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1]词目 居安思危
拼音 jū ān sī wēi
释义 居:处于,处在。思:想,考虑。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
出处
1,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
2,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隋元会大飨歌·皇复》:“居高念下,处安思危,照临有度,纪律无亏。”
3,宋·徐铉《颂德赋》:“疆事渐宁而备不可去,居安思危睹灾惧。”
4,梁·沈约《宋书·文五王传》:“今虽先天不违,动干休庆,龙舟所幸,理必利涉,然居安思虑,不可不惧。”
5,明·无名氏《白兔记·寇反》:“古人有言:‘得宠思辱,居安虑危。’”
6,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六十回:“得宠思辱,居安思危。”
7,《明史·郑本公传》:“陛下居安思危,当远群小,节燕游,以防一朝之患。”
含义:在环境不利的情况下不断寻求改善方法。
出处:左传
春秋左氏传》(Zuo’s Commentary),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代以后才多称为《左传》。
该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它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
扩展资料:
近义词
从容不迫 [ cóng róng bù pò ]
意思: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他满脸挂笑,~地走上了讲台。
出处:《庄子·秋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译文:鲦鱼出游从容;这是鱼的乐趣了
从容自如 [ cóng róng zì rú ]
意思:不慌不忙,得心应手。
出处:吴伯箫《记一辆纺车》:“熟练的纺手趁着一线灯光或者朦胧的月色也能摇车,抽线,上线,一切做得从容自如。”
译文:熟练的纺纱手趁着一线灯光或者是朦胧的月光也能摇车,抽线,上线,一切做得从容自在。
胸有成竹 [ xiōng yǒu chéng zhú ]
意思:比喻办事以前,已经有全面的设想和安排。成:现成。
出处: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
译文:所以画竹;一定要先得到成竹于胸中;拿起画笔仔细地审视;才能看到你所要画的竹子;然后随着竹子的形状急速挥毫落纸;一气呵成;来追寻你所见的竹子;像兔子跃起,鹘鸟从空中俯冲;稍一放松就消失了。
1 危成语大全四字成语
安不忘危 在安全的时候不忘记危难。意思是时刻谨慎小心,提高警惕。
安危相易 易:变易,转变。平安与危难互为因果,相互转换。
安危与共 共同享受安乐,共同承担危难。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连。
褒衣危冠 褒衣:宽大的衣服。危冠:高帽子。古代儒生的装束。指宽袍高帽。
变危为安 变危急为平安。
趁人之危 利用别人危险的境况图利。
乘人之危 乘人家危难的时候去威胁损害。
持危扶颠 扶持危困的局面。
存亡安危 使将要灭亡的保存下来,使极其危险的安定下来。形容在关键时刻起了决定作用。
旦夕之危 旦夕:比喻短时间内。危:危险。形容危险逼近。
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益:更加;势:权势。道德越高尚,为人处事好,就越安全;权势越大,更容易滥用权力,刚愎自用,就越危险。
倒悬之危 倒悬:象人被倒挂着一样。比喻处境极端困难。
阽危之域 阽危:危险;域:境地。危险的境地。
定倾扶危 倾:危。扶助危倾,使其安定。指挽救国家于危难之时。
扶颠持危 颠:倒,倾倒;持:握,把握。指能够挽回颠危的局面。
扶危定乱 扶助危难,平定祸乱。
扶危济困 扶:帮助;济:搭救,拯救。扶助有危难的人,救济困苦的人。
2 用危组四字词语有什么正襟危坐、
居安思危、
危如累卵、
岌岌可危、
危言危行、
危机四伏、
危言耸听、
临危受命、
危在旦夕、
乘人之危、
临危不惧、
人人自危、
临危授命、
转危为安、
趁人之危、
扶危济困、
人心惟危、
忘战必危、
见危授命、
安不忘危、
累卵之危、
人命危浅、
兵凶战危、
危急存亡之秋、
安危与共、
栗栗危惧、
危言正色、
危急存亡、
安危相易、
危如朝露
居安虑危 [jū ān lǜ wēi]
基本释义
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同“居安思危”。
处安思危 [chǔ ān sī wēi]
基本释义
犹言居安思危。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会出现困难及危险。《隋书·音乐志下》:“居高念下,处安思危
于安思危 [yú ān sī wēi]
基本释义
于:处于;思:想。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出 处
《战国策·楚策四》:“臣闻之《春秋》,于安思危,危则虑安。”
居安思危 [jū ān sī wēi]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居:处于;思:想。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处于安定要想到危险。出自清代魏源的《默觚·学篇七》,意思是在平安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在安定的环境中要防范可能出现的动乱,做到未雨绸缪。
近义词组:常备不懈、安不忘危、防患未然
反义词组:高枕无忧、及时行乐、刀枪入库
使用方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相关典故
春秋时,有一次,宋、齐、晋、卫等十二国,联合围攻郑国。郑国慌了手脚,就向十二国中最大的晋国求和,晋国表示同意,其余十一国也就停止了进攻。郑国为了感谢晋国,给晋国送去大批礼物,计有著名的乐师三人,配齐甲兵成套兵车和其他兵车一百辆,歌女十六人……。
晋国国君悼公,见礼物非常高兴,并且将歌女的半数分赠给他的功臣魏绛说:“你这几年为我筹谋划策,事情办得都很顺利,好比音乐一样的和谐合拍,真太好了。现在让我们俩一同来享受享受吧!”
可是魏绛谢绝了晋悼公的分赠,推辞道:“咱们国家的事情之所以办得很顺利,首先应该归功于您的才能,其次是靠同僚们的齐心协力,我个人有什么贡献可言呢?但愿您在享受安乐的时候,能想到国家还有许多事情要办。《书经》上有句话说得好居危思安,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意思:处于安定要想到危险。想到了就有防备,有了防备就没有祸患。
出处:出自作于公元前403~前386年之间 ,实际成书时间当在战国中期的相传为左丘明的《左传·襄公十一年》。
原文节选
晋侯以乐之半赐魏绛,曰:”子教寡人和诸戎狄,以正诸华。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请与子乐之。”辞曰:”夫和戎狄,国之福也;八年之中,九合诸侯,诸侯无慝,君之灵也,二三子之劳也,臣何力之有焉?抑臣愿君安其乐而思其终也!
《诗》曰:’乐只君子,殿天子之邦。乐只君子,福禄攸同。便蕃左右,亦是帅从。’夫乐以安德,义以处之,礼以行之,信以守之,仁以厉之,而后可以殿邦国,同福禄,来远人,所谓乐也。《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
公曰:”子之教,敢不承命。抑微子,寡人无以待戎,不能济河。夫赏,国之典也,藏在盟府,不可废也,子其受之!”魏绛于是乎始有金石之乐,礼也。
译文:
晋悼公把乐队的一半赐给魏绛,说:“您教寡人同各部落戎狄讲和以整顿中原诸国,八年中间九次会合诸侯,好像音乐的和谐,没有地方不协调,请和您一起享用快乐。”
魏绛辞谢说:“同戎狄讲和,这是国家的福气。八年中间九次会合诸侯,诸侯顺从,这是由于君王的威灵,也是由于其他人员的功劳,下臣有什么力量?然而下臣希望君王既安于这种快乐,而又想到它的终了。
《诗》说:‘快乐啊君子,镇抚天子的家邦。快乐啊君子,他的福禄和别人同享。治理好附近的小国,使他们相率服从。’音乐用来巩固德行,用道义对待它,用礼仪推行它,用信用保守它,用仁爱勉励它,然后能用来安定邦国、同亨福禄、召来远方的人,这就是所说的快乐。
《书》说:‘处于安定要想到危险。’想到了就有防备,有了防备就没有祸患。谨以此向君王规劝。”
晋悼公说:“您的教导,岂敢不承受命令!而且要是没有您,寡人无法对待戎人,又不能渡过黄河。赏赐,是国家的典章,藏在盟府,不能废除的。您还是接受吧!”魏绛从这时开始才有了金石的音乐,这是合于礼的。
扩展资料:
《左传》简介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儒家六经之一的《春秋》编成。
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作者简介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 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况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
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但史载,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孙丘(邱)氏较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左传
以上就是关于什么安什么危全部的内容,包括:什么安什么危、居危思安的含义、什么危什么什么四字成语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