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律和七律的区别

四大投行2023-04-28  31

一、五律发端于五古。五律就是加了限制的五古的样板。它规定了句子的数量、韵脚、平仄、对仗,还有结构上的起承转合。除了这些形式上的要求,它的内涵与古风没有太大的差别。往往追求空灵闲逸的风格。含蓄淡雅是五言诗的共同特点。

二、七言律诗起源于六朝,经过唐代的发展,在杜甫手中得以成熟完备,不论是题材内容还是形式格调上都得到了全面提升。这种改变推动了七言律诗创作大潮,使得这一诗体在后世文人诗歌创作中得到重视。但诗论家普遍认为七言律诗是众多诗体中创作难度最高的,如宋荤《漫堂说诗》云:“世之称诗者易言律,尤易言七言律。每见投赠行卷,七律居半,不知此体在诸体中最难工。”也就是说,七律易写难工。

三、前人曾说:五言律诗是最唐代的诗歌体裁,七言律诗是最宋代的诗歌体裁。唐诗重“象”,宋诗重“意”,也就是说“五律重象、七律重意”。

四、五言律诗具有唐代诗歌的风格,追求的是丰神情韵,七言律诗具有宋代诗歌的风格,追求的是筋骨思理,七律更强调诗人内心世界的表达,这种表达,参入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理解。

五、比如老杜的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我们从诗中就可以看到,作者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和内心世界情感上表达,主观的判断和评判要多一些。这就是七律的特点。

六、从内容上来说,七言律句并不是机械地由五言律句扩充而来。五言律诗要求精简,总希望追求空、虚的境界,但七言律诗则要平实许多。

七、七言律诗可以说是中国诗歌最成熟的一种体裁,五律的章法或技法也都是在七律的体裁上得以发扬光大。

八、五律的句法精简,所以诗意较蕴藉,不如七律那样地在情感上更加放得开。但反过来说,七律又不及五律来得精炼含蓄。

九、五律重象、七律重意。大致说来,五律会尽量地减省掉作者的抒情因素,而力图让读者感受到他未曾说出的情感,也就是用物象来表达情感;七律则努力要让读者明白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十、在五言律诗中,常常需要紧缩掉连词、副词。而在七言律诗里,这些连词、副词本身就是诗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十一、古人说,五律的四十个字如四十个贤人,当中不可以加入半个凡夫俗子。所谓凡俗,指的是一种思想意识,或者行为习惯,人的内在的那部分。造句新颖,韵律美妙,风神兼备是五律所追求的。

十二、五律之于七律,语句虽殊,法律则一。也就是说在格律和章法上没有大的区别。

十三、曾有观点说,大多数七律都可以改成五律。言外之意,七律中较五律多出来的文字都是“废话”。有些七律的确是可以的。但是,对于高手来说,则要尽量避免简单的字数加减,尽可能地不要让其它原本可以写成“五言”的句子中加上的“两字”显得“多余”。

唐以前的诗歌,统称为古诗或古体诗,唐时创立了近体诗或称今体诗。今体诗有律诗和绝句两种,律诗包括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律,前两者每首八句;所谓“言”是指每句中有几个字。

绝句每首只有四句,包括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七言指每句七个字,是在五言的前面再添上两个字。多了这两个字,诗的容量加大了,表达也就更加的婉转曲折,内容也就更为丰富,当然从某方面来说,也就更有难度。试将人所熟知的杜牧的《清明》一诗拿来看一下便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本是一首七言绝句,可是有人觉得它不精炼,改成五言绝句:

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改前和改后大致意思虽然相去不远,但改成五绝的那一首显然在韵律、情境、口吻、声气方面都远逊原作。

以上内容,是我自己的体会,并非复制于网上,当与不当之处,敬请海涵!

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就开始出现广义五律,武周年代沈佺期、宋之问定型狭义七律,其成熟于中晚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广义律诗允许失粘,狭义律诗不允许失粘。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1、句数固定,律诗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二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联的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两句构成对句关系;前联的对句和后联的出句的关系则称为邻句关系。

2、押韵严格,律诗通常押平声韵,而且必须按韵书中的字押韵。原则上只能用本韵,不能用邻韵;即使稍微松一点,也只允许入韵的首句可以用邻韵,叫作“借韵”。律诗还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即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3、讲究平仄,律诗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广义律诗允许失粘,狭义律诗不允许失粘。“失粘”,就是违反后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和前联的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要求相同的规则。汉语虽有四声,但在律诗中,并不需要像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

4、要求对仗,对仗是句法要相同。如《旅夜书怀》的首联第一句没有谓语,第二句也用无谓语句式相对。颔联上句的句式是“主谓定宾状”,下句也用相同的句式相对。颈联用的也是相同的句式;对仗是不能用一样的字相对。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对仗,在词、曲中是可以允许的。

唐以前的诗歌,统称为古诗或古体诗,唐时创立了近体诗或称今体诗。今体诗有律诗和绝句两种,律诗包括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律,前两者每首八句;所谓“言”是指每句中有几个字。

绝句每首只有四句,包括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七言指每句七个字,是在五言的前面再添上两个字。多了这两个字,诗的容量加大了,表达也就更加的婉转曲折,内容也就更为丰富,当然从某方面来说,也就更有难度。试将人所熟知的杜牧的《清明》一诗拿来看一下便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本是一首七言绝句,可是有人觉得它不精炼,改成五言绝句:

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改前和改后大致意思虽然相去不远,但改成五绝的那一首显然在韵律、情境、口吻、声气方面都远逊原作。

以上内容,是我自己的体会,并非复制于网上,当与不当之处,敬请海涵!

1、句数上不同

绝句共有四句,律诗共有八句。 律诗共有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 绝句又叫“截句”。此体全诗四句,每句七言。

2、起源不同

七言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至盛唐杜甫手中成熟。

七言绝句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定型、成熟于唐代。

3、格律不同

七言律诗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七言绝句属于格律要求比较严格的近体诗。首先是篇幅固定。全诗四句,每句七字,总共二十八字。其次是押韵严格,表现为通常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还要讲究平仄,即要求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

根据首句头两字的平仄,七言绝句分为平起式和仄起式两大类。其中平起式又分两种:一、平起平收,首句押韵;二、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仄起式也分两种:一、仄起平收,首句押韵;二、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言绝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言律诗

以上就是关于五律和七律的区别全部的内容,包括:五律和七律的区别、五言绝句与七言绝句各有什么特点、古代诗歌里,“律诗”独有的特点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0551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