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变法是哪一历史事件

清末变法是哪一历史事件,第1张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清朝(1644年—1911年统治中国),统治者为满族爱新觉罗氏。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立王朝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定都为赫图阿拉(后改称兴京,在今中国辽宁省新宾县境内)。1636年(明崇祯九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称帝。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陷北京,明崇祯皇帝自杀,李自成在北京建立了大顺。清军说降吴三桂,在他的带领下入关打败李自成农民军,随后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迁都北京。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帝溥仪于1912年退位,清朝正式灭亡。清代自入关后,共历十帝,二百六十八年。

清朝的疆域

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清朝历史

后金政权的建立

女真族是满族的前身,一直居住在满洲,即今中国东北。明朝洪武时,明朝欲压制北元残余势力,于是明朝在满洲一带设立远东指挥使司,开始着手控制女真部的各个部落。

女真族建州部猛哥帖木儿(努尔哈赤六世祖)时为明朝建州卫左都督,北方的部族势力强大,南下压迫建州。猛哥帖木儿被杀,建州部被迫南迁,最终定居于赫图阿拉。

南迁后,建州部与中原地区来往密切,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经济繁荣,八旗制度随即建立,而此时正是努尔哈赤担任明朝建州部首领。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袭封为指挥使,以祖、父遗甲十三副,相继兼并海西四部,征服东海女真,统一了分散在满洲地区的女真各部。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大金(史称后金),改元天命。

1618年(天命三年,明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公布名为“七大恨”的讨明檄文,开始公开起兵反明。

清朝建立和入关。

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国号大清,改元崇德,清朝正式建立。1643年皇太极病死,九子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

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统治,明崇祯帝自杀。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打败农民军。同年(顺治元年),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在北京再次即位,并定都北京。

清初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相对明末战乱有所恢复。至十八世纪中叶,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史称「康雍乾盛世」。于是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更加严密,国力强大,秩序稳定,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纪后期,已达到三亿左右。康熙年间,统一了台湾,并与俄国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乾隆中叶,平定准噶尔、回部,统一了新疆。这不仅一举解决了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旷日持久的冲突,而具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巩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力和凝聚力。清朝版图最大时达1200多万平方公里,疆域西起巴尔喀什湖和葱岭,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和库页岛,东至海,包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起南海诸岛,西南到广西、云南、西藏,包括达拉克,北至漠北和外兴安岭。在文化上,康乾时期编纂了几部集大成之作,像《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对清理和总结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将大量珍贵书籍焚毁。因为中国的大量古籍中存在强烈的“华夷之辩”意识,满族入关后,为巩固作为异族的统治,消灭汉族主体意识,对中国古籍进行了一次集中整理、检查、修改和销毁,即是通称的对“四库全书”的整理。其中凡被认为对满清不利的,进行修改或毁灭。其中著名的《天工开物》因被认为存在“反满”思想而被销毁。幸好法国有藏于《天工开物》的明朝原版才得以重印刊行中国。但没有保留于国外的大量珍贵书籍却永远失传,为中国文化史上一场浩劫。

由于清朝大兴文字狱并焚毁书籍,并闭关自守,盲目自大。因此,与同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形势相比,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所取得的这些成就则相形见绌,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先进潮流,并且正在拉开越来越大的距离。

清中叶以后,由于承平日久,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反清斗争接连不断,其中历时九载的白莲教起义结束了清朝的全盛时期。1840年的鸦片战争和此后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清廷与侵略者分别缔结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损害,满族失去了早期那种积极进取、富有朝气的精神,政治腐败,思想僵化,懦弱自卑,步履蹒跚地进入了它的衰落时期。人民负担更为沉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由此而爆发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运动,如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为挽救自身命运,统治阶级内部亦进行了一些改革活动,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变革,使中国走上富强独立的道路,但皆以失败而告终。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拯救民族危亡而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爱国主义的浪潮,在中国近代史上汹涌澎湃,空前高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篇章。清代自入关后,共历十帝,二百六十八年。

有关清朝的争议

有关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存在争议。许多人认为,由于清朝自入关以来积极推行儒家思想,定国号大清,定都于中原的北京;同时清朝基本上保留了原先明朝的统治机构来统治人民,并以儒家传统和中原正统的继承者自居,因此清朝是中国的一个正统朝代。在近代清朝与西方国家的外交文件和公文中也往往以“中国”来指代清朝,并在国际上作为中国的代表。不过,也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这种观点认为,清朝(或称满清)是在代表中国正统的明朝灭亡后,在中国土地上建立起来的外国或外族政权,因此此时中国处于亡国时期。注意持这种观点的人所认为的“中国”是代表汉族的中国,而“外族”是以汉族为本位称呼满族。支持这种观点的人通常对清朝持负面的看法,往往特别指出清朝初年发生的剃发易服等事件来支持这种观点。

清帝王谱

历史长河

帝王

帝王介绍

期间历史事件

公元1616年登基

公元1626年去位

太祖(努尔哈赤)8

出生:公元1559年--去世:公元1626年(在位10年)

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自中称王”。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赫图阿拉建元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与明将袁崇焕在宁远交战中,大败而回并受伤,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终年68岁。 包衣奴,萨尔浒之战,移宫案,红丸案,宁远之战,

公元1627年登基

公元1643年去位

太宗(皇太极)8

出生:公元1592年--去世:公元1643年(在位16年)

爱新觉罗。皇太极,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其母叶赫那拉氏。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宁远战败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庙号“太宗”。 袁崇焕之死,徐霞客游记,松锦之战,

公元1643年登基

公元1661年去位

世祖(福临)8

出生:公元1638年--去世:公元1661年(在位18年)

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 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李自成败亡,

公元1661年登基

公元1722年去位

圣祖(玄烨)8

出生:公元1654年--去世:公元1722年(在位61年)

康熙帝名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平定“三藩”,尼布楚条约,三征噶尔丹,聊斋志异,柳条边,迁海令

公元1722年登基

公元1735年去位

世宗(胤祯)8

出生:公元1678年--去世:公元1735年(在位13年)

雍正帝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圆明园。庙号世宗。 恰克图条约

公元1735年登基

公元1795年去位

高宗(弘历)8

出生:公元1711年--去世:公元1799年(在位60年)

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庆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 四库全书,文字狱

公元1796年登基

公元1820年去位

仁宗(颙琰)8

出生:公元1760年--去世:公元1820年(在位24年)

嘉庆帝颙琰,清高宗弘历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庆,在位25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终年61岁。庙号“仁宗”。 白莲教起义,天理教起义

公元1821年登基

公元1850年去位

宣宗(旻宁)8

出生:公元1782年--去世:公元1850年(在位29年)

道光帝旻宁是清朝入关后的帝六代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终年69岁。 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公元1850年登基

公元1861年去位

文宗(奕詝)8

出生:公元1831年--去世:公元1861年(在位11年)

咸丰帝奕詝,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 太平天国起义,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辛酉政变,

公元1861年登基

公元1875年去位

穆宗(载淳)8

出生:公元1856年--去世:公元1875年(在位14年)

同治帝载淳是咸丰与叶赫那拉氏的独生子。生于咸丰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亲政。次年卒,年19。庙号“穆宗”。 辛酉政变,垂帘听政,

公元1874年登基

公元1908年去位

德宗(载湉)8

出生:公元1871年--去世:公元1908年(在位34年)

光绪帝载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他在位34年,光绪十三年病死,终年38岁。 马关条约,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与辛丑条约,

公元1908年登基

公元1911年去位

宣统帝(溥仪)8

出生:公元1906年--去世:公元1967年(在位3年)

爱新觉罗。溥仪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势,终年61岁。 辛亥革命,

登基时间:不详

去位时间:不详

慈禧(叶赫那拉)8

出生:公元1835年--去世:公元1908年在位时间不详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由满族贵族建立。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统治,明崇祯帝自杀。清军乘机入关打败农民军,同年,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定都北京。清廷先后镇压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和南明抗清武装,逐步统一全国。

清初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至十八世纪中叶,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史称「康雍乾盛世」。于是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更加严密,国力强大,秩序稳定,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纪后期,已达到三亿左右。康熙年间,统一了台湾,并与俄国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乾隆中叶,平定准噶尔、回部,统一了新疆。这不仅一举解决了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旷日持久的冲突,而具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巩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力和凝聚力。清朝版图最大时达1200多万平方公里,疆域西起巴尔喀什湖和葱岭,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和库页岛,东至海,包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起南海诸岛,西南到广西、云南、西藏,包括达拉克,北至漠北和外兴安岭。在文化上,康乾时期编纂了几部集大成之作,像《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对清理和总结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清朝尽管取得了这些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它的发展并未逾越中国传统封建专制主义体制的轨道。经济上,仍然以农立国;文化思想上,提倡封建纲常礼教,屡兴文字狱;对外关系上长期闭关自守,盲目自大。因此,与同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形势相比,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所取得的这些成就则相形见绌,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先进潮流,并且正在拉开越来越大的距离。

清中叶以后,由于承平日久,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反清斗争接连不断,其中历时九载的白莲教起义结束了清朝的全盛时期。1840年的鸦片战争和此后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清廷与侵略者分别缔结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损害,满族失去了早期那种积极进取、富有朝气的精神,政治腐败,思想僵化,懦弱自卑,步履蹒跚地进入了它的衰落时期。人民负担更为沉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由此而爆发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运动,如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为挽救自身命运,统治阶级内部亦进行了一些改革活动,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变革,使中国走上富强独立的道路,但皆以失败而告终。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拯救民族危亡而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爱国主义的浪潮,在中国近代史上汹涌澎湃,空前高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篇章。清代自入关后,共历十帝,二百六十八年。

慈禧并不是皇帝,但是她掌权48年,所以在这里列出慈禧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11月28日),其父惠征。慈禧年二十二时,生下载淳,母以子贵,晋封懿妃,次年又晋封为懿贵妃,在宫中地位日显。

明清时期历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时意味着在哲学上采取了一种“外因论”; 承认在西方人冲击中国之前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就要在中国的经济现象中找出符 合西方资本主义概念的要素来,同时要解释这种萌芽为什么没有成长起来。

这一方面从 一开始就落入了西方中心论,另一方面始终没有达到经验证据充分的程度。这种困境使 许多历史研究者在立足于资本主义萌芽说来描绘和解释明清时代中国历史的大趋势时, 左右无法摆脱中国历史的“非正常”发展的阴影。

如果说资本主义萌芽说没有摆脱西方中心论的阴影,战后美国中国历史研究的开山者 费正清教授在上一世纪50年代提出的“冲击——反应”模式则包含着更强烈的西方中心 论色彩。根据这一模式,在西方直接对中国社会形成猛烈冲击之前,中 国社会内部基本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归结为“发展”的;而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变 化,是参照西方的“冲击”,在反应中被动地形成的。

在这一框架下,中国的“现代化 过程”在与日本比较中显示为极其迟缓和被动的状况,而这种被动性的原因主要被归结 为中国文化的特质。美国学者柯文在80年代对这个模式的以西方中心论为核心的问题进 行了批评,主张从中国自身的角度而不是西方人自我为中心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在中 国发现历史”。

在柯文提出批评之后,“冲击——反应”模式的影响力大不如 “大分流”还是“大合流”:明清时期历史趋势的文明史观前。 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分流”说是柯文提倡的“在中国发现历史”的一项有成效的尝试 。

不过,“冲击——反应”模式并不是一个完全“错误”的框架,更不是毫无认识能力 的方法。无论如何,1840年以后半个世纪的中国感受到了来自西方的强有力的冲击,中 国在此后发生的许多大的变化的确是在这种冲击的震撼下,参照西欧的全球扩张展开的 ,因而那个时期的中国历史运动大大加快了节奏。

剔除了欧洲中心主义以后的“冲击— —反应”模式在社会、文明历史考察中仍然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 华裔美国历史学家黄宗智先生提出的“内卷”化的理论在提出的顺序角度可以被看作 是个承前启后的体系(注:黄宗智的有关著述,两部著作都由中华书局于2000年出版了 中译本。

它已经在尽力摆脱欧洲中心的假设而在中国历史本身中找寻其宏观运动的 线索。根据这一理论,17世纪前后中国的人口迅速增长和农业土地资源的缺乏导致了劳 动密集型的经济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通过过密的劳动投入造成的经济增长并不带来人 均生产价值的增加,因而是没有发展的增长。这种经济模式的形成导致了中国经济长期 的困境和不发展,并直接成为19世纪中国与西方关系格局的背景。

这一理论虽然在许多 概念上与属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范畴的“资本主义萌芽”说不同,但在某种意义上还 是构成了对“中国为什么没有发生资本主义”这样一个共同问题的解释。

明清前期中国文化发展趋势

主导多元综合创新: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态势 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导多元与综合创新,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主导多元的文化形态,不是一种并行不悖、相互隔绝的静止形态,而是一种开放的、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发展形态。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本身,即可充分说明这个问题。

对此,英国哈佛大学著名中国学专家杜维明先生有一段很好的说明,他说: 最近十年国内考古学所取得的成绩显示,中国文化并不像以前所想的那样,是一种辐射性的文化,即从渭河流域、黄河流域,开始一点逐渐地向四方扩展开来。 中国文化在新石器时代就是一个多样性的、多源头的。

有齐鲁的,有燕晋的,有荆楚的,有西秦的,这些文化慢慢地汇集成波澜壮阔的中国文化。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

在古代中国的图腾时期,出现了最有象征意义的形象――龙。这个形象在自然物中是找不到的,它是由虎头、蛇身、鱼鳞、鹰爪、羊角等多种动物图腾、所 起来的一个整合图形,是很多人的想象所汇集成的一个特殊的形象。

一方面表明它的源头很多,另一方面又表明它是整合统一的。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我们比较强调汉族在中国文化塑造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但实质上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的 体,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有它特殊的价值,有它特殊的价值趋向。 不可否认,少数民族的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中国文化既是多源头、多侧面的,又是统一的整合体。 杜维明先生还从思想史的角度,说明中国文化的思想流派也是多元的。

在公元前六世纪,世界是各种不同的轴心文明产生的时代,中国文化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形成各种不同的文化思想流派。 以后在不同朝代,依据社会的需要,而往往以某一学派的思想为主导。

大一统的秦代以法家思想为主;汉初出现了“黄老之术”,汉武帝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玄学时代,则有老、庄、易各种不同的传统。后来,从印度传入佛教,从蒙古输进 教, 带来喇嘛教,17世纪从西方传入了天主教。

这些宗教对中国传统思想影响很大。“从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大势趋向来看,它的思想是多元的,是各种思想互相撞击、融合的过程。”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走向综合的时代。伊·普里戈金和伊·斯唐热合著的《从混沌到有序》中写道:“我们相信,我们正朝着一种新的综合前进,朝着一种新的自然主义前进。

也许我们最终能够把西方的传统(带着它对实验和定量表述的强调)与中国的传统(带着它那自发的、自组织的世界观)结合起来。” 对于来自不同文化、不同理论学派的思想体系,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尽可能地加以综合。

在综合中分析,在分析中综合,只有在综合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特点和中国的国情,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创新,才有可能推进中国新文化的建设。 综合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任何文化上的创新都不是空穴来风,总是有所继承,有所借鉴,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有所创造和发展。因此,综合不仅在内容上要批判地吸取古今中外各种文化体系中的一切有益的成份,而且在方法上也要善于吸取不同文化中存在的那些被实践所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先进的方法。

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和创造新的科学范式,从而引起理论上的革命和文化事业的创新。 综合不是混合和凑合。

“我们主张综合中西文化之长以创造新文化,并不是说对于中西文化可以东取一点、西取一点,勉强拼凑起来;综合的过程也即是批判、改造的过程,也就是创造建设新文化体系的过程。 ” 我们既反对教条主义和庸俗社会学,又反对复古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综合创新论’要求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的古代文化以及近代文化,正确认识人类文化的全部成就,同时更要发挥创造性的思维,进一步探索自然界与人类生活的奥秘,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建立新的文化体系。 ” 理论依赖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我们的综合创新,只有紧密结合中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才能获得强大的动力,真正走上创新之路。 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主导多元文化不断的双向互动综合创新的过程。

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各种不同文化和各种不同理论学派之间,既有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一面,又有相互矛盾、相互斗争的一面。它们之间是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优胜劣汰,推陈出新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

只有那些适应时代要求和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而又被实践证明的合乎真理的理论观点和学说,才能获得进一步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那些背离人民的需要、不适应时代要求的学说、观点和成分,自然将逐渐被历史所抛弃。

这正如 所说:“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 比较而存在 , 相斗争而发展的。当某一种错误的东西被人类普遍 地抛弃,某一种真理被人类普遍地接受的时候,更加新的真理又在同新的错误意见作斗争。

这种斗争永远不会完结。这是真理的发展规律,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

_____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6-01-。

鸦片战争到清末新政时期发展趋势 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等 还有特点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由贸易争端引起的,当时中国的法律并不禁止销售鸦片,洋人钻了这个空子。

要知道,广泛的人民吸食鸦片不仅是使其体质糟糕,也不仅是花钱那么简单。鸦片的泛滥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全面崩溃的加速,当时中国的经济是银本位的,而中国并不是一个产银国,白银都是靠对外贸易获得。

在乾隆以前,中国外贸是入超的,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大量白银进入中国使得一时掩盖了中国当时的经济制度和政策的漏洞——当时清庭除了征收税收之外还由各级地方 酌情征收火耗,因此火耗完全随在任的地方行政主官决定收多少。由于官员的法定收入非常低,地方官往往加收很高的火耗,虽然雍正时期实行火耗归公,但也仍然是在征收火耗银,且在乾隆时期并没有真正推行开。

所以当白银流入中国的时候,中国官员即使把火耗收的比法定税收还高,人民也仍然能够承受——因为有白银的流入。但是一旦白银流出了,税收不减火耗不减,人民就难以承受,经济也就会随之崩溃。

在道光年间,很多省份都难以给中央 征收既定的税额,为了避免朝廷的惩罚,地方的督抚们就会谎报省内灾情来获得朝廷的减免税的恩典——民族英雄林则徐就是这一手的行家。 因此,可以说,即使没有鸦片,而是别的什么产品大量流入中国使得白银外流,中国经济一样会崩溃。

鸦片之可恶,在于毒害人的精神和肉体,瓦解人的意志。但经济崩溃的病根,却是在于中国的经济制度的桎梏和长期以来清 大小官员们对经济知识的无知。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与其称为鸦片战争,真的不如说是由中国经济制度的限制导致的在外贸中赢的起输不起赚的起亏不起而引起争端的战争。更何况,老大帝国的军队原来如此不堪一击。

第2次鸦片战争是在镇压太平天国期间进行的,起因是马神甫事件,很普通的一次教案,本来按照一般的国际交往的准则和相关法律,通过协商就可以解决。当时英法排除了30多人的使团来北京交涉,带头的就是巴夏里。

结果清 不准人家的使团从通州进北京非让人家绕路,进了北京也不跟人家好好谈判,谈着谈着把人家30多个人的使团全扣押了。这样的行为才是真正激怒英法的导火索而引起战争。

直到战争结束,号称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中国 把30多个使团成员折磨死了一多半,剩下的也一个个瘦骨嶙峋半死不活。至于火烧圆明园,要知道,领路的是中国人,而且还是旗人。

当时英法联军宣传的是针对清 的战争而不是针对中国普通人民,所以联军并没有在北京城做恶——至少比满清8旗进北京时做的恶少的多,而是想烧掉紫禁城,咸丰皇帝当然不答应让联军烧了老巢,就默许联军洗劫了圆明园,所以带路的是个中国官员。 与其说两次鸦片战争留给后人的经验是“落后就要挨打”,不如说更重要的经验是“远离国际社会,封闭本国的做法才会导致挨打”。

关于双方军事方面的情况。第一次鸦片战争前,联军海军主要装备的还是风帆战列舰,有一部分用轮机的。

主力舰一般配备120门左右的前膛重加农炮。技术水平比特拉法家海战强不了多少。

最大的船排水量也就是1200吨吧。中国那时候海防几乎形同虚设,船小 炮少 训练非常糟糕,士气也非常低落。

沿岸的炮台也多使用老式的火炮,火炮的技术比联军落后不少于100年。清朝是不许民间制作火器的, 也很少制造火器装备部队,因此在鸦片战争前做战争准备需要造火炮时往往翻出200多年前明朝人写的造炮的方法。

陆军的情况更是糟糕,清军士兵是走训制,当兵的上午训练,中午让老婆给送饭来,下午再训练,晚上回家睡觉。能保证这样训练的还算好的,很多部队的军官都是军饷空额,一支部队报告上级是1万人,实际上士兵能到5千就不错。

再有什么倒卖军事物资的就更麻烦了。尤其麻烦的,是军队多分散在各地驻扎,很难集中,集中起来又无法确定指挥顺序。

朝廷派到前线的指挥官一个个牛皮吹的震天响,见了洋枪就哆嗦。那些平日里口口声声喊着自己爱国的大小官员,一打仗往往是第一个逃跑的。

国人的愚昧也不一般,当时有个巡抚,我忘记名字了,口口声声给道光皇帝上书说洋人违反了兵家大忌有10必败,皇帝看了大喜。等洋人真打到他的地面上的时候他除了以死殉国再没别的本事。

总之,从兵力规模上看,联军显然不如清军。但从训练 士气 装备 指挥这些方面看,联军以1当100是没问题的。

PS:所谓三元里抗英的那件事,怎么说也算不上一次“战役”。只不过是几百个农民趁着下雨天洋人火药给淋湿了不能开枪围了那么几个英国兵最后杀了几十个。

要是老农民用粪叉锄头就能击败英国兵,那鸦片战争结束以后好闹什么洋务运动。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换工作的原因天天在家里待着。时间长了,就发现自己越来越懒了,什么都不想干。在家里看书注意力也不能集中,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这个看点,又去看那个,那个看点,又来看这个。总之,这段时间感觉过的真的很颓废。

       好在这几天找到了工作,明天就去上班了,总算是可以让我忙碌起来了。这几天在家里看的书是一些有关晚清时期的历史题材的书籍。下面就我看的有关内容说一说我的感受。

       学生时代,唯一接受历史的知识就是从课本上来的。那时读到清朝的历史总是会感觉痛心疾首,不由自主地进入角色,化身为一个正义之士,穿越时空来到清朝,以无人可挡之神力扭转乾坤,铲除奸佞,保护忠良,击退外来入侵者,灭掉慈禧扶保光绪……每每想到这些总是热血沸腾,肾上腺素飙升。以至于接下来的时间里,但凡是有关清朝的**电视剧以及历史题材节目我都不想去看,因为总会觉得看完就很气愤,还不如不看,这个观念一直到几天前。

       前几天我再看罗胖的节目罗辑思维的时候,讲到清朝的历史却与我在教材课本上看的不一样,于是我又萌发了去了解晚清时期历史的念头,找来几本书读,这才发现,原来历史课本上的很多内容都与真实的内容有出入。比如在课本上,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虎门硝烟让他也留下了一个做实事的清官忠臣的名声。但是,真实的历史是,林则徐也会相信传言西洋人腿不能弯,只吃牛肉粉的谬论。而林则徐之所以能够如此顺利的从广东各大烟馆里把鸦片没收,实则是英国人允许的,所有的赔偿全由英国出。

       在鸦片战争暴发之际,林则徐依然欺瞒皇帝,不想让皇上知道战争爆发。对于林则徐来说,英国军队武器装备非常先进,打又打不过,实在到了没法欺瞒的地步,最后只能赔款。当时朝廷从上之下包括皇上都不愿提及此事,认为这是奇耻大辱,只想对应该人说:多少钱我都陪,赔完赶集滚蛋。然而南京条约签署完了之后,竟然没有人说想要去学习西方,大家都选择性的忘记了这段经历。

       在我看来,清朝政府这时候已经存在了三百多年了,封建权利社会制度已经达到了顶峰。所以,政府机构就出现了臃肿懈怠。包括清朝皇帝不允许大臣有治国平天下的志向,所以,清朝的官员大都是一下混吃等死型的人和热衷贪污的人。这也是清朝灭亡的一部分原因。还有就是慈禧太后的干涉朝政等等一系列的原因,导致清朝最终的灭亡。真是让人叹息。

       这段历史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耻辱的一段历史了。然而这段历史中发生的很多事,随着我年龄,阅历,以及认知的不断增长,我已不在是那个求学时代的愣头青了,通过研读分析资料,我也能够以平常心正确对待这段历史了。

以上就是关于清末变法是哪一历史事件全部的内容,包括:清末变法是哪一历史事件、清朝有多久的历史因为什麼而灭亡的、晚清历史运动发展趋势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0839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 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