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等级、抗震设防烈度、地震震级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不动尊菩萨2023-04-27  25

地震震级地震震级是某次地震的属性,某个地震只会有一个震级。比如1995年阪神大地震是矩震级68,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矩震级是79。注意到,可能对于某次地震,不同媒体的报道有所不同,那是因为他们采用了不同的震级标准。由于历史原因,不同的专家学者发明过不同的震级标准,比如里氏震级、面波震级、体波震级等等。比如说,有些国内官方媒体采用的就是面波震级,所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震级为面波震级80。目前大家认为比较合理的、应用较广泛的是矩震级。震级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震级衡量的是地震的大小,或者严谨一点,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某次地震所释放的总能量是固定的,所以它的震级也是唯一的。绝大多数地震是由断层引起的,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取决于引发地震的断层的大小、断层两边相对运动的距离、断层处的岩石强度。断层的面积乘以断层移动的距离再乘以岩石的剪切模量,得到的就是Seismic Moment,也就是所谓的地震矩。这个地震矩的数值,直接反映了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而矩震级就是对地震矩的衡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 ,其中地震矩 M0的单位为牛乘以米。注意到,地震矩和矩震级之间是三分之二 log 的关系。换言之,震级大一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10的15次方倍,也就是316倍;震级大两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316的平方倍,也就是 1000 倍。简单说,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7级的316倍,6级的1000倍,5级的31623倍,4级的1000000倍。二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衡量的是某次地震发生之后对某个地区的影响。比如说,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中唐山的烈度为11度,天津的烈度为8度,北京为6度,石家庄为5度。通常情况下,越靠近震中最大,越远离震中越小。这也很好理解,越靠近震中受影响越大,越远离震中受影响越小。你可以想象成一个靶子,震中就是靶心10环,外边一点9环,再靠外8环。同样的地震,震中烈度可能是9度,往外50公里可能降低到8度,再往外150公里可能降低到7度。由于地形地质的不同,所以烈度的分布并不是个完美的同心圆,只是大致上遵循着越靠近震中越大的规律。烈度的大小与地震震级相关,但并没有明确的数值关系,而是因为其它条件的不同而不同。简单说,烈度是一个主观性比较强的参数,跟震源深浅、地震类型、地质条件等等都有关系,不同的地震会有不同的情况。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世界上也没有两次相同的地震。同样都是6级地震,一个震中烈度可能是7度,另一个可能会达到8度。三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某个地区的属性。比如说北京的抗震设防烈度是 8 度,上海的抗震设防烈度是 7 度。这个是怎么确定的呢?一定程度上,设防烈度的制定跟设防目标相关。就拿北京来说,先统计一下历史上一定时期之内影响到北京的历次地震,看一下这些地震引起的北京地区的烈度分别是多少。比如说1976年唐山地震是6度,某某年某次地震是4度,某某年某次地震是5度……然后再利用统计学知识,根据既定的可靠度目标,比如说,让设防烈度大于这些已经发生过的地震烈度的90%,继而确定出一个设防烈度。换句话说,这种情况下,所有可能发生的地震里,我能保证有90%的实际地震烈度都小于我的这个设防烈度。现在的抗震规范,采用的是 50 年内超越概率为 10% 的地震烈度作为抗震设防烈度。也就是说,50年之内,发生比这个设防烈度还大的地震烈度的可能性是10%。折算下来,也就是俗称的「475年一遇」。什么意思呢?475年一遇的地震,今年发生的概率是475分之一,也就是0211%,今年不发生的概率是1减去0211%,也就是99789%。50年之内都不发生这样的地震,这个概率是 99789% 的 50次方,也就是90%。而50年之内发生这样的地震的概率,则是 1 减去 90%,等于 10%。也就是说,我们的目标是 475 年一遇的地震。100年一遇的地震,小意思,都在我们的设防范围之内,也就是俗称的「小震不坏」;500年一遇的地震,刚刚好跟我们的设防目标差不多,次要结构可能会有小范围破坏,但是主体结构不会发生大的破坏,也就是俗称的「中震可修」;1000年一遇的地震,已经超过了我们的设防目标,但是尽量通过合理的构造措施,保证结构足够的延性和塑性变形能力,争取做到房子虽然变形很大,但不会整体垮塌,保证逃生通道和逃生时间,这也就是俗称的「大震不倒」。四 抗震等级抗震等级是建筑结构的属性。比如说,这栋楼的抗震等级是一级,那栋楼的抗震等级是二级。抗震等级也可以在局部调整,比如这栋楼的抗震等级是三级,但是某一层或者某一个柱子的抗震等级是二级。抗震等级当然跟抗震能力相关,但并不是说一级的就一定比二级的好。举个类似的例子,汽车的碰撞试验,有五星的,也有三星的,但是并不是说五星的就一定比三星的更好。一个五星的微型车,跟一个三星的大皮卡相比,孰高孰低还很难说。

震级与烈度虽然都可以反映地震的强弱,但含义不同。震级是用以衡量地震本身强度的尺子。它反映了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的记录计算出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地震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地震烈度是用来描述地震对地面遭受影响和破坏的程度的一个指标,简称烈度。一次地震发生后其烈度的大小由专业技术人员根据震区人的感觉、建筑物破坏程度及地面破坏现象等综合评估确定,它的单位是度,一次地震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烈度。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都是关系地震烈度的重要因素。通俗地说,地震的震级,就像一个灯泡的瓦数,瓦数越大,亮度越大,一个灯泡只有一个瓦数。而地震烈度就像灯泡点亮后照到周围不同地方的亮度,距灯泡越远的地方亮度越小,一个灯泡照在不同的地方可以有不同的亮度。

地震震级和烈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总的来说,地震震级通常指地震的大小,是定值,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具体地点的实际影响,不同地点的地震烈度也不同。

地震震级:

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量来划分。

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不同,距离震源近,破坏越大,烈度越高,距离震源远,破坏越小,烈度越低。

用来衡量地震强度大小的尺子有两把,一把叫地震震级;另一把叫地震烈度。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我国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3级以下为微震,4。7至6。9为中强震,7级以上是强震,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最大的地震为8。9级,是1960年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我国将烈度划分为12级,达到6度便会产生破坏,此次江西九江地区地震的烈度就达到8-9度。 

地震烈度受地震震级的影响。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和震区土壤条件有关。在相同的其他条件下,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影响程度和破坏程度的“标尺”,简称烈度。强度与强度不同。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震级,只与地震释放的能量量有关;而烈度反映地震的后果,地震发生后不同地方的烈度不同。

一般来说,地震烈度在震中区最高,且随震中距的增大而减小。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78级,震中烈度为11度,受唐山地震影响,天津震级为8度,北京大部分地区震级为6度,远低于石家庄、太原等地。

扩展资料:

各地震烈度对应的破坏条件

1度:无感,只有仪器能记录;

2度:轻微敏感,个别敏感者感到完全静止;

3度:感觉不大,有几个人在房间里有一种静止的感觉,悬挂的物体微微摆动;

4度:比较有感觉,大部分人在房间里,少数人在外面有感觉,吊坠摆动,器皿不稳发出声响;

5度:醒来后,大多数人都有一种在外的感觉,家畜烦躁不安,门窗嘈杂,墙面出现裂缝;

6度:惊慌失措,人站立不稳,牲畜逃跑,器具坠落,简易棚屋损坏,陡坡滑坡;

7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拱门、烟囱损坏,表面出现裂缝和撒砂水;

8度:建筑物受损,房屋多处受损,少数受损,路基坍塌,地下管道断裂;

9度:建筑物普遍受损,房屋大部分受损,少数倒塌,拱门、烟囱等倒塌,栏杆弯曲;

10度:建筑物普遍被毁,房屋倒塌,道路被毁,山石大量崩塌,水面波浪冲向岸边;

11度:大量房屋倒塌,大段堤防坍塌,地表变化大;

12度:所有的建筑物一般都被摧毁,动植物由于地形的剧烈变化而被摧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震烈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震震级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地震科普知识问答

震级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震级通常用字母M表示。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多倍。比如说,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2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地震烈度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一地震烈度。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上,对人的感觉、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炸弹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

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有人说在苏州是4级,在无锡是3级,这是错的。无论在何处,只能说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但这次地震,在太仓的沙溪镇地震烈度是6度,在苏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无锡地震烈度是3度。

我国把烈度划分为十二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响和破坏大体如下:

小于三度人无感觉,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

三度在夜深人静时人有感觉;

四~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摇晃;

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七~八度房屋受到破坏,地面出现裂缝;

九~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十一~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响,天津市地震烈度为八度,北京市烈度为六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以上就是关于建筑抗震等级、抗震设防烈度、地震震级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全部的内容,包括:建筑抗震等级、抗震设防烈度、地震震级有什么区别和联系、震级和烈度到底有什么区别、地震烈度与地震震级的关系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9638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