C,Cd属探明资源量,D,Dd属推断资源量,E,Ed属预测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如表1所示。

表1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表

35 地下水资源的级别与勘查阶段基本对应。

水源地扩建勘探报告,主要提交A级允许开采量,也可提交部分B级允许开采量。

水源地勘探报告,主要提交B级允许开采量,也可提交部分A级、C级允许开采量。

水源地详查报告或区域水文地质详查报告,主要提交C级允许开采量,也可提交部分D级允许开采量及Cd,Dd级尚难利用的地下水资源量。

水源地普查报告或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可以提交不同类别的D,E级地下水资源量。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可以提交不同类别的E级地下水资源量。

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报告,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汇总和提交A,B,C,D,E各种级别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和尚难利用的资源量。

36 允许开采量是各种勘查和评价报告的主要成果。供水资源分配、水源地建设立项、设计和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利用的A,B,C级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及其勘查、评价报告,应依法进行审批。

37 在同一个水文地质单元内,如包含几个具有水力联系或补给关系的水源地,则各个水源地允许开采量之和,不得大于该单元的允许开采量。

38 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根据经济建设和需要和地下水勘查、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可每5~10年开展一次。各种类别和级别的地下水资源量,以最后审批的为准。

39 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和资源量的单位以万m3/d、亿m3/a 计。泉水(包括地下暗河,下同)允许开采量和资源量的单位也可以用m3/s计。

310 根据原始测试数据的精度,计算的水文地质参数及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和尚难利用的资源量,修约成3位或2位有效位数。

4 地下水资源分类

41 地下水资源划分为允许开采资源和尚难利用的资源两类。

42 允许开采资源是具有现实经济意义的地下水资源。即通过技术经济合理的取水构筑物,在整个开采期内出水量不会减少,动水位不超过设计要求,水质和水温变化在允许范围内,不影响已建水源地正常开采,不发生危害性的环境地质问题并符合现行法规规定的前提下,从水文地质单元或水源地范围内能够取得的地下水资源。

43 尚难利用的资源是具有潜在经济意义的地下水资源。指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在一个地区开采地下水,将在技术、经济、环境或法规方面出现难以克服的问题和限制,目前难以得用的地下水资源。

这些问题有:地下水的补给资源和储存资源有限,在整个开采期出水量得不到保证;宜井区或水源地位置偏远,输水工程耗资过大;含水层埋藏过深,施工水井工程耗资过高;含水层导水性极不均匀,施工水井的成功率过低;地下水水位埋藏过深,提水困难或不经济;含水层的导水性过差,单井的出水量过小;地下水的水质或水温不符合要求;新建水源地将对原有水源地采水量或泉水流量产生过大的削减;地下水开采后,将会产生危害性的环境地质问题;建设取水构筑物,在地质或法规方面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问题或限制等。

存在上述一个或一个以上问题的C,D,E级地下水资源量,即属Cd,Dd,Ed级尚难利用的资源量。

5 地下水资源量分级

51 地下水资源量的分级,应按以下4 项内容进行分析和确定:勘查阶段;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地下水资源量研究程度;开采技术经济条件研究程度。勘查研究程度的不同决定了地下水资源量的级别及应用范围。

52 A级允许开采量:

521 勘查阶段:A级允许开采量是水源地扩建勘探报告提交的主要允许开采量,水源地水文地质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1万或1:25万。A级允许开采量也是经多年开采验证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或经济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报告,水文地质图的比例尺依据实际需要确定。

522 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在水源地勘查和3年以上连续开采及水位、开采量、水质动态观测的基础上,对水均衡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或勘探试验工作。

直接引用泉水水源的水源地(简称泉源水源地),在查明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基础上,应掌握历年开采量以及30年以上降水观测数据和15年以上泉水流量和水质观测数据。

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宜以水文地质单元为基础,充分搜集分析已有的气象、水文、水文地质资料,采用计量方法实测地下水的开采量,研究掌握3年以上地下水连续开采量和动态变化资料。

523 允许开采量研究程度:根据分散及集中开采水源地连续3年以上开采和动态观测资料,宜以水文地质单元为基础对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进行系统的多年均衡计算、相关分析和评价,进一步修正完善地下水渗流场的数学模型。在水质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还应建立地下水溶质浓度场的数学模型。

对于泉源水源地,则应根据连续15年以上泉水流量观测数据,进行频谱及频率分析计算,建立泉水流量与多年降水量有关的回归方程或数学表达式,计算不同保证率的允许开采量及其误差。

在水文地质条件难以查明或尚未查明的条件下,连续开采5年以上,动态趋于稳定,采用计量统计的实际开采量,可达到A级允许开采量的精度要求。

524 开采技术经济条件研究程度:根据分散及集中开采水源地或泉源水源地多年开采的实践以及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对开采过程中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必要时布置适当的勘探工作,提出水源地改造、扩建、调整开采布局、保护环境和合理开采地下水资源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圈定水源地的卫生保护区。对地下水开采的经济条件作出评价。

525 应用范围:

a)可以作为国民经济年度计划开采分配和管理的依据。

b)可以作为水源地合理开采以及改建、扩建工程设计的依据。

53 B级允许开采量:

531 勘查阶段:B级允许开采量是水源地勘探报告提交的主要允许开采量,水源地水文地质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1万或1:25万。

532 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对通过详查或已经选定的水源地,进一步布置一些勘探工程和水文地质试验。开展1年以上地下水动态观测。针对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开展专题研究,查明水源地的水文地质和边界条件,宜建立包括完整水文地质单元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对地下水开采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和统计分析工作。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且需水量接近允许开采量的条件下,应进行大流量长时间的群井开采试验,以验证对边界条件的认识和参数的可靠程度。

对于泉源水源地,应查明它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掌握历年开采量并进行10年以上的水量、水质动态观测工作。如果具有30年以上的降水观测数据、具有连续枯水年份泉水流量观测数据或是历史特枯流量资料,则泉水观测系列可以适当减短。

533 允许开采量研究程度:在查明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和边界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带观测孔的单孔抽水试验、地下水动态观测、野外和实验室测试等方法,计算地下水流场范围内不同分区的水文地质参数。根据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建立均衡法、数值法等求解的地下水数学模型。宜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适当的方法,结合不同的开采方案和枯水年组合系列,对水源地的允许开采量进行计算和对比,预测地下水开采期间地下水水位、水量、水质可能出现的变化。在水质可能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宜建立地下水溶质浓度场的数学模型。根据多年降水量的变化和含水层的调蓄能力,按要求的保证率,评价水源地的允许开采量。

对于泉源水源地,应根据泉水多年流量观测及访问资料,进行频率分析,计算不同保证率的允许开采量。还可根据多年平均降水量和泉水流量观测资料,进行多元回归和系统理论分析计算,建立泉水流量与多年降水量有关的回归方程和数学表达式,预报泉水的允许开采量,评价预报可能出现的误差。

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需水量明显小于允许开采量的情况下,前者枯水期,后者平水期,群井或单井抽水试验的稳定出水量,可以达到B级允许开采量的精度要求。

534 开采技术经济条件研究程度;通过模拟试算等方法,提出并论证水源地最优的开采方案。预测由于长期开采地下水,水源地影响范围内可能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出现的地段和严重程度。论证该水源地长期开采对附近水源地、泉水及地表水体的影响。根据钻探及抽水试验资料,确定泉源水源地建立泉室或井采的方案。圈定水源地的卫生保护区。对地下水或泉水开采的经济条件作出评价。

535 应用范围:

可以作为水源地及其主体工程建设设计的依据。

54 C级允许开采量和尚难利用的资源量

541 勘查阶段:C级允许开采量是水源地详查报告或区域水文地质详查报告提交的主要资源量,水文地质图的比例尺一般分别为1:25万和1:5万。

542 水文地质研究程度:通过水文地质测绘、物探、单孔抽水试验、带观测孔的单孔抽水试验、水质分析、包括枯水期半年以上地下水动态观测等工作,基本查明主要含水层的空间分布、水力联系、导水性、水质特征、边界条件。基本掌握了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现状、规划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了解。

泉源水源地,应初步查明它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掌握历年开采量并开展3年以上的水量、水质动态观测工作。如果有30年以上降水观测数据、具有连续枯水年份泉水流量观测数据或是历史特枯流量资料,则泉水观测系列可以适当减短。

543 允许开采量及尚难利用的资源量研究程度:在基本查明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和边界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带观测孔的单孔抽水试验、地下水动态观测和实验室测试等资料,计算水文地质参数。选择均衡法、解析法、数值法等一种或一种以上适当的方法,结合开采方案,对水源地的允许开采量及尚难利用的资源量进行初步的计算。

对于泉源水源地,则应根据它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找出降水量与泉水流量之间的关系,初步确定泉水的允许开采量或尚难利用的资源量。

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是需水量明显小于允许开采量的情况下,考虑了补给资源、储存资源和允许误差问题,根据群井或单井抽水试验出水量与降深关系曲线适当外推的出水量,可以达到C级允许开采量的精度要求。

544 开采技术经济条件研究程度:根据水文地质条件、钻探和带观测孔的单孔抽水试验结果,对井深、井径、井数、水泵及井的排列等提出建议。对开采地下水可能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论证和评价。在经过详查的几个水源地当中,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用水的需要,确定出值得进一步勘探的水源地。根据钻探、抽水试验或物探资料,提出泉源水源地建立泉室或井采的初步方案。初步圈定水源地的卫生保护区。对地下水或泉水开采的经济条件作出初步评价。

545 应用范围:

a)可以作为城镇、厂矿供水总体规划或县级农牧业地下水分散开发利用的依据;

b)可以作为水源地及其主体工程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c)可以作为编制水源地勘探设计书的依据;

d)在水文地质条件十分复杂,经过勘探不能确定B级允许开采量的情况下,C级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可以作为试采的依据;

e)在需水量明显小于允许开采量的情况下,C级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也可以作为水源地建设设计的依据。

55 D级允许开采量和尚难利用的资源量:

551 勘查阶段:D级允许开采量和尚难利用的资源量是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或水源地普查报告提交的主要资源量,水文地质图的比例尺一般分别为1:20万及1:5万。

552 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在搜集已有的气象、水文、区域地质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水文地质或地质、水文地质综合测绘,初步查明区内主要含水层的埋藏条件、分布规律、富水程度、水质类型、动态规律,圈出宜井区。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利开采地段,进行物探和个别的单孔抽水试验工作。

对可以作为水源地的泉水,初步分析其补给、径流、排泄条件,访问其开采情况及动态变化,取得1年以上丰、枯水季节流量观测和水质分析资料。

553 允许开采量和尚难利用的资源量研究程度:在初步查明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基础上,采用物探、单孔抽水试验取得的数据和参数,选用均衡法、解析法等适当的计算方法,对区域或水源地的资源量进行概略计算。

对于泉源水源地,则应根据它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多年气象观测资料、流量动态访问资料和1年以上丰、枯季节流量观测结果,确定泉水的允许开采量。

554 开采技术经济条件研究程度:根据区域和水源地的水文地质条件、物探和单孔抽水试验结果,对地下水开采的技术经济条件和开采地下水可能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作出初步的评价。

555 应用范围:

a)可以作为省、市、自治区和地、市一级制定农业区划或水利建设、工业布局等规划的依据;

b)可以作为编制区域水文地质详查或水源地详查设计的依据;

c)可以作为水源地及其主体工程初步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56 E级允许开采量和尚难利用的资源量:

561 勘查阶段:E级允许开采量和尚难利用的资源量是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提交的主要资源量,水文地质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50万。

562 水文地质研究程度:根据现有的区域自然地理、区域地质和少量的民井资料,利用已有的地质图和航卫片,进行一些的路线调查,对区域的地下水埋藏条件、含水层的分布和导水性有一个概略的推断,圈出宜井区或富水地段。其主要含水层未经管井或钻孔揭示。

可以作为水源地的泉水,具有1次或1次以上的实测流量和水质分析资料。

563 允许开采量和尚难利用的资源量研究程度:利用经验参数,根据多年的气象、水文资料,结合地质、地貌条件,采用均衡法、比拟法等简易的方法,对区域和宜井区的地下水资源量进行概略的估算。

564 开采技术经济条件研究程度:根据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对地下水开采的技术经济条件和开采地下水可能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作出概略的评价。

565 应用范围:

a)可以作为全国或大区远景规划、农业区划的依据;

b)可以作为编写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或水源地普查设计的依据。

附录A

本标准要求严格程度用词的说明

(补充件)

对本标准条文中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作如下说明,以便在执行中区别对待。

A1 表示很严格,没有选择的余地,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而词采用“严禁”。

A2 表示严格,在一般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A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

反面词采用“不宜”。

附录B

国内外地下水及矿产资源量分级对比表

(参考件)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资源储量报告编制文件及规范解读

附录C

不同级别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允许误差

(参考件)

根据地下水资源的勘查研究程度,参照不同级别矿产资源量的允许误差,不同级别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允许误差,可以参考如下:

C1 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误差,其含义是:自然或预期状态下经过验证的实际允许开采量与提交批准的允许开采量之差与提交批准的允许开采量的比值。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资源储量报告编制文件及规范解读

C2 A级允许开采量的允许误差为±10%;

B级允许开采量的允许误差为±20%;

C级允许开采量的允许误差为±35%;

D级允许开采量的允许误差为±50%;

E级允许开采量的允许误差不作限定。

C3 计算水源地允许开采量误差时,只计算各含水层允许开采量总的误差,不分别计算各含水层允许开采量的误差;对各含水层水位降深的误差也不作限定。

C4 稳定程度不同的泉水,根据不同系列长度的流量与降水量观测数据,求出了不同保证程度的回归方程及其误差范围后,可参考C2规定的误差范围确定该泉水允许开采量的级别。

附录D

地下水资源勘查工作类别、阶段及报告名称

(参考件)

D1 地下水资源勘查工作可以分为3类:

1)区域水文地质勘查:以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和规律为主,以圈定水源地范围和确定允许开采量为辅,其成果具有多方面的用途。

2)水源地勘查:是地下水水源地供水水文地质勘查的简称,以查明水源地开采条件和确定允许开采量为主。

3)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以一个水文地质单元、自然单位或行政单元为单位,在充分搜集分析前人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开采量的调查和地下水动态观测数据的分析计算,提出这一地区不同类别和级别的地下水资源量和合理开采方案。

D2 区域水文地质勘查可分为3个阶段:

1)区域水文地质调查;

2)区域水文地质普查;

3)区域水文地质详查。

D3 水源地勘查可分为4个阶段:

1)水源地普查;

2)水源地详查;

3)水源地勘探;

4)水源地扩建勘探。

D4 地下水资源勘查工作一般应按阶段进行。根据实际情况,勘查阶段可以简化与合并,简化与合并后提出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应满足其中高阶段的精度要求。在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或普查研究程度不足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开展水源地调查工作。

D5 地下水资源勘查报告的名称:在地下水资源勘查类别和阶段前面增加位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水源地(以地名命名)或地区名称,后面增加“报告”2字。例如:河北省太行山北段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山西省太原市上兰村水源地勘探报告;北京市地下水资源评价报告。

附录E

本标准的有关名词术语

(参考件)

E1 地下水资源 groundwater resources

埋藏于地表以下各种形式的重力水,其埋藏、富水性、水质等可为当前或未来的技术经济条件开发利用,具有现实或潜在的经济意义。地下水资源具有流动和可恢复的特点,它是一种矿产资源,也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资源由补给资源和储存资源构成。

E2 水文地质单元 hydrogeological unit

具有统一边界和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地下水系统。

E3 地下水水源地 groundwater well field

简称水源地。对城镇或工农业供水具有价值的已集中开采和可能集中开采地下水资源的地段。

E4 宜井区 suitable field for construction water well

适于建井开采地下水资源的地区,所建井群或单井具有城镇或工农业供水的价值。水源地位于宜井区内,它的范围小于宜井区的范围。

E5 A级允许开采量 allowable withdrawal of grade A

即实际的(actual)允许开采量。

E6 B级允许开采量 allowable withdrawal of grade B

即确定的(measured)允许开采量。

E7 C级允许开采量 allowable withdrawal of grade C

即概略的(probable)允许开采量。

E8 D级允许开采量 allowable withdrawal of grade D

即可能的(possible)允许开采量。

E9 E级允许开采量 allowable withdrawal of grade E

即潜在的(latent)允许开采量。

E10 初步可行性研究 prefeasibility study

从技术经济方面初步论证工程可行性的研究报告,是工程项目建议书的主要附件。

E11 可行性研究 feasibility study

丛技术经济方面论证工程可行性的研究报告,是工程设计任务书的主要附件。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办公室归口。

本标准由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钱学溥、宾德智、韩再生、吴明。

据相关数据显示,地球上目前所有的液态淡水中,地下水的占比达到99%。而且就目前而言,地下水优质较为优良,无需经过复杂的过滤处理就可以安全使用,对于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来说,地下水源是既经济又干净的水源。那么作为如此宝贵的淡水资源,我们应该如何高效利用地下水资源呢?

第一,提高污水的重复利用率,避免存在有害物质的污水直接排放到地下。随着经济发展,工农业、养殖业也逐渐兴起,在带来人们收入增加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一些环境污染,其中污水直接排放入地下就是其中一种。因此为了高效利用好地下水源,企业单位要建设相应的污水处理系统,加大污水的循环利用,从而使最终排放的废水不影响环境。

第二,合理保护地下水,禁止过度开采地下水源,防止诱发地面沉降、塌陷等自然灾害。在某些地区,由于灌溉及工农业需求,会挖掘机井甚至修建选址不当的水库,过度的开采利用,导致地下水位急剧沉降,而且随意修建水库蓄水,也使得下游的地下水源失去补给,从而造成地下水缺乏、地面沉降、塌陷等自然环境问题。

第三,加强相应的环境监测及水质水位监测。在对于地址环境的保护中,相关部门应该特别关注水资源匹配及相关灾害的防控。如在南水北工程中,应该预留出足够的水源,优先用于回灌地下水源,保持地下水位平衡。并且应该加强地质环境的监督和监测,保证地下水源与生态环境的综合价值。

综上所述,地下水源是地球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元素,所以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清晰认识到这种隐藏水资源的重要性,科学合理的使用和利用好地下水资源。

一、地下水资源评价原则

(一)地下水天然资源评价的原则

柴达木盆地地下水资源评价是通过对前人资料的深入细致分析、研究和在本次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对柴达木盆地地下水资源按地下水系统进行划分。基于盆地地表水与地下水流域基本一致,具共同的排泄基准面。依据水文自然单元的特征,根据地下水资源评价需要,将盆地划分为15个二级地下水系统,83个三级地下水系统,346个四级地下水系统(表3-1)。

柴达木盆地地下水资源按地下水系统评价时,山区和平原区三级地下水系统分别评价。三级地下水系统界线是在二级地下水系统界线的基础上划分,山区以地表分水岭或盆地界线为界,山前以基岩与第四系地层界线为界;平原区三级地下水系统界线以两侧流域界线为界,向湖盆中心以TDS 5g/L等值线为界线。山前平原区按水质又划分地下水TDS小于1g/L的淡水、1~3g/L微咸水和3~5g/L的半咸水。盆地深层承压-自流水(淡)则单独进行评价。

柴达木盆地西部和中部地段,广泛分布古近-新近系地层,富含有丰富的油、气和高压自流水,主要是在地质历史时期积累、保存下来的深层含水体———油田水。具封闭性和独立的地下水补径排系统,地下水年龄久远,与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地下水系统有着质与量的区别,不能作为同一类型的地下水资源进行评价;盆地冲湖积平原及中心地带广泛分布着高TDS的咸卤水区(TDS大于5g/L),是目前盐湖化工开采的主要地区,地下水主要为晶间卤水和承压-自流水(TDS大于300g/L)。由于油田水和咸卤水分布区研究程度低,资料缺少,故此次不予评价。

地下水天然资源评价是以地下水系统为单元,对系统内各项天然补给量进行评价。为便于地方各部门使用,将所评价的地下水资源补给量、开采资源量、深层地下水资源量和地下水开采潜力,依据地下水系统所处的行政单元(市、县等)进行统计分配,主要为地方部门用水规划提供基础性资料。另外,此次地下水资源评价主要为2002~2004年实测资料。格尔木河冲洪积扇数学模型采用2000年资料,两者之间水文地质参数选取存在差异。

(二)潜水开采资源评价原则

地下水开采资源评价是在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地下水系统内根据以往工作基础,主要考虑区域水位下降、土壤盐渍化、水质恶化与地下水开采的相互制约关系;以地下水生态水位埋深为指标,作为潜水(或浅层地下水)开采的主要约束条件,即在保证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同时,又能使地下水资源得到永续开发利用;将各系统内地下水开采资源总量控制在天然补给资源量的40%以内,以保证盆地生态环境用水需求。同时根据不同水质,将盆地平原区地下水分别按地下淡水、微咸水和半咸水进行开采资源评价。

(三)深层承压水可采储量评价原则

柴达木盆地的深层承压水的勘探、研究资料较少,开发利用程度差异性较大。由于受资料限制,此次根据地下水系统划分原则,从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角度考虑,对淡水分布区的深层承压水进行评价。

(四)地下水潜力评价原则

从柴达木盆地地下水开采现状来看,地下水总体开发程度较低。虽然局部地区存在开发利用程度稍高,与当地的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相比较,仍存在很大的开采潜力。评价时根据当地国民经济规划和经济技术进步对地下水需求的变化考虑,地下水潜力评价从开采潜力和利用潜力两方面入手,着重考虑开采盈余量、微咸水的可扩大开采资源量和依靠环境容量可扩大开采资源量的评价。

二、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一)山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柴达木盆地周边山区于20世纪70、80年代和90年代均进行过不同比例尺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调查,计算采用的地下水径流模数均为实测资料,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实用性。此次山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是按山区三级地下水系统作为地下水资源计算区,将三级地下水系统内按各含水岩组确定的块段作为计算单元,所有分布在山区的各含水岩类中的地下水都参加计算,所用山区泉点资料均为前人实测资料。根据前述计算方法,山区地下水资源评价采用地下径流模数法进行计算。

公式:Q径=M·F·T·864

式中:Q径为地下水径流量,104 m3/a;M为地下水径流模数,L/(s·km2);F为含水岩组分布面积,km2;T为地下径流时间,d。

昆仑山北坡海拔4250m以下、祁连山南坡海拔3900m以下为非冻土区,地下水径流时间取365d;昆仑山北坡海拔4250m以上、祁连山南坡海拔3900m以上为多年冻土区,地下水径流时间取150d(5月10日至10月10日)。

地下水径流模数主要利用前人资料,由泉域法求得:

公式:M=q/f′

式中:M为地下水径流模数,L/(s·km2);f′为泉点集水面积,km2;q为泉流量,L/s。

(二)平原区地下淡水资源评价方法

平原区地下水(淡水)资源评价的方法较多,对于区域性地下水天然资源评价主要有水资源均衡法、断面径流量法、补给量总和法、数值法等多种方法。目前广泛采用的数值法和水均衡法评价地下水资源,对于水文地质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效果较好,评价精度较高。柴达木盆地各地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差异较大,受研究程度的制约,除格尔木地区可采用数值法和水资源均衡法计算地下水资源外,其他地区仅能采用补给量总和法进行评价,无法采用其他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公式:Q总=Q河+Q潜+Q渠+Q灌+Q库+Q侧+Q降

式中:Q总为各项地下水天然资源总补给量;Q河为河水入渗量;Q潜为出山口河谷潜流量;Q渠为渠道入渗量;Q灌为田间灌溉渗入量;Q侧为山前基岩裂隙水侧向补给量;Q降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Q库为水库渗漏补给量。

以上就是关于地下水资源的分类全部的内容,包括:地下水资源的分类、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建议、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1381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