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尽头在什么地方的哪个海

长城尽头在什么地方的哪个海,第1张

长城尽头在甘肃省嘉峪关市的嘉峪关,是渤海。事实上,长城的尽头一直有这样一种介绍长城的方式,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意为从山海关直下,嘉峪关即是长城的终点,嘉峪关位于嘉峪山上,地处河北省的秦皇岛,与沙漠中的戈壁相隔,地势险要,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简介

长城(The 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度

2012年6月5日,文物局在北京居庸关长城宣布,历经近5年的调查认定,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43721处。这是中国首次科学、系统地测量历代长城的总长度。此次长城的调查和认定,不仅认定了2009年测定的明长城长度,还开展了秦汉及其他时代长城的资源调查。

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达嘉峪关,横贯今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占、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9省、市、自治区,全长6300多公里,俗称“万里长城”。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的军事性工程。长城始建于周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是最早的关于长城的典故。国家文物局2012年宣布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等15个省区,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43721处。此前,国家文物局曾于2009年首次公布明长城调查数据,中国明朝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是世界十大奇迹之一。

据2009年4月18日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的联合公布,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

现在保存比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长城。长城其实包括3段,东段起于现在内蒙古化德县内,向东基本上是沿着今内蒙古和河北交界处蜿蜒东行的。进入辽宁以后,折向东南,一直延伸到朝鲜境内的平壤大同江北岸,其终点即“辽东”。

明长城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域,总长度为88518千米。经过壕堑3597千米,自然天险22325千米。

同时在2012年6月5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居庸关长城宣布,历经近5年的调查认定,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43721处。这是中国首次科学、系统地测量历代长城的总长度。

扩展资料:

长城两端以及其代表隘口:

1、山海关:山海关被称为“天下第一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是万里长城的入海处。全长26千米。

2、镇北台:镇北台位于陕西省榆林市,距城区约3千米,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是万里长城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据险临下,呈方形,共4层,高30余米,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

3、嘉峪关长城:嘉峪关长城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南隅,因建于嘉峪山麓而得名,是明长城西端起点,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是明长城沿线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关,河西第一隘口,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关城平面呈梯形,面积335万余平方米,城墙总长733米,高117米。

4、金山岭长城:金山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密云区与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交界的燕山山脉中。西起龙峪口,东止望京楼,全线105千米。

5、八达岭长城: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区,是明长城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居庸关的前哨,海拔高度1015米,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北京的重要屏障。

6、黄崖关长城:黄崖关长城地处天津市蓟州区北30千米的崇山峻岭之中,始建于北齐天保七年(556年)。

7、大境门长城:大境门长城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是唯一一座以门命名的长城关口,长城四大关口之一,修筑于明成化年间,坐落在东、西太平山间,据长城之要隘,扼边关之锁钥。

8、大同长城:大同长城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建于嘉靖年间,由宣大总督翁万达创修。大同为明代九边重镇之一,战略地位重要。

9、居庸关:居庸关位于北京西北48千米处的关沟峡谷之中,是万里长城上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关隘之一。关城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以险著称。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赞咏的诗篇,乾隆也在此御笔亲提“居庸叠翠”四字,成为著名的“燕山八景”之首。

10、雁门关:雁门关又名西陉关,以“险”著称,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以北约20千米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2009年4月18日联合公布,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域,总长度为88518千米。经过壕堑3597千米,自然天险22325千米。

2012年6月5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居庸关长城宣布,历经近5年的调查认定,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43721处。这是中国首次科学、系统地测量历代长城的总长度。

扩展资料:

古长城沿线大体上与农牧区自然分界线相吻合。北方广阔草原适宜大规模游牧,农牧区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这种地理环境既利于不同民族之间互补交往,也容易产生对峙摩擦。

自从因发明辔具而有可能组建富于高度机动性的骑兵队伍之后,游牧民族便如虎添翼,在相当长的历史年代对农耕民族保持巨大军事压力。以农立国的古代中原王朝无力耗费巨大国力去控制北部辽阔的荒漠与草原,而又不得不随时提防游牧部落南下劫掠。

广筑边墙在中国古代大多数历史时期便不失为一种实际有效的对策,有其不得已而为之的历史依据。

长城在攻防战役上发挥的军事效应显而易见。游牧民族马上作战聚散自如,尤其在开阔地带纵横驰骋,犹如草原旋风,其势难挡,但攻坚步战则非所长。横亘在骑兵面前突兀而起的城墙迫使其弃长就短,优势荡然无存。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长城

人民网-曹大为:长城的历史定位与文化意义

万里长城,世界八大建筑奇迹之一,是中国古人用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的战略屏障。长城延绵万里,但终有尽头,万里长城的尽头在哪里呢?古代游牧民族为什么不从两端绕过长城进攻中原呢?这样长城不就失去作用了吗?

长城延绵万里,关于他的起点和尽头,我们小学课本上讲过,每个人小时候也都背过“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长城像一条龙,盘踞在崇山峻岭。

古代中原人长期受游牧民族袭扰,不得安宁,总结战争经验教训,于是便在地势险要的崇山峻岭上修建了万里长城,用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它是古人建筑智慧的结晶。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筑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古代军事防御系统,从东边的山海关,到西边的嘉峪关,长城延续不断修筑两千多年,绵延长度六千七百多公里,由结构复杂的堡垒和墙体构成,平均高度六七米,跨越十五个省市自治区,主要修筑于险峻的山体于沟壑之间,翻山越岭,蜿蜒曲折,蔚为壮观。

长城所建造之处,地势非常险要,观看之人,无不肃然起敬,佩服古人伟大的创举。

长城在战术上可以直接抵御草原游牧民族骑兵的正面冲锋,战略上长城各处关卡可以驻扎军民,利用烽火台传递信息,有效连接沿线军民,形成中原王朝一道抵御外患,坚实的屏障,有效阻击了草原游牧部落对中原大地的袭扰。

既然有长城这道强大的军事屏障阻碍游牧民族南下作战,那为什么游牧部落不绕过长城两端去进攻中原呢?

其实答案就是“绕过长城难度太大,军事上无法实现”。草原游牧部落通往中原比较好走的道路都被长城阻断,而东边的山海关,依山临海,地势险要,城墙坚固,驻扎大量官兵,易守难攻。

山海关直接与大海相连,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是马背上的民族,擅长骑在马背上冲锋陷阵,杀伐征战,不善水战,茫茫大海无疑让游牧民族的骑兵们头疼不已,他们根本没有能力渡过大海进攻中原,所以绕过长城东端的大海,绝无可能。

长城东端绕不过,长城的西端没有大海,陆战是游牧民族习惯的环境,他们怎么不绕过西边的嘉峪关呢?西边的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绝非浪得虚名。嘉峪关修筑在陡峭的山间隘口,规模宏大,险峻天成。

由内城,外城,壕沟组成的三层防御体系,构筑了壁垒森严的城防系统,牢不可破,两边的城墙直接延伸到戈壁大漠。

游牧民族习惯逐水草而居,打仗也是,他们从来没有携带粮草出征的习惯,都是靠着骑兵的机动性采取速战速决,用获胜的物品实现军队的后勤补给。

而西边嘉峪关外是千里茫茫戈壁滩,大沙漠严酷的自然气候,不利于游牧民族的骑兵行军,而且重要的是没后勤补给,即使游牧部落的军队绕过大漠,也会损失惨重,成为强弩之末,毫无战斗力,所以游牧民族的骑兵历来不会选择绕道嘉峪关去进攻中原,选择绕道长城西端,只有死路一条。

从东边的山海关,到西边的嘉峪关,纵观整条万里长城,由衷的感叹古人的智慧,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构筑,令人敬佩的五体投地。

东西两处关隘的选择,利用最佳的地理位置,险峻的山体形成天然屏障,关隘周围的自然环境又极其恶劣,这些因素都导致游牧民族的军队无法绕过长城两端,最大限度发挥了长城的作用,让中原大地能够少受游牧民族的袭扰。犹如一条巨龙盘踞在北方大地上的长城,历经几千年岁月风霜,向我们无声地诉说着古人的智慧。

以上就是关于长城尽头在什么地方的哪个海全部的内容,包括:长城尽头在什么地方的哪个海、长城源头和尽头在哪里、万里长城的两端尽头是什么地方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1317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 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