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思维的墙里——思维固化的人

活在思维的墙里——思维固化的人,第1张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通过经验和知识垒砌的墙,很多人把自己禁锢在自己建造的密不透风的小屋里,用这幢高高的墙把自己圈进舒适区。他们不愿接受新事物,不愿听别人劝说,他们活在自己思维的墙里,虽不甚如意,但好歹不用风吹日晒。

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我身边有太多这样的人,他们对现状不满,他们渴望更好的工作更高的工资更赏识自己的领导。然而,当你给他们抛去可能改变自己的橄榄枝,他们或者毫不犹豫,或者稍作怀疑,还是回到自己的墙里,安然舒适——就这样吧,我这辈子就这样了。

他们叹气,他们伤感,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认为成功的人都运气有背景。这样的安于现状,又不满现状,这样的自我矛盾,又自我麻痹,何苦来哉?

通过对身边人的观察,我发现躲在墙里的人有两种,一种是由于生活或工作环境封闭而无法跳出高墙。一种完全是自作(zuō)自受。

第一种人,比如我的同学,供职于一家国有企业,成日里只跟机器打交道,单位里全是工科男,由于工作繁忙劳累,基本和外界不通。天长日久,认识的人都和自己一样,无趣,直男,业余生活匮乏。久而久之,思维僵化,做什么事情都是一个套路。连他自己都觉得与世隔绝,赶不上社会潮流。可是小伙子们都只是三八年华啊。

而身边三十加的同事们也很奇怪,每天谈论的都是谁考上了公务员上班多悠闲,喝个饮料刷个淘宝,出去溜达溜达就下班了。难道三十出头就向往的是这种生活?难道在小城市的男男女女眼中,成天上班睡觉打麻将喝大茶就算好工作好生活?难道不应该是有目标去奋斗,实现自我价值充实每一天才是精彩的人生吗?在小城市中的很多人,深深地受到父辈影响,思维固化到去艳羡别人的百无聊赖,既做不好本职工作,又达不到别人的境界。关键是,很多人居然不约而同的都持有这类想法。

之前读过一篇文章,讲到谷歌培训员工的例子,发现中国的工程师们都很勤奋但是不出成绩,而在美国谷歌公司的工程师们却效率极高。这就奇怪了,一做对比研究发现,中国小伙们做事方式很单一,看起来很勤奋很辛苦却毫无成效;而在美国公司,大家一起思维碰撞,总能迸发出闪亮的火花。因此文章告诫我们,和谁在一起工作,在什么样的环境内工作真的很重要。在一个体制僵化的工作环境内呆的久了,思维也容易僵化。

第二种人,他们时时刻刻都想要逃离现有环境,却不愿付出哪怕只是迈出一小步。他们一次又一次用自己的固有思维麻痹自己:“我没有别人的资源,我改变不了自己”“你看别人都这样,也挺好的吧”“别的地方说不定还不如这里呢”他们总是给前方设定一万种障碍,告诉自己不要多想了。

在他们的思维里,改变意味着痛苦,跳出这个墙,就没有遮风避雨的屋檐了。我不知道该怎么描述这样的心理,是畏惧?是懒?

为什么不转换一下思维方式呢?跳出去,会有更广阔更多彩的天地啊!为什么一定要把关注点集中在种种不确定的问题上?既然有不确定的困难,当然也会有无法估量的机会和资源啊!任何事物都是两面的,任何行为都有或好或坏的结果,转变角度,从另一个方向去思考,并不会走进死胡同。

那么,为什么他们不呢?因为更新认知太痛苦,用已有的思维模式去思考很省事。畏惧前进的根本原因就是懒。

当然,懒是可以治愈的,疼痛业有药物去舒缓的。当下,更新认知,迭代思维是改变现状,抓住机会的唯一方案。

只有跳出思维的墙,才能走向未来的康庄。

树立问题意识。思维僵化的人对任何问题,任何事物都视而不见,熟视无睹。人的思维结构柱有追求稳定的特性。如果对待事物不能问几个为什么的话,渐渐的就会使思维僵化。

2、注意思考的省略倾向,就是遇到事情不愿思考,有时候思考多了,在现实社会中也没有什么用处,没有激励思考的环境和自觉,这样就会变的唯命是从,麻木不仁,最终造成思维的僵化。

3、克服形而上学的思维意识。总是片面的,孤立的看待问题和事物,思想很单一,眼界不开阔,脑子里没有新的东西,所以必须多学习思考。

4、克服习惯性的思维。就是叫教条注意的思维,总是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按图索骥,唯书,唯上,不愿打破框框,一切照抄照搬。放下包袱,开动脑筋是唯一办法。

5、解决单一的思维模式。比如,看见个典型,就完全按典型的事例去处理,不考虑自己的实际,这样就会产生思维的惰性,慢慢的就失去了创新的精神。要实事求是才能化解这一思维模式。

我们把它拆分为,固化和思维模式。人的思维模式大多来源于原生家庭所用的思维脑路,也就是说你的父母亲是怎样思考问题的,自己会潜移默化是这样思考的,特别是当你成年,或中老年的时候,更原生家庭更长,或是一样。

而人之所以能在原生的教育思维基础上,有所突破,是因为通过教育、通过训练以及实战而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模式。如果你发现你身边的亲人或同事很固化自己落后的思维模式,主要原因如下:

(一)原生思维模式持续影响中,当下也是。当事人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种情景非常难改变。这个维度里面会有一些地域性的文化习俗或信仰所影响的。

(二)周边环境。周边(指的是公司或团队)的文化环境本身也在这一水平里面,比如说,你每天接解的人员有20人左右,思维模式都是同一固化的模式,也难去改变。在这个维度里面的难点是因为受环境的文化与舆论影响。换句话来讲,如果你周边的文化环境比较高一水平,你也会在时间的积累中成长,慢慢地与他人对齐,但这个过程里面有目标的去学习。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盲区,加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三)改变的心智。意识到自己有盲区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还是下定决定去改变,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当对方有意愿去改变的时候,一定要引导对方做好改善计划,每天改变一点,每天认知一点,积少成多!

(四)改变需要的资源。我们经常都说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难道是真的吗?确实,我可以非常坦诚地与你去分享,当你已经拥有一定的基础时,你想要更大的进步,你是需要花成本去学习的。免费的资源只是一种公共的公识而已。

(五)学历教育背景。为什么我会放在最后来讲呢?这一点无疑是最重要的。但我认为不能一棒打死所有。学历学位一定是一项非常影响的维度,但我们可以通过后续的学习与补修把它追上来。

以上分享的5点是影响一个人的固化思维。而最重要的可能大家也想知道怎样去改变,怎样拥有良好的思维模式。我想告诉各位,拥有良好的思维模式一定是有套路的,可复制,可习得的!我在这里会推荐大家去学习几个重要的思维系统或工具:

《管理的底层逻辑GPS-IE》

德鲁克相关的管理书籍,非常有益

更多书籍后续推荐。

以上内容真心分享给你,如对你有所帮助,请赞一波哦,请感谢哦!谢谢!

最近人民的名义热播,大家又有了一个话题,阶级的固化。

其实,思维的固化,比阶级的固化更加可怕,我们的问题,不是阶级的固化,都是思维的固化导致的问题,但是都意识不到。

一个科室,主任是一个自私狭隘的人,带着一个科室5年,整个科室都变成了这样的氛围,人与人之间都是猜忌,吹捧,没有信任。整个科室都是如此的氛围,每个人都有了奴性的性格,因为如果不是这样,就会被打击。

然后,主任退休了,退休后立刻就把整个科室给告了,这些人才意识到,原来,他是如此的人,当年,没有打击他们的时候,他们只是看着,也可以说是他们成就了一个自私自利的人,给了他一个成长的空间,因为都害怕伤害自己的利益。

而这次,退休的人把全科室的人都告了,才发现原来是这样的人,用了5年的时间才认清一个人。

这就是 思维的固化,认为自己不能去做什么事情,认为州官可以防火,百姓不能点灯,其实所谓的阶级固化,说到根本就是思维的固化,从内心深处不想改变而已。因为改变,总是会伤害一些人的利益。

要想改变阶级,必须从意识的深处改变,就如同祁同伟,他和陈阳直接虽然被分开,他完全可以转变思维,放弃走仕途,可以下海啊,以他的吃苦精神和能力,是可以创出一片天的。但是他没有,因为在他的思维里面,没有意识到,这也是一条路。

一切皆有可能,只要突破思维的框架。

不创新,不变化,跟不上形势,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思想(想法)固定(束缚)在一个点上,听不得别的意见。时代在变,思想也要随之改变,老思想不适合新时代。

思想,一般也称“观念”,其活动的结果,属于认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它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是错误的思想,它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思想也是关系着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情感方法的重要体现。

固化思维对人的影响很大,一般来说,思维固化以后会形成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对所有看的事物都是这种思维模式去分析,人会逐渐变得死板,也会影响与人交流办事处事的能力,所以说这个影响是比较大的。

固化思维 ,说白了,就是自我思维的单方向思考。

曾经作为一个固化思维“患者”,在很多事情里都保持着自我角度的顽固思想,有时甚至是执拗。对于这种惯性思维习惯的产生,一方面有家庭因素的原因父母思维的单一,还有一方面则是自主思考与认知的偏差。

固化思维从两方面来说,喜忧参半。

作者是89后,在我们这个年代,正处于开放改革的转换过程,我们经历了留学潮的兴起,经历了移动网络的发展。但是在出生的档口,所有一切还只是电视/报纸的信息流通。也正是在这个档口,相对于较为封闭的信息获取方式,自己也就比较习惯获取知识的单一方式。也因为个人原因,思考也就顺着自己的固有方式进行。

其实,封闭思维一个更主要原因,是“胆怯”。这个观点不知道是否会有人同意。

由于处理方式各有不同,惯性思维可以带出可预知的结果,从而属于一个舒适区; 如果要换一种处理方式,未知结果的恐惧会带给人一种胆怯。 如果这种方式带来的是同样结果,那在这种结果出来以后,中间的过程将会被接受,同时也更新到自己的逻辑库里;如果结果完全相反,那这种方式将会被打入“冷宫”,不再被提取,固有的思维模式将被继续沿用,甚至会因为对比后的“优胜”,又被提升了一个级别。

为了打破固有思维模式,我如何突破的?

接受失败/错误

正是因为一种方式走天下,虽然听着很美好,但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多元素碰撞的不断出现,固有模式已经无法在现在的社会中一路平顺走下去,出现问题的情况也不再少数。

一次失败会有挫败感,两次、三次呢?其实,不一定要碰壁多了才能有所改变,就算只是一次, 只要有复盘的习惯 ,就可以有所突破。复盘是对项目的总结,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当有些行为已经影响了之后的走向与发展,那就要停下,对目前的结果进行一个复盘。

问题被分析出来,能不能接受呢?你被人指出了问题,或者你自己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你能接受这个错误吗?因为你的判断或者决断,导致了方向的错位,这个责任你真心承认并且接受吗?相信有很少人能在第一时间就承认自己的问题。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来阐述, 接受失败/错误 对于思维逻辑的改变有着非同小可的帮助。

与被否定相比,人更喜欢被肯定。我也是,第一次真正接受失败/错误时,心态真是前所未有的矛盾,即不想承认自己的错误,又不想再继续错误下去,在反复的心理斗争之下,结果让我明白,自己不改变,说一千道一万都是徒劳。

那个夜晚,我选择在原有方案的基础上,通过新的方式进行思考、编辑,重复确认逻辑是不是进行了调整,是不是还有论点没有被纠正,最终形成一份新的方案。

打破固有思维是一件持续性的行为,一次就可以彻底改变的情况太少。思维方式的变化也会让给生活/工作带来另一种不同的变化,潜移默化里就会产生一些质的变化。未来很美好,为什么不改变一下呢!

转摘: 所谓思维定势,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在感性认识阶段也称作“刻板印象”)。思维定势对问题解决有积极的一面,它能够让人们一旦形成某种思维定势后,在条件不变时,可迅速地感知对象,产生联想。在遇到同类问题时,思维定势将使人们轻车熟路、得心应手。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它容易使我们产生思想上的惰性,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解题习惯。当新旧问题形似质异时,思维定势往往会使解题者产生错误的思维导向,妨碍对新问题的解决。因此,积极寻找消极思维定势的原因和对策,才能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本文就学生学习中常见的几种思维定势现象谈谈教学时处理的一些思考及对策。一、生活概念的干扰日常生活与数学是两个既相互交叉又各自的系统。学生因其思维特点往往易受词的生活意义的影响,如果词的生活意义与几何概念的科学意义一致,将有利于概念的形成,反之则起负迁移作用。如《角的认识》,孩子们往往将角理解为墙角、桌角、羊角等物体的形状,甚至有时仅仅理解为一个点。问题对策:针对上述情况,一方面我们要充分挖掘数学与生活的共通之处,促进学生经验的扩充;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深入数学与生活的差异之处,实现学生经验的改造与重组。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在第一时间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深刻的概念。如《角的认识》,我们不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应首先出示三角尺、剪刀、扇面等实物或,问学生这些物体上有没有角,但不要求学生指出来。因为学生有可能只指出剪刀、三角尺的尖,容易以讹传讹。教师这时示范正确指角的方法,并在电脑中强化演示指角的方法。接着,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指法,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并指名学生上台指角,便于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不断强化学生对角的认识。最后,教师再让学生放开手脚找一找、指一指生活中的角,进而使学生意识到数学中的角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角是不一样的。二、已有经验的干扰从思维过程的大脑皮层活动情况来看,定势的影响是一种习惯性的神经,即前次的思维活动对后次的思维活动有指引性的影响。所以,当新问题相对于旧问题其相似性起主导作用时,由旧问题求解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往往有助于新问题的解决;而当新问题相对于旧问题其差异性起主导作用时,由旧问题的求解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则往往有碍于新问题的解决。小学生受年龄和认知心理的局限,对数学的本质属性理解不深,容易被非本质属性所迷惑。受已有知识经验的限制,对新知识容易产生思维障碍。如在三年级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后一般会研究:“用24米长的篱笆围长方形或正方形菜地,怎样围菜地最大”通过列举、计算学生不难发现,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围成的长方形长和宽的差距越小,就越大。如果把问题改成:“用24米长的篱笆靠墙围长方形或正方形,怎样围最大”学生因为有了上一题的经验,都会不假思索地认为围成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最大。再如,六年级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一块地3公顷,种白菜用去,还剩下几公顷”学生的答案中常常会出现“3-”的算式,这是受整数应用题中求“剩余的=总共的-用去的”解题思路的影响。问题对策: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初步发展时期,其思维的片断性、具体性更容易使其产生思维定势。在上述两个问题中,思维定势使学生难以摆脱前摄抑制的干扰,使之不能顺利地按照正确思路和方法去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思维定势使旧思路畅通,保留在大脑皮层中的旧痕迹十分深刻,如若没有强烈的持续的新来加以切断,新思路就难以形成和发展,使必须用新思路加以解决的问题无法顺利得到解决。鉴于以上,我认为要避免学生产生以上错误,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题组比较和正误比较法,帮助学生觉察到错误所在。通过反面例子的对比,不仅可以提醒学生应该注意的地方,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如在讲解“一块地3公顷,种白菜用去,还剩下几公顷”此类问题时,可以出示下面两题组织学生讨论,找出两题的异同点,避免不该发生的错误。“(1)一块地3公顷,种白菜用去,还剩下几公顷(2)一块地3公顷,种白菜用去公顷,还剩下几公顷”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就会发现,两题虽都有,但第一个表示的是白菜地和这块地之间的关系,而第二个带有单位名称“公顷”表示的是具体的大小,很容易就把原来容易混淆的知识分辨得一清二楚。用篱笆围长、正方形的问题,首先可以引导学生逐一列举长和宽,进而在比较中发现当长是12米、宽是6米时最大;其次,可以将墙看成一面镜子,这样镜外与镜内的长方形就“围”成了一个大长方形,它的周长是48米,只有当它围成正方形时,镜外长方形的才最大。在这里,我们一方面通过列举,让学生对数据进行比较;另一方面通过构造封闭图形,对下面两图进行观察,使学生对“当周长相等时,围成的正方形最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三、思维惰性的干扰小学生学习数学时普遍存在思维惰性。小学生思维惰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沿用一种习惯、常见的方法去解答不同的题目。例如,在五年级上册学习完梯形的计算后一般都会练习如下思考题:已知梯形上底是6,下底是10,高是8,求阴影部分的。大部分学生的列式都是:(6+10)×8÷2-10×8÷2,只有少数学生会想到只要用:6×8÷2。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沿用阴影部分=整体-空白部分这一思维方法,形成了思维惰性,从而想不到阴影部分是个三角形,只需用三角形计算公式就可以求阴影部分。问题对策:针对这样的现象,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鼓励学生多思、多想、善思、会想。如教学上题时,可在学生思考出第一种方法后加以启发:“有没有不同的方法”“为什么可以这么做”让学生转变思维方向,从而寻求出更为简便的方法。平时也要经常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时,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比较,可以通分比较、化成小数比较、画图比较、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比较、找标准比较等。教师只要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就肯定可以克服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呆板性、懒惰性,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四、解题程式化的干扰面对概念、法则、公式等所谓的一些“死知识”,我们习以为常地认为只有把它们训练扎实,学生才会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其实不然,过于频繁的训练往往会使解题过于程式化,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了五年级“圆的计算公式”后一般会练习如下思考题:已知圆内最大正方形的是10平方厘米,求这个圆的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对这道题进行思考以后,纷纷表示此题好像不好解答,原因就是受常规计算圆的影响,已经初步形成要求圆就要知道它的半径,所以当无法求出半径的长度时,学生就束手无策了。这样的思维定势严重地束缚了学生思维的扩展。问题对策:要避免这样的现象,首先要注意别让程式化的解题思路固化学生的思维。教学时,不要过分单纯地训练学生用“要求什么,必须知道什么,什么已知,什么未知,所以我们要先求出什么……”表述解题思路。虽说这样的训练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如果过分强调,则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让学生掌握一般的思考过程之外,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遇到问题用常规方法无法解答时,要学会变换角度思考问题,养成从多方面寻求解法的良好思维习惯,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以上题为例,我们可以先从教学圆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入手,先让学生猜测圆的与半径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右图:如果以圆的半径为边长画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如何表示(半径的平方)那么,这个圆的大约是这个正方形的多少倍呢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初步发现是3倍多一些的关系,再通过将圆剪拼成长方形得出公式,从而发现圆的是r2的π倍。如果新授时注意强调了这两者间的,那么在教学上题时就可以抓住时机问学生:“不用半径,能不能求出圆的”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正方形的和圆的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打破常规思维程序,从旧思路、旧方法中省悟过来,转移到新的思维中。总之,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只有在平时的新授和复习教学中注意“活”,强调“变”,注重“新”,避免学生产生消极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才会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以上就是关于活在思维的墙里——思维固化的人全部的内容,包括:活在思维的墙里——思维固化的人、形容人的思维固化片面是什么主义、如何去看待人的固化思维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1294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 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