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是怎么产生的


雪和雨一样,都是云滴凝结而成。当云中的温度在0℃以上时,云中没有冰晶,只有小水滴,这时只会下雨。如果云中和下面空气温度都低于0℃,小水滴就凝结成冰晶、雪花,下落地面。

雪花是一种美丽的结晶体,它在飘落过程中成团地攀联在一起,就形成雪片。单个雪花的大小通常在005~46毫米之间。雪花很轻,单个的重量只有02~05克。无论雪花怎样轻小,怎样奇妙万千,它的结晶都是有规律的六角形,所以古人有“草木之花多五出,独雪花六出”的说法。

雪花的形状与它形成时的水气条件有密切关系。如果云中水气不太丰富,只有冰晶的面上达到过饱和,凝华增长成柱状或针状雪晶;如果水气稍多,冰晶边上也达到过饱和,凝华增长成为片状雪晶;如果云中水气非常丰富,冰晶的面上、边上、角上都达到过饱和,其尖角突出,得到水气最充分,凝华增长得最快,因此大部形成星状或枝状雪晶。

我们常见的雪是白色的,但有时也会出现红雪、黄雪、黑雪、绿雪,它们都是在特殊的环境和条件下形成的。例如,在那些终年冰封的永久性冰雪地带,生长着大量的含有红色素的藻类,白雪就被红藻粘染而成红雪;绿雪常见于北极、西伯利亚和阿尔卑斯山等地,它主要是由绿藻类的雪生衣藻和雪生针联藻的大量繁殖而形成的;在我国天山东段与沙漠相邻的地区,有时会出现因夹着**尘土而使白雪变黄的黄雪。

雪对人类有很大好处。首先是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因雪的导热本领很差,土壤表面盖上一层雪被,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外传,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所以,受雪保护的庄稼可以安全越冬。积雪还能为农作物储存水分。此外,雪还能增加土壤肥力。据测定,每1升雪水里,约含氮化物75克。雪水渗入土壤,就等于施了一次氮肥。用雪水喂养家畜家禽、灌溉庄稼都可收到明显的效益。

降雪还有一个好处是,能使浮游在空气中的灰尘、细菌随着雪花沉落地面,有些病毒被冻死了,病原减少了。雪后,空气新鲜、清洁,对人体健康大有好处。

雪对人类有利也有害处。在三四月份的仲春季节,如突然因寒潮侵袭而下了大雪,就会造成冻害。所以农谚说:“腊雪是宝,春雪不好。”

雪花的形成,主要与空气中的水汽有关。冬季气温降低到0℃以下时,空气中的水汽便在云层中凝结成小冰晶。而云层中的冰晶和过冷水滴不断碰撞蒸发,就会形成水蒸气。这些水蒸气在凝结的同时体积逐渐增大,就慢慢变成了雪花。由于雪花是由冰晶增大形成的,而冰晶的分子多为六角形,所以雪花也多是六角形的。

“瑞雪兆丰年”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农谚。在北方,一层厚厚而疏松的积雪,像给小麦盖了一床御寒的棉被。雪中所含的氮素,易被农作物吸收利用。雪水温度低,能冻死地表层越冬的害虫,也给农业生产带来好处。所以又有一句农谚“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雪的作用很广,但雪对人类有很大的好处。首先是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因雪的导热本领很差,土壤 表面盖上一层雪被,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外传,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所以,受雪保护的庄稼可安全越 冬。积雪还能为农作物储蓄水分。此外,雪还能增强土壤肥力。

据测定,每1升雪水里,约含氮化物75克。 雪水渗入土壤,就等于施了一次氮肥。用雪水喂养家畜家禽、灌溉庄稼都可收到明显的效益。

雪的形成一般需要以下两点条件:

1水汽饱和,空气在一定温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称之为水汽饱和

2必须有凝结核,凝结核是指一些悬浮在空中的很小的固体微粒,最理想的凝结核是那些吸收水分最强的物质微粒,如硫酸,氮及其他一些化学物质微粒。

总之,雪的形成离不开以上两个必备的条件。

水蒸气微粒冷遇

天空中积云中的水分遇冷形成了许多微小的冰晶,也就是冰晶核。冰晶核相互接触又聚集成比较大的冰晶,当冰晶大到一定程度,达到一定重量就会从天上落下来。在下落的过程中空气温度较高,就形成了雨。下落的过程中温度较低就成了雪或者雨夹雪。

雪花的成分是水,所以雪花的形成的物理步骤是:水蒸气→水→冰

雪是水或冰在空中凝结在落下的自然现象。雪的前身是云,云是由很多固态水,也就是小冰晶组成的,这些小冰晶在接触和碰撞的过程中,慢慢的越来越重,变成了较大的冰晶,当冰晶的重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在适合的条件下,就会从天上落下来,如果在下降的过程中,冰晶预到热就会变成小水滴,这就是我们常看见的“雨水”,而如果下降过程中热量不足以使小冰晶变成小水滴,这时候我们就会看到雪了,这就是雪的形成过程。

云里面有很多小水滴和小冰晶,小氺珠碰到小冰晶就会冻结粘附在小冰晶表面,当冰晶相互碰撞的时候的会迅速增大。当冰晶能够大到克服空气主和浮力时,便落到地面,雪就是这样形成的。

雪是从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低温的时候使水蒸气凝结成冰晶,气温更低时落到地上便成了雪花

大风从北极刮风刮过来的

上面一个雨,下面一个日左边没有一竖。

应该是云碰到冷空气就下雪了

雪的形成:在混合云中,由于冰水共存使冰晶不断凝华增大,成为雪花。当云下气温低于 0℃时,雪花可以一直落到地面而形成降雪。如果云下气温高于 0℃时,则可能出现雨夹雪。雪花的形状极多,有星状,柱状,片状等等,但基本形状是六角形。

雪的原理:冰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的。这些小冰晶在相互碰撞时,冰晶表面会增热而有些融化,并且会互相沾合又重新冻结起来。这样重复多次,冰晶便增大了。当小冰晶增大到能够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

扩展资料

雪的级别划分:由于降落到地面上的雪花的大小,形状,以及积雪的疏密程度不同,雪是以雪融化后的水来度量的。降雪分为小雪,中雪,大雪和暴雪四个等级。

小雪:01~24毫米/天。

中雪:25~49毫米/天。

大雪:50~99毫米/天。

暴雪:大于等于10毫米/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雪

雪是大气中的水蒸汽直接凝华或水滴直接凝固而成的。

当空气中有无数个小尘埃和微粒子漂浮,高空的空气逐渐稀薄,呈现出水蒸气无法入侵的饱和状态,此时有部分的水蒸气就进入小灰尘等微粒子,形成冰晶。其主要形成条件就是大气在0度以下。云的上端一旦冰晶融化,冰晶就会吸收周围过饱和水蒸气而成长,形成雪降落。

雪,是指从混合云中降落到地面的雪花形态的固体水。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雪晶)和其聚合物(雪团)组成的降水。雪是水在空中凝结再落下的自然现象,或指落下的雪;雪是水在固态的一种形式。雪只会在很冷的温度及温带气旋的影响下才会出现,因此亚热带地区和热带地区下雪的机会较微小。

降雪等级划分

降雪等级标准通常是指在规定时间段内持续降雪或降雪量折算成降雨量为等级划分的标准,该标准一般采用持续时间12小时和24小时两种标准。以24小时降水量为划分标准,其中,降水量01~24毫米为小雪,13~37毫米为小到中雪,25~49毫米为中雪,38~74毫米为中到大雪,达到50~99毫米为大雪,75~149毫米为大到暴雪,降水量达到或超过10毫米为暴雪。

以12小时降水量为划分标准,其中,降水量01~09毫米为小雪,05~19毫米为小到中雪,10~29毫米为中雪,20~44毫米为中到大雪,达到30~59毫米为大雪,45~74毫米为大到暴雪,降水量达到或超过10毫米为暴雪。

雪和雨一样,都是有缘滴凝结而成,当云中的温度在0℃以上时,圆中没有冰晶,只有小水滴,这是只会下雨,如果云度,温度和下面空气温度就较长时间低于0℃,小水滴就凝结成冰晶,雪花降落到地面上。

以上就是关于雪是怎么产生的全部的内容,包括:雪是怎么产生的、雪花是怎么形成的、雪是怎么形成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0026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