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是三教同源是么

儒释道是三教同源是么,第1张

严格的说,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儒释道合一的文化,古人有云,“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本是一家”,就是这个意思。根据南怀瑾老师的阐述,共同形成了类似于金字塔的文化结构:

1、儒家文化是塔基,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内容,核心思想是“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化用到生活当中,就是听几乎所有父母说的那一句话:“孩子啊,你要好好念书,将来找份好工作,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儒家思想类似于食品和饮料,不吃不喝是会死人的。

2、道家文化是塔身,核心思想是“崇尚自然,无为而治”,这个“无为”,不是没有作为,也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自然规律,讲究天人感应和因果报应。所以道家思想类似于医院,有了病就要上医院,不仅要找出生病的原因,还要找到药方整治。

3、佛教文化是塔顶,核心思想是“明心见性、解脱生死、超越轮回”,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吃饱喝足了,该考虑精神上的事情了”;或者叫“满足了物质需求的人,必然会产生对精神上的需求”,当今社会为何信仰的趋势又进入到新的热潮,最大的原因就是人们发现吃饱喝足了但还是感觉不幸福,所以才开始从精神层面找原因呢!所以佛教类似于超市,没钱进去逛逛,蹭蹭空调,看看产品,心情愉悦,有小钱就买点小东西,有大钱就买大件,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因此,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影响最大的首推孔子!

1、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

2、 释指的是古印度(今尼泊尔境一。

3、道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而长期演变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其实大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世界三大宗教之

扩展资料:

三教概念的发展,可以分几个阶段,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阶段,唐宋是一个阶段,元明清是一个阶段。

最初的阶段里,虽然有三教的连称,不过彼此是独立的,当然相互间都有影响,儒、道、佛三者之所以相提并论,则是偏重于它们社会功能的互补。

中间的阶段是一个过渡的阶段,主要在于彼此内在意识上的流通融合,逐步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就其主流而言,依然各树一帜。

只有最后的阶段才出现真正宗教形态上的三教合一。其中,第二阶段是在继续第一阶段三教功能互补的基础上更添新内容,第三阶段亦是在前二个阶段的底子上再演化出来“三教合一”的新成分,这也反映了三教合流的趋势越来越大

1、儒释道,“儒”指的是儒家,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地区。

2、“释”是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其实大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道”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而长期演变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1、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

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义礼智圣德性论“五行”思想。就社会而言,是德道思想,即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民主、法治等,它是我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石。

儒家的主要特点:

(1)祖述尧、舜,宪章汤、武,尊崇先王之道;

(2)崇尚礼仪即注重维护尊卑上下等级秩序;

(3)重视伦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

(4)尊崇孔子。

2、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

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道”。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与万物的关系,就静态而言,“道”是一切人、物共同存在的最终保证,是最高的价值,是终极性的价值根源。就动态而言,道是秩序的凝构及其动力,是“造化”或“造化力”,是使万物得以相生、相续、转化、发展的实现性原理。

道家的主要特点:

(1)保留了较多的民间信仰和方术,其宗教理论和信仰素质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生活风俗密切适应;

(2)保留了历史上的自然宗教因素,而且还夹带着不少迷信成分;

(3)它的宗教内容和传道组织包括了道家、神仙术和为人驱鬼治病的几个层次;

(4)以长生成仙为信仰目标,以修生养性为现实利益,是一种既重视眼前利益,又有长远追求的宗教,很符合中国人的传统。

3、释家:代表人物是释迦牟尼。

释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便是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鸟巢禅师把这三个字通俗易懂地表达成十六个字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释家的主要特点:

(1)相信因果。“因、缘、果”三个字,贯穿于整个三藏十二部经典,是佛法的中心;

(2)众生平等的思想。众生是平等的,只因业力不同而现相不同,均是因缘生法;

(3)发出离心,修解脱行;

(4)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菩提心就是广大心,既有智慧又有悲心。

扩展资料

中华儒释道三教发展与融合的过程

中华文明是在文化不断融合中形成的,中华文化的信仰方式一般通称为儒释道三家,三家之间的关系和结构,又有“三教并立”、“三教合一”的说法,当然也有“儒术独尊”的传统。

综观历史上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是儒释道三教连称,彼此独立,相提并论,出现三教一致的萌芽。唐宋时期三教加强了内在意识上的流通融合,逐步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借鉴和吸收,但其主流而言,仍各树一帜。元明清阶段出现了真正宗教形态上的三教合一。

此三个阶段的发展是儒释道三教发展和融合的基本过程,第二阶段是在继承第一阶段三教功能互补的基础上更添新内容,第三阶段是在前二个阶段的基础上再演化出来“三教合一”的新成份,反映了三教合流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三教合一发展中,其内容是动态的,三家思想相互依存,相互包容,各有侧重,出现了以佛家、以儒家和以道家思想为主要形态的三教合一文化,以及形成具有宗教意义上的“三教合一”新文化形态,前者与后者有本质的区别,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历史性的飞跃。

儒、道、佛三教,中古以来并称“三教”,南北朝时,即有三教之目,至李唐之世,遂成固定之制度。如国家有庆典,则召集三教之学士,讲论于殿廷,是其一例。

明代以降,儒佛道三教合流,是以儒家学者为中心,并由众多名僧、方士参与其间,互相交游,互为影响,最终导致佛、道的世俗化以及儒学的通俗化。

宋明理学的思想体系以儒学为主干,吸收了佛教的“空有合一”的本体论,“顿渐合一”的认识论,“明心见性”、“返本复初”的修持观等,与儒家伦理思想和政治哲学相结合,因之有人说是“阳儒阴释”,最终完成了三教的融合。

程颢和程颐主张“性即理”,强调“天理”与“人欲”的对立,并通过内心的修养功夫来“窒欲”,以恢复天理,受到佛教心性论和禅宗修持方法的影响。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竭力排斥佛教,但是在其哲学思想中,无论从本体论、认识论到修持方法都带有佛教的烙印。

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对中国周边国家的哲学、文化、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儒释道三教是中国、韩国、朝鲜、日本、越南五国历史上的主流文化和历史文化的核心内容,反应了中国及周边国家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儒释道

以上就是关于儒释道是三教同源是么全部的内容,包括:儒释道是三教同源是么、儒释道三教是什么意思、儒释道是什么意思 儒释道简单介绍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1007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 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