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节日有哪些,分别是几月几日

中国的节日有哪些,分别是几月几日,第1张

中国的节日有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是正月十五、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国庆节是阳历十月一日,清明节是阳历四月五日,闰年有时是四月四日,阳历六月一日是儿童节,阳历七月一日是党的生日,八月一日是建军节等等。

七个传统民间节日。

普天同庆新春至——春节

中华民族第一大节,农历正月初一。源流:春节为寒冬将尽,春阳萌动之时,其源头可追溯至上古时代“索鬼神而祭祀”、“合聚万物而索厚之”的年终祭祀习俗,感谢百神赐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新年习俗萌芽于先秦,定型于汉,在唐代以后渐从祭神转向娱人,明清时期开始转达型,礼仪性、应酬性加强。因正月初一离立春很近,故乐为春节。习俗:全家大团圆,除夕守岁,通宵不眠,零点钟声敲过,竞相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年长者给年幼者“压岁钱”;屋里屋外贴门神、对联、年画、福字;初一早上出门,相互拜谒,馈赠礼品;北方人喜欢吃饺子,南方人多食元宵与年糕。

火树银花不夜天——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源流: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起源于汉朝,与宗教文化多有关联。习俗: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猜灯谜”,出现在宋朝。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般、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此外,元宵节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吃元宵。

寒食东风御杨柳——清明

阳历4月5日。源流: 清明是唯一以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主要指自然节气,后来成了祭祖先的重要节日。真正成为民俗节日是在唐宋之后。习俗:祭祖扫墓是清明习俗的重点。后由单纯的祭祀活动演化为同时游春访胜的踏青。打秋千、放风筝也成为游艺性节目。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有吃寒食的风俗。

艾符蒲酒话升平——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源流:作为农历五月初五的节名,始于魏晋时期。其起源廉洁颇多,流传达室最广的是为纪念屈原。习俗: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之。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状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挂艾叶菖蒲,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年年乞与人间巧——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中国古代的情人节。源流: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习俗:穿针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儿们的节目之一,据说在汉代已经盛行。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源流:我国的中秋节是在上古秋分和月神祭拜的基础上发展变化,最后固定在每年八月十五。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直到唐初,中秋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宋朝盛行,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习俗: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共话丰收,人月双圆,故又叫“团圆节”。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中秋节的传说以嫦娥奔月最为著名。

把酒赏菊倍思亲——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源流:重阳之意源于《易经》。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在唐代被官司方正式确立。习俗: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现时我国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

中国传统节日及时间:

一月一日:元旦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三月八日:妇女节

三月十二:植树节

清明节前一天:寒食

四月五日:清明节

五月一日:劳动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六月一日:儿童节

七月一日:中国***建党日

七月七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情人节

农历七月十三:敬老节

八月一日:中国建军节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九月十日:教师节

十月一日:国庆节

农历十一月二十二:冬至

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除夕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

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春节、元宵节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

节日形成: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来源之处和形成的必要条件。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龙抬头(二月二)、社日节(二月二)、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七月半(农历七月十四/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除夕(年尾最后一天) 等。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传承发展,是人类社会“逐渐形成、逐渐完善的文化过程”,是人类文明进化发展的产物。

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产生于人类初期对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由此产生了各种崇拜祭祀活动。祭祀,是一种信仰活动,源于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信念。

扩展资料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

在这样一套看似繁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仪式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富有意义,为生活增添了趣味和价值。

通过举办仪式,人们可以领略到人生的美好、自然的瑰丽,人性的善良,感受到对生命的虔诚和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仪式感让节日成为节日,能唤醒人们内心对于节日的尊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传统节日

1、春节,每年农历一月一日,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

2、元宵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3、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春分后第15日。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4、七夕节,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访闺中密友、拜祭织女、祈祷姻缘、切磋女红、乞巧祈福等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七夕习俗。

5、中秋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妇女节(3月八日),清明节(4月5日),劳动节(5月1日),青年节(5月4日),儿童节(6月1日),端午节(五月初五),建党节(7月1日),建军节(8月1日),七夕节(七月初七),教师节(9月10日),国庆节(10月1日),中秋节(八月十五),重阳节(九月初九),圣诞节(12月25日),元旦节(1月1日),腊八节(腊月初八)。可能有漏掉的节日,希望纠正!

一月大!元旦节

二月小!龙抬头节

三月大!植树节

四月小!愚人节

五月大!劳动节

六月小!儿童节

七月大!端午节

八月大!建军节

九月小!重阳节

十月大!国庆节

十一月小!十一月的肖邦

十二月大!圣诞节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的节日有哪些,分别是几月几日全部的内容,包括:中国的节日有哪些,分别是几月几日、中国七个传统节日分别是几月几号、按顺序写出中国传统节日及时间(全部)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0558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 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