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周进主要情节是什么

锡商银行2023-04-28  32

《儒林外史》周进的主要情节:

周进,一个教书先生,作品将其设定为一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制艺难以自拔的人。周进生活穷困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

周进应考至六十岁,仍是童生,以教书糊口。小说中其遭受新进的秀才与举人两度奚落,使他强烈感受到科举功名成否的天壤之别。后来,他村塾先生的饭碗也因不懂承谢而被夺取,只好去省城为做生意的舅子记账。

这时,事情却发生喜剧性的突变,周进竟然中了举人、进士!刹那间,周进成为了人上之人,过去当塾师的薛家集也供起了他的长生禄位。

《儒林外史》简介: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现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

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具体如下:

1、周进心诚志坚,有愚公挖山不止的毅力,终于感动了上帝。以后的路儿就顺溜得像缎子似的: 中进士、升御史、点学道。周进终于挣上了“右边袖子同后边坐处”那两块光荣的补丁。

可惜周学道“叉”出去的是魏好古而不是梅三相(他潜意识中也许是把魏好古当成了梅三相),让周学道欣慰的是简拔了真才范进,为白头“小友”吐了口恶气,也算是“惺惺惜惺惺”,他还不是一阔脸就变、忘根本的轻薄小人,不像他的学生——真才范进,中举后就瞎侃刘基是进士第三名,刚摆脱卑微地位就染上了卑污的毛病。作者始终没有嘲弄周进,因为他没有恶德。

2、刚出场时,周进已经六十多岁,依然是个老童生。在汶上县做了三年西席,学生顾小舍人都进学成了秀才,他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沦落到薛家集观音庵私塾中来坐馆糊口,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惠的嘲弄和冷遇。

不久,周进丢了饭碗,只好替一伙商人当帐房。可以说,已到了科场梦醒之时。然而,当他进省城路过贡院的时候,他多年的心结却又被触动了。但他是童生,他是不能进入贡院的,看门人的鞭子将他打了出来。

3、周进,《儒林外史》的重要人物。作品将其设定为一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制艺难以自拔的人。周进生活穷愁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

实际上,周进和紧接着出场的范进两人一一个悲伤地要寻死,一个 高兴地发了疯的细节,都寄寓了无限深意。

作者揭示出科举制弱化了知识分子的生存能力,使他们深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神童诗》)的观念毒害。中举是他们唯一的生活目标, 八股是他们唯一的生活技能。 科场若不如意,就再无其它谋生本领。周进宁可撞板,因为他深知,除了科举,自己无法自食其力。

创作背景: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现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

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儒林外史》第二回、第三回,主要讲了老童生周进的辛酸故事,虽然他后来成功实现了逆袭,但书中的三个尴尬镜头,凸显了周进心里的苦楚,读来让人唏嘘。

第一个镜头:尬尴的“小友”

明朝士大夫称儒学生员叫作“朋友”,称童生是“小友”,称进了学的为“老友”,这里处处彰显着森严的等级。读书本来是为了增长学识的,却成为了那时读书人的“敲门砖”和论资排辈的由头。其他的不管用,一块“进士及第”的牌子能解决任何问题。

在夏总甲的推举下,六十多岁的老童生周进到薛家集教书,在申祥甫家里吃饭时,请了新进学的梅三相公陪客。梅三因为进了学趾高气扬,没进学的老童生周进低三下四的陪着小心,自觉抬不起头来,特别是那一首七字诗彻底让周进颜面扫地。(“呆!秀才,吃长斋,胡须满腮,经书不揭开,纸笔自己安排,明年不请我自来!”)众人哈哈一笑间,周进的心里在滴血!

每每看到这一节都不禁要问:读书人学知识都学到哪里去了?天天嘴里念的“之乎者也”、道德伦常上哪里去了?作的“锦秀文章”里自己怎么说的?孔子教你这么干的?没有一点长幼尊卑!学的这一套儒家的“知识”在考试八股文时才有用,简直虚伪之极。

闲话《儒林外史》:苦情老教师周进不堪回首的往事

第二个镜头:一地的鸡骨头、鸭翅膀、鱼刺、瓜子壳

古代进了学、中了举、当了官就是大爷。没有进学的周进卑微的只能去教馆,收的资费都不够生活,在生命线上苦苦挣扎。但就算是这样,所有人并没有对他好一点,雪上加霜的事倒是常发生。

周进授课两个月以后的一场小雨,让他再一次见识到了人情冷暖。一个中过举人的地主“王大爷”派头十足,明明在人家周进的地盘上,却反客为主,还跟周进吹牛自己在考试时作了一梦后写出了锦绣文章。第二天离开时,给周进留下“撒了一地的鸡骨头、鸭翅膀、鱼刺、瓜子壳”,昏头昏脑扫了一早晨。王举人接受周童生的伺候似乎天经地义,在这个无形的圈子里周进除了逆来顺受,没有别的办法,内心里该是多大的刺激!

闲话《儒林外史》:苦情老教师周进不堪回首的往事

第三个镜头:久久到达不了的彼岸

什么是古代文人的天呢?就是中举——做官这条路,没有其他。天下的读书人,穷尽一生就为了荣升一条路,而成功登第者了了,剩下的就默默无名,毫无用处,实在是太悲惨。

呆头呆脑的周进不知道承谢夏总甲,不会来事的他终于被辞退了,这下彻底把饭碗砸了,幸好还有个姐夫金有余提携他,让跟着去做生意,不然怕是要饿死的。进到省城的贡院,周进见了朝思暮想的号房,不觉悲从中来,他几十年熬白了头、熬干了血却徘徊停留在童生位置上,心里说不出的苦一起涌上来,刺激他耍起疯癫来,“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周进用哭来宣泄自己多年的郁郁不得志,“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闲话《儒林外史》:苦情老教师周进不堪回首的往事

四、逆袭人结局

终于,尴尴尬尬、猥猥琐琐、处处陪小心儿的周进,中了举当了官,人生实现了逆袭。这可就不一样了,威风自来。在夏总甲、申祥甫、梅三相等众小鬼的衬托下,昔日猥琐的面目也变得高大起来,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

闲话《儒林外史》:苦情老教师周进不堪回首的往事

有个成语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周进当了官连不是亲戚朋友的外人、甚至是看不起他打压他的人都好像如鸡犬升了天,忽然一下子跟他有几十年的交情一般。郭德刚相声里有两句诗:穷人站在十字街头耍十把钢钩钩不着亲朋骨肉,富居深山老林舞刀枪棍棒打不散无义宾朋。这就是血淋淋的现实,这就是趋炎附势的人们。

闲话《儒林外史》:苦情老教师周进不堪回首的往事

《儒林外史》一言以蔽之:小人当道太势利!读书人官僚气太重,文人读书读到麻木、心都黑了。

#文史知识局#

周进的三个故事梗概是:

1、周进已经六十多岁,依然是个老童生。在汶上县做了三年西席,学生顾小舍人都进学成了秀才,他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

2、到薛家集观音庵私塾中来坐馆糊口,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进的嘲弄和冷遇。

3、不久,周进丢了饭碗,只好替一伙商人当帐房,在贡院参观时,痛哭不止,满地打滚,哭到口吐鲜血,后来商人们答应他,为他捐一个“监生”进场。

儒林外史周进人物性格:

周进是一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制艺难以自拔的人。周进前半生生活在社会底层、地位卑下,事事仰人异息,形成逆来顺受的性格。暮年飞黄腾达后,同情提携同样出身下层、同样屡试不第的范进,表明周进秉性忠厚,迂而不恶。

《儒林外史》周进人物形象

周进是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科举难以自拔的人。周进生活穷愁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梅玖、王惠)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

周进前半生生活在社会底层,地位卑下,事事仰人鼻息,形成逆来顺受的性格。暮年飞黄腾达后,同情提携同样出身下层、同样屡试不第的范进,表明周进秉性忠厚,迂而不恶。写出了他性格的复杂面。在这个醉心于科举,而心术并未大坏的读书人身上,更可见出科举制度对士子灵魂的侵蚀之深。

内容简介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全书五十六回,作品用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展示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抨击了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

《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贯穿全文,全书的思想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科举制度及儒林人士的严峻批判和辛辣讽刺;一是对理想社会和道德楷模的热切渴求。

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

故事背景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写的是“儒林”之“外史”。换句话说,《儒林外史》不是正史,不体现官方意志,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写世间真事”穷极文人情态,针砭时弊,讽喻世人。

作者吴敬梓生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而科举制度已经过兴盛之期,显露出它的弊端。文士们醉心举业,道德沦丧。《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对象为儒林文士,正如鲁迅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做影子。为避免清代统治阶级的迫害,吴敬梓故意把故事背景说成明代。作者托明写清,目的是要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描绘吃人的科举制度、礼教制度和腐败的政治体制,展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

以上就是关于《儒林外史》周进主要情节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儒林外史》周进主要情节是什么、儒林外史中周进的结局是什么、你知道《儒林外史》中周进这个人物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0937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