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共有几层分别是什么

OSI共有几层分别是什么,第1张

OSI是Open System Interconnect的缩写,意为开放式系统互联。国际标准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了OSI模型

OSI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architecture)划分为以下七层:

7 应用层 ── Application Layer

6 表示层 ── Presentation Layer

5 会话层 ── Session Layer

4 传输层 ── Transport Layer

3 网络层 ── Network Layer 数据的单位称为数据包(packet)。

2 数据链路层 ── Data Link Layer 数据的单位称为帧(frame)。

1 物理层 ── Physical Layer 数据的单位称为比特(bit)。

OSI参考模型从低到高依次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OSI参考模型也采用了分层结构技术,把一个网络系统分成若干层,每一层都去实现不同的功能,每一层的功能都以协议形式正规描述,协议定义了某层同远方一个对等层通信所使用的一套规则和约定。每一层向相邻上层提供一套确定的服务,并且使用与之相邻的下层所提供的服务。

从概念上来讲,每一层都与一个远方对等层通信,但实际上该层所产生的协议信息单元是借助于相邻下层所提供的服务传送的。因此,对等层之间的通信称为虚拟通信。

扩展资料:

运作方式

数据由传送端的最上层(通常是指应用程序)产生,由上层往下层传送。每经过一层,都在前端增加一些该层专用的信息,这些信息称为报头,然后才传给下一层,可将加上报头想象为套上一层信封。

因此到了最底层时,原本的数据已经套上了七层信封,而后通过网线、电话线、光纤等介质,传送到接收端。

接收端接收到数据后,从最底层向上层传送,每经过一层就拆掉一层信封(即去除该层所认识的报头),直到最上层,数据便恢复成当初从传送端最上层产生时的原貌。

如果以网络的术语来说,这种每一层将原始数据加上报头的操作,便是数据的封装,而封装前的原始数据则称为数据承载。在传送端,上层将数据传给下层,下层将上层传过来的数据当成数据承载,再将数据承载封装成新的数据,继续传给更下层去封装,直到最底层为止。

OSI参考模型分为七层结构,从下到上顺序依次为:

物理层

数据链路层

网络层

传输层

会话层

表示层

应用层

各层的作用

物理层功能:

利用传输介质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负责处理数据传输率并监控数据出错率,实现数据流的透明传输。

数据链路层:

在物理层提供的服务基础上,数据链路层在数据实体之间建立数据链路连接,传输以帧为单位的数据包,在采用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方法,是有差错的物理链路便成无差错的数据链路。

网络层:

为分组通过网络选择合适的路径,实现路由选择和分组转发拥塞控制等。

传输层:

向用户提供的端到端服务,处理数据报错误,数据包次序,向高层屏蔽了下层数据通讯细节。

会话层:

维护两个计算机之间的传输链接,保证点到点传输不中断,以及管理数据交换等。

表示层:

用于处理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主要有数据格式交换,数据加密数据解秘,数据压缩等。

应用层:

为应用软件提供服务。

第一层:物理层(PhysicalLayer)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DataLinkLayer)

第三层是网络层(Network layer)

第四层是处理信息的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第五层是会话层(Session layer)

第六层是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第七层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OSI是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的缩写,意为开放式系统互联。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了OSI模型。这个模型把网络通信的工作分为7层,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由ISO发起的国际组织,其任务是生成国际计算机通讯标准,例如OSI模型,特别是促进不兼容系统间的互联。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各种网络产品的不断涌现,亟需解决不同系统互联的问题。197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专门设立了一个委员会,提出了一种机系统互联的标准框架,即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 /RM)该模型把网络通信的工作分为7层,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1至4层被认为是低层,这些层与数据移动密切相关。5至7层是高层,包含应用程序级的数据。每一层负责一项具体的工作,然后把数据传送到下一层。各层间不能把各自的工作内容绝对分别开来,又要密切合作,这是不容易理解的地方。

OSI/RM(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即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开放,是指非垄断的。系统是指现实的系统中与互联有关的各部分。世界上第一个网络体系结构由IBM公司提出(74年,SNA),以后其他公司也相继提出自己的网络体系结构如:Digital公司的DNA,美国国防部的TCP/IP等,多种网络体系结构并存,其结果是若采用IBM的结构,只能选用IBM的产品,只能与同种结构的网络互联。为了促进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77年成立了一个委员会,在现有网络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基于具体机型、操作系统或公司的网络体系结构,称为开放系统互联模型。

分层优点

(1)人们可以很容易的讨论和学习协议的规范细节。

(2)层间的标准接口方便了工程模块化。

(3)创建了一个更好的互连环境。

(4)降低了复杂度,使程序更容易修改,产品开发的速度更快。

(5)每层利用紧邻的下层服务,更容易记住个层的功能。

OSI是一个定义良好的协议规范集,并有许多可选部分完成类似的任务。它定义了开放系统的层次结构、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层所包括的可能的任务。是作为一个框架来协调和组织各层所提供的服务。OSI参考模型并没有提供一个可以实现的方法,而是描述了一些概念,用来协调进程间通信标准的制定。即OSI参考模型并不是一个标准,而是一个在制定标准时所使用的概念性框架。

以上就是关于OSI共有几层分别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OSI共有几层分别是什么、OSI参考模型分为七层,从低到高依次是、OSI参考模型包括几层各层的作用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0476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 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