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创新活动是想让学生们知道关于科学的奥秘和神奇 用英语怎么写

科学创新活动是想让学生们知道关于科学的奥秘和神奇 用英语怎么写,第1张

科学创新活动是想让学生们知道关于科学奥秘和神奇。

用英语书写:

The scientific innovation activity is to let students know the mystery and magic of science

科技馆里好玩又有趣的东西很多,希望会有更多的人亲自去参观体验,探索科学的奥秘。接下来是我为您整理的科技馆观后感3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科技馆观后感一

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地飞速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以“体验科学”为主题的中国流动科技馆来到我们家乡巡展,周一我们学校组织全校学生去群众文化艺术中心参观流动科技馆,给了我们近距离感受科技无穷魅力的机会。

当我们怀着了解科学知识的兴趣,带着探寻科学奥秘的渴望走进展厅时,展厅里的情景让人置身于一个神奇的科技世界。整个展厅划分为“声光体验”、“电磁探秘”、“运动旋律”、“生命奥秘”、“数学魅力”等五个主题展区,40多件展品涉及物理学、电学、磁学、光学、力学、天文、地理、生命探秘、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各具特色,还没着带队老师下令,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四下散开,径直向自己感兴趣的展品走去。

先来到“声光体验”展区,一架激光竖琴吸引了我的注意。这是一架没有琴弦的竖琴,取而代之的是明亮的光束,使用者只需拨动光束,便如同拨动了琴弦,就可以演奏出优美的旋律。看过了原理介绍,知道了它是利用激光当做虚拟琴弦,手拨到琴弦时会发出相应的音调,从而达到模仿竖琴演奏乐曲的目的。我也忍不住凑上前去弹奏了一曲,过了一把当乐器演奏家的瘾。

继续前行,“电磁探秘”展区内美丽的辉光球便夺走我的目光。

它奇妙而有趣,用手轻触球的表面,球内的辉光会被手吸引过来,像是在球上按了一个手印,并且还会随着手的移动而移动。如果用手指尖轻点球的表面,指尖和球之间还会产生非常微小的放电火花。这件展品通过辉光球展示了辉光放电现象及其基本原理。

我最感兴趣的当属“数学魅力”展区,其中的“双曲线槽”、“滚出直线”、“椭圆焦点”“勾股定理”“益智游戏”等展品,虽然原理以我现在所掌握的知识还不能充分理解,但通过操作和体验,使我在趣味盎然的心情中接触数学知识,让我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神奇魅力。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但提高了自己逻辑思维和能力,而且激发了我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的“雄心壮志”。

时间过得好快,虽然我没来得及把全部展品看完,但这次参观活动,使我开拓了科技视野,了解了很多科技奥秘,同学们,让我们在今后学习的道路上,以“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求知精神,在体验中产生兴趣。在探索中提出疑问,在发现中了解原理,在思考中启迪智慧,在奋斗中播种未来!

科技馆观后感二

寒假的第一天下午,妈妈带我去科技馆观看了里面的科技展品,这些科技展品主要体现了科技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以及参与性,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了一个时尚、现代的“科学乐园”。

里面的科技展品让我目不暇接,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哈哈镜,只要一站在哈哈镜前面,人的形象马上就变了,头变得又大又长,而身体却变得又短又胖。你知道哈哈镜为什么能把人照成那副模样吗?原来哈哈镜就是凹面镜和凸面镜的组合,凹面镜会把镜缘缩小,凸面镜会把镜缘放大,从而达到失真的`效果。并且,哈哈镜的成像特点是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成的是虚像,球内集焦,能让人变短或者变胖,球外扩散,能使人变长、变大。

最让我想不通的是无弦琴,没有琴弦却能弹奏出美妙动听的乐曲。它是用手操作的,只要用手遮住——光敏传感器,展品就会发出声音,连续动作就像拨动琴弦一样,能演奏出不同的音阶和乐曲。原来有些电阻很大的材料,经过光照,电阻就会变得很小,从而增加了导电性,这种现象叫做光电效应。用这种材料可以制成光敏元件,对电路进行光控。

通过这次对展品的参观了解和实践操作,使我亲身体会到了“科技的神奇”。

科技馆观后感三

刚刚进入了科技馆,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巨大的球体,这是四维影院。整个影院是钢结构的,四周都是玻璃,让人感到它很有气派。我和我的爸爸妈妈乘着电梯来到二楼,刚一进门就像走进了机器人的世界。

平时只能在杂志、电视里看到的机器人,现在终于目睹了它们的风采。在我眼前的是修理机器人,它们都是单臂组成,手里分别拿着螺丝刀、钻子和扳手。它们的前方有一台电脑,这台电脑是用于控制机器人的。而且还是触摸屏,只要用手指轻轻点击,它们就会做出各种的动作,比如让它们跳舞或工作都可以。

让我感觉正在修理东西或在找生活上的乐趣。真有趣啊!随后,我们来到机器人表演馆,这里还有很多修理机器人,它们有得手里哪着绣花伞;有的手里拿着一支玫瑰;还有的手里拿着铃铛。随时准备为人们表演精彩的节目。它们的表演栩栩如生,真令人难以忘怀。还有,有一个机器人还在和游览的人走棋呢。

我们随着人流又来到宇航天地。展厅中间竖立着一艘又高又大的火箭,外表呈银白色,顶端有一面五星红旗。火箭的右侧有一个模拟失重的空间,人们坐在里面,可以浮在球里,不着地,犹如身临其境。我还看到了真正的宇航服:他亦是银白色的,由许多气管组成。宇航服很厚实,宇航员穿上他,在太空中风无阻。我还目睹了宇航员的食品,都是些罐头。从而想象到宇航员生活的艰苦。

当我们走出科技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为祖国的迅猛发展而骄傲,作为一名小学生,我更应努力了。

围绕“世界有什么”“世界是如何变成这样的”这两个问题,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维尔切克在《万物原理》中,揭示了十项洞见,告诉人们可以从物理世界的研究中学到哪些最基本的原理——了解“发现它们”的思维方式,得到生活上的启示。

维尔切克鼓励人们以“重生婴儿”的姿态重新认识物质世界。他先从空间、时间、物质的构成、万物运动的规律、材料和能源、宇宙的演化、复杂性的出现、感知能力的扩展八个方面介绍了人类已经取得的科学成就,对人工智能、神经生物学等多个领域的发展给出了自己的预测。

与此同时,维尔切克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建议人们以互补性的思维方式来看待身处的现实世界——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个事物的时候,似乎会发现它同时具有不同的性质,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性质。维尔切克表示:“这种态度让我大开眼界、受益良多。它真的改变了我的思考方式,并且让我变得更加强大:想象力更加开放,也更加兼收并蓄。”

以下内容经出版方授权节选自《万物原理》一书,内容有删减,标题为摘编者所起。

原文作者丨[美]弗兰克·维尔切克

摘编丨何也

《万物原理》,[美]弗兰克·维尔切克 著,柏江竹、高苹 译,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1月。

宇宙是一个奇怪的地方。

对新生婴儿来说,世界呈现出一堆杂乱而令人困惑的印象。在整理这些印象的过程中,一个婴儿很快学会了区分来自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信息。内部世界既包括诸如饥饿、痛苦、幸福和困倦的感受,也包括梦中的阴曹地府。这其中也有来自内心的想法,这些想法引导着她凝视、抓取东西和随后学会说话。

外部世界是通过智力精心构造而成的。婴儿要花大量时间来完成这一建构。她学会通过自己的感知识别出稳定的模式,这些模式不像她自己的身体那样可以对自己的想法做出可靠的反应。她把这些模式整合到物体中,并了解到这些物体的行为有某种可预测性。

最终,婴儿长成小孩,开始意识到一些物体是和她自己相似的生物,而且她还可以与之交流。在和这些生物交换信息之后,她确信他们也体验到了内部和外部世界,而且重要的是她和其他生物认识到的许多物体都是相同的,这些物体都遵循相同的规律。

理解如何控制共同的外部世界,即物理世界,在许多方面当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实践问题。例如,为了在狩猎采集的 社会 里茁壮成长,小孩必须学会在何处找水,了解哪种植物和动物可以吃,以及如何寻找、养殖或捕猎它们,知道如何准备和烹饪食物,以及许多其他事实和技能。

在更复杂的 社会 里,还会出现别的挑战,例如如何制作专门的工具、如何修建耐用的结构,以及如何记录时间。对于物理世界提出的问题,一代又一代的人发现了成功的解决方案,这些知识被不断分享和积累,成为每个 社会 中的“技术”。

非科学的 社会 常常发展出丰富而复杂的技术。一些技术令人们得以在像北极或卡拉哈里沙漠那样的艰苦环境中繁衍发展,而且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还有一些技术帮助人们建造了巨大的城市和引人注目的纪念碑,例如埃及和中美洲的金字塔。

但是,在科学方法出现之前的绝大部分人类 历史 中,技术的发展是没有计划的。成功技术的出现,多多少少都是出于偶然。一旦被偶然发现,它们就以非常具体的程序、仪式和传统的形式被人们所传承。它们并没有形成逻辑体系,人们也没有通过系统的工作来改进它们。

基于经验法则的技术使得人们可以生存、繁衍并时常享受闲暇,过着令人满意的生活。在大多数文化和 历史 中,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就足够了。人们无法知道他们错过了什么,也不会知道他们错过的东西可能对他们很重要。

理解世界的现代方法出现在17世纪的欧洲

但是我们现在知道,他们错过了很多。

理解世界的现代方法出现在17世纪的欧洲。早前,在其他地方也出现过科学诞生的先兆,但直到17世纪的欧洲,被称作“科学革命”的一系列鼓舞人心的突破才真正说明了人类心灵创造性地参与到物理世界中能实现什么,而且产生这些突破的方法和态度也为人类未来的 探索 提供了清晰的模型。有了这种推动力,我们所知的科学才真正开始。它再也没有回头。

17世纪,人们在多个前沿学科的理论上和技术上取得了令人激动的进步,包括机械设备和轮船、光学仪器(包括意义重大的显微镜和望远镜)、钟表和历法等。一个直接的结果是,人们可以驾驭更大的力量,看见更多的东西,更可靠地规划事情。但造就了所谓“科学革命”的独特性,并使其名副其实的本质原因,却不那么直接可感。它是一种观念上的改变:一颗新的雄心和一种新的自信。

**《爱因斯坦与爱丁顿》(2008)剧照。

开普勒、伽利略和牛顿发展的科学方法既保有了尊重事实和向大自然学习的谦逊准则,但这种方法又提倡人们大胆地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任何地方,甚至超出了原始证据所在范围。如果它有效,你就发现了有用的东西;如果它无效,你也学到了重要的东西。我将这种态度称作“激进的保守主义”。对我来说,它是“科学革命”的本质创新。

激进的保守主义是保守的,因为它让我们向大自然学习并尊重事实,这是科学方法的关键特征。但它也是激进的,因为它让你拼命把所学到的一切知识外推到别的情况下。这正是科学实际运作的本质,它为科学提供了前沿。

这种新的观念的灵感主要来自一个学科,这个学科甚至在17 世纪就已经有了深厚的传统和良好的发展:天体力学,即描述天空中的物体如何运动的学科。

远在有 历史 记载之前,人们就已经意识到诸如日夜交替、四季循环、月相盈亏和星辰排列的规律。随着农业的兴起,为了在最恰当的时间种植和丰收,记录季节变得非常关键。精确观测天体位置的另一个强大(但误入歧途)的动机——占星学——来自人类生命与宇宙的节奏直接相连的信念。无论如何,出于各种原因(也包括单纯的好奇),人们仔细地研究了天空。

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星星都以一种合理简单、可预测的方式运动。今天,我们将星星在我们眼中的运动解释为地球绕自己的轴旋转的结果。恒星距离我们太过遥远,所以它们在距离上相对微小的改变对裸眼都不可见,无论改变来自它们自身的运动还是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然而一些例外的天体并不遵循这个模式,它们是太阳、月亮和一些“漫游者”,包括裸眼可见的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

怎样解决世界如何运行的宏大问题?

古代天文学家经过数代人的努力,记录了这些特殊天体的位置,最终学会了如何比较精确地预测它们的变化。这项任务需要进行几何学和三角学计算,遵循复杂但完全确定的方法。托勒密(约100—约170)把这些材料总结到一本叫作《至大论》(Almagest,又译《天文学大成》)的数学著作中——Magest在希腊语中是最高级,意思“最伟大的”。它和英语中的majestic(意为“宏伟的”)有相同的词根,Al只是阿拉伯语中的定冠词,类似于英语中的the。

托勒密的综合论述是一个杰出的成就,但它有两个缺点。一是它非常复杂,因而看上去十分丑陋。特别是,用来计算行星运动的方法引入了许多纯粹由拟合计算和观测得到的数字,却没有更深刻的指导性原则将它们联系起来。哥白尼(1473—1543)注意到其中某些数字的值可以通过惊人的简单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这些神秘的“巧合的”关系可以用几何来解释,前提是我们假设地球、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都以太阳为中心旋转(月球进一步围绕地球旋转)。

托勒密的综合论述的第二个缺点更加直接:它就是不精确。第谷·布拉赫(1546—1601)做了类似于今天的“大科学”的工作,设计了精密的仪器,花大量的钱修建了一座天文台,大大提高了对行星位置的观测结果的精确度。新的观测结果与托勒密的预言存在无可置疑的偏差。

约翰内斯·开普勒(1571—1630)想创造一个既简单又精确的行星运动几何模型。他吸收了哥白尼的想法,并对托勒密的模型做出了其他重要技术变革。尤其是,他允许围绕太阳的行星轨道偏离简单的圆形,代之以椭圆形,以太阳为一个焦点。他也允许行星围绕太阳运转的速率随它们与太阳的距离而变化,变化规律是它们在相同时间内扫过相同的面积。经过这些改革之后,这个系统简单多了,也更准确了。

解释所有的自然规律是一个过于艰难的任务

艾萨克·牛顿(1643—1727)将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几何学与伽利略对地球上运动的动力学描述结合在了一起。他证明开普勒的行星运动理论和伽利略的特殊运动理论都可以被理解为某种一般定律的特殊情况,这些一般定律适用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所有物体。这些一般定律现在被我们称为经典力学的牛顿理论,它不断取得成功,如解释了地球潮汐、预测了彗星轨迹,以及创造了新的工程奇迹。

牛顿的工作令人信服地表明,我们可以通过详细研究简单情形来解决宏大问题。牛顿将这个方法称为分析和综合。它是科学的激进的保守主义的原型。

这是牛顿自己对这个方法的看法:

在我们介绍完牛顿之前,似乎适合再加上另一段引文,这段引文反映了牛顿与他的前辈伽利略和开普勒,以及与所有我们这些追随他们脚步的人之间的亲缘关系:

**《万物理论》(2014)剧照。

现代信息科学的先锋之一约翰·R皮尔斯(John R Pierce)有一段时间上更为新近的引文,漂亮地抓住了现代科学对世界的理解方式与所有其他方法之间的明显差异:

皮尔斯深刻地意识到,提高这方面的标准要付出痛苦的代价。它意味着我们丧失了天真。“我们永远无法像希腊哲学家那样理解自然了……我们知道得太多了。”我认为,这个代价也不算太高。无论如何,开弓没有回头箭。

科学所揭示的物理世界的范围,需要“重生”才能发现

不管是可见的宇宙还是人类的大脑,当我们说某种东西很大的时候,我们得问问:相较于何物?最自然的参照便是人类日常生活的范围,这是我们自孩提时便建立的第一个世界模型的背景。而由科学所揭示的物理世界的范围,则需要我们“重生”才能发现。

**《爱因斯坦与爱丁顿》(2008)剧照。

按照日常生活的标准,外在的世界浩瀚无垠。如果我们在晴朗的晚上仰望繁星点点的夜空,便能直觉到这种外在的丰富。我们无须做任何细致的分析,便能感到宇宙之大远远超越了我们人类的身体以及可能旅行的距离。科学的理解不仅支持这种旷巨之感,而且进一步扩展了它。

世界的这个尺度会让人感到不知所措。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宗教哲学家布莱兹·帕斯卡(1623—1662)便心怀此念并深受折磨。他写道:“宇宙通过空间囊括了我,吞没了我,使我犹如一个原子。”

这种类似于“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哀思是文学、哲学和神学中普遍的主题,它们出现在许多祷词和圣歌中。当我们用尺寸来衡量的时候,这种哀思是人类对自身之于宇宙微不足道的自然反应。

然而尺寸并非全部。我们内在的丰富虽然不那么显而易见,但其深邃渊博较之于外在丝毫不逊。我们从另一个极端自下而上地思考事物,便会发现这一点。微观世界有无垠的空间。在所有事关紧要之处,我们非常之大。

我们小学就学过,物质的基本结构单元是原子和分子。从这些单元来看,一个人的身体是巨大的。一个人的身体里包含的原子数量大概是1028个——1后面跟了28 个0:1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我们可以设想的范围。我们可以将其命名为“穰”,然后经过一些教学和练习,我们可以学会用它来计算。不过,由于我们绝无可能数到这么大的数,它便压倒了我们基于日常经验的直觉。设想如此多个点远远超出了我们大脑的承载能力。

在明朗无月的夜晚,我们裸眼可见的恒星数量最多也就几千颗。而另一方面,我们体内的原子总数有“一穰”,大概是整个可见宇宙中恒星数量的一百万倍。在这个非常具体的意义上, 可以说有一个宇宙栖居于我们内部。

伟大的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1819—1892)本能地觉察到了我们内在之大。在他的《自我之歌》中,他写道:“我心胸宽广,包罗万象。”惠特曼对内在之丰富的欢乐赞颂与帕斯卡对宇宙的羡慕一样,都基于客观事实,但前者与我们的实际体验更息息相关。

世界很大,但我们并不小。更准确地说,无论尺度放大还是缩小,都存在丰富的空间。我们不应该仅仅因为宇宙之大就羡慕它。我们亦很大。确切来说,我们大到足以将整个外在宇宙置于思维之中。帕斯卡也从这种洞见中获得了宽慰。在他发出“宇宙通过空间囊括了我,吞没了我,使我犹如一个原子”的哀叹之后,他自我安慰地写道:“通过思想,我囊括了整个宇宙。”

原文作者丨[美]弗兰克·维尔切克

摘编丨何也

编辑丨刘亚光、罗东

导语部分校对丨赵琳

青蛙与电子蛙眼

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樟木头吃饭的路上我看到了一个电子摄像头,我疑惑不解的问爸爸:“爸爸那个是什么东西?”爸爸说:“这是电子摄像头,是专门用来拍汽车超速和违反交通规则的汽车。”我又担心的问爸爸:“我们会被拍到吗?”爸爸回答道:“没有超速的车就算被拍到了也没关系的。”

汽车开的这么快,电子摄像头怎么能拍的到汽车超速了呢?原来科学家们从青蛙的身上得到了启示。

人们发现了青蛙是靠吃苍蝇、蚊子、飞蛾……等飞行昆虫为生的,即使是一只非常灵活的蚊子,只要在青蛙的视野里,青蛙不用十秒钟就能立刻就捕捉到这只非常灵活的蚊子。难道青蛙的眼睛非常敏锐,不管怎样都能捕捉到这些飞行昆虫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在以前,仿生学家们经过多次的试验,反复研究,后来终于发现了青蛙眼睛的奥秘。原来,蛙眼视网膜的神经细胞有五大类,一类只对颜色起反应,另外四类是对运动目标的特征起反应,并能把分解出的特征信号输送到大脑视觉中枢——视顶盖。青蛙的视顶盖上有四个神经细胞,第一对运动目标的反差起反应;第二能把目标的凸边抽取出来;第三只看见目标的四周边缘;第四则只管目标暗前缘的明暗变化。这四层特征就好像在四张透明纸上的画图,叠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图像。所以,青蛙对活动的物体能看得清清楚楚,但对静的物体看的却视而不见。

科学家们根据青蛙眼睛的原理,制作出了电子蛙眼,给电子监控摄像头装上电子蛙眼,这样就能更好的拍摄到违反交通规律的汽车。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电子蛙眼如:飞机降落时,给飞机的驾驶员戴上,这样就会更好的让飞机降落了,还有工厂大门边的电子狗,它可以看到有没有小偷……

大自然就是一本无字字典,需要我们去探索这里面的奥秘,青蛙只是仅仅这本字典中的其中一页。让我们一起去探索这个大自然的奥秘吧!

以上就是关于科学创新活动是想让学生们知道关于科学的奥秘和神奇 用英语怎么写全部的内容,包括:科学创新活动是想让学生们知道关于科学的奥秘和神奇 用英语怎么写、科技馆观后感、迄今为止,科学家已经揭示了多少物质世界的奥秘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1368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 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