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月球的初探是哪些

人类对月球的初探是哪些,第1张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对月球运行进行科学观测和记录的国家之一。公元前14世纪,中国殷朝甲骨文(河南安阳出土)中已有日食和月食的常规记录。明朝以前,我国对日月运行的观测、研究和认识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以对日月运行认识为基础编制的历法一直领先于世界,还发明了一系列精巧的天文观测仪器。明朝中叶以后,欧洲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对月球的科学认知水平很快就超越了我们,从对月球的远距离观测逐步走向全面的科学探索。

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国和苏联两国在冷战期间凭借自己在航天领域的优势,展开月球探测的竞争,共向月球发射了100多枚探测器。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更是实现了人类的登月之梦。从“阿波罗11号”飞行中人类在月球上迈出第一步,到“阿波罗17号”飞行中人类迈离那里的最后一步,月球上共留下了12名美国宇航员的足迹。这一时期美、苏两国在月球探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航天探测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的体现。1959~1976年,美、苏两个空间大国在月球探测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10余年中,两国开展了飞越月球、硬着陆、月球轨道飞行、软着陆、无人登月取样返回地球、载人登月取样返回地球等一系列月球探测活动,极大地带动了各自国家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随着冷战形势的缓和,在历经18年月球探测活动的冷静思考后,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航天大国重返月球的热潮迅速兴起。我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不能长期脱离这种现实与趋势。自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我国的运载火箭、应用卫星和试验飞船技术有了飞速发展,特别是载人航天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功与突破后,开展月球探测,填补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空白,对推动我国科学技术整体水平的提升,提升综合国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培育国民开拓创新精神等都有重要意义。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升空,开始了中国人对月球的第一次探测。这是我国继实现应用卫星和载人航天飞行之后,在空间科学和航天技术进步方面新的里程碑。

月球探测的开展,将是我国迈出深空探测的第一步。

我们为什么要探索月球

除了美国继续保持领先,这几年很多国家相继发布他们的太空计划。印度看上去雷声大雨点小,欧盟和日本把探索指向彗星和小行星领域,以避开美国在大行星探索方面的强势。中国有点刻意保持低调,做到哪说到哪,但探月嫦娥计划和火星计划也陆续有所披露,尽管都还是远景。

�0�2

这其中月球是焦点。美国要重返,俄国要回去,印度、中国都想插一脚。

�0�2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别管约束力有多大,1979年联合国通过的月球条约的确强调了三个原则:不提领土要求,非军事化,谁先开发谁先得益。因此不难想象,没有哪个国家胆敢宣称月球或部分月球属于自己。至于军事化,这是个很模糊的概念,不好界定,暂不说它。最后就是月球资源,谁先动手归谁。不过以人类现有手段,开发利用月球资源时日尚远。那么,究竟是一种什么心理,使得许多国家盯上了月球?拿中国来说,以这个民族的性格,要不是形势逼人,我不相信它对月球会有什么兴趣。

�0�2

或许,在这里我愿意提供一个思路,或者说一种类比:南极。各国对待南极的心理与看待月球可能具有某种相似之处,南极的今天就是月球的明天。

�0�2

大家都知道,对南极大陆的领土要求早在1955年已经被冻结了。那年美国等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确定南极应永远专用于和平目的,不应成为国际纷争的场所和目标。以后陆续有国家加入这个条约,中国1983年加入。

�0�2

老实讲我不太相信几十个签约国个个都是科技狂,都一门心思为增进人类知识作贡献,尽管它们的行动客观上是作了贡献。不远万里纷纷赶来插一脚,说白了还是想要在餐桌旁给自己摆一把固定的椅子,尽管这张餐桌按照条约规定暂不提供任何饮食。你想象一下吧,那么多国家,围坐在空荡荡的餐桌旁,那情景是不是有点搞笑,图个啥呀?就图保留自己的席位,万一将来能分一杯羹。既然条约是人制订的,就不是万古不改。领土这个事情就暂时不要想了,万一将来南极这地方突然能给人类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呢?那时候你再来,不赶趟了。由于暂时没有现实利益,现在要求插一脚也是容易的,反正南极这张餐桌大着呢,不在乎多搬两把椅子。

�0�2

月球比南极更大,更远,利益就更是虚无飘渺。然而,人类国家的心理却是相同的,先排上队,最好能插一脚,谁知道将来什么形势。

�0�2

想来有点搞笑,现在也就美国有能力随时实施月球计划,俄国都差些。至于印度、中国这些国家,没个十年八年还真过不去。但是不妨先喊出来,有点像跟马路上通宵排队拿楼号的,离登堂入室还早着呢。其实也不是光嚷嚷,毕竟排上号了,只要门闪开条缝儿,好立马抡着膀子往里挤呀。国际上可没共产主义,也不兴五讲四美,谁挤上去算谁的。至少,挤上去就有了发言权,就有了制定游戏规则的权利。像索马里那种国家,就算将来它也在条约上签个字儿,说白了跟它有什么关系,怕连跟着起哄的资格都没有。

�0�2

南极探索是经历过一个英雄时代的,从库克船长开始,到上个世纪初的斯科特、阿蒙森达到顶点,斯科特还把命搭在那里。然后才进入南极条约时代。

�0�2

美国阿波罗登月是月球探索的英雄时代。但是显然,英雄时代还远远没有结束,甚至说才刚开始。那些在英雄时代做出贡献的国家,未来无疑会在月球这张更大的餐桌旁边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我只祈祷,月球探索的英雄时代不要死太多的人,不要出现斯科特那样的悲剧。可是说句不该说的话,恐怕还真是谁付出的代价更大,谁在月球餐桌旁的座位就摆得更牢靠。人类基本上还是一种讲道理的动物,但人类的道理不是靠嘴说出来的,而是用血汗换来的。过去和今天在地球上如此,未来在太空中依然如此。

1959年新年第2天,前苏联发射了“月球1号”无人探测器。遗憾的是它没有完成命中月球的任务,只是与月球“擦肩而过”,成了一颗人造行星。9个月后,前苏联的“月球2号”探测器终于在发射后的第2天,即9月14日凌晨命中月球。这次探测发现,月球没有磁场。紧接着,以探测月球背面为目的的无人探测器“月球3号”于10月4日发射了。10月7日,“月球3号”的舷窗自动打开,两架自动摄影机开始工作,在距离月球6500~6800千米的高度,第一次拍摄了月球背面的照片。在40分钟的拍摄过程中,胶卷自动冲洗,然后用无线电波发射回地面。月球背面的照片以后又一次一次地被发送回地球,人们把月球背面的地点都命了名。当然都是些世界名人的名字,其中包括中国的孔夫子,数学家祖冲之,还有第一个使用火箭的中国人王富。

1966年1月31日,“月球9号”靠火箭的帮助,顺利在月球着陆,在登月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不能使用降落伞减低速度。这样,在月球上空83000多千米时,探测器的火箭就对准了月球中心,当下降到距月球表面巧干米时,制动火箭开始点火,于是下降速度由每秒1600米降为几米。在降落的一刹那,下降的速度几乎达到零。象这样靠制动火箭降低速度平稳着陆叫“软着陆”。4分钟后,第一次月球一地球之间名符其实的“长途”无线电通讯开始厂。电视自动装置也开始工作,发送回大量照片,照片中某些区段可以分辨出一二毫米的细微末节。

1970年,对月球的探测设备又有了新的进展。前苏联发射了“月球16号”,它在月球软着陆后,用自动钻头采集了100克月球岩石,以便研究将来在月球能否顺利降落。人们曾一度认为,月球到处是厚厚的火山灰,没有可以立脚的坚硬岩石,担心降落到月球上可能会陷到火山灰里去。这一年的11月7日,“月球17号”不仅实现了软着陆,而且把一辆2米多长、宽16米的自动八轮小车送到了月球上。小车上装有机械室,工作的电源靠太阳能电池来供应。车上还有电视摄象机,由地面控制人员对它进行指挥。小车白天到处移动并工作,晚上“休息”,因为没有太阳能供电了。在长达11个月的工作期间,小车走了8万平方米的月球区域,摄下了2万多张月面照片,对25个不同的区域进行了土壤的化学成份分析。

几乎在同一段时间内,美国在登月前的准备工作中,也取得了迅速的进步。它先后发射了“徘徊者”9号探测器,“勘测者1~7号”,“月球轨道飞行器”1~5号。其中1966年5月刃日发射的“勘测者1号”,于6月2日在月球登陆,自动摄像机发回了11万多幅电视图像。以后“勘测者3号”又在月球的一个火山口软着陆,它的18米长的自动臂拿着一把45厘米长的小铁锹,挖掘了月球土壤,随后进行了土壤分析。通过一系列的考察,科学家们对月球的地表情况有了比较一致的意见。他们认为:对于人类的行走来说,月面不是太柔软的,而对于着陆的飞船来说,也不是过于坚硬的。进行了这一系列活动之后,美国雄心勃勃提出了著名的。“阿波罗计划”。

从空间时代的第二年开始,即从1958年8月开始至1976年8月的18年中,前苏联和美国向月球发射了83个探测器。其中,前苏联47个(失败15次,成功32次),美国34个(失败7次,成功27次)。1959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的“月球3号”(重614千克)首次拍摄了70%月球,但发回地球的数目不多;而美国发回的月球电视画面很多,如月球探测“轨道器2号”有184幅,“轨道器3号”有182幅,“轨道器4号”有163幅“轨道5号”。有213幅,特别是“勘查者3号”有6315幅,“勘查者5号”有806幅,“勘查者6号”有3006幅。通过这么多的月球电视,完全能够揭开几千年来梦幻中的月球的真面目。月球是一个无空气和水的天体,当然也就无生命遗迹。月球受着太阳风和陨星的轰击,昼夜温度热冷两极化。据推测丹龄有46亿年,和地球年龄相同。

前苏联和美国为什么选择月球作为它们空间时代开始的角逐竞技场呢首先因为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离地球近(约39万千米)。两国都想用自己初期空间技术优势去力争探索月球的“第一”而显示其国威,因此具有浓厚的政治含义。其次,在科学意义上分析,直接观测月球,可以揭开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月球之谜,进而分析研究地一月系的起源,以至太阳系本身的形成。例如,前苏联和美国探月后竞相探索金星和火星。前苏联圃于空间技术水平所限,它的宇宙飞行器最远飞到火星,只涉及到太阳系内行星;美国)D年代为了探测木星、土星、夫王星、海王星和太阳系外行星,先后发射了“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其中,“先驱者10号”和“旅行者2号”已飞出太阳系,到另一个恒星空间旅行去了!

从古至今,东方都对月亮有美丽而浪漫的幻想,各种传说都动人心弦。月球作为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它是中外科学家探索宇宙的第一个选择。人类探索月球至今已有六十年,期间各种重大发现都鼓舞人心,引领人类不断探索宇宙。迄今为止的探月任务中,人类的发现基本是关于月球上的物质、地貌和对月球的测绘。 

一、历次探月任务中人类的发现

人类对月球的第一个发现是月球上水的存在。科学家第一次注意到水的存在是在1994年NASA的探测器看到的水的痕迹。接下来,科学家在来自阿波罗15号的月球岩石样本中检测到了存在水的证据。印度的第一艘月球探测器月船1号也确认月球上存在水。而在2009年,一个探测器撞上月球极地,在撞击物中发现了水。 第二个发现是月球上的一个洞。日本的月亮女神号在对月球进行的探测中发现了一个长50公里长、宽100米的洞。经过分析,这个巨大空洞应该是35亿年前月球上的火山活动所形成的熔岩管。

二、探月的意义

外国探测月球的目的在于了解月球的资源并探索是否能对这些资源加以利用。能源矿产以及微重力真空环境对人类都是极具吸引力的。我国探月开展起步较晚,因此科学家更紧锣密鼓地进行探索。开发和利用空间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这些高精尖工程的进展,也能进一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的自豪感,促进全社会的进步。探月工程还能推动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新突破 。

我国在目前的几次探月中没有重大的发现,仅是进行了一些测绘和验证探月技术。现在中国更迫切的是研究技术,为未来的进一步探月打下基础。只有足够精尖的技术,才能助力我国在未来获得更大的科学成果 。

人类飞向太空的梦想,有文字记载的至少有数千年。古代中国就有"嫦娥奔月"、敦煌莫高窟"飞天"图案等美丽的传说。西方航天学界认为,中国明朝人万户为人类第一个尝试用火箭飞天的人,并将月球上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以表纪念。

19世纪中叶,法国人凡尔纳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几乎启发了所有的现代航天先驱们,但人类对太空无限的遐想一直都停留在小说层面。进入20世纪,人们观念中关于宇宙空间的科学概念已逐渐形成,世界各国活跃着一大批航天先驱。

1921年12月,"现代火箭之父"美国的罗伯特·戈达德研制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液体火箭发动机。但是,戈达德的研究遇到了许多困难:缺少科研经费,挑剔的舆论界讥笑他连高中物理常识都不懂,还嘲笑他整天幻想作"月亮人"。但戈达德没有为这些困难所动摇,经过20年默默无闻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回报。1941年1月,新发动机火箭可达到2000多米的高度,载重447千克,呈现现代火箭的雏形。

二战结束后,美苏在航天领域开始展开了激烈竞争。1957年10月4日晚,一枚火箭携带着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l号"在苏联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标志着人类航天时代的真正到来。

但是,当时的载人航天非常危险,安全指数只有50%。在苏联首次载人太空之旅的前一年里,载人飞船的6次试发有3次以悲剧告终:一次因为定位系统出故障未能返回地球;一次是发射时发生爆炸;另一次则是完成飞行任务返回时与大气层发生剧烈摩擦,导致飞船失火。

正是这些不成功的事例,苏联首次太空之旅迟迟未能定下日期。最初,被确定为苏联第一位首航太空的宇航员是邦达连科。不幸的是,1961年3月23日,邦达连科在紧张训练中,舱内燃起大火,他因严重烧伤而死亡,成为航天史上第一个遇难的宇航员。

1961年4月12日,首次载人航天发射即将开始。当时,谁也没有把握这次能成功。苏联曾有人建议让尚未生儿育女的宇航员戈尔德·季托夫来执行这次任务。当时负责载人航天研究工作的苏联宇航专家谢尔盖·科罗列夫却坚持选用经验更为老道的尤里·加加林,尽管他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临飞前,科罗列夫安慰加加林说:"尤拉,你不要紧张。不论你着陆到哪个角落,我们都能找到你。"

这话丝毫没能减少加加林108分钟太空之旅的险情:飞船气密传感器发生故障,发射前数分钟内不得不重新拧紧舱盖上的32个螺栓;通信线路一度中断,跳出个表示飞船失事的数字"3";第三级火箭脱离后飞船急剧旋转;返回时,飞船胡乱翻滚然而,加加林绝处逢生,奇迹般地完成人类首次太空之旅。

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把第一名航天使者送入太空的成就,使美国受到强烈刺激。为了打破苏联的航天优势,1961年5月2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批准了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并在国会上表示美国将在十年之内将人送上月球。

这对于当时还没有把人送上太空的美国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为了解决技术上诸多困难,美国几乎动用它的所有资源。超过2万家来自美国与其它80个国家的公司、200多所大学参与了"阿波罗计划"。有人估计,将近1000万人直接或间接参与了登月计划。

然而,即使投入如此巨大,载人登月飞行的技术还是相对落后的:通讯导航系统比现在的手机还迟钝,在紧急时候,宇航员根本无法与地面联系,只能自己来解决;人们只能吃"牙膏饭";飞船防震系统和防辐射系统也不够完善,宇航员极有可能在太空中遭遇各种射线的毒害;微重力问题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宇航员极有可能肌肉萎缩、骨骼硬化,等等。

通过不断总结经验,1969年7月21日格林尼治时间12时56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罗11号的登月舱,终于在月球上印下人类第一个脚印,迈出了"人类巨大的一步"。至此,人类探索太空的旅程翻开了新的一页。

由于载人航天工程的复杂性,决定这必然是一项充满着风险与挑战的事业。从邦达连科算起,至今已经有22名航天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人类在探索太空的征程中决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迎接探索者的必将是光辉的未来。

以上就是关于人类对月球的初探是哪些全部的内容,包括:人类对月球的初探是哪些、人类为什么要探索月球、人类是怎样探索月球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0158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7
下一篇 2023-04-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