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叙述视角及作用

粘滞键2023-04-28  25

1、全知视角(零视角),叙述者>人物,也就是叙述者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他全知全觉,而且可以不向读者解释这一切他是如何知道的。正如韦勒克、沃伦在《文学原理》中所说:“他可以用第三人称写作,作一个‘全知全能’的作家。这无疑是传统的和‘自然的’叙述模式。作者出现在他的作品的旁边,就像一个演讲者伴随着幻灯片或纪录片进行讲解一样。”这种“讲解”可以超越一切,任何地方发生的任何事,甚至是同时发生的几件事,他全都知晓。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只是被动地接受故事和讲述。

2、这种“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很像古典小说中的说书人,只要叙述者想办到的事,没有办不到的。想听、想看、想走进人物内心、想知道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任何事,都不难办到。因此,这种叙述视角最大最明显的优势在于,视野无限开阔,适合表现时空延展度大,矛盾复杂,人物众多的题材,因此颇受史诗性作品的青睐。其次是便于全方位(内、外,正、侧,虚、实,动、静)地描述人物和事件。另外,可以在局部灵活地暂时改变、转移观察或叙述角度,这既多少增加了作品的可信性,又使叙事形态显出变化并从而强化其表现力。叙事朴素明晰,读者看起来觉得轻松,也是它的一个优点。

3、正因为有如上优越性,全知视角尽管已被视为落伍,却至今仍具有生命力。

4、但这种叙述视角的缺陷也是相当明显的。它经常受到挑剔和怀疑的是叙事的真实可信性,亦即“全知性”。冯·麦特尔·艾姆斯在《小说美学》中说:“一般的方法是这样:无所不知的作者不断地插入到故事中来,告诉读者知道的东西。这种过程的不真实性,往往破坏了故事的幻觉。除非作者本人的风度极为有趣,否则他的介入是不受欢迎的。”因为这里只有作者的一个声音,一切都是作者意识的体现。再者,这种叙事形态大体是封闭的,结构比较呆板,时空基本按照自然时序延伸扩展或改变,缺少腾挪迭宕;加之是“全知”的叙事,留给读者的再创造的余地十分有限,迫使他们被动地跟着叙事跑,这显然也不符合现代人的口味。

5、叙述者=人物,也就是叙述者所知道的同人物知道的一样多,叙述者只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觉、听觉及感受的角度去传达一切。叙述者不能像“全知全觉”那样,提供人物自己尚未知的东西,也不能进行这样或那样的解说。由于叙述者进入故事和场景,一身二任,或讲述亲历或转叙见闻,其话语的可信性、亲切性自然超过全知视角叙事,它多为现代小说所采用的原因也恰恰在这里。这种类型,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奈特取名为“内焦点叙事”。这种内视角包括主人公视角和见证人视角两种。

6、主人公视角的好处在于,人物叙述自己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带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真实感,只要他愿意就可以袒露内心深处隐秘的东西,即使他的话语有所夸张或自谦,读者也许把这当作他性格的外现,而不会像对待“全知”视角那样百般挑剔质疑。另外,它多少吸收了全知视角全方位描述人物的优点,特别便于揭示主人公自己的深层心理,对于其他人物,也可以从外部描写,并运用一定的艺术方式接触到他们的内心世界。这种视角的主要局限是受视点人物本身条件诸如年龄性别、教养熏陶、思想性格、气质智商等等的限制。弄不好容易造成主人公情况与其叙事话语格调、口吻,与其所叙题材的错位,结果就会像全知视角那样不可信。由此生出的另一缺陷是,难以用来叙述背景复杂事件重大的题材,《战争与和平》不可能由娜塔莎·罗斯托娃来作总的叙述者;而对于讲述个人历史却往往得心应手,像《鲁宾逊漂流记》和《阿甘正传》等。第三,很难描写充当视点人物的主人公的外部形象,勉强这样做就像照镜子,不免有些扭捏造作。

7、见证人视点即由次要人物(一般是线索人物)叙述的视点,它的优越性要大于主人公视点。首先作为目击者、见证人,他的叙述对于塑造主要人物的完整形象更客观更有效,这是很明显的。其次,必要时叙述者可以对所叙人物和事件做出感情反映和道德评价,这不仅为作者间接介入提供了方便,而且给作品带来一定的政论色彩和抒情气息。普希金《别尔金小说集》中的《射击》、《驿站长》都是有代表性的见证人叙事。它的第三个优点是,通过叙述者倾听别人的转述,灵活地暂时改变叙事角度,以突破他本人在见闻方面的限制。如《驿站长》中驿站长的女儿杜妮亚被骠骑兵拐走的经过,就是由驿站长转叙给“我”的。第四,见证人在叙述主要人物故事的时候,由于他进入场景,往往形成他们之间的映衬、矛盾、对话关系,无疑会加强作品表现人物和主题的力度,有时则会借以推动情节的发展。但见证人视点同样受叙述者见闻、性格、智力等的局限,有些事情的真相以及主要人物内心深处的东西,只有靠上面提到的主人公自己的话语来揭示,如果这样的话语写得过长,就可能冲淡基本情节,并造成叙事呆板等弊病。

8、从具体分析中我们认为,作者没有大于主人公的意识。这是一种建立在对等关系上的叙事作品,作者绝不比人物或主人公知道得多,而是以对等的权力参加对话的。在当代小说中,以这种叙述视角叙述的作品大量存在。它强化了作品的真实性,扩展了作品的表现力。在冯骥才的《高女人和矮丈夫》中,作家选取了团结大楼的居民眼光作为叙述视角。这种叙述视角一直难以窥破那对高低不成比例的夫妻之间的秘密。作家固执地坚持这种叙述视角,因而最终我们只是和团结大楼的居民一道得到几个画面:他们在外观上的不协调,他们挨了批斗并被迫生离,他们的重聚以至话别。小说不仅以这些画面有力地征服了读者,而且画面之间的空白还令我们的思绪萦绕不已。

9、叙述者

视角是文学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情境的立场而区分。

叙事首先涉及叙事视角的问题,即谁来讲故事。

01、传统的叙事视角一般有三种

第一人称叙述

第二人称叙述和

第三人称叙述

也就是我,你,他。

第一人称叙述是叙事者作为故事中的某个人物对故事进行叙事。

第二人称叙述是用“你”作为故事中人物的一种叙述方式。

第三人称叙述则是以旁观者的口吻从外部讲故事。

02、三种视角

全知视角

选择性全知视角

第一人称主人公回顾性视角。

①全知视角

全知视角,也就是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得多。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上帝视角

这通常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

叙述者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在各个不同的地点,

可以了解过去、预知未来,还可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人物的心灵深处挖掘隐私。

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而使作者获得了充分的自由。

传统小说的“上帝视角”(又称“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可以纵观故事走向,洞悉每个人物的心理,

在关键处提醒读者上集回放,暴露人物内心独白,类似**画外音。

全知视角可以快速帮助读者进入故事,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一目了然。

上帝视角/全知视角使读者像上帝一般俯瞰整个故事。

读者洞悉人物的行为和潜在心理,知晓暴露的和隐藏的真相。

当人物产生误会时,替他们着急;当情节走向胶着时,恨不得拨乱反正。

中国传统的的才子小说、评述,西方写实主义小说基本都是这个路子。

像四大名著,就是全知视角。

②选择性全知视角

这个视角也是以第三人称来讲述,但有别于上面提到的全知视角

作者放弃了第三人称可以无所不在的自由,实际上退缩到了一个固定的人物,也就是它只关注观察一个人物。

仅仅揭示一个主要人物的内心活动,某一个人物的内心活动他是全知的,

某一个人物所感知到的事物他是全知的,

但是,其他的不知道,或者说他也不呈现出来。

这个人物往往是小说故事的旁观者见证者,也有可能是主要人物,

主要看他在面对周遭人物和事件的表现和心理变化。

这也是主流小说中会采用的。

《了不起的盖茨比》主角是盖茨比,但有一个旁观者是尼克

尼克从中西部故乡来到纽约,在他住所旁边正是本书主人公盖茨比的豪华宅第。

用这种视角是不是难度大一点?

这里每晚都在举行盛大的宴会。尼克和盖茨比相识,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难度因人而异,因题材而已。

接下来,作为读者的我们是跟着尼克来认识了解盖茨比的,也就是视角限制在尼克这里

即使盖茨比发生的事,也是尼克听别人说的

再举一个例子,可能比较少人看过,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

英国女作家伍尔夫的小说《达洛维夫人》,用的是第三人称,故事中有好几位人物,然而叙述焦点始终落在达洛维夫人身上

除了她的所见、所为、所说之外,主要是着力描写了她的心理活动,其他人物都是作为同达洛维负人有关的环境中的人物出现的。

我们可以看出,读者实际上是从达洛维夫人的角度观察世界的。

核心人物就一个,所有事情都围绕着一个人。

顺便一提,伍尔夫的小说特点也是在于心理描写,比较注重去挖掘人物内心的波动与变化

这种关注于人物内心变化的,是现代小说的特色,故事性没那么强,重点在于细腻的心理描写。

③第一人称主人公回顾性视角

作为主人公的第一人称“我”以回忆往事的方式来讲述故事。

“我”是处在故事之外的,“我”在讲述当年的故事。

近几年的国产青春爱情**都是这样的。

作为叙述者的视角受到了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这种限制造成了叙述的主观性

这是与第三人称有所区别的地方

主观性强,也就流露出更多的角色情感,让读者更容易为之感动

典型代表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著名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这个小说讲的是什么呢?

小说的开头讲的有一个小说家叫R,有一天突然间接到一封信,这封信是陌生女人的信。

我们看他是怎么写的?

这封信约莫有二十多页,是个陌生女人的笔迹,写得潦潦草草,与其说是一封信,还不如说是一份草稿。

他不由自主地再一次摸了摸那信封,看看里面是否还有什么附件没有拿出来,但是没有。

信封上面空无一字,无论是信封还是信纸上,都没有寄信人的地址或者签名。真奇怪,他想,又把信拿在手里。

这里写的R先生收到一封陌生人的信,这时,还不知道对方性别,他在观察这封信

接下来R开始念这封信。

过看这篇文

然后就是我叙述:

“你,从未认识过我的你啊!”这句话写在最上面,是称呼,又是标题。他十分惊讶地停住了:这里的“你”指的是他,还是一位臆想中的人呢?他的好奇心突然被激起,开始往下看:

R继续念信,信是以第几人称来叙述的呢?

想一下,你写封信给朋友说你的事情,你会怎么写?

所以小说进行了一次人称转换,由R到“我”

我的孩子昨天死了——为了挽救这条幼小柔弱的生命,我同死神搏斗了三天三夜。我在他的床边坐了整整四十个小时,他得了流感,发着高烧,可怜的身子烧得滚烫。

我用冷毛巾敷在他烧得灼热的额头上,不分白天黑夜地握住他那双不时抽搐的小手。第三天晚上,我也崩溃了。

我的眼睛越来越沉,不知不觉眼皮合上了。我在一张硬椅子上睡着了三四个小时,就在这期间,死神夺走了他。

此刻,这个温柔可怜的孩子,他躺在那儿,躺在自己的小床上,就跟他死去的时候一模一样;

只是他的眼睛,他那聪明的黑眼睛刚刚被合上了,双手也合拢着搁在白衬衫上。床的四个角上高高地燃着四支蜡烛。

我不敢朝床上望一眼,也不敢动一下身子,因为烛光一晃动,阴影就会从他的脸上和紧闭的嘴上掠过,于是看上去,仿佛他的面颊在动,我就会以为他还没有死,还会醒来,用他清脆的嗓音对我说些天真无邪的话语。

可我知道,他已经死了,我不愿意再往那边看,以免自己再一次充满希望,又再一次失望。

我知道,我知道,我的孩子昨天已经死了。现在,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有你,只有你了,可你却对我一无所知。

此刻,你还完全蒙在鼓里,正在寻欢作乐,或者游戏人生。我现在只有你,你却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而我始终爱着你。

我拿了第五支蜡烛放在这里的桌子上,就在这张桌子上给你写信。

我怎能孤零零一个人守着我那死去的孩子,而不向人倾诉我的衷肠呢?

在这可怕的时刻,不对你说,又叫我去对谁说呢?你过去是我的一切,现在也是我的一切啊!

也许我无法完全跟你解释清楚,也许你不明白我的意思——我现在头晕目眩,太阳穴抽搐不停,像有把槌子在敲打,浑身上下都在疼。

我想我是发烧了,很可能也得了流感。现在流感正在挨家挨户地蔓延。果真是这样,那倒好了,我就可以跟我的孩子一起去了,也不用自己来了结我的残生了。

有时我两眼发黑,也许这封信我都无法写完了,但是为了向你诉说一次,只诉说这么一次,我愿意聚集起全部的力量。你啊,我亲爱的,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

我要和你单独谈谈,第一次把一切都告诉你;我要让你知道我整个的一生,我的一生一直是属于你的,你却对此始终一无所知。

可是,只有当我死了——此刻,我的四肢正忽冷忽热地颤抖不止,生命即将走向终结——你再也不必回答我的问题了,我才会让你知道我的秘密。

接下来,你会发现“我”开始讲故事。

刚才说了,作为主人公的第一人称“我”以回忆往事的方式来讲述故事。

这里“我”就在回顾过去的事情

这是不是就叫写作的技巧?

这个小说,茨威格重点就在于这个陌生女人遭遇这么多事时的心理描写。

为了呈现这种心理描写,茨威格采用第一人称主人公回顾性视角,把这样一整个故事给大家呈现出来。

而且,为了拉近人物与读者的距离,还用了信的形式,仿佛读者在读一封信,信中的人在告诉读者他的故事。

想象一下,你朋友写信给你,告诉你他的遭遇,“我这几年呀……”是不是内心就会更有触动。

相类似的写法,其实很常见的。

作者知道怎么挠解痒,所以一下子就挠对地方了。

像经常举例的《活着》,就是老福贵给小年轻讲述过去一生的故事。

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03、课程感悟

看过很多小说,但从未思考过作者是用哪种视角手法来写作的。

通过今晚课程学习,仔细想想,结合老师给出的案例,基本明白了三种视角的叙述。

在往后的阅读中,这方面要做好分析,学会作者的不同的视角叙述。

《尘埃落定》采用了比较特殊的叙事视角:以“傻亦非傻”的土司二少爷“我”为叙事承担者:“我”是一个地道的有生理缺陷的傻子、“我”又是一个不傻的正常人,甚至是智者,“我”既傻又不傻,所以许多内容就干脆让作者充当“我”来讲述,于是“我”变成了一个无所不知的全能叙事者。整部小说都是这三种视角并置于“我”的身上,呈现出一种杂语交替发声的复调状态。

小说以“我”的记忆开始为起始,“那是个下雪的早晨,我躺在床上,听见一群画眉在窗子外边声声叫唤”;以“我”生命的结束为小说的终结,“血滴在地板上,是好大一汪,我在床上变冷时,血也在地板上变成了黑夜的颜色”,记述了“我”一生中所经历的几个重大事件。

鸦片种植、引进贸易、引进梅毒和“红色汉人”的到来。此外,还详细地记述了“我”的爱情、婚姻经历,与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交织在一起,互为辉映。从此看来,似乎小说所运用的完全是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但当我们阅读完小说之后,却发现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叙事并不纯粹,含有第三人称的叙事在其中。

这种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与第三人称叙事视角混合使用,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在中外文学创作中并不常见。阿来这次成功的尝试,使小说《尘埃落定》具有了特殊的审美意义。

首先,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与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相结合使用,使作者在行文时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叙事自由,不仅可以直抒胸怀、侃侃而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般的逼真感觉,同时又有小说中第三者的客观描述和评价,使小说中故事情节和人物等更加透明、更易于理解。

其次,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与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相结合使用,有利于作者将主观抒情与客观叙事融为一体,从而更好地传递出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和情感指向。

总之,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与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的结合使用,是中外文学创作上的一大创新,不仅为读者带来特殊的审美效果和审美愉悦,同时也使作品具有更为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意义。

《尘埃落定》是由藏族作家阿来所作的长篇小说: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该小说描写了声势显赫的康巴藏族土司,在酒后和汉族太太生了一个傻瓜儿子,这个人人都认定的傻子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但却有超时代的预感和举止,并成为土司制度兴衰的见证人的故事。它曾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叙事视角是主人公视角。

好处在于,人物叙述自己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带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真实感,只要他愿意就可以袒露内心深处隐秘的东西,即使他的话语有所夸张或自谦,读者也许把这当作他性格的外现,而不会像对待“全知”视角那样百般挑剔质疑。

另外,它多少吸收了全知视角全方位描述人物的优点,特别便于揭示主人公自己的深层心理,对于其他人物,也可以从外部描写,并运用一定的艺术方式接触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内容:

小说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年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塑造了保尔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保尔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在革命的大熔炉里,保尔经受住考验,即使在双目失明下,仍然不向命运屈服,毅然拿起笔,以顽强的毅力进行写作,最终践行了自己为理想而献身的诺言。

叙述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传统的叙事角度研究一般根据叙述人称来划分:第一人称叙述是叙述者作为故事中人物从内在角度讲故事的叙述方式,第三人称是叙述者以旁观者的口吻从外部讲故事的叙述方式,此外还有第二人称,即以“你”为故事中心人物的这样一种特殊叙述方式。

法国的兹韦坦·托多洛夫把叙述视角分为三种形态,热奈特则用“聚焦”这个概念来分析不同的叙述视角。他讲聚焦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种类型。下面着重介绍三个特殊的叙事视角:儿童视角、动物视角、女性视角。

儿童视角是“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这样一种有意味的叙事策略。它通过从儿童到成人再到儿童的角色置换,以儿童的另一种眼光去观察和打量陌生的成人生活空间,从而打造出一个非常别致的世界,展现不易被成人所体察的原生态的生命情境和生存世界的他种面貌。

儿童视角的运用,通过孩子另一种眼光的观察和透视,表现与儿童感知发生联系的那部分现实生活景观,易于揭示成人所难以体察到的生存世界的可能面貌。相对于成人视角,儿童视角在观察、描摹事物,讲述和理解事件时表露出儿童所特有的思维习惯、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因此,儿童视角是一种叙事策略,一种独特的话语表述方式,其“儿童”一词的外延要大于通常所说的“儿童”,它侧重于叙事中感觉过程的心理特征,在特定的叙事文本中凸显更多的是它的叙事学功能。

代表作品:儿童视角的这种叙事效果使之一度成为中国现代作家所青睐和热衷的创作技巧选择,从鲁迅的《怀旧》、《孔乙己》到萧乾的《篱下》、萧红的《小城三月》、《呼兰河传》等小说,都涉及到了儿童视角的命题。

儿童视角作用:儿童视角要求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之所以要用儿童视角,是因为儿童视角有着许多成人视角无法达到的优越。总结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⑵儿童贫乏的词汇和特有的语句使得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⑶儿童丰富的想象和无知的状态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⑷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⑸儿童视听下来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⑹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丑恶,审视人性,凸显主题,直扣人心。

运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交替使用的方法进行描写有什么作用?

作品从儿童的视角观察描写生活,使“童年”更加生动,充满童趣。另一方面,作家又偶尔以成人的视角评点生活,使作家笔下所写的文字含义更清晰更深刻,更富思想性和哲理性。

到了中国当代小说家笔下,动物形象才开始得到认真对待,动物们也开始显现出独特的性情。像宗璞笔下的小狗鲁鲁,王凤麟笔下的猎狗贝蒂,郑义笔下的牧羊犬黑虎,王星泉笔下的白马飞飞,邓一光笔下的孽犬阿格龙,郭雪波笔下的草原狼和银狐,姜戎笔下的狼王和小狼等,都各具个性,异彩纷呈。这些动物形象对填补中国文学形象世界的空白无疑具有十足意义,它们使得原本仅有人的身影和足迹的文学世界,也起伏着动物活跃的呼吸,洋溢着动物温暖的气息,从而更显出这个世界的跌宕多姿和生机勃勃。

动物视角的作用:⑴以动物的眼光看世界,给读者一种崭新的体验,更有情趣;更客观冷静真实;⑵动物展示出的心理活动,往往与人的心理活动交替进行,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⑶动物非人类,可见生活中的事物被漠视的程度之严重,引人深思;⑷突出了作者要真正表达的主题思想(比如能使人意识到动物生命的内在价值、建立生态意识)。

所谓“女性视角”,是指以女性的心理角度看问题的方式,与本文时间相差不远的杨沫的《青春之歌》也是这样,从女性的角度出发来讲述林道静的成长历程。它关注女性角色心理历程的转换过程,以人道的情怀关注人自身的生命价值,并用女性化的笔触展现出来。

女性视角的作用:⑴以女性敏锐的观察力,情感更加细腻,引人入胜。⑵以其母性情感笔触,表达对弱者的同情,怜悯的情怀。或以女性口吻表达对强权的反抗,对自由的渴望。⑶塑造了xxx女性形象,以其xxx的心理,展示心路历程,推动情节的发展。

坚持手打

大致可以分为主观视角和客观视角,区别方法很简单。

一般来说,用第一人称“我”来写的,就是主观视角,这类视角有代入感,但是局限性较强;以第三人称“他”来写的就是客观视角,又叫全知视角或者叫上帝视角,这类视角作者就是上帝,什么都知道,较主观视角而言往往更容易展开故事。

楼主,如还有问题请追问。

以上就是关于小说叙述视角及作用全部的内容,包括:小说叙述视角及作用、写小说的三种视角(黄海青老师)、小说《尘埃落定》采用了怎样的叙事视角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0848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