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这句话有道理吗

停机德2023-04-28  27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先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老不读三国是因为通过《三国演义》的长篇累牍,你会发现,众多主角们穷极一生的时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以利益为第一目的结合的联盟也会因为利益的重新洗牌而瞬间土崩瓦解,分崩离析,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反复无常,往往来来回回,到头来还是一场虚妄。

老年人已经是垂暮之年,本应是安享晚年的阶段,如果过分沉溺《三国演义》的推敲,错误的解读,会导致对已经完善的自我认知的否定,对已有的成功的价值观念是一种毁灭式的打击,对老年人的心理及身体 健康 绝对是不利的,老年人经不起自我的否定,经不起折腾,还是少看为妙。

延伸阅读~~~~~“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从前面的两个名著的弊端来出发,那么关于西游与红楼的问题也就不难找到答案了。

《西游记》属于浪漫主义神话题材,奇思妙想,天马行空,通过对孙悟空这个敢于造反的个人英雄主义形象的描写,反应了作者对封建皇权的不满和抗争,对统治者通过宗教,儒家思想奴役人民的精神思想的讽刺,同时通过“取经修成正果”这一结局也反应出了封建奴性的可悲,以孙悟空为代表的众妖们再怎么折腾,最后还是要匍匐于佛祖的脚下,足见“英雄气短”的悲哀。潜移默化的反应了作者对自身命运的无奈,千般折腾,万般嘚瑟,到头来还是要乖乖的顺从听话,任人摆布,什么都改变不了……

如果男人整日沉浸在西游记里不切和实际的世界里,不谋求发展,终日幻想奇迹的发生,那最后终将一事无成,误人误己,所以有“男不看西游”之说。

女不看红楼,红楼梦中多是情爱的不完美结局,林黛玉的感情过于敏感,整日伤春悲秋,以泪洗面,是病态的人生观,给女人做了反面的样例,女人如若沉溺红楼这个梦中,整日做着白日梦,学林黛玉葬花,那众多的“贾宝玉”该如何正确的处理呢?并不是每个男人都喜欢林黛玉性格的女人吧?所以便有“女不看红楼”这句话!

但是“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只是片面的理解,可以从一方面反应四大名著的弊端,但根本没有科学的硬性指标的根据,如果死搬硬套几句话就否定已经成为文化艺术的名著文学,那么就是心存不良的恶语中伤,是羡慕嫉妒恨的表现。我们一定要学会正确的阅读姿势,不要勿入歧途,以古鉴今,学以致用才是正途!

由于我们国家有很悠久的 历史 ,历来又有记史的传统。所以总结除了很的的谚语等等短小精悍的句子来敬告世人,那一些可以做,那一些事情不可以做。这一些句子往往通俗易懂,句子看似浅显但蕴藏着很深的含义。

举个例子,“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这句话来自于古典四大名著。虽然原著都是演义成分居多,但是因为流传传播广,三国被当成了 历史 ,水浒被当成真实。我们仔细品读,这两句话是不是有道理呢?

歪史认为是有得。为什么呢?我们看这两个著作。三国虽然以 历史 为依托,描述了三国时代英雄豪杰的故事,但是里面一个个军阀尔虞我诈、搬弄权术,一个个老谋深算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

各个军阀之间的谋士更加的为了自己集团的利益互相算计,正是一计定天下,一计亡天下、一计乱天下。譬如教李傕围攻长安的贾诩就是乱天下的奸计。郭嘉的遗计是平定辽东的计策。诸葛亮隆中对、鲁肃的榻上策就是分裂天下的权宜之计。

正是因为这一些计策都是算计人,以图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权谋,如果有一些阴险的人在老年之后因为阅历丰富,见多识广,在学习这一些更加的阴险会让他们注重奸计,处处算计别人。

所以老不读三国就是这样的原因,虽然不能说人年轻的时候就不会阴险也不会因为三国原因让人变得阴险,但是这个肯定会加重。对于一些心地善良正直的人这个是没什么副作用的。

少不读水浒呢?也一样的有深意,水浒故事多半都是杜撰, 历史 背景不是很多,但是里面打家劫舍一言不合就开打。于是乎,在人年轻气盛之时多看这个书就或多或少的让人模仿,很容易冲动做事情。如果这样,就会惹出很多的事情。

当然了,不见得所有人都一样的读了这个就会冲动,主要怕的就是那一些情绪管理比较差的人,没办法及时约束自己的脾气,怒发冲冠做出不可思议的事情。

点评水浒的金圣叹,

在他儿子十岁的时候,就让孩子看水浒了。

所以,少不读水浒?

更有意思的是,金圣叹不仅认为孩子到了十岁心智已开,可以读一切书。

还认为应该早早的让孩子接触 社会 。

自己见客人的时候,就让孩子坐在角落旁听,那一年,金圣叹的孩子,五岁。

因为,他认为,如果不让孩子读“一切书”,那孩子就有可能有别的不好的爱好;

如果不让孩子早点接触 社会 ,就有可能让孩子在“婢仆”的手里成长起来,眼界就有问题了。

金圣叹之所以在自家孩子这么小就给他看水浒,一是因为水浒在他心目中是最好的才子书之一,另外,也因为,他也是在自己十一岁病退私塾之后,接触到的水浒。

这一接触,可不得了,立刻变成了施耐庵的超级头号大粉丝!

而他的观点,更是把只记住水浒里的各色人物的新奇事迹,当做等而下之的读书方法。

换句话说,如果只津津乐道于水浒传里的因所谓忠义(他对此嗤之以鼻)而产生的打打杀杀的行为,那就把这本书的档次看的太低了!

他认为,自从自己读通了水浒,就有 “于书无所不窥之势”!

金圣叹由于受到“哭庙案”的牵连,被诬下狱,最终被开刀问斩。

这位幽默旷达一生的奇人雅士到最后临刑也不忘调侃自己:

割头曰痛,饮酒曰快,割头之前先喝酒,痛快痛快!

金圣叹只遗憾自己没有点评完才子六书,对自己的生死倒是看得很淡。

但在寻常老百姓眼中,砍头毕竟是死于非命。

是否把金圣叹的悲剧下场同其早慧而读水浒的幼时经历牵强附会起来,

传出“少不读水浒”的说法,也未可知。

金圣叹在《读水浒法》中,盛赞水浒选的素材好。

认为其以宋江为首的三十六个原型人物,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特色,作者可以发挥的空间很大。

而三国,他认为题目(素材)不好,人物事本说话太多,作者没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只能作为是官府的传声奴才,不敢加字,不敢减字的受束缚。

其实,我听到的版本是少不读红楼,老不读三国。

当时的理解是,如果少年人读红楼,会很轻易的的陷入其中的情情爱爱,或是出尘离世的空想中去。

而三国呢,这本据说是清兵入关前人手一本当做兵法来读的书,老年人读了,也许就会慨叹自己年轻时候动脑子不够,从而落得老来晚景凄凉。

当然了,这些都是我幼年时很浅薄的见识。

如果放到当下资讯极度发达的 社会 环境里来看,

只要有心,看不明白的地方,迅疾就能在网络上找到初步的,关于人物背景,当时的时代趋势等等的概述。

当不会被书中的情节简单的扰动自己的三观。

这只不过是有些瞎杜撰的,不知道从什么时侯就流传开来。还煞有介事的编造了很多理由。其实根本站不住脚。

为什么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呢?

有人就开始编了。

因为水浒传将的山贼水匪的故事,充斥着暴力野蛮抢夺,少年人正是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血气方刚,看了水浒传,会大受影响,做出一些过激的事情来。

三国演义充满了权谋诈术,老年人本来就老于世故,再学这些权谋,肯定变得老奸巨猾,大伙都不喜欢。

而且,三国演义中,很多英雄结局十分悲凉,一出热闹的大戏,最终以落寞收场。老年人难免见此伤怀。

以上,就是所谓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的理由。

少年人性格的养成,从根本上讲,由他的先天基因,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所决定。

一个人好与坏,善良还是凶恶,是方面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不是由一本书能够决定的!

三国演义固然有权谋诈术,更有忠义正直。人们喜欢的,也是那些勇猛忠诚的人物。可见比书能教人向善。

本人就是少读水浒,不但读水浒,还研究它的源流辩证,到现在还不是照样无比善良,连个架都不打。

本人也曾用一年时间精读三国,其中一切权谋了然于心,但是最终感动我的,偏偏的关羽张飞赵云的忠勇,是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本人也是老老实实做人,从不敢耍奸弄诈。

是与非,善与恶,大家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三国,水浒,都是好书,值得品读。并且老少咸宜。

关于四大名著,民间一直流行着两种说法,其一是“《三国》乱思,《西游》乱行,《红楼》诲*,《水浒》诲盗”,另外一种说法是“少不看《水浒》,老不读《三国》”。第一种说法是谁提出来的,已经无从考证,但第二种说法的提出者却没有争议,此人便是明末清初的大才子金圣叹。那么,金圣叹是何人?他为何对《水浒传》、《三国演义》有如此高的“成见”?

《水浒传》亦中国古代四大小说名著之一,在文学成就上受到后世不少文学评论家的赞许。

一、明清两代

明末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将《水浒传》与《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西厢记》合称为“六才子书”。

李渔将《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定为“四大奇书”。但他本人对宋江的评价非常低,在他的批注本里,处处可见对宋江的贬损。后来有人把“四大奇书”,加上《红楼梦》、《儒林外史》合称为“六大奇书”。

民间流传一句话:“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意年轻人不该读《水浒传》,否则容易向往打打杀杀的生活,盲目崇尚武力与江湖义气,过分反叛,脱离现实;

而老年人不应该读《三国演义》,因为其中人物善于用计使诈,处心积虑、钩心斗角,作为应该安分守约的老人应该安度晚年,不能整天想着算计别人,对自己身心无益。

二、现代

到了20世纪,文学评论家除了评论《水浒传》的文学成就,亦开始对《水浒传》所反映的社会状况和价值观产生兴趣。

1930年代初,鲁迅在《三闲集·流氓的变迁》中曾这样评论《水浒传》:“‘侠’字渐消,强盗起了,但也是侠之流,他们的旗帜是‘替天行道’。他们所反对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们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将相。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

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

从历史角度看,对于《水浒》的争论焦点则集中在主要人物宋江所表现出的“忠君报国”的思想上。反面观点一般认为宋江的思想有其局限性,梁山好汉受到招安后又为朝廷去征讨各地山贼,下场悲惨,是出历史悲剧;作品歌颂和美化宋江,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强调“忠义”,表现出严重的思想局限。

正面观点一般认为宋江相对于其他草莽英雄思想进步,对当时社会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毛泽东在1975年时,亦对《水浒传》的价值观作了评论:“《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又屏晁盖于一百零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宋江同高俅的斗争,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

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又说:“《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他的言论曾使中国掀起一场“评《水浒》运动”。当时有官方观点认为,《水浒传》是一部宣扬投降主义的书;宋江所执行的是一条投降主义的路线,否定了晁盖的革命路线。

晁盖和宋江是两条路线的斗争,宋江上山以后就排斥晁盖,而且108人就没有晁盖的名字、没有他的地位。

少不看红楼老不读三国

红楼梦比较消极,风花雪月,关乎情爱,容易造成年轻人的思想偏差,而三国富有激情,霸气,让人比较鼓舞,正好可以让年轻人拼搏奋斗,成就事业而对老人正该颐养天年,不适合。

红楼梦讲的是大观园里家族多代人的爱恨纠葛史。里面有很多找对象, 追求恋爱自由的片段,为了防止早恋,培养正确的恋爱观,所以就有了少不读红楼的说法。

三国本身就是集权属于谋略之大成的一本书,老年人经历丰富,老于世故,看完三国之后会更加的精于世故。所以,老年人是不适合看三国这本书的。

这句话应该是: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

1、《三国演义》中很多都是王侯将相、建功立业的故事,很多人从无到有,历经坎坷,终创大业,终得王权富贵。

一代男儿的英雄气概在三国中会被感同身受的激发放大,迟暮之年再看三国,感到岁月流逝,日益苍老,英雄豪情不在,青春远走,一事无成,让人会唏嘘枉活一生。

感叹青春时光没有好好奋斗珍惜,后悔年轻时的种种选择,否定自己,否定自己的人生,懊悔之情会弥漫内心。

“老不读三国”就是说人们在年老体衰以后要抱着平常心,要返朴归真,要活出真道行,不要劳神费力地为那些事情,你死我活地斗个不停以外,更重要的,是对白驹过隙般的匆匆人生之真谛有了淡泊却深刻的认识。

2、水浒里面其实讲的是梁山108将齐聚绿林的故事,因为少年血气方刚、易于冲动,而水浒,又专以攻城破狱为能事,以打家劫舍为豪举,如果年轻人看了水浒,领悟了其中津津乐道的“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那一套,碰了镇关西就打,遇了潘金莲就杀,那还不天下大乱?

少年性格还未完全形成,不稳定,很容易受影响冲动;年轻气盛,读了那些好汉的事迹,容易心生反叛,不服管束。

另外书中江湖义气太重,一言不合拔刀相向,为朋友两肋插刀,说是好汉,但性质更像是一帮黑社会,青少年心理发育不成熟,对事物没有正确的认知,处于学习期的少年总喜欢模仿,心智不成熟的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足。

易一失足成千古恨,不利于青少年健康理智思想的形成,此所谓“少不读水浒”。

3、西游记里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拜佛求经的事情,是古典小说中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无论人物还是场景,都很宏大、虚无、漫无边际、尽情驰骋想象。

男读西游更容易被其中的虚幻情景和情节设计影响,过于虚幻,不切实际,容易在现实中落差太大,造成挫败感,和现实生活脱节,以至于格格不入。

这就有点像现在的网络游戏一样,西游中有很多关于鬼神、天道轮回、因果报应的讲述,这可能有利于西游记的传播,但对于读者的现实工作和生活,价值观、世界观、信仰还是有一定的冲击,容易让人相信命运,沉迷虚幻,消极处世,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良性发展。

4、《红楼梦》红楼梦无疑是一步伟大的作品,它的价值目前我们可能只是窥见一斑,红楼中讲的多是男女之间的情爱纠葛等故事,而且最终女主们大都倾尽所能,用尽所爱,付尽青春,却一个个不得善终,不是郁郁而终就是寡欢而死。

女人多看红楼,容易对爱情绝望,对男人失去希望,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也不利于人类的进化发展。

红楼一书中尽是儿女作态,在心性未定之时读此书,恐会落得只会憧憬红粉堆中厮混,一心幻想风流之事,忘却进取之意。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问题的认知也更加理智和全面,四大名著本身各有特色,适合每个喜爱它的读者,读懂读透任何一本都是功力的加深。

我们所说的“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是点出了这几本名著的几个特点,但这绝不是任何一本名著的全部,既要投入书中研读,更要走出书本思考。

之所以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是因为年少的时候本身就比较鲁莽,而《水浒传》里面总是在讲草莽英雄的故事,有些上梁山的人做事莽撞不计后果,所以不建议少年的时候读《水浒传》,因为这会让少年们变得更加的冒失。而老不读三国是因为三国里面都是各种工于心计的算计故事,人随着年龄的增大,步入社会时间的增长,就会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如果再读了《三国演义》就会变成更加有心机的人,所以才说“老不读三国”。

一、《水浒传》里面讲的是草莽英雄落草为寇之类的故事,不合适少年阅读。

《水浒传》作为四大名著之一讲的是当时的年代很多人落草为寇,为了自己的目的而不惜对抗朝廷,为了兄弟义气而不计较个人得失,甚至是做出违法的事情,这对于心智还不太坚定,或者没有一定辨识能力的少年来说是不利的,所以才会有“少不读水浒”的说法。

二、而“老不读三国”是讲《三国演义》里面更多的都是讲究计策,年龄大的人已经善于去算计别人,所以不用去再读三国。

年龄大的人本身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已经总结出了自己很多在社会当中生存的经验,而在《三国演义》当中因为各方势力总会用很多计策去迷惑敌人,所以年龄大的人再去读《三国演义》,则会让自己的心思变得更重,才会有老不读三国的说法。

三、其实“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只是相对来说,并没有绝对性。

对于“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并不是针对所有的人都适用,而是针对于比较莽撞的年轻人和比较工于算计的中老年人来说,作为正常心智比较成熟的人,其实读一读这些名著还是非常有好处的。

以上就是关于“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这句话有道理吗全部的内容,包括:“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这句话有道理吗、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少不看红楼老不看三国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0965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