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的官职是什么

状元的官职是什么,第1张

在我国古代,举人考中“状元”后,皇帝封他什么官呢按小说、戏剧所讲,不外乎礼部尚书、八府巡按之类,即在皇帝左右办事,掌握文书章奏,或受监察御史委派,到各省巡视,考察吏治;有的还被召为“ 驸马”;要不就是到省主持巡回考士的学政,看来官职不小。但实际上,“状元”的官职是有规定的,而且职位也比小说、戏剧中所说的低得多。

以清代而定,会试(每三年在京都的考试) 中举的贡生(地方儒学生员(秀才)升入京师国子监就读的称贡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在太和殿举行进士考试,取得第一名次的考生,由皇帝钦定即“状元”,二、三名为“榜眼”、“探花”。这头三名合称为“一甲进士”,可以得到皇帝赐的“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可赐“进士出身”,“三甲进士”可赐“同进士出身”的头衔。但只有这“一甲进士”在金殿唱名后,立即按规定封授官职。“状元”的职名叫做“翰林院修撰”,是个从六品官,相当于现在的地区任职级别;而“榜眼”、“探花”二人,则封授为“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县长之职,是个地地道道的“芝麻官”。“编修”一职,是个修国史、实录、会要的官称。

另外,在“状元”与“驸马”爷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状元”不一定硬是“驸马”。“驸马”这个职务,因妻是皇帝的女儿(称公主)而得,如戏剧<秦香莲》中的陈世美,就被称为“驸马爷”。在宋朝时,民间称之为“裙带头儿官”。现在人们所鄙称的“裙带关系”一词,即起源于此。

状元不是官职。

状元是古代科举考试时,殿试第一名的称呼。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时,以名列第一者为“元”,比如,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就称状元。

古代每隔几年,就要在首都进行一次全国性的科举考试(地方的考试每年都有),叫“大比”。每次大比都会按照成绩排列名次,前100名要到皇宫里由皇帝出题,再考一次,叫“殿试”。殿试结束后,皇帝要亲自为成绩最好的几位学子排名,排第一的就叫“状元”,第二叫“榜眼”,第三叫“探花”。算是一种特殊的荣誉。

“学而优则仕”。会试以上考试名列前茅者,都能够授予官职,成绩越好,官也会做得越大。而且考试成绩也与将来的职位提升有关,显然,一旦成为状元,就会位于官*场起跑线的最前端,所谓前途远大。

但状元本身并不是官职,只是为做官打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殿试由唐代武则天首创,宋太祖时成为定例)。从童生到状元,一般须经五个阶段:

童生 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

院试 由省学政主持,童生参加,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一般可称相公。

此二者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乡试(大比)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参考者为秀才,考中的为举人,可称老爷。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二至十名称亚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会试 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进行的,时间是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地点在京城礼部官衙,举人参加,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 会试合格后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合格的统称进士,贡士才有参考资格。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隋朝于605年首次开的进士科,被视为科举的开始。隋、唐时,“进士科”只是科举各科中的一科,考的是诗赋。因为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故此最为尊贵,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宋代以前,进士只需要通过在尚书省举行的“省试”。自宋以后,进士一律要经过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一关复核和决定名次。宋仁宗时,曾发生过一名通过省试,但在殿试被黜落的考生愤而投奔西夏的事情。自此以后殿试都只定名次,而不会黜落考生。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七人),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世人统称被录取者为进士。进士是功名的尽头,就算是对名次不满意也不可以重考。

状元 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是在最后一关考试(唐朝时的省试,宋以后的殿试)中,得到进士第一名的名称。状元亦称“鼎元”“殿元”。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为唐朝武德五年(622年)的状元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为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状元刘春霖,1300年来共计状元504人。状元也指武举中的第一名,称为武状元。

状元是一个非常夺人眼球的词,每年高考成绩出来的时候,媒体就会大肆报道,高考文科状元,高考理科状元,除了高考,社会上还流传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说法,可见状元在中国人的眼中是多么有分量。状元的来源还得从科举制度说起,古时候人们要去参加科举考试,首先得先投状,科举成绩出来之后,榜上面的第一名就是状头,也成为状元。

状元的由来,和科举制度的出现密不可分。科举制度最先是由隋朝的开国君主杨坚发明的,当时他统一了南北,国家非常需要人才。为了尽可能多的招纳到人才,杨坚决定废除掉以前的九品中正制,他发明了通过考试选取人才的做法,这种做法就是科举制度。后来,隋朝被唐朝灭掉,但是唐朝还是沿用了隋朝的科举制度,以后的朝代都继承和完善了科举制度。

状元,从字面上理解,状是投状,古人参加考试是必须先投状的,这类似于今天的准考证,投状之后才有资格考试,元就是第一的,状元即投状上的第一名。不过,后期科举前三甲出来了之后,君主还要亲自举行殿试,君主认为的第一名才是状元。如果某个人在笔试中得了第一,在面试中,他没有被君主钦定了第一,他也不能称为状元。

科举考试历经千年不衰,因为它相对公平,可以让平民也得到做官的机会,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用的人才。

状元的意思是①科举时代的一种称号。明清两代称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一名的人。②比喻在本行业中成绩最好的人。

状元

拓展: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

科举考试

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百科状元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以来,从中经历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绪31年(1905年)废除,历经近1300年。

时代在变革,社会在前进,科举时代早已不复存在。如今的时代是一个状元辈出的时代,不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单说那相似于古时状元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来说,层出不穷。

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是中国古代考试制度中的一些称呼。这些称呼主要用来表示考生在考试中的成绩排名。

状元是指在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中,成绩排名第一的考生。榜眼是指成绩排名第二的考生,探花是指成绩排名第三的考生。进士是指在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中,通过考试,获得任职的考生。举人是指参加过科举考试,但没有被选中任职的考生。秀才是指参加过科举考试,但没有进入考场的考生。

在中国古代,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是非常尊贵的称呼,因为只有通过考试,才有机会成为科举官员。在中国古代,科举官员是非常受尊敬的,他们通常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为什么科举制的第一名称为状元?这个词是怎样来的?我来告诉你

如果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算起,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科举考试经历了整整1300年。

历代科考制度都有不同,但大致说起来,分乡试、会试、殿试三阶段。生员(秀才)每3年一次到省城参加会考,叫作乡试,录取者称举人,第一名为解元。各地举人们在隔年春天齐聚京城礼部参加会试,录取者称进士,第一名为会元。

同年,天子亲自在殿上出题考试,称为殿试或廷试,会试录取的进士分三等:一甲取三人,即所谓状元、榜眼和探花,另有二、三甲若干人。

而“三元及第”,就是指一连考了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第一名。

科考之初隋炀帝时,进士第一名便有了状元的名号,又称“魁甲”。早期参加考试的士子,经由各州贡送到京城,在应试前需递送“投状”,与今日考试报填个人资料类似。考试结束后,最高成绩者放在全部投状最前面,称为状头,也叫状元。

到宋代,因为公布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而二、三名分列左右,如同人体两只眼睛,所以称作榜眼。在宋代,榜眼是一甲二、三名的合称。直到南宋后期,榜眼才成为第二名的专名,第三名进士则改称为探花。

探花一词始自唐代。新科进士放榜后,由朝廷组织一场庆祝宴会,地点就在长安的曲江,名为“杏园宴”。时值三月,春花烂漫,宴会前在今科进士中选年少俊美者乘马采花,以助喜庆,称为“探花郎”,与科考名次无关。

直到南宋末,为了区分一甲的二三名,探花才渐渐地成了第三名的专称。因此,状元、榜眼、探花作为“三鼎甲”的合称,形成于南宋。

耐得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天下知。金殿传胪、雁塔题名、大魁天下、光宗耀祖,当年状元的春风得意,绝非今日高考中考“状元”可以比拟。也难怪,在1300年中,从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个状元孙伏伽,到光绪年间末代状元刘春霖,史料记载,全中国也仅仅608人!

这些状元郎中,有文天祥这样的民族英雄、张之洞这样的中枢重臣、王维这样的不朽诗人、杨慎这样的杰出学者、王引之这样的文字大家、柳公权这样的书法宗师、张謇这样的实业巨子……不过,就大多数而言,都已湮没无闻。因此,金榜题名那一天,在礼官的引导下,穿过紫禁城午门正中御道,享受王公贵族、权臣宰相都无缘得到的殊荣,就成了他们此生最为风光和荣耀的一刻。

状元有很多等级,以下状元等级是从小到大排列,具体为:

若是有4个“四点”,则为状元,比较另外两个骰子点数的大小,点数大者为胜。有5个相同点数的,俗成“五子登科”,比起4个“四点红”的状元要大。先比较相同点数的数字大小,5个红4最大,其他按数字顺序,如果相同点数的数字一样,则比较后面的点数大小,点数大者胜

若是6个“四点”,称为“六勃红”,比前面几种状元都大,可拿走状元和对堂的所有奖品 若是4个“四点”加上2个“一点”,则称为“状元插金花”,是状元中最大的,并可拿走状元和对堂的所有奖品

状元

(按从大到小顺序)红六勃(六个4)>黑六勃(六个1或2或3或5或6)>状元插金花(四个4、二个1)>五红(五个4)>五子(五个1或2或3或5或6)>四红(四个4)。

 

状元的奖品要在所有的奖品全部拿完后,最后一个最大的状元博出者,可拿走奖品,如果这个状元是“状元插金花”或“六勃红”,还有拿走2个对堂的所有奖品。

以上就是关于状元的官职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状元的官职是什么、状元是什么官职、状元是怎么产生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1007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 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