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擅长什么书法

唐太宗擅长什么书法,第1张

太宗应该是草书,唐太宗全力推崇王羲之,把他提到千古一人的境地,疯狂收集王羲之书法真迹,又是搞兰亭陪葬又是集王圣教的,才导致后世之人群起鼓噪,尊王羲之为书圣,当然,这个书圣之名王羲之显然是当之无愧的。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自真草书屏风,以示群臣。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尝谓朝臣曰:

“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

怠,不能专精耳。”又云:“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骨力。及得骨力,而形势

自生耳。”尝召三品已上,赐宴于玄武门。帝操笔作飞白书,众臣乘酒,就太宗手中相竞。

散骑常侍刘洎,登御床引手,然后得之。其不得者,咸称洎登

床,罪当死,请付法。太宗笑曰:“昔闻婕妤辞辇,今见常侍登床。”(出《尚书故

实》)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四年,自己用真草书写一套屏风,给群臣看。这套屏风的书法笔力

遒劲有力。堪称当时最好的真草书法了。唐太宗曾对手下的大臣说:“书法是小小的学问,

初学时且忌急于求成。天天都坚持用心学习练笔,尤其胜过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世上各行各

艺,没有你用心去学习它而一点收获也得不到的,问题出在你不能全力以赴地去精心研究求

索它。”唐太宗又说:“我临摹古人的书法字帖,并不特意去效仿每个字的形体结构,而将

功夫用在摸透它的笔力风骨上面。笔力风骨你吃透了,形体结构自然而然地就把握了。”唐

太宗经常召集三品以上的臣属们,聚宴在玄武门。太宗亲自执笔作飞白草书,诸位大臣们借

着酒兴,都纷纷从太宗手中拿过笔来,相比着挥毫书写。散骑常侍刘洎,爬上皇帝休息的床

上从太宗手中将笔夺过来。没有抢到笔的大臣们,异口同声地说刘洎爬上龙床,是超越了君

臣的礼度,当处死罪,一致要求依照唐朝的法律处办他。唐太宗笑着说:“诸位爱卿不要这

么讲!过去曾经听说过汉时有个叫班婕妤的宫庭女官,她甘愿退居东宫而不去陪伴君王。今

天,我朝出了个登上龙床,从君王手中抢笔书写的刘洎刘常侍!”

唐太宗李世民之书初师承于隋之书家史陵,又经常与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切磋书艺,后钟意于王羲之。 唐太宗李世民善行、草及飞白,尤善临古,殆于逼真;传世作品有《晋祠铭》、《温泉铭》等。 1,《晋祠铭》:

2,《温泉铭》:

上面写了:“唐太宗李世民善行、草” 打开附图,就可以看到他写的是行书了。

唐太宗为何贬低王献之还喜欢王羲之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唐太宗的书法跟王羲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王献之的书法与王羲之的书法也是有很大的关系但是王献之的书法个人感觉抚媚,就是没有了王羲之那种有力的感觉。王献之的书法给人感觉就是一种软弱无骨的样子。后世很多人就喜欢学王献之的书法然后书法就越没有力度。

虽然后世学王献之的书法慢慢变成了软弱无骨,但是这也怪不得王献之但是李世民想要从源头截住这种书法上的不正之风的话肯定是要从源头批判的。所以李世民才赞赏王羲之而贬低王献之。而且在古时候也有很多的文人就是讨论王献之与王羲之这两父子也是说的王羲之的书法达到了“古今莫二”的高度,王献之虽然他的书法都很不错但是没有了他父亲王羲之书法中的那种骨气。

李世民对王献之的这种喜欢更多的是已经融入到骨子里去了。唐太宗会花大价钱去收集各类的王羲之的作品而且有时候还准许手下用下三滥的手段。这也可以看出唐太宗对于王羲之的书法的喜爱。就连最后唐太宗要死的时候还说要把王羲之的各类书法作品跟他陪葬由此可见王羲之对唐太宗的影响。

虽然说唐太宗非常喜欢王羲之但是也不至于那么讨厌王献之。最主要的还是政治方面,王献之的书法被很多人去学但是王献之的那种书法不符合当时的文艺潮流。所以唐太宗才那样的去贬低王献之。二人的书法各有各的特点所以现代的人喜欢那种都行。唐太宗可能是个人更喜欢王羲之吧!

唐太宗推动书法是不遗余力,因而创造了大唐的书法盛世。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时朝政廉明,知人善任,因此国力鼎盛,民生富裕。

唐太宗以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一位贤明的君主垂名青史,鲜为人知的是他也酷爱艺术、精于艺术,是相当有造诣的书法家。

唐太宗曾向虞世南学习书法,他在位期间广收书家名迹临摹,并将真品三百余件分类装订成一百五十卷册,听政之暇即取出临摹玩赏。

流传的著名书法作品有“晋祠铭”和“温泉铭”。前者笔力雄浑苍茫,后者劲健流丽,二者皆极得右军遗意,在加上字里行间散发出英迈的帝王气度,二件作品位列大家之中亦毫不逊色。

唐太宗对中国书法史的影响,不只因为他杰出的书法创作,更重要的是他以帝王身份对书法的极力推广,使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书法艺术最繁荣的时期。

“太宗初践阼,即于正殿之左设弘文馆”,“文武官品五等以上,听于馆内学书”,以书法名家欧阳询和虞世南为学士传授书法艺术。

贞观二年设立“书学”作为专门的书法机构,隶属国子监。除了书法教育机构的设置外,唐太宗并将书法列为科举考试录取人才的重要一科,明订“楷法遒美”为科举选士标准之一,于是书法艺术作为官吏选拔的要求走上制度,成为艺术繁荣的最强劲的推动力。

颜真卿,颜家庙碑,现代拓片的纸本

由于唐太宗的倡导,学书之习成为风尚,促使许多文人士大夫用心于书艺的研究,一时名家辈出,掀唐代书法艺术高潮。

若无唐太宗的倡导推广,恐怕不会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怀素、张旭、孙过庭、李北海等等这么多唐朝名家在书法史上绽放光芒。成就了中国书法史最璀璨的一页。

这样看来,唐太宗李世民不但是历史“贤君”还同时是书法史上的大“功臣”呢!

历代帝王中,颇好笔翰的不少,但达到一定水准、能够跻身书法大家,并在书法史上留名的却不多。唐玄宗的字华美有加,但骨力稍弱;宋徽宗的“瘦金体”瘦直挺拔,但太过古板;宋高宗的书写功力深厚,但缺乏灵性;康熙皇帝的字豪迈劲健,但研习不深。种种欠缺,使这些帝王级书法家们的书法成就,不能像他们至高无上的皇位那样登临绝顶,而唐太宗李世民则是个例外。

唐太宗不仅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傲视千古的书法家。这一点,从他的代表作“晋祠铭”和“温泉铭”两座碑文中,就可以领略到其书法造诣的光彩夺目和登临绝顶。唐太宗的书法,深得王羲之之遗风,字体雄浑苍茫,风格劲健飘逸,字里行间透露出他的大家风范和王者气度。他个人的书法造诣,在历代帝王中堪称第一;而他推行的“权力书法”,以及他对中国书法的深远影响,更是独领风骚。

权力和书法同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但后者却能受前者的影响。权力对于书法的影响不外乎促进、调节和禁锢三种形式。唐朝书法的繁荣,同权力的促进和引导是分不开的,这在书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历朝历代,“书之盛,莫盛于唐”。唐太宗以帝王的尊崇,以伟人的气魄,以文人的胸怀,匠心独具,推陈出新,把至高无上的权力运用在发展书法艺术上,从现实上看,他促成了初唐书法繁荣的良好开端,从长远上看,他使整个唐朝书法水平达到了历朝历代的巅峰。

国家的强大,文化的繁荣,士人的昂扬,这固然是书法创作活跃的历史因素。而皇帝对书法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态度,则是书法名家辈出的人文因素。唐太宗在位期间,设置了弘文馆,委任书法名家担任书学博士,专门培养书法人才,并下诏京师五品以上的官员必须到弘文馆学习书法;把王羲之捧为“书圣”,对书法的正统化居功至伟;以王羲之书法为载体,通过书法理论的建构,介入初唐书坛,促进了书法的繁荣,提携了初唐一百余年的书风;要求铨选人才要以“身、言、书、判”为标准,应试者必须过了“楷书遒美”这一关才能录用,否则一票否决。

唐太宗利用皇帝一言九鼎的权威,“强迫”大臣、学子苦练书法,虽然有些专制,虽然过于严厉,但无形之中普及了书法。此外,唐太宗还常常和群臣谈书论道,一些大臣因为字写得好而更被皇帝器重,一些书家因为得到皇帝召见而享受到无上殊荣,使不少人尝到了研习书法的“甜头”和“好处”。尤其是将书法艺术作为官吏选拔、任用的先决条件,形成一种要求、一种制度以后,这种唐朝特色,这种时代特点,越发成为书法艺术繁荣的最强劲的推动力。

在唐太宗的影响下,唐高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都十分爱好和提倡书法,加上他们都具有非常高的书法造诣,上行下效,书学之风鼎盛。在这样宽松的艺术氛围下,唐朝书法得到了空前的繁荣,权力促进了唐朝书法的繁荣,造成有利于书法发展的社会氛围,使大批书家应运而生。诸如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孙过庭、李邕、怀素、颜真卿、柳公权、张旭等书法大家,不仅名噪一时,而且影响深远。书法在唐朝时期,不仅是最普及的艺术,也是最成熟的艺术。

说他是中国古代帝王“第一书法家”,这毫无悬念;说他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人”,也未尝不可。当然,这样的名号对于这位腹藏雄才大略、肩挑丰功伟绩的“千古一帝”来说,恐怕是没有想到的。文化不是一个人的文化,书法不是一个人的书法,它们属于每一个中国人。如何让文化源远流长,如何将书法发扬光大,这才是这位英睿不群的贤明君主所考虑的。

以上就是关于唐太宗擅长什么书法全部的内容,包括:唐太宗擅长什么书法、唐太宗写什么书法的、唐太宗李世民为何贬低王献之,而偏偏喜欢王羲之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1236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 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