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的说法,六欲:色、声、香、味、触、法 ;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基本信息
佛家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佛家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儒家的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医家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情的内容
《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三字经》说:“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
佛教的“七情”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
七情是相对稳定的,是人与外界交流所表现出来的,指挥人与外界的互动
六欲的内容
按照:“喜、怒、哀、惧、爱、恶、欲而得出
“喜、怒、哀、惧、爱、恶、六种欲望
类似文笔记载是一种增强探索兴趣的方法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
《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
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
但佛家的《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1]》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今所用‘七情六欲’[2]一语,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绪,欲望等
中国古代 的七情六欲
医家的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道家的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六欲:眼、耳、鼻、舌、身、意。
佛说六识:眼、耳、鼻、舌、身、意
产生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故有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六欲:见欲(视觉)、听欲(听觉)、香欲(嗅觉)、味欲(味觉)、触欲(触觉)、意欲。
字典:七情六欲
解释:泛指人的喜、怒、哀、乐和嗜欲等。出处:《礼记·礼运》:“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生死耳目口鼻。”
现代:七情六欲,乃人之本能。
这世上的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七情六欲。
七情,即七种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六欲,即六种欲望:
求生欲、舒适欲、爱恨欲、
优越欲、求知欲、表达欲。
人的所有情绪,都可归纳为上述七情。
人的所有欲望,都可归纳或分解为上述六欲
七情:(1)喜,即快乐、愉悦。
(2)怒,即发怒、气愤。
(3)忧,即忧愁、烦恼。
(4)思,即思念、牵挂。
(5)悲,即悲痛、伤感。
(6)恐,即恐惧、害怕。
(7)惊,即吃惊、惊讶、意外。
人往往会同时具有两种或两人的欲望。
但在一具体时间里,人的欲望是有重点的,主次分明的。
一个欲望实现的同时,往往也会附带获得另一些欲望的满足。
在某一时期,人为了满足某些欲望,可能会暂时放弃另一些欲望。
人们常说的感情,不是指的七情的情绪,而是一种思想。这种感情可分为亲情、爱情、友情、对事业的热情……等等。
也就是相当于广义的爱,比如对亲人的爱、对情人的爱、对事业的爱、对祖国的爱……等。
七情六欲是指人的各种情感和欲望。
七情六欲造句:
1、不要认为乞丐与众不同。他们是人,七情六欲,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他们也有。但这丑陋的世界,让他们封存了那颗心,任谁,也融化不了。如果,说真的有什么与中不同的话,或许,他们比很多人都干净。
2、人的一生,在缘分中生老病死,也在七情六欲中悲欢离合,而我,则是生于苦恋之尘,也将溺亡于无痕的情海。无需为我感伤,因为我只在多愁中牵挂。
3、人,有七情六欲,当以德统之;官,有大小权力,须依法而行。
4、你看他的演技多好,七情六欲都表现了出来。
5、人非草木,谁没有七情六欲呢!
6、谁没有七情六欲,但当革命需要你时,就应该挺身而出。
7、若人生无苦,也许能不哭,可只要是人就有七情六欲,七情六欲皆是苦,而苦中苦就是恨不得亦爱不得。
无意翻到此帖,挖个坟。
老规矩,先讲结论:
其实从现代角度来讲,七情六欲只是一个成语,里面的七与六已经成为虚词,基本深究不了。泛指人类的正常情感与心理活动。(可以理解为,情:情感,欲:欲望)
好吧,如果你一定要知道是哪七情哪六欲的话,继续往下翻。因为很多引文,所以有点长。。。
而从出处上来说,七情跟六欲是分开来的,而且在不同的出处中解释不一,可见第一次被当作成语使用的时候,作者并不想去深究到底是七情七欲还是八情九欲。
但其实礼记这一段是在讲人情人义,情的划分里本来就包含了“欲”。很显然,跟“七情六欲”里面的情并不是同一回事。
2、佛教说法:喜、怒、忧、惧、爱、憎、欲
这个我也不知道具体出自哪本经书,只不过学佛之人好像都这么讲。好在能查到的地方说法都很统一,也就不去深究了。
但是这个说法其实基本跟礼记的雷同,而且同样包含了“欲”在其中。我个人是不大能接受的。
3、中医说法:喜、怒、忧、思、悲、恐、惊
说实话,虽然这个七情六欲的用法上跟中医根本搭不上边,大家使用这个成语的时候也并不是从身体健康角度出发来考虑的。但是这个七情的划分,逻辑上比上面两种都要更多得通一些。好歹把恐惧和吃惊两种情感算进去了。
其实还有别的说法,喜怒哀乐xxx什么的,应该是被另一个成语喜怒哀乐所影响了。出处不可考了。关键是没什么意义。上面各种划分,真深究起来,没一个全的。
镜花缘里说的是求仙,所以从语义上来说,应该跟佛教的说法关联度更大一些。
唉,其实引用这一段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崩溃的。这都是什么跟什么啊,人家原文讲的是生死的问题,这跟七情六欲哪里沾得上边啦!但是你去网上搜的时候,一般都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告诉你六欲就是xxxx。悲哀。
而且所谓的“生、死、耳、目、口、鼻”,其实也是后人东汉哲人高诱注释里说的,并非原文的解释。如果你是个喜欢较真的人,你会发现这六欲也是漏洞百出,都是什么跟什么啊!
2、佛教又来了,据大智度论卷二记载,六欲是指对异性所具有之六种欲望:色欲、形貌欲、威仪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
其实就是颜控,身材控,声控,还有爱爱和摸摸(捂脸)。。。哦还漏了一个,威仪欲,难道是指制服控?
这种说法的缺点是只限制在谈论对异性的感觉上。跟七情放在一起,除非作者讲七情六欲的时候,七情指的其实也是男女之间的情(其实也没什么不合理)。
综上,其实七情是七情,六欲是六欲(真要说起来,其实还有五欲的说法,场合不同,内容也就不同了),而七情六欲第一次被连起来使用的时候,意思上其实跟原本的七情和六欲已经并不相同了,只是数词上仍然作了保留。七情六欲,其实无非指的是泛指的情欲,反正都只是说说而已,做不到真正的抛弃,谁又会在乎字面上的数量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呢。
七情:指喜、怒、哀、乐、爱、恶、欲七种情感。
六欲:指生、死及眼、耳、鼻、口所产生的欲念。
泛指人的各种感情和欲望。
七情六欲的反义词:
四大皆空
拼音[ sì dà jiē kōng ]
解释四大:古代印度认为地、水、火、风是组成宇宙的四种元素。佛教借指坚、湿、暖、动四种性能,并认为人身由这“四大”构成。佛教的说法,指世界上的万物都是虚无的。常用来表示看破红尘。
近义词心无杂念、看破红尘。
反义词酸甜苦辣、七情六欲。
一、古时候的七情六欲
根据古籍记载,最开始出现七情六欲的书是儒家中的《礼记·礼运》,这篇书中有着详细的记载,其中的七情,指的是人们的喜,怒、哀,惧、恶,善,欲这七种。
除了在《礼记·礼运》有记载之外,在《三字经》当中也有记载。根据两篇书籍记载的内容,我们经过对比可以发现七情六欲是人从出生以来就与生俱来的心理反应,只不过在日常用语当中,我们把七情六欲用口头用语表达出来就是喜,怒,哀,乐。
七情的演变也是有一定的历史过程的,在最原始的时候,古人们认为人类只有四种情感,那就是喜,怒,哀,乐,这并不是道听途说,而是在一些史书当中记录着七情的演化史,这喜,怒,哀,乐是有来源的;比如说人遇到开心的事情,就会感觉 “喜”,遇到自己很讨厌的事情,就会觉得“怒”,遇到自己所喜好的东西就会“乐”,遇到令人失望的时刻,就会感觉到“哀”。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们的情绪慢慢丰富,就渐渐的总结出了许多之前没有的情绪,他们说“乐”之所以产生是因为“爱”,之所以会 “怒”是因为 “恶”,所以便在原本的“喜怒哀乐”的前后边加上了“爱”和 “恶”。再后来慢慢的人们还发现,在得到与失去之间,还存在着另一种情绪,那就是“哀”。从此情感就被人们分成了7种,这就是七情的来源。
在这里我们说的 “欲”与 “乐”是一个意思,因为当时古人们认为,这两者的意思是相通的,就是当你的欲望的得到满足的话,这个开心的情绪就会随之而来,当然我们这里说的欲望并不是一种贬义的意思,而是说对生活的渴望,比如说你饿的时候想吃一个东西,困的时候想睡觉,是这样的一个满足生存必需的欲望。当可以满足这些欲望的时候,人自然就会开心,这样就会产生“乐”的情绪。
二、目前的七情六欲
时至今日,随着历史的不断变迁,人们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的改变,使得人类对生活的需求自然也会发生变化,所以今天的七情六欲与古代的七情六欲是不一样的,那么接下来我们来详细的给大家说一下今天的七情六欲主要是什么。
今天的七情主要是从喜,怒,哀,乐,惊,恐,思就这几方面来说的,分别就是喜爱、愤怒、悲伤、快乐、惊讶、惶恐、思念。可以看出,古代与现代的共同点就是说,七情都是人与外界联系的所产生的产物,脱离了任何一个都不可能产生七情。
而今天的六欲分别指的是:食欲、性欲、情欲、求知欲、占有欲、超群绝伦欲。
以上就是关于七情六欲分别指的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七情六欲分别指的是什么、七情分别是什么六欲分别是什么、七情六欲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