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棺是怎么放上去的

悬棺是怎么放上去的,第1张

同天葬、水葬一样,悬棺葬是一种古老的丧葬形式。葬址一般选择在临江面水的高崖绝壁上,棺木被放置在距离水面数十至数百米的天然或人工开凿的洞穴中,有些则是直接放在悬空的木桩上面。武夷山九曲溪两岸的峭壁上,至今仍存有悬棺遗迹十余处。

经过碳14测定,白岩和观音岩保存完好的两具船棺距今已有三千多年,随葬的龟形木盘是具有商周青铜文化特征的遗物。

据考证,当年我国南方分布着大大小小许多部落,他们大多具有某些共同的文化特征,因而被今人统称为古越人。船是古越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把死者放入船形棺木是对死者的敬重。而出于对高山的崇仰,他们又把逝者安放在最接近“天神”的地方,以使他们不被世人打扰,从而更好地庇佑后人。

重达数百公斤的棺木是如何安放在悬空的绝壁上的呢?从棺木棺盖首尾两端凿有穿绳用的方孔推测为悬索吊下。在放置悬棺的峭壁背后或两旁一般地势较为平缓,人们先将棺木运上山,派工匠凿好洞穴或架好木桩,再将棺木吊装好。有时候,先沿崖壁凿出平行的一条通道,将棺木依次推进,可以集中放置一批棺木以省去许多麻烦。据三国时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记载,当时浙江瑞安至福建连江一带的“安家之民”和“台湾土著”、“夷州民”在饮食起居、风俗习惯上非常相近,都有悬棺葬的习俗。而在台湾偏僻的小岛兰屿的雅美人中间,这种葬俗保留至今。

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西南的武夷山,方圆百里,溪谷环绕,有“奇秀甲于东南”的美誉。游客泛舟弯曲碧绿的九曲溪水,荡漾在赤黑斑驳的岩峰之间,便可仰见难以想像的天下奇观:峭拔百仞的悬崖石壁上,一具具年代久远、饱经风雨的棺木凌空悬置。这就是引起国内外学者极大关注的古老而又奇特的葬俗——悬棺葬。

民俗学将悬棺葬归为崖葬(亦即风葬)的一种形式,这种把死者遗体或骨殖放入棺中置于悬崖上使之风化的葬法,可分为利用人工楔入木桩或于天然岩缝悬置棺材、利用天然岩洞或人工凿岩为穴插入棺材使之半悬于外等几种类型。这些类型的共同特点在于一个“悬”字,所以后人便沿用南朝人顾野王对之的称呼,通谓“悬棺”。顾野王在游历武夷山时,曾见“半崖有悬棺数千”(《太平寰宇记》卷一○一),此为一千四五百年以前的壮观,现在所剩大约不满二十具了。惟悬棺葬并非武夷山所独有,据文献记载以及迄今所发现的,在江西、浙江、台湾、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海南等许多地区,也都有此类棺葬存在。各地区的考古工作者对此进行了科学发掘与清理,经用碳14测定和陪葬物比较,认为这些悬棺的时代从商周起经汉晋直到明清都有,它应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中流行的一种葬俗。

悬棺葬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题,其一个个具体项目,几乎都是悬案,所以也有人以“悬棺葬之谜”作为统称。这里简略介绍一个和民俗学研究关系最密切的问题:这种奇特的葬俗是怎么产生的

生活在福建周宁、福鼎、柘荣、屏南等地区的畲族同胞,有一个关于悬棺葬由来的传说:上古时,畲族的始祖盘瓠王与高辛帝的三公主成亲,育有三男一女,全家迁居凤凰山狩猎务农。因盘瓠王是星宿降世,生不落地,死不落土,所以他去世后儿孙们就用车轮和绳索把棺木置于凤凰山悬崖峭壁的岩洞中。其后代代沿袭,形成了古代畲族人的悬棺葬习俗。畲族的“畲”字,古时写成“輋”字,也包含了这个故事的意思:在凤凰山,有位大人物去世后,用车轮把棺木悬挂在峭壁岩洞中安葬。

上述传说,点明了古人施行悬棺葬的用意,是为了“死不落土”。那么,这种观念是如何产生的,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悬棺葬习俗是否也受同样的观念支配就笔者寡见,目前似乎还没有人从这个角度探讨过。

相反,有人认为悬棺葬正是落土葬习俗的自然发展,具体而言,它与新石器时代的土葬墓有密切关系。当时我国的土葬墓遍及全国,包括文献记载的悬棺葬地区和考古发现的悬棺葬地区。青海乐都柳湾马厂类型墓葬的用木棍封门和齐家文化墓葬的独木舟式棺材都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已经出现洞室墓和独木舟船棺的萌芽。悬棺岩洞墓的出现,实质上是把深入地下的洞室及其棺木抬升到高岩洞的变化。

还有人认为,悬棺葬与史前原始民族实行岩居有关,是人们洞处穴居生活的反映。人们生时既然住在岩洞里,死后当葬回原处。亦有人认为悬棺的形成实际上与战乱和科技水平有关,并无什么其他复杂的原因。但驳难者指出,迄今为止还没有资料表明这种葬俗的形成是与战乱有关。

也有人认为施行悬棺葬是“孝道”的表现或是为了追求吉利。如唐人张鷟《朝野佥载》记载古人的崖葬习俗,“弥高者以为至孝”,以至丧家争相挂高;元代李京《云南志略》则载土僚人死后,悬棺以“先坠为吉”。也有人认为古代越与濮及其后裔民族大多生活于高山僻壤中,把高山险峰、崇山峻岭视为生活的依托,或因其难以接近、难以触及而产生神秘感,进而把它作为神灵所居或通天之路加以顶礼膜拜,所以他们便把死者的灵柩置于高山峻岭的崖穴之间,这样不但使亡魂接近神仙天国,更重要的是使之易于皈附于神仙天国。如清人董天工《武夷山志》就记有西王母宴请武夷山众乡亲的传说,并称葬有悬棺的崖洞口附近架置棺材用的木条为“虹桥板”,认为众乡亲就是从这些“虹桥板”上跨空赴宴的。有学者便据此推测这些木条的真正用途是在于沟通道路,虹桥跨空,好让崖洞中的灵魂自由出入,归返天上。但亦有人否定这些看法,认为西王母是东汉以后道教中的女神,而生活于三千年以前的福建地区的古越人是不可能超越同一时期汉族社会的发展水平去崇拜道教中的“神仙天国”的;至于“图吉”、“至孝”、“尽孝”这类涵义,当是年代较晚的悬棺葬受到汉文化影响的结果,这反映了悬棺葬包含的宗教信仰的演变,但不是它原来的观念意识。

又有人从原始生殖崇拜观念入手探索悬棺葬的起源。如杨军、郑从武在论述四川古濮人的悬棺葬时,认为这种习俗的起因,可以在僰人(居住在今宜宾地区的濮人又被称为僰人)的传说中得到较为正确的解释。僰人民间传说集《悬棺之谜》里有则传说云:僰人受到病疫威胁时,祖先神母告诉他们,要逃脱病疫的死亡威胁,只有实行岩葬。可见僰人行岩葬的原因是岩石对他们有保护作用,这是石崇拜的一种表现。而僰人之所以崇拜石,一方面如他们传说的那样,是为乞求平安而把灵柩葬在崖上,另一方面则是希望石头能赐嗣于己,使自己的群体人丁兴旺。如《太平御览》卷五十三记载,马湖江南岸有“乞子石”,“僰人乞子于此有验”。很明显,僰人的岩葬包含有以石求子的文化因素——即对生殖的追求和崇拜。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纵观悬棺葬遗存的分布,几乎都在临江面水的悬崖绝壁上,表现出行悬棺葬的民族都具有“水行山处”的特点,而葬具形式则以船形棺和整木挖凿的独木舟式棺材为主,如果再结合置棺方式、葬制和葬式等各种情况综合分析,悬棺葬习俗当属原始宗教中在鬼魂崇拜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祖先崇拜观念的反映。这些习于水上生活并以善于造船和用船著称的民族笃信,祖先死后,鬼魂虽然到了人鬼相隔的另一个世界,但并未离开生前所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仍将与自己家人和后代长相厮守,并保佑他们繁荣兴旺。所以船形棺或独木舟式的棺具之主要涵义并不在于如有些人认为的是普渡灵魂回归故乡或驶向彼岸世界,而在于满足祖先在幽冥中的生活需要;至于将棺木高置于陡崖绝壁,则是尽量避免人兽或其他因素对尸骸的伤害,这样才能使祖先的灵魂得到永久的安息,并得到其在冥冥之中的赐福和保佑(陈明芳《中国悬棺葬》)。

比较各种见解,似以石崇拜说和祖先崇拜说的分析方法较为近理。但掩隐在云雾缭绕的峭壁之上的悬棺葬俗起源之谜,是否就因此揭晓了呢仍无定论。

悬棺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丧葬风格之一。一个人去世后,将尸体放在棺材中,选择江河沿岸的千仞悬崖,将楔形的木桩倒在悬崖上,然后将棺材放木桩上。

福建畲族人有一个传说。在古代,畲族的祖先和高高辛帝的三公主结婚,育有三男一女。后来,一家人搬到了凤凰山。因盘瓠王是星宿降世,所以他的孩子和孙子们用轮子和绳索将棺材放在凤凰山的悬崖和洞穴中。这种葬方法被他的后代继承的,形成了古代畲族人的悬棺式下葬习俗。

还有另外的原因,有人认为悬棺与生活方式有关,原始人主要是洞穴居民,死后也当葬回洞穴,然后在死后返回天堂。这就是所谓的通天之路,他们觉得如果您将灵魂放在山和山的悬崖之间,那么死去的灵魂会升入天堂。他们相信虽然祖先的灵魂离开了身体,但并未离开他的生活环境,,船形棺和独木棺满足了祖先亡灵在幽冥中的生活需要此外,为了避免对动物对悬棺造成伤害,他们在悬崖边缘选择了悬浮棺材。这样,祖先的灵魂就会获得永恒的安息。

有的悬浮的棺材已经暴露于大自然数千年了,南部是炎热多雨的地方。通常,这种环境可以让棺材和身体的腐烂。但事实恰恰相反。在很多地方,棺材保存完好,当您打开棺材时,您会发现死者骨骸也基本保存完好。考古学家发现,用于悬挂棺材的材料是特殊的。这种木材大多数是实木,密度高且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树的生长期长,木材优良,即使埋在地下数百年也不会腐烂。

普遍被大家所认同的主流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绳索绑住固定好,然后从山顶往下放,再由早已攀爬到相应位置上的人将其固定在悬崖峭壁上。另一个据说是用船载着棺材,然后随着水位涨落将棺材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上。当然还有什么天外来客之类的说法,但是比较科学的还是这两种。

在我国的南方,有不同于北方传统土葬和西藏等地天葬的另一种墓葬方式,叫做悬棺葬。悬棺葬一般出现在有极高的山峰,且这个山峰极其陡峭,有大面积的悬崖峭壁的地方。人们在山下行走,抬头往上望去,便见一个个棺椁被放置在高高的、人工开凿或者自然形成的洞穴之中,有些棺材下方可能还会被木桩托起。在这个人迹罕见,全是植物的山中,实着有些阴森。

这些棺材虽然是木制的,但是也是很有分量的,再加上棺材内一个人的重量,于是就有人奇怪,在没有起重机等设备的古代,这种棺材到底是怎么放上去的。根据唐代张鷟的记载,古人在山顶,事先将棺材牢牢地绑起来,使其不会脱落。然后再多找一些人,将棺材顺着峭壁慢慢放下,等放到合适的位置后,再由事先攀爬到那里的其他人合力将棺材送入洞穴,并固定。

使得他们先祖的灵魂可以待在高高的峭壁上,不受人的骚扰。我国对于悬棺葬的方式其实有很多猜测,有些很科学,有些很荒谬,但是谁能又能真的确定,那些荒谬的猜测就一定没有道理呢。

悬棺葬的置棺方式有以下几种:

(1)木桩架壑式。棺木架置于天然崖洞或在岩石裂隙所打的木桩之上。此种形式见于福建武夷山、湖南、四川等地,在湘西沅水两岸和川东长江三峡地区尤为常见。

(2)崖洞式(包括天然岩隙式)。即利用临河峭壁上的天然洞穴或裂隙,略加修整(垒筑、填平)置棺其内。这种形式在各地悬棺葬中均有发现。

(3)横穴式。在临江崖壁上开凿长方式横龛,大小宽窄以容一具长约2米,高、宽约为05米左右的棺木为限,棺侧外露。这种置棺方式见于川南、川东长江三峡等地。

(4)方穴式。在临江崖壁上开凿宽约15米或稍小的方洞,或者利用天然洞穴加工成方洞,置棺其内。此种形式在川东南、湘西和鄂西等地常见。

(5)悬崖木桩式。在临江绝壁上开凿小方孔,打入木桩,然后架棺其上。这种形式多见于川南、湘西等地。

(6)崖缘式。在海边陡峭崖壁上常有突出的狭窄崖缘形成天然平台,棺木置放上面,此种形式在台湾和东南亚海岛地区较为常见。

《信息时报》2003年6月3日《三峡千古悬棺被开启》一文说:悬棺的原因传说是“诸葛亮兵书葬悬棺”,说是三国时,诸葛亮得知自己的生命已不久了,即招来他最信得过的人,将别人垂涎已久的兵书与宝剑,装在两具棺材里,藏到了香溪的这一无人可攀的悬崖上。

另一说是,一对恩爱夫妻死后,为了达到生同床死同穴的目的,要求儿女将他们先后葬在了悬崖上。

华西网-华西都市报2001年9月3日《破解悬棺升天之谜》说:考证,悬棺大多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遗迹。

那时由于战争频繁,民不聊生,古人就采用悬棺以示“趋吉”和“尽孝”之意。

不过让人们起疑的是:除了选择高不可攀的悬崖绝壁作为葬身之所外,采用其它的葬俗就不“趋吉”和“尽孝”吗?《云南志略》云:“人死则棺木盛之,置之千仞巅崖,以先堕者为吉”。

此说也有不通之处,因为凿岩式、自然洞穴式就堕不下来了。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口传的《苗族古歌》,有这样的说法:我从很远的东方来。

没有土地,就把老人的尸骨暂搁在山洞里,我们回家的时候再带走。

这里的苗族老人,把悬棺这种安放形式叫“搁”。

“搁”就是使物体处于一定的位置,是还可以移动的意思。

在格凸河风景区,有一个只有两户人家的村寨叫脚杆寨,主人告诉我,用苗语说脚杆寨(在)叫“不这吾”,意为“我要回家”。

传说,很早以前,他们的祖先因为战争,一路败退,几经辗转来到这里,祖辈为了告诫后人,叶落归根,发誓只要脚杆还在,一定要打回老家,收复失地。

于是乎,祖辈“归西”,后人没有入将其土,而是将尸骨高悬于在那些阴凉的、凌空的、鸟兽也无能为力的岩洞、绝壁之处,一是防追兵破坏,二是防畜兽侵袭,三是便于长久保存,只待有朝一日“回家”一同回家归根。

为了牢牢记住先辈一定要返回老家的再三叮嘱,于是就有了脚杆寨(在)的寨名,于是就有了悬棺的习俗。

在格凸,虽然不再悬棺,但在丧俗活动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隆重的祭奠仪式,要砍一匹精壮的“战马”送亡人,这匹马有四件必备之物:马安、战刀、弓箭、四斗笠。

相传,苗族的祖先因为外敌入侵,从失去了东方的家园,才逃到现今住地,但祖先一心要收复失地,可是在有生之年未能愿,死了也要骑战马从反战场,杀敌报仇。

由此看来,行“悬棺葬”只是一种临时存放,等收复失地后,还要带回老家去,由于这种愿望长期没有实现,就成了一种习俗。

中国古代南方的某些少数民族中曾经盛行过一种奇特的葬俗——悬棺葬。所谓悬棺葬,就是利用人工的木桩或天然的崖洞,把死者的棺木悬置在万仞绝壁之上。

关于悬棺的产生,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大宁河边有位少年被算定要当皇帝,但他必须从某月某日开始,一百天内不得打开大门。到九十九天,少年家的大门意外地被打开了。与此同时,他家后园竹林里发出噼噼啪啪的震响,竹子一节节绽开了,里面跳出一个个人来,又随即死亡。据说,这本是将来要辅佐少年的文武大臣。家里人用棺木将他们装殓起来,气愤的少年则用脚猛踢这些棺木。说来奇怪,一具具的棺木全部都跳腾而起,挂在大宁河两岸的岩壁上了。这缥缈的传说给悬棺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由于悬棺的神秘,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探险者纷沓而至,有的想寻根究底,出于好奇;有的则是冒死求财。他们在悬壁上演出了一幕幕悲喜剧……

福建武夷山区的悬棺多是船形,人们称为“船棺”。明朝万历年间,福建崇安县有个叫张富郎的人到武夷山探险。他利用类似井上汲水用的辘轳,进入放置“木船”的山洞,只见几具尸骨横七竖八的躺在那里,最终一无所获。

清末光绪年间,奉节有个大胆的人只身进入三峡口,攀上悬崖,取下一个“风箱”。令他失望的是,里面并没有什么传世的珍宝。

1971年,奉节县两个采药人登上江边悬崖,取下两具“风箱”。棺中保存有巴式铜剑、铜斧,以及汉朝使用的五铢钱等珍贵文物。

1973年,有两个外来人采用荡秋千的办法,经过反复荡动,进入了武夷观音岩洞穴,推下一具棺木,企图盗走,因乡民及时向政府报告,才免于被盗。

这些棺木,经碳14测定,一般都在2000年以上,有的竟达4000年之久,是商周时期的产物。人们感兴趣的是:

当时的生产水平非常低下,为什么要费尽千辛万苦,把死者的棺木悬挂在这高不可攀的悬崖峭壁之上?又是怎样安放上去的呢?

一种意见认为这是某些民族的风俗习惯。据考证:古代大宁河地区的濮人,武夷山地区的越人,湘西五溪蛮人,以及云南僚人,都有此种葬俗。唐代的《朝野佥载》说:“五溪蛮”的父母死之后,其子女便将尸体放在林外,三年后在临江的高崖上凿一个石龛放置棺木,放的位置越高,越是尽了孝道。宋代朱辅的《溪蛮丝笑》记述南方的某些少数民族,人死后先埋在土中,隔一段时间再取出尸骨,放在大树或岩穴里。生居岩洞,死葬岩洞,为南方民族之特有的习俗。福建、贵州等地的悬棺常常置在傍水的高崖,更是古代南方民族“水行山处”习俗的反映。

一种意见认为是对死者的尊敬。悬棺葬的死者大多在部落中有很高的声誉、地位,往往是部落首领。他们死后,人们还让他们居高临下,俯视山河。而且棺木放于悬崖峭壁之上,敌对部落无法破坏,野兽也无法侵袭。对于有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习俗的一些少数民族来说,部落首领的灵柩安全,关系到部落的兴衰命运,因此,不惜代价地将首领的灵柩进行悬棺葬,也是可以理解的了。《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土僚人死后,用小匣装部分尸骨,“携之至高山山腹大洞中悬之,俾人、兽不能侵犯”,从而表达了对死者的保护和尊敬。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是祈福的一种方式。《叙州府志·外纪》说,叙州一些少数民族,对死者的棺材“争挂高岩以趋吉”。元代乌蒙路宣慰副使李京,曾据其亲自经历写了《云南志略》,说土僚人死后,“置于千仞巅岩之上,以先坠者为吉。”放得愈高愈好,坠落则愈快愈好。为了后嗣子孙的吉祥,只好让尸骨越爬越高了。

凡是看过悬棺的人,自然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这重达几百斤的甚至千斤的木棺,是用什么方法悬置于陡峭的岩壁之上的呢?据实地考察,这些悬棺低者离地十余米,高者达几百米,古人又没有起重机、大吊车等现代化设备,这真是一个令人兴趣盎然却难以索解的谜。

人们对此议论纷纷。

一说是修栈道而运悬棺。据武夷古越族船棺葬仪习俗,部落首领使用不易腐烂的楠木作船棺,且陪葬品甚多,不愿为人所知,便选择在风雨之夜,兼用人力、畜力,顺着事先铺设的栈道,把船棺运入岩洞。据说,现在九曲溪两岸的岩壁缝隙处,还可以看到一些残存的木料,很可能是安置船棺后为了确保它的安全拆除未尽的遗物。但是,一般安装船棺之处乃悬崖绝壁,并无缓坡之处供架设栈道,所以,此说也难以令人信服。

一说为从上往下悬索下棺。早在唐代《朝野佥载》中,就有“自山上悬索下柩”的说法。千百年前,古大宁河地带、武夷山都还是原始森林,那悬崖绝壁上古藤丛生,为悬索下柩提供了攀岩附壁的条件。只要从上缒下几个“葬礼先行官”,在洞口预先架设几根横木,人们在峰顶就地取材,伐楠制棺,然后吊坠而下,先搁在洞口横木上,再由“先行官”推进洞里。此说虽较为可信,但也引起人们的质疑:某些峰顶无法攀登,也不一定有可供制作的楠木。

一说为从下往上吊装。已取出的一个船棺,棺盖头部有一道明显的绳勒痕迹,宽约3厘米,似乎是吊装的佐证。据《武夷山志》载:“成化间有乡人削竹签,插仙船岩壁,攀引而上。”“村民能猿猱者尝登之,棺不施钉,可开视。”但此种推想,理由略嫌不足,因为武夷山诸峰的特点是上丰下敛,峰腰洞穴多是朝内斜嵌,吊棺垂直上升不能解决进洞问题。

还有的说是洪水齐天时的遗物;有的说利用堆土法,即利用地形,堆起土台,棺木进位后,再将土撤去;甚至有的说是架设木架和云梯。不过,对这几种说法,相信的人甚少。

方法如下:

“悬棺是用‘天车’运上去的“,“光景不可迫,六龙转天车”正是对”天车“的形容, 悬棺放置使用的“天车”应该类似滑轮做成的大型绞盘,利用轮轴的原理制成的一种起重机械。

利用滑轮原理,在悬崖峭壁上安装长臂定滑轮,然后成功将棺材送入到悬崖的洞穴中,通过现场测试,再现了悬棺运上悬崖的场景,证明了“天车”理论是对的。

利用水位抬高进行安置。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利用水位抬高把棺木放置在提前选好的洞穴中,等到多少年以后,水位发生变化,于是就有了悬棺这样的奇特景观,而且根据研究,很多悬崖确实有被河床冲刷过的痕迹,所以说这种方法也还算有理可依。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脑洞大开的说法,比如说古人是用对土堆的方法进行安置悬棺的,不过堆到那种高度的土堆那得是什么样的工程呀,还有的说是现场制作的,这里也利用到了绳索工具,毕竟带人的棺材太重了,所以就把原料包括尸体分次运送上去,最后再现场制作。

悬棺目前分布在中国很多的地区,比如广东、广西等地,甚至在一些景区里面也能看到它的身影。那么悬棺在哪个景区?悬棺是在豆沙关古镇景区,悬棺是属于中国南方古代民族之中很常见的一种葬式,也能说是崖葬里面的一种。如今在豆沙关古镇景区之中是汉代的僰人悬棺,就跟天幕一样挂在石门关对面的巨型石壁的石缝里面,目前总共储存了9具僰人棺木。在唐碑亭前面,宽度大概是二三十丈的峡谷里面,能够看到一条石缝,在悬崖上有很多的孔钉,之后把棺木放在上面,或者是把棺木的一方直接放在悬崖穴里面,另外一方直接放在绝壁上,之后用钉木固定住。

以上就是关于悬棺是怎么放上去的全部的内容,包括:悬棺是怎么放上去的、悬棺为什么经历千年都不会腐朽、千年悬棺葬,它们是如何放置在那么高的悬崖峭壁之上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0754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 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