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什么意思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什么意思,第1张

这句话是晚清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

师:既是拜师,学习的意思。

夷:指蛮夷,当时清朝自认为是天朝大国把西方国家称之为蛮夷。

长技:是指他们的特长,就是指西方列强的先进工业,武器等等。

制:控制,对付,制约等等 这类意思。

所以全句的意思大概就是 学习制造和使用洋人先进的技术(武器)来打击制约洋人。

这一主张在当时并未付诸实施,后来洋务派在此基础上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并开展实践,称为洋务运动。清政府向西方学习前进了一步。

C

前者是魏源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的技术(主要是军事科技方面,也就是他们所说的“坚兵利炮”)来强大自己,然后利用它来对付西方列强(主要是战争上)。当然,它也有提到一些西方制度上的问题,但是只是一个设想,没有什么具体实施的措施。

后者是洋务派在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提出的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它的含义除了学习西方的军事科技,引进西方的机器技术人才,学习西师夷长技以制夷方教育模式和内容,还有经济方面的管理等等。它的“师夷”虽然和“师夷长技以制夷”同属器物层面,但比“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层面和程度又进了一个层次。“师夷长技以自强”(后面还有““师夷长技以求富”深深贯通于整个洋务运动中。而且,洋务运动在各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它是中国近代化一个真正的开端。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发展,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

魏源受林则徐之托,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长技以自强是洋务派说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制夷,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制不是制服的制,而是抵制的制,也就是说其主题思想是取彼之长来对抗抵制,是一种被动的、主战的思想。

师夷长技以自强——自强,整句话的意思连起来就是取彼之长,补己之短,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思想。

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应该说本是同根生,是出自一个思想体系下的两个不同分支。

国内背景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恭亲王爱新觉罗·奕欣痛定思痛,意欲图强。在此之前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学习西方国家的优点以增强国力,例如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因为清政府用领土,主权以及一系列经贸特权暂时满足了外国侵略者的要求,国内的农民战争也进入低潮,因而呈现了暂时“稳定”的局面,即所谓“中外和好”的“和局”。

但是在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头脑比较清楚的当权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在中枢执掌大权的恭亲王等人,并没有因为这种“和局”的出现而减少他们对清政府统治的危机感。曾,李,左诸人都为剿灭的太平天国而建立殊勋,他们在借助外国侵略者对太平天国的“华洋会剿”中,亲眼看到了外国侵略者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从而感受到一种潜在的长远威胁。

面临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们继承了魏源等“经事派”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极力将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他们“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一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二是在中外“和局”的条件下,徐图中兴。

国际背景

从十三世纪开始,世界的大环境开始发生变化。

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农民和手工业者经过长期劳动,积累经验,改进了生产工具,农业得到发展。纺织、冶金等开始出现机器。不仅提高了产量。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分化出各种不同的阶层。

在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至洋务运动发生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最终完成,人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个新时期的主要特点就是整体化和近代化。讲究统一的世界市场,分散、落后的国家不可避免地纳入整体中。近代化就是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专制,这是历史的必然。这也是洋务运动试图走近代化的道理,在世界整体化的趋势下,中国比较被动的卷入。

当时中国没有经过长期的积累,没有经历资产阶级革命,但中国的洋务运动与世界大势是分不开的。

以上就是关于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什么意思、“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差距根本在于、戊戌变法是 师夷长技以制夷 还是 师夷长技以自强 这两个分别是谁提出的 急急急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0731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 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