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的精华 第七篇

《孙子兵法》的精华 第七篇,第1张

1以迂为直,乃高明的辩证用兵法。

2避其朝锐,击其暮归。

3围师必缺,穷寇勿追。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与敌人争夺有利的制胜条件最困难的地方,在于如何通过迂回曲折的途径达到近直的最佳目的,化不利为有利。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

所以用兵打仗要奇诈多变才能胜利,要根据是否有利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分散或集中兵力,要随情况而变。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所以,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打击他士气;对于敌人的将领,可以动摇他的决心。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避开敌人初来时的锐气,等到敌人怠惰疲惫时再去打他,这是掌握军队士气的方法。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所以,用兵的原则是:不要去仰攻占据高地的敌人,不要去迎击背靠山丘的敌人,不可跟踪追赶装败退的敌人、不要去进攻精锐的敌军,不要去吃掉当诱饵的小部队,不要去遏止回撤的敌人,包围敌人要虚留缺口,敌军已陷入绝境,不可逼迫太甚。这些都是用兵的法则。

1强攻不成,就抄后路。

2项羽连江东都不敢回,缺乏责任感,算不得大英雄。

3宽容是一种美德,是博大的爱心。

全句是: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白话译文:

按照战场形势的需要,部队行动迅速时,如狂风飞旋;行进从容时,如森林徐徐展开;攻城掠地时,如烈火迅猛;驻守防御时,如大山岿然;军情隐蔽时,如乌云蔽日;大军出动时,如雷霆万钧。

出处:出自春秋时期孙武的《孙子兵法·军争篇》。

《孙子兵法·军争篇》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创作的一篇散文。讲的是“凡用兵之法”。通过军队对“利”的看重,进行一步步的分析,提出了“风林火山”等概念。从军队的立命之本谈起,一点点引出自己的观点。

孙武和他的军事思想享誉古今、蜚声中外,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在世界军事史上亦有着极高的地位。他的《孙子兵法》被国际上认为它是“世界古代第一部兵书”,现在不仅于军事领域,而且在经济、体育等方面,都受到了关注和应用。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

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

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武

两句白话解读:

善用兵法之人,不拘泥于只学套路,不懂变通,一旦套路换了不同条件,便一败涂地。在战场上不仅要懂客观的基础战术战略,懂行军宿营,懂地形准则,懂藏己调彼,更要懂主观的指挥操纵,治己之心,治团队之力,治敌我之心。

七、军争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

合军聚众,合国人以为军,聚兵众以为陈。就是全国动员,征兵,然后成军出兵。

交合而舍,与对人两军相对,扎下军营。(军营的大门叫和门,左右门为旗门,以车为营叫辕门, 以人为营叫人门,两军相对叫交合 )

莫难于军争,两军对垒,要开始军争了,那才是最难最难。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该认输就得认输,该认栽就得认栽,该服气就得服气,别不服,别想捞回来,特别是下血本去捞。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表面上迂回的弯路,实际上是最便利的直路,因为有地形,有敌形,走直线过不去。

故远远地迂回,让对方感觉我们不会过去,再用假动作,用小利牵制对方,然后突然间道插进去,就能后发先至。

以迂为直,还是想要直。人生直路,本来就弯弯曲曲,进进退退,没有一帆风顺直的。弯路也是路,冤枉钱也是钱。不走弯路,就没有路。不花冤枉钱,就花不了对的钱。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善战者以利,不善者则为危;

会争的,能争得利,不会争的,就反而把自己投入危急之地。

举军,举就是全部,全军带着装备,兵马、盔甲,器械,辎重,粮草一起行动。则不及,那行动速度慢,赶不上。所以在关键时候,必须不带辎重,轻骑急行,这就是“委军而争利”

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就是一天的正常行军速度,是走三十里。倍道兼行,翻一倍,六十里。

百里争利,三军被俘,全军只能到达十分之一;五十里争利,先头部队受挫,全军只能到达一半;三十里争利,全军到达三分之二。

(道理有三:一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二是行军是战斗的一部分,甚至是比交战更重要的部分,在哪儿宿营,什么时候宿营,都是胜战的前提。三是军队的脆弱,非常脆弱,一个不注意就得死,天下之至强,也是天下之至若。)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如果不知道各诸侯国的政治意图,就不能决定自己的外交方针,不能预结外援。

不知道实时的地形情况,就不能行军。

不重视用向导的,就不能得到地利。对地形的研究,是非常细致的工作。如果没有之前的这些周密的侦查,和针对性的装备设计开发,去多少人都得死。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

兵以诈立意思就是隐藏自己的意图,欺骗敌人,调动敌人,想方设法让他失误。

以利动,不是见利而动, 是有利才动。(利不是利益,对方的引诱会导致中计,此利是分析胜利的原则,有胜利的机会才行动。)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

疾如风:进攻则迅疾如风,撤退则去无影踪。

徐如林: 指军阵,像树林一样整齐, 徐徐而行,无懈可击。

侵略如火:进攻的时候就像熊熊烈火。

不动如山:军队不动的时候,就像山一样不可撼动。

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满天乌云,看不见日月星辰,也不知哪块云后面藏着雷电。

掠乡分众:抢劫是古代战争的潜规则,也是重要的激励。

(战争有两种性质,一是侵略,就是争利,抢东西,抢地盘,没有准备推翻政权,取而代之,就是抢掠利益,或得打和亲上贡  ;一是伐,带有政治目的,讨伐政权)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因为互相听不见说话,所以设置锣鼓来指挥。因为互相看不见,所以设置旌旗来指挥。有了金鼓旗帜,就能统一军人的耳目,一致行动。勇敢的人,没有前进的指令,不能独自前进;胆怯的人,没有撤退的指令,不能独自撤退。这就是指挥大部队作战的方法。

军法很严,当进不进,当退不退, 斩首。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将在战场,军令绝不可以不受。这是战场指挥的严肃性。

三军可夺气

打击敌军士气,让他气势低落颓废,让他没意思,提不起劲儿。士气没了,力气就没了,战斗力就没了。

(疲劳动机 ,可以解释士气和战斗力的关系问题。该理论认为,人体的总能量是一个常量,每个人每天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动机水平对能量进行分配。动机强烈,分配的能量就高,动机强度低,分配的能量就低。)

将军 可夺心。

心者,将军心中所依赖以为军者也。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夺心,就是扰乱对方将领的决心。要夺别人的心,首先自己要内心强大。领导者能养自己的心,才能养团队的气。这样领导内心强大,团队气势如虹。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力 不能久,所以气没法总是满的。要 随时有治气的 ,治团队的气。至于 能不能治别人的气,我们也不打仗,最好还是集中 管好自己,别自己没管好,老想琢磨别人。

朝气,昼气,暮气对应的是早上,中午,晚上三个阶段。

所以善用兵的人,要避开敌人初来时的锐气,等他松懈思想归时再攻击他,这就是治气的 方法。

惰气再发展,就成了暮气,这人就废了。我们检讨自己,随时要保持自己的锐气,保持自己的本色,尽自己的本分。精力不如年轻的时候,就要把 锐气集中,既不能离开一线,要保持接地气,又要转型升级,从成就自己,到成就他人。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用自己的严整等待敌人的混乱,用自己的镇静等待敌人的急躁喧哗,这是治心。

(领导者,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财产万千、人命关天、是非曲直、毁誉忠奸。领导者的情绪,影响着整个团队的士气,也会干扰自己的决策和行动。很多决策都是因为压力和焦虑做出的,为舒缓自己的压力和焦虑,而作出轻率的决策。或者在困难和危险面前,不能“卒遇大难而不惊”,慌不择路,走向灭顶之灾。 )

治气,治心,治力,治变,是保持队伍战斗力优势的四个要点。而治自己的心,是一切的根本。

先到战场,等敌人远道而来,自己安逸休整,等敌人疲劳奔走,自己吃饱,等敌人挨饿,这是治力,保持战斗力的方法。

治变,是善治变化之道,以应敌人,根据敌人的情况来变通。。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 ,此用兵之法也。

讲战略,19世纪瑞士军事战略家若米尼五个层次划分:

(1)、政策,政策高于战略,先有外交政策,后有战与不战,或与谁结盟,与谁战。

(2)、战略,是我在哪儿,怎么去,是获取胜利的路线图。孙子讲战略,先胜而后战,赢了再打,不战而屈人之兵。

(3)、大战术。一招鲜,吃遍天。每个成功的人,都有自己的一记绝活。

(4)、战争勤务,没有后勤保障,再强大的军队也会不堪一击。

(5)、工程艺术,指对筑垒要点的攻守艺术。

(6)、基础战术,什么情况怎么打,就是我们常说的战术工具箱。

而基础战术的层面在于:山陵之战,不仰其高。敌人从高而来,不可迎之,势不可顺也,引自平地,然后合战。

用自己做诱饵,对手才会上钩。

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讲的是治气,也是“锐卒勿攻”,退回本国的军队,不宜去遏制他。因为那些人要回家,个个归心似箭,你去拦他,他跟你拼命。击其惰归是之在背后追着打,在气势上占到便宜,而从正面拦路,此时对方气势要强过我方。穷寇要追,剩勇追穷寇,是以佚打劳,如果以劳打劳,对方就会有了一份鱼死网破的意识。

有道是:兵不厌诈。几乎每个人都听过,兵不厌诈这句话,并且认为这就是兵家之道。但实际上,兵家作战绝不可能只靠,一个“诈”字。行军打仗,“诈”与“信”从来就是共存,今天我们就简单聊聊兵家之道中的“诈”与“信”。

1、行军打仗的“兵不厌诈”

“兵不厌诈”这四个字,出自《韩非子·难一》: “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其意思就是:用兵作战打仗的时候不排斥使用运用诡变、欺诈的策略或手段克敌制胜。

这兵不厌诈的重点就在这个“诈”字上。说的简单点,就是用欺诈的手段来迷惑敌军,为我方的胜利做准备。战场上,胜败才是王道。所谓行军打仗中的耍诈,其实也是兵法的一部分。大胆地揣测敌方,做出预判。

有人说,行军打仗靠的那是两军实力,靠耍诈取巧得来的胜利,这叫胜之不武,实在是小人之举,有失了大将风范。

这话,说的就是有偏见了。

其实在行军打仗时用“诈”这一招,也是一招险棋。因为从开始使诈的那一刻起,接下来做出的预判,根据预判所做的决定就是一场心理之间的博弈了。因为战场上风云变化万千,稍有一步和预判出现偏差或者出现意外,那么整个战局就会扭转。毕竟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诸葛孔明,能算到东风会来,会算到司马懿会被吓走。

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两军交战时,使诈其实是更加考验一个军队的综合实力。

一个武力再强,装备再精良的军队,如果不懂得如何规划,只知道靠蛮力取胜的话,那他就不叫军队而是山匪。所谓“诈”,其实就是兵法的一种。什么“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用的都“兵不厌诈”的诈字。两军交战,有时候拼的反而不是将士多少,兵器好坏。

因为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其实不少,这些看似不可能赢得战争背后,有些靠的是环环相,扣令人惊叹的计谋取胜。而有些靠的则是“兵不厌诈”的道理,进行的大胆博弈,最终取得胜利。这其中就有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城濮之战。

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实力悬殊,但从兵力上来看晋国更本就不楚国的对手,更何况晋文公还答应了子玉要退避三舍。但是,晋文公的舅舅子犯却劝晋文公利用对方在战争中还过于注重礼仪,讲究诚信的特点使用计谋,这样可以迷惑对方,获取胜利。

晋文公听取了舅舅子犯的意见,在和楚军交战之时,佯装失败,伺机逃走。这就引得楚军追赶,晋军这是率伏兵出击,是的楚军受到夹击,从而大获全胜。

这,就是兵家之道中的“兵不厌诈”。

2、君子重礼的“重信重义”

我们现在习惯了接受“兵不厌诈”这个观念,对于战争中的“重信”这个观念难以理解。其实,在春秋战国的时候,作战的时候“诚信”是很重要的。

先秦诸子都很重视诚信,儒家的孔子、孟子等人把“诚信”作为个人道德修养中的主要修养。而墨家则认为,对道义的忠诚和守信是诚信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诸子百家的思想影响,当时很多重视礼仪的君主打仗时,都十分注重行军是的“礼”“义”“信”“道”等。就像前文中提到的城濮之战中,正是晋文公的舅舅子范,发现了楚国军队行军打仗时对诚信的重视,讲究礼义,才能出其不意,将楚军击败,取得胜利。

看上去,讲诚信的打仗在两军交战的时候是不占优势的。但是现实并不完全是这样。兵家之道,对于“信”的理解更多的是在对作为军队将领的一项要求。这种“信”主要是在“赏罚分明”这一制度上得到体现。真正优秀的将领,也不会在两军对峙时,因为一昧的讲究诚信落败。

国家治理时,颁布法令要赏罚分明。同样,在行军打仗的时候,也是需要严明军纪,赏罚分明。孙膑认为,要成为将领就要具备“忠”“信”“敢”这三种品质。《孙膑兵法》中这样写道:“安忠?忠王。安信?信赏。安敢?敢去不善。”对君王忠诚,对手下的士兵的赏赐有诚信,宽对手下的士兵,对不好的事情敢于破除,这才是一个合格的优秀将领。

《孙子兵法·计篇》中也写道:“将者,智,信,严,勇,严也。”所以,可以充分的说明,“信”其实是对将领的一种要求,要求的是赏罚分明。也只有赏罚分明,才足以在士兵之中立下威信。

将领率领军队作战时,重视诚信礼仪,但是这不代表着刻板的去遵守这个规则。相反,一个重礼守义的将领反而可以在军营之中起到一个表率的作用,可以凝聚起军心。从团结这个角度来看,作战是重视诚信并不是一件坏事。相反,在军队中更要做到“无信不立。”

3、兵家之道的“诈”与“信”

确实,在先秦时期,甚至包括后世的兵法之中,“兵以诈立”这句话从来就不是错的。但是,行军打仗靠的也绝对不仅是一个“诈”字。所谓的“兵以诈立”,其实更多的是考验了行军打仗中对全局的把控,还有对未来局势走向的猜测把控。绝不是简简单单的耍个计谋就能取得全局的胜利。所以,觉得行军耍诈者不是靠实力取胜的大可不必这样想。

《孙子兵法·军争篇》说:“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所以,在兵家看来,打仗其实是一个很灵活的事情,要善于使诈。而作战环境周围的一草一木,都可以被利用起来。

总之,一个善于以奇招制胜,出其不意的战略家才是被兵家推崇和认可的。单纯的死板的打仗,其实是不被兵家倡导的。只知道硬碰硬的战争也不能体现出,兵家的智慧。

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用兵诡诈,奇险制胜的背后确实是对诚信被背叛。

但是在战场上,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战场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他不是歌舞升平,丝竹管乐的欢乐场,在战场面对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生与死。而在这个生死的背后,背负的是一个国家。

所以,在战场上和对方讲究诚信道义,也是一种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宋襄公当年就是因为太讲究诚信,才被楚国击败。现在看起来,这样的行为完全是对自己军队和子民的不负责任,甚至有些迂腐了。

但是,战争也并不是完全不讲诚信的。就像晋文公为了实现当年的承诺真的做到了“退避三舍”。因为受到诸子百家的思想影响,加上“信”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里也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军事诚信一直是被宣传的。

“诈”与“信”看似是两个矛盾的观念,但是都是兵家行军打仗的两大法宝。我们要搞清楚的是,“兵不厌诈”和“重礼信义”是不矛盾的两个独立个体。战场是特殊场地,不可能遵守和谐社会中的一些规则。“兵以诈立”,其目的是为了赢得战争,换取和谐。

这和用欺瞒的手段去满足自己的欲望不同,所以在看待对战用“诈”的时候,眼光不能局限在用“诈”本身,当你把思维转向整个战争的时候,所谓的“兵以诈立”其实只是一种行军手段。

而用计谋的本身,也不是为了抛弃诚信。“兵以诈立”其实也只是一种近乎于无奈的权宜之计,我们并不能因为他在客观上和诚信等美德不符,就粗暴的否定他的价值。而且在这些诡诈之中有很多是现在都值得去学习的,这其中也是包含着大智慧的。

“兵以诈立,人以信立。”无诚信是不可能质量好军队的。在兵家法则中,军事诚信更多的还是,将领对士兵的信,严明军纪,赏罚分明。虽然,在两军对峙过程中展现出的诚信道德十分难得,但是过于诚信就会痛失战绩,从而惨败。

综合来看,由于战场的特殊性,兵家是主张“兵以诈立”。但是将领在对手下士兵时,说到做到的诚信不二。只有诚信的法令才能够保证一个军队的凝聚力,只有有凝聚力的军队才可保证他背后的国家安稳,百姓幸福。兵家不是不注重诚信,只知道取胜,只是兵家注重的诚信和平时要求的诚信有区别。

行军不同于治国,各有各的方法。如果总拿不属于它的标准去要求它,得到的只会是一个牵强的结果。还是那句话:“兵以诈立,人以信立”,都是兵家行军制胜的法宝,何必要相互强求,分个高低贵贱

以上就是关于《孙子兵法》的精华 第七篇全部的内容,包括:《孙子兵法》的精华 第七篇、柯南里“风林火山雷阴”的全句是什么出自孙子兵法 的。、读书笔记七《孙子兵法-军争篇》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9684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7
下一篇 2023-04-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