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里有“本于阴阳,术数指的是什么呀

黄帝内经里有“本于阴阳,术数指的是什么呀,第1张

不是“本于阴阳,和于术数”,应该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道家认为阴和阳是万物之纲纪,一切变化的源头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黄帝内经》的素问篇的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术,指法术(方式方法)数,指理数、气数(运用方法时的规律),即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运动规律把天象和人事吉凶以数字、阴阳和五行联系起来,是数术的特点术数以卜筮、风水、命理、占梦等各种型态的预知方法,推算对像由人、事物、家居、先人墓地,以至地运、国运不等

5黄帝的精神土德在中

我们在这里传讲的针法叫“黄帝内针”,通过以上讨论,大家或多或少都应该感受到它在理法方针上与《黄帝内经》的密切关联。但,此处需要更进一步深入的是,黄帝不仅仅是《内经》的限定词,她还是我们整个华夏民族的限定词,乃至中华一切文化的限定词。也就是说,中华几千年的人文都与黄帝有关,都渗透着黄帝的气息。我们号称炎黄子孙,而黄帝被奉为中华文明的初祖,所以,对于黄帝及其精神,是不可以不了解的。

在上一节的讨论中,我跟大家谈到了炎帝,炎帝的这个称号源自火德。究竟炎帝是一个真实的人

个真实的上古部落首领,一个有熊氏同父异母的兄长呢还是火德人格化的象征呢我们今天不去讨论这个话题,要讨论也无法讨论清楚。同样,对于黄帝,我们也不去牵涉上面的问题。黄帝的称号源自土德,因此,要想认识黄帝,要想认识黄帝的精神,连带认识与其相关的整个中华文化,恐怕都不能离开土德。

土德是什么呢认识土德只能由土入手。土是五行之一,是农民最熟悉不过的东西。五行的木、火土、金、水是中国文化里特有的元素,《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谈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里的术数就离不开五行。也可以说,五行实际是阴阳的展现,阴阳要落地,就离不了五行。在五行里面,大家很熟悉的观念就是生克,生是连带,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克是隔带,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仍就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所以,从以上这些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炎黄谱系,属于火土的连带关系,是火土合德的结果!

五行是阴阳的展现,具体来说,阳的展现是为木火;阴的展现是为金水。木为阳中之阴,火为阳中之阳;金为阴中之阳,水为阴中之阴。那么,土呢土在这里没有位置吗它是阴还是阳呢谈到这里,大家应该能够记起我们之前讲到的“三”,讲到的即阴即阳、非阴非阳,以及宇宙常量的一致性,以及致中和。我想这些与土都有很密切的关系。如果说,五行是阴阳的展现,那么,五行里面特意安立的土,即是和合阴阳的重要源头—中的展现。中的更深一面,已然涉及形而上的道体,不是我们在这讨论的范围。但是,中的作用却可以通过土的诸多方面得到体现。为什么土位正好安置在五行之中左临木火,右临金水为什么五行五方的配属,土居中央中医甚至直呼中土。这些都提示了土与中的直接关联。因此,我们说土德在哪呢就在中里面!在中正平和里面!甚至我们也可以说,华夏的民族以及中华的文化,就是由土德展现出来的。

土德在中,土德在正,土德在平和,这里面的内涵非常丰富。从事理应用的层面,我们可以举脾胃为例,脾胃属于中土,二者相依,互为表里。前面我们曾经谈到健康不病的基本条件是平人,如果要更具体一点来谈平人,这就需要联系到脾胃。如《素问》在“平人气象论”这一篇专论中说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进而“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将胃气提到这样的高度,除了胃是受纳水谷之器,人不能不赖食为生外,更重要的因素是它的中土属性。它的中土属性致它有和合阴阳的本能,其与饮食相比,则是更深层面、更根本层面的生之本。否则,了解一些西医的朋友们就会说话了,太多胃大切除的病人不是活得挺好吗怎么没见无胃则死呢!无胃这个有形的脏器可以不死,是因为胃气还在,中正平和之气还在,和合阴阳之气还在如果这个气没有了,那是肯定活不成的。

所以,我们研究黄帝的精神,研究土德,就知道它在中医里面的甚深要义。土德是构建生命的基础,有土德则生,无土德则死。若从临证的角度,生了病不要紧,只要土德还在,就有救治的希望。因为有土德就有阴阳自和的可能,而“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所以,临证疗疾治病其实就是为了维护土德,这亦是以平为期的真实意。而在针道里,土德虽然无处不在,但,集中的体现还在太阴阳明里。为什么历代针灸都很看重足阳明的三里穴甚至有“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口诀。其实就是注重土德养护。可以说,如何养护土德如何维系土德如何使衰败的土德重建是黄帝内针的窍中之窍,诀中之诀!

土德是广泛的,五常中的信是土德,八德中的孝也是土德,所以,我们不仅仅只是用五术来养护土德用针用药当然可以很好地营建土德,比如上面的足三里,比如《伤寒论》的大小建中汤。但,我更想跟大家说的是,不怨能够维护土德,和气能够维护土德,而且这个维护的层面更深、更彻底!因此,健康就不单单是医生的问题,更重要的环节其实是自身,这一点大家务须明白。

因果不虚

土德在中,维系土德其实就是开发中的作用,中的作用展现,就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存内,就能平人不病,即便生病,也将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因此,如何维系土德,开显中用,实在是黄帝内针的重头戏。我们每一针扎下去是否能够灵验是否真如拔刺、雪污一般,其实就看这个中能否开显出来。上一章的开首,我谈到了本门针法的至简至深,至简是技法,至深就必须于土德在中里去挖掘。

有关土德,我这里想从另一个层面来讨论,比如因果的层面。从这个层面言,当过农民的就会有很深的感受,现在正值春季,相当多的农作物都要在这个时候播种,到了夏秋才有收获。如果我们仔细地考量下这个过程,一个农作物要想收获,要想得到丰硕的果实,大抵由三方面的条件决定。其一,是种子;其二,是播种之后的耕耘护养以及天时地利;其三,才是果实。本来果实已经不能作为条件了,但,要考量来年的种子仍由此果实中出,那么连带的关系也就存在了。

如果我们把种子作为事物发生的因,把种子生长过程所需的诸多条件作为事物需要的缘,把经历上述环节后达成的收获作为事物的果,那么,因、缘、果,实在是再通俗不过,也是最接地气的土德。其实,不仅仅是农作物,万事万物包括人事,都是这个土德的呈现,都是在土德关照下的因缘果的历程。只是现代的人因为缺乏对土德的认识,没有土德的教养,一谈因果,便将它与迷信扯到一块。这哪是迷信呢如果这也成了迷信,那我们整个的中华民族就是吃迷信长大的民族!炎帝给我们的智慧到哪去了炎帝给我们的光明到哪去了

因缘果简称因果,是真实不虚的法则。中医的方方面面都没有离开过它。我这里举一个大家很熟悉的例子,就是2003年的非典。非典由南至北,到了北京的时候,“白色恐怖”几乎笼罩了整个京城。人人都带着大口罩,平素拥挤不堪的街道也几乎成了空巷。在南方,尤其在广州,因为邓铁涛老前辈和诸多铁杆中医的第一时间介入,使该病的死亡率大大降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零死亡率。中医对非典有这么好的疗效,但,不少的城市却迟迟没有中医介入。因为西医的同仁们认为,非典的病原是什么非典发生之初我们倾了全国之力都还弄不清楚。弄不清病原,就无法出台杀灭病原的措施,也无法构建免疫治疗。你们中医知道什么知道什十么叫SARS吗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这样的置疑完全合符情理。不过,若从因果的层面,中医能够治疗非典亦完全在情理之中。

由上述的因缘果我们知道,从健康角度讲,如果把健康视为一个结果,那么,获得健康既需要健康的因,也需要健康的缘。人生真正健康的因从何而来这是非常复杂的一个问题,这关系到我们对生命的认识层面。如果浅层来说,这个因与父母有重大的关系,而一旦因种下以后,就是缘在起决定的作用了。《上古天真论》开首的二十字养生真言中说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里面有因的成分,之后的“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都讲的是缘的层面。所以,对于成了人的我们来说,要谈健康,就只能从缘去入手了。而这里几乎没有牵扯医的成分,这是《内经》很明确的健康观。与今天许多人将健康寄望于医院,形成了鲜明对比。

而从疾病的角度,如果我们把已患的疾病当成果,那么,这个结果也是由相应的因和缘决定的,单一的因和单一的缘都不足以形成疾病。所以,要想影响疾病,改变疾病的进程,我们除了改变因,也可以改变缘,当然最好能够做到因缘俱变。从现代医学的角度,以非典为例,SARS病毒可以看作疾病的因,病毒进入宿主是否引起感染发病,还需一定的致病条件,为什么现代医学将致病菌(病毒)前加上“条件”二字呢如果不需条件就能致病,那么2003年的中国大地应该尸横遍野才对。可实情并非如此,得非典的毕竟还是极少数。而上述这个条件,就是疾病所需的缘。因此,对于非典而言,我们可以研究SARS,并进一步找出对它敏感的抗病毒药物,或者研究出相关的疫苗来预防。同时,我们亦可以去作用它致病的缘,当致病的缘没有了,SARS也就孤掌难鸣!中医之所以在完全对SARS不知情的情况下能够治疗非典,就是出于这个道理。

那么中医是如何来认识这个缘,如何来改变这个缘呢就通过辨证论治!当一个病人来到我们面前,他所呈现出来的证(症)就能整体地告诉我们致病的缘(条件),我们再根据这个证去施治,这个缘就能获得改变,缘获得改变,疾病的进程也即发生改变,我们期盼的痊愈亦就不期而至了。   

辨证论治是很神圣的,在中医眼里,他更在乎的是证(症)。证是生命应对异常的直接呈现,相比之下病则已然经过了概念的逻辑加工。对于生命而言,它已经不是那么直接了。生命处于自然正常的状态是舒适的,没有症(证)可言。一旦生命偏离了自然、偏离了正常,不舒适的状态便会立即呈现,这就是所谓的症(证)!所以,症(证)实际上是生命偏离了“正”的反应,辨证实则是辨“不正”!为什么症的造字是这个样子将正放进了疒里,疒的本义就是疾病,正入于疒,说明正出问题了,正出问题当然是不正了。正出于中,其用在于平和,所以,透过辨证(症)其实就是明了生命偏离中正平和的状态。而施治,则是使这个偏离,重新回归到中正平和!

有关因缘果,《周易》坤卦之文言有这样一段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辨之不早辨也。”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这对于家国来说,都是天大的噩耗!若拿身体来做比喻,就像突然查出了晚期癌症一样。臣弑君,子弑父,或晚期癌症的发现,都只是刹那的事情。但,其所由来者渐矣!也就是说,刹那发生的事它的由来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蕴酿,需要准备。所以,积善之家,才有余庆;积不善之家,才有余殃。重要的是在累积,积够了,量变就到质变。那什么时候是够呢什么时候就会开始质变这是不好说清的。只是因、缘、果之间的关系是很清楚的。为此,古圣先贤给出了一条规矩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一条若是做到了,便可保万无一失。健康的问题亦是如此,凡是利于健康的,尽管是小事,也要坚持不懈,凡是不利于健康的,尽管也是小事,亦要尽力地唾弃。

《周易》选择在坤卦谈论因果的问题,这当然是与土德相关。只是这里面的深义还需我们进一步去发掘。土德在大地来说,它不但长养一切,还具有发露切的妙用。《素问·灵兰秘典论》是一篇很有趣的文字,它给五脏六腑都按官位来排了座次,比如心为君主之官,肝为将军之官。但是,到了脾胃就显得格外不公平,两位只共坐了一个仓廪之官。直到后来细读《素问》遗篇中的“刺法论”,才发现五脏是各有官位的,脾做了谏议之官,职能是:知周出焉。谏议就是明辨是非,就是明辨善恶,过去的谏议大夫对于江山社稷来说,可是个太不简单的官职,像唐代开国的魏征,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谏议大夫。而今天纪委这个部门,有一些类似谏议大夫的职能。谏议的功用关键在于早辨,问题还在隐微之中,就能上达天听,及时纠正,及时处理,哪里会酿成“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这样亡国亡家的大祸奇祸呢绝对不可能!同样的,怎么可能病到晚期癌症还能悄无声息呢这一定是谏议出了问题,出了大问题!

《内经》到了“刺法论”才来谈论谏议之官,是很值得参究的一个问题。上面我们谈到证(症),认为证或症是生命偏离了“正”的反应。这应该也是土德展现出来的一种功能,反应的目的是为了纠偏,纠偏之所以又称纠正,是因为偏没了,自然就是正啦。很显然,这个反应生命偏离“正”的机制,是由脾这一官来把控的。脾胃属中土,前言平人之常气禀于胃,此则以谏议之官来维系中正,这里面可圈可点,值得研究的东西太多太多!这可是再一次提点了针刺的不一般,它可不仅仅疗疾祛病,是足可以“全神养真”的。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之一,它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中医学基础理论、生理、病理、药物治疗和 养生 保健内容。

《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里提出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五个方面,是 养生 保健的基本法则,对我们日常 养生 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我先来为您解读一番:懂得践行 养生 之道的人,会效法于天地阴阳自然界的变化,恰当地运用各种 养生 保健方法,饮食上既有节制又有节律,起居生活作息很有规律,能够适度地进行劳作,生命既有质量亦有规律,所以形体与精神都很健旺,能够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以后才会去世。

具体的 养生 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践行

由于“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即阴阳是自然界的法则和规律,因此每天昼夜的运转、每月月亮的改变、每年季节与节气的往复、每60年甲子运气的变化等,这些阴阳自然界变化的规律我们都必须遵守、效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提及的四季 养生 法和《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的一日 养生 法等,都是“法于阴阳”的具体体现。如四季饮茶方面,春季 养生 宜养“生发之气”,疏肝补血,饮茶宜喝桂花茶、茉莉花茶、玫瑰花茶;夏季 养生 宜养“生长之气”,清心补津,饮茶宜喝龙井、毛峰、碧螺春等绿茶;秋季 养生 宜养“收敛之气”,润肺补气,饮茶宜喝铁观音即乌龙茶;冬季 养生 宜养“闭藏之气”,补肾温阳,饮茶宜喝红茶、黑茶、普洱等发酵茶。

譬如艾灸 养生 :《素问·脏气法时论》之“脏寒⋯⋯,其治宜灸”、《灵枢·经脉》之“灸则强食生肉(增强食欲、生肌长肉)”,开了保健灸疗的先河。如艾灸足三里穴,足三里穴属于胃经,位于膝盖骨下三寸外一寸的位置,有调理三焦、强壮脾胃、补中益气等作用,经常艾灸或按摩该穴位可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增强体力与肌力、消除或改善疲劳、减少疾病、预防衰老。 养生 谚语“要想身体安,三里常不干”,告诉我们日常保健可常灸足三里,每次当以局部皮肤湿润为度。

又如药物 养生 :药物包括内服药物、外敷药物。内服药物应当按照“损益使平”的原则来使用,虚证宜补益,药物如人参、西洋参补气,阿胶、地黄补血,枸杞子、石斛补阴,鹿茸、虫草补阳;药方如补中益气丸补气、乌鸡白凤丸补血、六味地黄丸补阴、金匮肾气丸补阳。实证宜祛邪,药物如大黄通大便、三七化血瘀;药方如麻子仁丸通大便、复方丹参片(滴丸)化血瘀。外敷药物,如脐贴(丁香、肉桂等)可用于小儿寒湿泄泻的调理、白芥子泥丸贴敷背腧穴可用于慢性支气管炎的防治

饮食既不可过饥又不可过饱,根据现今 社会 的实际情况,尤其要注意不可过饱,这样就不至损伤脾胃。这么做,近则可保脾胃运化功能正常,提高对摄取食物的消化、吸收;远则无营养缺乏或过剩之忧,即使到了中老年,也可减少肥胖乃至于动脉硬化、冠心病、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生。

其次是食饮有节律,即饮食定时。我国传统的习惯是一日早、中、晚三餐,要按照固定的时间有规律地进食。这样即可保证脾胃消化、吸收作用有节律地进行。而脾胃协调配合、有张有弛,饮食在体内才能有条不紊地被消化、吸收并输布于全身。

第三是食饮有节度,种类齐全,比例恰当,谨和气味,即膳食平衡。谨和气味,指膳食需要谨慎地调和寒、热、温、凉四种性质与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以使人体阴阳、气血、脏腑平衡,确保身体 健康 。

前者指作息时间应遵循自然界客观规律,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的一日 养生 法以及由其衍生的十二时辰 养生 、子午觉 养生 等。后者指家居环境与工作环境亦应符合法度,像《素问·异法方宜论》即记载了地域居所环境与易发病证的关系:

“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洌。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爇。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病挛痹,其治宜微针。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

《黄帝内经》既主张劳动和锻炼,又反对过度劳累,而“形劳而不倦”则是对劳动和锻炼 养生 的原则要求。如《素问·宣明五气篇》就有相关记载。说的是长期站立会伤骨骼、长时间行走会伤筋膜、长时间坐着不动会伤肌肉、长期卧床休息引起气虚。平时我们在摄生保养的时候不可不注意这些方面。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语出《黄帝内经 素问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法于阴阳"中的"法"解释为效法,“法于阴阳”,就是按照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起居生活

ps:跟法术无关,又不是玩网游……

  6感而遂通

    黄帝内针在理法方针上的同气相求已如前述,可以说最后我们的针要落在何处千落万落,就要落在同气上。落在同气,才能相求,才能相应,才会效如桴鼓。因为中医除了讲经还要识络,经为主干,络为网辅。或曰经为经,络为纬,共同经营脏腑内外、四肢百骸。针法上有一句流传很广的口诀,大意是“宁可失穴,不可失经”,而在黄帝内针的体系里,我们需要改一改:穴可失,经可离,同气不能丢!如果同气不失,即便离经离穴,它亦在经在穴;若是同气丢失,即便在经在穴,亦如离经离穴一般。

   

除了同气相求,我们还需注意另一个问题,就是不同气的问题,异气的问题。异气之间的作用是怎样的呢比如天与地、男与女,归结起来就是阴与阳。

    《周易·系辞传》对此作了这样的描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也即用了“氤氲”和“媾精”来描绘异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氤氲与媾精对于今天的人来说,不是那么直白,我们用《周易》咸卦彖辞的一段话,也许大家就清楚了。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悦。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由彖辞的这段文字,我们看到异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感”来实现的。而这段文字更是告诉了我们感情之所由来。为什么说世界上最勉强不得的就是“感情”呢因为情必由感而发,由感乃能生情。

    感在《周易》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易”的造字有一种说法,即日月为易,即上为日下为月,日月即阴阳,故而《庄子洧“易以道阴阳”之说。日月以上下论, 则为易;以左右论,则为明。是否可以说,易这门学问就是借助阴阳来明了天下呢这实在是很值得参究的问题。那么,如何能够以易这门学问或者借助阴阳的方便来明了天下呢在孔子《系辞传》对易的另一个精辟的定义中,似乎对此作了回答:“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由此我们看到,至少在孔子眼里,这是通过“感”来实现的。

   

二气,或者天地,或者日月,或者男女,或者天下,切的一切,只有通过“感”才能相与,才能万物化醇才能万物化生,才能明白通达。中国文化很多含义甚深的词语,都是由感而生,比如感恩,比如感动,比如感化,比如感情,比如感知,比如感觉,比如感通,比如感悟!而《周易》下经开首的第一卦咸卦,就是专门讨论感的卦象。

    刘力红博士是前年冬天开始跟我学针,学针后不久,他便将针道的口诀用之于导引,并由此体悟出甚深的导引要领。对此,我是十分地赞许,并且认定他所谈及的导引才是《内经》导引|的心法所在。汉以后谈导引,尤其是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以肢体的动作与呼吸相配合,只能算是外导引。

    刘力红博土去年以来,在很多场合介绍他的导引心得,我认为这个导引应属于内导引的范畴,是更接近于《内经》的导引。《内经》的导引为五术之一,前面介绍五术的时候曾提到过,它出自《素问》的第十二篇“异法方宣论”中。原文:“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鞒,故导引按骄者,亦从中央出也。”从字面上看,东南西北中,五方五位各出一术,只是界别的差异,但是,我们仔细思量,导引这一术却有它根本的不同。砭石、毒药也好,九针、灸焫也罢,这些都必须取自身外,是外来附加到身体的一种作用。或者说是必须通过外来途径才能产生的作用和治疗。但是,导引却不同,它是完全在自身上发生的,它不需要通过外来的途径。因此,从自我养疗,从自主健康的角度,五术中唯一能实现这一目的的,只有导引一术。所以,导引从中央出,就不仅仅是因为中央食杂而不劳,易患痿厥寒热的问题了。它更深的意义在于,通过感而实现机体阴阳的自和,通过感而促进自身阴阳的互生、互化、互通、互用,从而达成上以养心、中以养身、下以疗疾,三医和合的境界。

   

导从心入,所以必须透过感来实现。引的造字很有意思,左为弓,弓之用乃射,射左身右寸,寸者心也。所以,射有什么意思呢射讲的是身与心!引之左为身心,引之右这一“”是什么呢是贯通!因此, 实际上导引就是透过感来实现身心的贯通,身心能够贯通,自然就形与神俱了。导引从中央出,那么,感从何处入呢亦是从中央入,从任脉所在的这个前正中人。从此处入,而后透过感来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实在地讲,感的过程也就是阴阳相引的过程,为什么能引出和引出生引出化引出通引出万般的作用更实在地说,是因为逶过感引出了“中”!

    我在这里可以告诉大家,导引是黄帝内针的入门,我们不能稀里糊涂地学习这门针法,虽然这也会有作用。但是,若想深入它,进而真实体会它的神奇之处,那就必须进入导引,必须去切身感受这个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过程。如此我们方能领会为什么要阴病治阳阳病治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上取下以下取上。

   

   

   

   

   

出自《黄帝内经》:“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是《黄帝内经》的养生总原则,本质的含义就是要顺从自然规律生活。

内经原文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古时今译

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大都懂得养生之道,取法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适应四季时令的变化。

王冰语注——

      1、知道,谓知修养之道也。

      2、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者必谨先之。

      3、《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四气调神大论》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死生之本,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这一句主要讲的是上古时候的那些真人,他们在追求真正的长生之道的路上,才是一群真正懂得“养生之道”的智者。他们的日常生活能够自觉地去遵守天地阴阳运行的规律,适应四季时令的变化,而从不会去违背这些纲纪。

可见上古真人的智慧早就认识到了想要能够长久的遵行养生之道,关键就在于——“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一个人生病了,那他一定是违背了最基本的养生之道,和天地规律不“和”!天地造化了世间万物,自有其自己的一套运行规则,一套体系。

天地就像是一套完备的系统,而人类,作为这一套体系下的小小的子系统,又怎么能够去违背那些最高的法则呢!不遵循最基本的生息运行规律的人又怎么会有健康的身体!只有那些遵循自然规律的人,才能始终走在正确的养生之路上。

“养生之道”本质就应该顺从自然的规律。

以上就是关于黄帝内经里有“本于阴阳,术数指的是什么呀全部的内容,包括:黄帝内经里有“本于阴阳,术数指的是什么呀、黄帝内针——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五)(杨真海传讲 刘力红整理)、《黄帝内经》养生之道:五大经典法则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1187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 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