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马原比第二任妻子大多少岁

作家马原比第二任妻子大多少岁,第1张

13岁。马原,著名的先锋作家,作为中国当代“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在当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著名的“叙述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马原和新婚的第二任妻子李小花和刚出生的儿子马格移居云南,归隐山林,过着晴耕雨读,鸡犬相闻的生活。李小花比马原小13岁。

1、格非的《褐色鸟群》;

格非,原名刘勇,江苏丹徒人,中国作家,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比较文学教授。与余华、苏童等并列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国先锋派作家之一。

2、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等作品;

马原,著名的先锋派作家,作为中国当代“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在当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著名的“叙述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3、莫言的《筑路》、《白狗秋千架》、《球状闪电》、《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

莫言,本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中国大陆作家,中国***党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文艺学硕士,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兼职教授,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汕头大学兼职教授,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4、残雪的《山上的小屋》;

残雪(1953年5月30日-),本名邓小华,原名邓则梅,女,湖南耒阳人,生于长沙,中国当代作家,被誉为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瑞典学院院士马悦然称她为“中国的卡夫卡”,但她本人不喜此称号,认为自己“可以超越卡夫卡”。

由于作品在日本大量翻译,亦在日本享有很高的声誉,2009年《残雪研究》期刊在日本东京创刊。残雪的兄长为中国哲学家邓晓芒。

5、余华的《四月三日事件》、《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难逃劫数》等作品;

余华,浙江杭州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家,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余华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他的成名作。

代表作品有《兄弟》、《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在细雨中呼喊》等。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本质特征,阐述了物质世界的本质规律。

全书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物质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发展,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等。

作家马原身高是173。他的作品在形式上作了认真的尝试,吸取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技巧,特别是结构主义的影响。他把故事结构分解重组,时空关系不断跳跃,背景氛围有意抽空,造成阅读的陌生化,显示着小说观念的根本变化。他的“叙述圈套”名噪一时,用叙述人视点的变化来展示作品真实与虚构的转换,突出小说的叙述功能。在叙事形式的实验之外,他的行文中有不少隐喻,关于人的本质的寓言设置。

昨天看《星空演讲》,忽然跳出来一个标题:《作家马原:我是如何逃离北上广的》。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一向对作家、书这些关键词非常敏感,于是跳过自己想看的那期,直接看了马原的演讲。

说实话,在看这个演讲之前,我对马原没有什么了解。在演讲中,他很随意地穿着牛仔裤、白衬衫,讲述了他人生的几个关键词:生病、逃离、桃花源和书院。

多年前,他检查出肺部疑似患癌。和正常人的想法不同的是,他没有四处求医问药,而是跑到了海口,说因为那里有椰树牌矿泉水。这个矿泉水是国宴用水,质量一定不会差。

听着听着,我觉得这个老人挺有趣,思想也是很特立独行。他说,他觉得水是人身体重要的组成部分,他患病了,为身体换水,会不会让身体复原呢?结果证明,这个方法还不错。

他继而寻找有好水的地方,他觉得,有好茶的地方一定有好水,最后到了云南接近缅甸边境的一个山里,还举家搬到了那里定居。

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真正过上了上古那种返璞归真的生活。他喜欢阳光、水和空气,每天喝自己家后院的山泉水。

如果说现代人向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那么马原就是将这种向往变成了现实。

在整个演讲中,能感受到马原对生与死、对人生意义的看淡。

他说,当你终日需要思考生与死这个哲学命题的时候,你必然会思考哲学。在哲学上,生与死一直是重要的命题。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人们用无数种方式诠释生与死,却只有在真正要面对死亡的时候才能对生有最深切的认识。

2012年,马原的小说《牛鬼蛇神》出版。他说:

面对生死,再大的烦恼都不再是烦恼了。马原说,我得了治不好的病,那我为什么还要去治呢?想想,确实有道理。但是,真的当疾病来临,又有几个人如他一样洒脱地放弃治疗,真正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呢?

他说,我很庆幸我还活着。他今年65岁,言语间却像个孩子。孔子说:“六十而耳顺。”是因为人生到了那个阶段,你不会再在意太多别人的评价,也不会再让自己烦恼于鸡毛蒜皮的小事。

他在山上的家里盖了9间房子,说要建成一个书院。对于读书人来说,对书房、书屋都是有偏执的热爱的。想象着坐在山间,冬夏都很凉爽的书房里,看书、写字、喝茶,这才是人生最美好的状态。

可是,人又有多少机会,像他这样率性而活呢?我不禁对他的生活充满了羡慕。

马原说:“我比较迷信,信骨血,信宿命,信神信鬼信上帝,泛神。”

他也承认:

可能正如他所说,当你没有经历过疾病、生死,你可能不会去思考那些问题。但当它们来临了,你就会静下心来思考,自己想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人生最终是看淡,它最美好的状态,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吧。

看完马原的演讲后,我搜了一下他的作品,也了解了一下他的生平。

他出生于1953年,是先锋派作家。他的个人经历很丰富,进藏做过记者、编辑,曾任同济大学教授。他和余华并称为“东邪西毒”,他们是多年的好友。

在马原的新书《黄棠一家》的发布会上,余华说:“马原身上始终保持他的一个优点,就是幼稚。”我想,这里的幼稚一定是褒义词,是看遍世间沧桑之后的归真,是放下一切羁绊之后的释然。

一个人,若是连生死之事都不在乎了,还在乎什么呢?

可能,正像余华评论马原这个人时说的那样吧:

马原还写了几本谈论经典、**、小说的书,《马原:细读经典》《马原:**密码》《马原:小说密码》。我都放在了备读书目里,有时间的时候准备读读。

这几本书和毛姆写的几本有点儿像,毛姆写过《作家笔记》《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读书心得》。《马原:细读经典》我读了几页,列了一些他喜欢的作品,其中也有我很喜欢的那本《刀锋》。等读完全书再写详细的书评。

作家必然都是爱读书的,在不同作家眼中,同一部作品必然有不同的解读。对比他们这几本书来读,应该挺有意思。

读作家对经典的解读,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著。所以,这些书读完之后,相信我对马原的作品才能有更直观的认识,就可以看看《牛鬼蛇神》了。

我之所以喜欢看各种资讯、视频,乐趣正在于此,那就是通过一个视频或演讲节目,知道了一个人,又通过搜索关于这个人的信息进一步去发掘有关他的作品、资料,进而通过他的作品获知你本已了解的名家,这个过程既是一种探索,也是有趣的知识递增。

感谢马原,让我知道还有人在用另一种方式生活,一种人人都向往却不敢为之的方式。

我们孜孜以求的,是名利财富,还是内心的充盈?有时间的时候,真的可以思考一下。

马原、洪峰、余华等青年作。

马原(中国先锋派作家)

马原,著名的是先锋作家马原,作为中国当代“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在当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著名的“叙述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2012年11月,马原在云南西双版纳遭到殴打事件在网上引起关注。

代表作品:《冈底斯的诱惑》《虚构》《上下都很平坦》《纠缠》

洪峰

洪峰,男,1959年11月生,原籍为吉林省通榆县,今居云南会泽县。当代著名作家,与余华、苏童、格非、马原并称先锋文学五虎将。

代表作品:《梭哈》

余华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代表作品: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世事如烟、兄弟、在细雨中呼喊、现实一种、战栗

马原是当代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发表于1986年的小说《虚构》不仅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他文学创作核心理念——“小说即虚构”的最好阐释。《虚构》叙述了一个汉族人进入西藏某麻风病人禁区,在与世隔绝的“玛曲村”与麻风病人朝夕相处的七个日夜的奇特经历。马原在《现实的虚构》中坦言:他的《虚构》既是现实又是幻觉并在时间上不存在。这种作者本人在其文本和其他批评理论中一再强调的元小说叙事模式,让批评家们对《虚构》的解读一直停留在马原文学艺术形式方面做的大胆探索上,而忽视了文本所透露出的深层意蕴——对被遗忘在“玛曲村”弱势他者的人文关怀。

《虚构》文本本身最大的特色的确是它“小说的小说”叙事模式。从作者、隐含作者的区分来看,作者马原是多文本的创作综合体,它不仅创作了《虚构》,还有其他的众多小说,他是他所有作品的复合体。作为《虚构》作者的马原即隐含作者,只是作者马原这个三维立体物的一维,他只“在”《虚构》这一文本中,而在其他文本中则是“不在”和缺失的。世界上所有存在都是相对出现的,有隐含作者必有隐含读者的存在,《虚构》作者所期待的隐含读者是摆脱传统小说接受视野的读者,这个读者应该接受隐含作者的创作意图——即小说创作就是虚构,隐含作者期待的隐含读者是能将小说创作与现实明确区分的理想接受者。作者在中国文学创作的形式方面的先锋探索是很引人注目的。但是作者如果只停留在艺术形式的特异性追求上,为“元小说”的建构而建构,最终必将解构自身。故而笔者认为马原的《虚构》能至今都让人驻读的原因还在于其文本所带给读者的人文反思。

《虚构》的叙述者“我”是隐含作者的代言人,他并不等于作者马原,也不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人,他只是隐含作者在创作小说时虚构的人物,并借他的视野和话语来阐发自己的故事。可以说,《虚构》隐含作者借叙述者的叙述制造了一个多重的“他者”世界。作者马原在“他者”世界的框架建构中以人文的精神关怀使其文本丰润厚重起来,这使得文本形式的躯壳不显得干瘪空洞,从而使文本获得直击人类心灵的震撼力。

马原虚构的被遗忘的他者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意识形态的错误的认知。当主流意识形态将我们的存在和居住的世界奉为存在的一个中心的负责的自由的代表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培养一种幻觉,有主流意识形态创造的主流世界实际上也是一个虚幻的存在,如果意识形态受到反驳或反对,他的神秘的自我与信赖就会瓦解暴露。马原在《虚构》中也想通过这种形式的革命来对主流社会虚设的等级制度进行解构。这种虚构是对本身就是虚设的主流与非主流、自我与他者、男性与女性、多民族与少数民族、年轻与年老间众多二元对立的消解,由此消解我们也能体味出作者马原对二元对立世界的挑战和对弱势他者的人文关怀。

《冈底斯的诱惑》(马原)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wq23

书名:冈底斯的诱惑

作者:马原

豆瓣评分:77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7

页数:272

内容简介:

《冈底斯的诱惑》是作家马原在西藏生活时期创作的中短篇小说集。收入《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山的印象》《叠纸鹞的三种方法》等八篇。这些小说围绕“我”或“我”的内地文艺工作者朋友、藏族朋友在雪域高原发生的故事展开,他们大多是因命运波折或浪漫情怀而变得离群索居的人,带着孤独和苦难的色彩,但又时时迸发出惊人的勇气和毅力。同时,这些小说敞开了叙事的边界,借助西藏的神秘氛围,建构出梦幻一般的叙事迷宫。

作者简介:

马原 (1953— )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曾任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1953年出生于辽宁锦州,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后赴西藏担任记者、编辑。现定居云南。

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冈底斯的诱惑》《拉萨河女神》《虚构》《西海的无帆船》《喜马拉雅古歌》《拉萨生活的三种时间》《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等,长篇小说《上下都很平坦》《牛鬼蛇神》《姑娘寨》等。

作为“先锋派”小说的****,马原以著名的“叙述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先河。他极具革命性的叙事方式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就是关于作家马原比第二任妻子大多少岁全部的内容,包括:作家马原比第二任妻子大多少岁、如题: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哪些、马原的介绍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0711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 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