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抗倭的故事

戚继光抗倭的故事,第1张

据记载,公元1563年明嘉靖四十二年十一月初七日,2万多名倭寇乘68艘倭船,在莆仙交界的东沙沿海登陆,进犯仙游。在仙游城郊建立东、南、西三巢,围攻县城50余日。知县陈大有一面向福州请援,一面率领全城民众昼夜坚守,倭寇用竹牌、木梯猛烈攻城,都被击退,勇士刘群芳连杀登城的倭寇多人,自己也身受重伤壮烈牺牲。

十二月二十六日,戚继光率兵2000名来仙游援救。戚家军到达今盖尾镇石马,并以石马作为前进指挥所部署作战方略。战略是先用疑兵之计迷惑倭寇,不时鸣炮鼓噪或故意调兵诱敌,夜间用长约2-3米的木板作为灯架,上面装置灯笼十几盏,命令士兵每人举灯一架(后来民间沿用至今的元宵游灯或游神),逼近县城。

倭寇探知戚家军已到,先已胆寒。又见漫山遍野灯光簇簇,以为来了千军万马,慌忙向西北转移。这时,戚家军前锋童子明率部300名士兵已抵达今鲤城镇柳坑南门时,被水深流急的木兰溪挡住去路。为了解救城中的群众,戚继光命全军强渡木兰溪。战士们一个个奋勇踏潭前进,在虎啸潭与倭寇进行殊死的战斗,大破倭兵。

不少戚家军壮烈牺牲在虎啸潭激流中,戚继光的妻弟王将军也丧身其中。因此虎啸潭成为抗战御侮的光辉旧址。戚家军强渡虎啸潭后,正给倭寇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迫使倭寇向城西逃窜。戚家军连忙乘胜追击,在今鲤城镇洪桥七级土地庙附近和龙泉的一座小山上与倭寇分别激战十八回合和九回合。

杀得倭寇丢盔弃甲、抢头鼠窜,鬼哭狼嚎、晕头转向。至此,倭寇精锐尽失,惟有残寇500多人慌不择路地往东逃窜,杀图出海,但被东门村民和守军堵住去路,只好北上大蜚山。蜚山附近一带的坝垅和富洋村民闻讯,无不同仇敌忾,英勇阻拦,倭寇只能乖乖地钻进九龙岩山的大峡谷。就在此绝地,残寇500多人被戚家军一举歼灭。

最后还有小部分残寇突围南逃,逃往龙华、大济一带,也遭到那里群众的截击,终为村民所消灭。大济三会寺僧侣奋勇参战,在抗倭中作出贡献。

明世宗的时候,有一批日本的海盗经常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骚扰。他们和中国的土豪、奸商勾结,到处抢掠财物,杀害百姓,闹得沿海不得安宁。历史上把这种海盗叫做“倭寇”。

公元1553年,在汉奸汪直、徐海的勾结下,倭寇集结了几百艘海船,在浙江、江苏沿海登陆,分成许多小股,抢掠了几十个城市。沿海的官吏和兵士不敢抵抗,见了倭寇就逃。

倭寇侵略越来越严重,使躲在深宫里的明世宗也不得不发愁了,叫严嵩想法子对付。严嵩的同党赵文华想出一个主意,说要解决倭寇侵犯,只有向东海祷告,求海神爷保佑。明世宗居然相信赵文华的鬼话,叫他到浙江去祷告海神。后来,朝廷派了个熟悉沿海防务的老将俞大猷(音yóu)去抵抗。俞大猷一到浙江,就打了几个胜仗。但是不久,浙江总督张经被赵文华陷害,俞大猷也被牵连坐了牢。沿海的防务没人指挥,倭寇的活动又猖獗起来。朝廷把山东的将领戚继光调到浙江,才扭转了这个局面。

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山东蓬莱人。他到了浙江,先检阅那儿的军队,发现那些军队纪律松散,根本不能够打仗,就决心另外招募新军。他一发出招兵命令,马上有一批吃够倭寇苦的`农民、矿工自愿参军,还有一些愿意抗倭的地主武装也参加了进来。戚继光组织的新军很快发展到四千人。

戚继光是个精通兵法的将领,他懂得兵士不经过严格训练是不能上阵的。他根据南方沼泽地区的特点,研究了阵法,亲自教兵士使用各种长短武器。经过他严格训练,这支新军的战斗力特别强。“戚家军”的名气就在远近传开了。

过了几年,倭寇又袭击台州(今浙江临海)一带,戚继光率领新军赶到台州。倭寇在哪里骚扰,他们就打到哪里。那些乱七八糟的海盗队伍,哪儿是戚家军的对手,交锋了九次,戚家军一次次都取得胜利。最后,倭寇在陆地上呆不住,被迫逃到海船上,戚继光又用大炮轰击。倭寇的船起了火,大批倭兵被烧死或掉到海里淹死,留在岸上的也只得乖乖投降。

倭寇见到浙江防守严密,不敢再侵犯。第二年,他们又到福建沿海骚扰。一路倭寇从温州往南,占据了宁德;另一路倭寇从广东往北,盘踞在牛田。两路敌人互相声援,声势很大。福州的守将抵挡不了,向朝廷告急。朝廷又派戚继光援救。戚继光带了新军赶到宁德,打听到敌人的巢穴在宁德城十里外的横屿岛。那儿四面是水,地形险要。倭寇在那儿扎了大营盘踞,当地明军也不敢去攻打他们。

戚继光亲自调查了横屿岛的地形,知道那条水道既不宽,又不深。当天晚上潮落的时候,戚继光命令兵士每人随身带一捆干草,到了横屿对岸,把干草扔在水里。几千捆干草扔在一起,居然铺出了一条路来。戚家军兵士踏着干草铺成的路,神不知鬼不觉地插进倭寇大营。经过一场激烈战斗,盘踞在岛上的二千多个倭寇全部被歼灭。

戚家军攻下横屿,立刻又进兵牛田。到了牛田附近,戚继光传出命令,说:“远路进军,人马疲劳,先就地休整再说。”

这些话很快传到敌人那里。牛田的倭寇真的相信戚家军暂时停止进攻,防备也就松懈下来。就在当天晚上,戚继光下令向牛田发起总攻击。倭兵毫无准备,匆促应战,禁不住戚家军猛攻猛冲,纷纷败退。倭寇头目率领残兵逃到兴化,戚家军又连夜跟踪追击,一连攻下了敌人六十多个营寨,消灭了溃逃的敌人。到天色发白的时候,戚家军开进兴化城。城里的百姓才知道附近的倭寇已被戚家军消灭。大家兴高采烈,纷纷杀牛带酒,到军营来慰劳。

第二年,倭寇又侵犯福建,攻下兴化。这时候,俞大猷已经复职。朝廷派俞大猷为福建总兵,戚继光为副总兵。两个抗倭名将一起,大败倭寇,收复兴化。公元1565年,俞、戚两军再次配合,大败倭寇。到这时候,横行几十年的倭寇被基本肃清了。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是抗击倭寇的大英雄,那戚继光到底是怎么抗倭的呢?

戚继光抗倭

先说说“倭”是什么意思,倭是我国古代对日本人的称呼,明朝时期之前日本人在我国东南沿海出没,他们分成不同的小分队对沿海百姓进行烧杀抢掠,他们擅长水战,人人都很凶恶,杀人如麻,普通百姓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有时一个村子或几个村子都被他们洗劫一空,手法狠毒。

戚继光最开始是抗击山东一带的倭寇,他到山东以后,训练士兵、加强海防,使山东一带的倭寇得到有效的控制。

后来戚继光被调到倭寇最严重的浙江一带,浙江的经济很发达,这成为倭寇不顾一切侵犯浙江的原因,当地的百姓提到倭寇就恨得牙痒痒。他带领当地的士兵抗击倭寇,取得了多次胜利,比较出名的有岑港之战和龙山所之战。

戚继光抗倭越久,就越发现倭寇分成小队作战,看似闲散,其实是有组织的庞大队伍,要想消灭他们必须要建立专门的军队。他多次向上级提出练兵请求,终于得到批准。他在义乌召集了四千人进行特殊训练,这四千人被人们称为戚家军,他针对倭寇的出没习惯,创立了鸳鸯阵。公元1561年,倭寇大部队进攻浙江的台州,倭寇多达两万人,船只上百艘,声势浩大。戚继光亲自迎战,创造了十三战十三捷的神话,基本荡平浙江的倭寇。

之后戚继光被调往福建抗倭,经历横屿之战、平海卫之战、仙游之战、南澳岛之战,基本扫平福建的倭寇。

戚继光的故事

戚继光的故事有很多,这里简要的说几个。戚继光是名将的后代,他的名字就是父亲对他的厚望,希望能够继承先祖的遗志,保护大明江山,将戚家发扬光大。受家族影响,从小就学习武艺和兵法,父亲还亲自教他读书写字,他的文武兼修为后来建功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戚继光

戚继光十七岁时,继承父亲的职位,当了登州卫指挥佥事,登州就在今天的山东。二十二岁的时候考中武举,到京城会试,到京城正好遇到蒙古兵来进攻,他临时被安排去守卫京城九门,还向皇帝上书守城的方略,他的军事才能初步展现。二十六岁是被任命为都指挥佥事,管理的范围扩大,主要职责是抗击山东的倭寇,从此以后,戚继光和倭寇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战斗,从山东到浙江再到福建,他的足迹几乎遍布中国沿海地区。他抗击倭寇的过程中,训练了专门的军队对抗倭寇,人称戚家军,还创立了鸳鸯阵对付倭寇,十几年的时间几乎将沿海的倭寇荡平干净,他被称为抗倭英雄。

抗倭结束,戚继光的故事还没结束,他被派去驻守明朝的北边,他到蓟州后,先做好防御工事,加厚城墙,然后再积极训练军队,严肃军纪、增强军队实力,创立车阵,保卫了明朝北边的安全和稳定。

从抗击倭寇到镇守蓟州,戚继光工作都很出色。公元1583年,他受党派之争被调往关东,两年后被罢免官职,公元1588年因病去世。

戚继光故里

戚继光是人人皆知的民族英雄,由于历史上关于他的故里没有统一的记载,以至于到了今天,有好几个地方都在争英雄,包括山东蓬莱、河南濮阳和安徽定远等地,现在就来探讨一下戚继光故里究竟在何处。

戚继光故里

先说说最常见的说法――山东蓬莱,说蓬莱就要从登州说起,通过查阅登州历史可知道,明朝的登州属于山东省下的莱州府,首府在蓬莱,管辖蓬莱县和文登县等八个县级单位,明朝的登州被认为是现在的山东蓬莱。说戚继光是蓬莱人,是因为他的祖先戚祥是山东蓬莱人,戚氏家族的荣耀都来自这位戚祥,他是明朝开国功臣之一,他的子孙后代都可以世袭他的职位。戚继光十七岁的时候确实是世袭了父辈的登州卫指挥佥事,他抗击倭寇的第一站也是在山东,其中就包括蓬莱,史书记载他辞官后也是回的蓬莱,蓬莱现如今是保留戚继光遗址最多的地方。

再说说河南濮阳,这要从戚这姓氏开始说,戚姓源于姬姓,是卫国人后代,卫国受封地在河南濮阳,后来卫国灭亡,戚姓才迁往山东蓬莱,认祖归宗就应该是河南濮阳。

最后是安徽定远,和戚继光同时期的李贽在书中记载过:戚景通,定远人,戚景通是戚继光的父亲,父亲是定远人,儿子当然也是定远人。据说戚继光游玩山水时,有两次在石碑上题过:定远戚继光。

戚继光故里到现在还是个谜,不管他的故乡是在哪里,总之是在我们中华土地上,是我们民族的英雄。

戚继光是哪个朝代的

戚继光是哪个朝代的呢?戚继光生于公元1528年,卒于公元1588年。从历史时间来推测,戚继光生活在明代嘉靖年间和明朝万历年间。众说周知,戚继光是位著名的抗倭英雄,他的英勇事迹至今深入人心。戚继光之所以能在对抗倭寇上取得重大胜利,还得从戚继光生活的朝代说起。

戚继光雕塑

从时间来看,戚继光出生于明代嘉靖年间。明朝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衰弱,已经在嘉靖年间初见端倪。嘉靖皇帝努力地想要逆转明朝的危机,但是仍然无法阻止明朝陷入积贫积弱的危机。公元1546年,戚继光亲眼看见倭寇对沿海百姓生活的骚扰,他们抢夺百姓财产,并杀害手无寸铁的沿海百姓。戚继光非常愤怒,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经典名句。七年之后,戚继光在张居正的推荐下,担任指挥佥事一职,在山东一带对抗倭寇。戚继光生活的明朝中后期,倭寇四处横行,让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发挥。

其次,戚继光生活的明朝实施了海禁制度。海禁制度在明太祖年间已经颁布和实施了,到了嘉靖和万历年间,依然还在奉行。永历年间,明成祖为了显示明朝强大,让郑和率领军队三次下西洋。沿途的国家们都知道明朝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都想来此分一杯羹。明朝越是执行严苛的海禁制度,倭寇们就越想来沿海抢夺百姓财产。生活在明朝中后期的戚继光,一直致力于对倭寇的抗击,由此,他也成为沿海百姓们的保护神。

戚继光的老婆

提起戚继光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他的抗倭成就,史书上关于他的记载也有很多很多,但是关于他老婆的记载却只有短短几句话而已,那么戚继光的老婆究竟是谁呢?她的脾气秉性又是怎样的呢?

戚继光的老婆剧照

古人和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不同,古代都是三妻四妾的,作为一位将军,戚继光自然也不例外,他的一生共有四个女人,一正妻三小妾,既然是老婆,那自然就是他的正妻王氏了,王氏的名字因为古代太注重男权的原因并没有被记载下来,留下来的只有戚王氏这个称呼,王氏是出身将门的一位大家闺秀,而且她很有胆量和智慧,虽然脾气有些火爆,但对戚继光还是很好的,戚继光与王氏是在他十八岁的时候成的亲,之后他们一起生活了长达二十年,但这么长时间以来王氏生下的孩子一个接一个的早亡,古人一直受的教育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他们对子嗣的传承很是看重,也因此即便是很敬重自己的老婆,戚继光在他四十岁的时候还是纳了妾,但是他是瞒着王氏进行的,也就是说王氏对此是不知情的,但纸包不住火,王氏最终还是知道了这件事,愤怒的她拿了把菜刀就要找戚继光算账,戚继光在外面躲了几天之后知道这么下去也不是个事,所以他就把盔甲穿在衣服里面主动去见了王氏,而且对王氏哭诉了自己的苦衷,王氏最终还是选择了谅解,并从小妾的手里过继了一个儿子自己抚养。

戚继光的老婆最终没有和戚继光白头到老,在她过继的儿子去世后,她就离开了戚继光回了娘家,从这里也能大概看出,王氏的确是一个性格坚定、敢爱敢恨的女人,而关于她回到娘家之后的记载就再也找不到了。

戚继光的儿子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戚继光的儿子一共有五个,分别是戚祚国、戚安国、戚昌国、戚报国、戚兴国。从戚继光给他五位儿子起名来看,从中体现了戚继光的爱国之情。戚祚国是戚继光的长子,先后担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和济南府掌印都司一职。

戚继光斩子

戚继光次子名为戚安国,戚安国出生不久后就已夭折。戚昌国是戚继光第三子,因父亲抗战功劳,戚昌国担任锦衣卫指挥一职,又被追赠为骠骑将军。戚报国是戚继光第四个儿子,因祖上功绩,被封为锦衣卫百户,并追赠飘起将军一职。戚兴国是戚继光的幼子,担任锦衣卫指挥佥事一职。从戚继光五位儿子职位来看,他们都是职位都是依托于父亲的功劳而被追赠加封的。在《明史》中,并没有对戚继光儿子进行过多的阐述和记录,究其原因在于,戚继光儿子一生没有多大的作为和建树。所以,便没有对他们进行记载。

“戚继光斩子”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个故事,讲述了戚继光大义灭亲的故事。在《仙游县志》一书记载,戚继光带领着戚家军在海门一带抗击倭寇。有一次,倭寇侵犯临海等地,戚继光让戚家军先在花冠岩一带埋伏,结果戚继光长子戚印急于建功立业,贸然出击攻打倭寇,导致一部分倭寇乘机逃走。戚继光非常震怒,他以戚印不遵守军令为由,将戚印斩首示众。历经百年,“戚继光斩子”的故事依然在民间广为流传。

1、戚继光斩子的故事一直在闽、浙一带广为流传。

2、据《仙游县志》载,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海门一带抗倭。一次,约三千名倭寇在海门沿海上岸,准备去临海、仙居一带抢劫。戚继光命令戚印领兵在双港与城西交界的花冠岩一带埋伏,自己出兵佯败,把倭寇引到上界岭,等倭寇全部进入包围圈后,再两军夹击,一举全歼。结果戚印年轻气盛,交战心切,没等倭寇全部进入包围圈就下令擂鼓冲锋,结果让一部分倭寇逃脱了。

3、戚继光回营升帐,因戚印没按照军令行事,下令推出去斩首。陈大成等将领跪在地上要求从宽处罚,留他一条性命将功赎罪。戚继光不答应,说:我是一军主帅,如果我的儿子犯了军令可以不杀,以后还怎么带兵?军中的命令还有谁去执行?于是,就在白水洋上街水井口这个地方,戚继光将戚印斩杀。

4、后来当地的百姓怀念戚公子,便在常风岭上为他建造了一座太尉殿,据说这座大殿的残迹至今犹存。

5、“戚继光斩子”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是该故事被广为流传,民间艺术家们还将此事改编成闽剧、秦腔等戏曲广为传唱。

以上就是关于戚继光抗倭的故事全部的内容,包括:戚继光抗倭的故事、戚继光驱逐倭寇的经典故事、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故事200字左右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0050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7
下一篇 2023-04-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