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三字经的解释是什么

abcc式成语2023-04-27  20

围棋三字经 (2003年5月7日10:24 围棋天地 )

我围棋,古流传。

唐尧制,丹朱善。

记载详,自《左传》。

汉棋手,不平凡。

班固著,《弈旨》篇。

作《新论》,有桓谭。

《围棋赋》,马融编。

《博弈论》,持异见。

两晋间,大发展。

高品出,多明贤。

曰“坐隐”,曰“手谈”

南北朝,品棋三。

宋明帝,置棋县。

迨至唐,有棋官。

棋待诏,职业专。

王积薪,《金谷园》。

六朝来,广流传。

浸日本,渐朝鲜。

隋唐际,交流繁。

有宋代,开新面。

有《棋经》,十三篇。

刘仲甫,《棋诀》传。

李逸民,《忘忧》编。

古文人,多浸渐。

至元明,有《玄玄》。

过百龄,世惊叹。

《四子谱》,为心纂。

清国手,如涌泉。

黄龙士,着先鞭。

徐星友,继前贤。

范西屏,《桃花泉》。

著《指归》,施定庵。

清末季,陈子仙。

周小松,亦称善。

至民国,吴清源。

少年时,头角现。

赴东瀛,苦研钻。

成大器,光灿烂。

解放后,开新面。

棋业昌,比赛繁。

陈祖德,自不凡。

聂卫平,掀波澜。

后起秀,春笋现。

出于兰,胜于兰。

我文化,称斑斓。

靡世界,列国赞。

我围棋,古流传。唐尧制,丹朱善。记载详,自《左传》。围棋早在我国古代社会就流传开了。战国时代的历史文献《世本》就早有记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西晋张华《博物志》也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可见,“尧造围棋”说的渊源是远长的。

但“尧造围棋”只是一种传说,而信史《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则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卫献公自夷仪使与宁喜言,宁喜许之。大叔文子闻之,曰:‘……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契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

“弈棋”就是下围棋,“弃者”就是下棋的人。这段话,是迄今为止,能见到的关于围棋的最早的、明确无误的文字记载。

汉棋手,不平凡。班固著,《弈旨》篇。作《新论》,有桓谭。《围棋赋》,马融编。《博弈论》,持异见。

汉棋手,不平凡。围棋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以后,就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人们,一代一代地传了下去。两汉的围棋爱好者,有汉景蒂的儿子刘去、汉宣帝刘询,以及班固、马融、李尤、黄宪等著名的学者文人。

班固著,《弈旨》篇。班固是《汉书》的作者。他的《弈旨》是系统论述围棋意义和作用的第一篇光辉文献。《弈旨》说:“局必方正,象地则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棋有黑白,阴阳分也。平罗列布,效天文也。四象既陈,行之在人,盖王政也。成败臧否,为人由已,危之正也。”这是用阴阳、天文、地则、王政等当时理解的自然和社会变化的哲理和思想,对围棋作了全面的阐述和充分的肯定。

作《新论》,有桓谭。桓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其著《新论》说:“世有围棋之戏,或言是兵法之类也。及为之上者,远棋疏张,置以会围,因而成名,得道之胜。中者,则务相绝遮要,以争便求利,故胜负孤疑,须计数而定。下者,则守边隅,趋作罫,以自生于小地,然亦然不如。”在这里,桓谭不仅把围棋的战略战术和早已有系统理论的兵法归在一起,而且指出了对局时上者、中者、下者在棋理上的高低。

《围棋赋》,马融编。《围棋赋》为东汉经学家马融所著,赋的开头是“略观围棋兮,法于用兵。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随后总结了“先据四道兮,保角依傍,缘边遮列兮,往往相望”等具体经验。

《博弈论》,持异见。三国时期,下围棋蔚然成风。一些政治家和有名的文人都爱好围棋。如曹操、曹丕、曹植、孙策、陆逊、王粲、孔融等都是有名的棋手。时吴国宫廷盛行围棋,孙权的太子孙和命韦曜撰写了《博弈论》,对围棋持否定的态度。该文从“君子”应当立功显名和下围棋“无益于用”两个方面来展开议论。批评了“废弃事业,忘寝与食,穷日尽明,继以脂独”、“今实之人,多不务经术,好玩博弈”的现象。

两晋间,大发展。高品出,多明贤。曰“坐隐”,曰“手谈”。

两晋间,大发展。高品出,多明贤。曰“坐隐”,曰“手谈”。梁朝沈约的《棋品序》中说:“汉魏明贤,高品间出;晋宋盛士,逸思争流”,这生动地表述了两晋和南北朝的围棋活动盛况。西晋第一个皇帝司马炎开始,太子、亲王、外戚、管理机要的大臣、将军、名士等都喜欢下围棋。东晋时,可以从王导、谢安为代表的王、谢世家的围棋故事中看到一个概貌。王谢世家中,史籍上载有王导、王悦、王恬、王广(王导从孙)、谢安、谢玄、谢弘微(谢安从曾孙)、谢瀹(谢安从玄孙)等爱下棋的纪录。谢安早年和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王导从弟王旷的儿子)相友善,又和称围棋为“手谈”的王坦之、称围棋为“坐隐”的僧人支道林关系密切。“淝水之战”中对弈江山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王谢世家外,喜欢下围棋的名手,不胜枚举。

南北朝,品棋三。宋明帝,置棋县。

南北朝,品棋三。南北朝时期,围棋活动更是盛况空前。南朝“品棋”就有三次。所谓“品棋”,就是评定棋艺,确定棋艺水平的高低。这三次“品棋”(第一次是在齐武帝萧赜时,第二次是在梁武帝天监年间,第三次是在萧衍统治的大同末年),其中讲到“登格”的“格”和“棋品”,都是说的围棋技艺的等级,是效法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分为九品。并对其中的每一品都给了一个专名: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日斗力,八曰若愚,九月守拙。

宋明帝,置棋县。《南史·王谌传》言:“(宋)明帝好围棋,置围棋州邑。以建安王休仁为围棋都大中正。”南北朝的地方行政单位为州、郡、县三级,邑是自然村落。所谓“围棋州邑”,不应是一级地方行政机构,而是围棋的专业机构,其任务是执掌会期者的选举、推荐,棋谱的收集、整理,这大概是中国最早设立的围棋机构了。

迨至唐,有棋官。棋待诏,职业专。王积薪,《金谷园》。六朝来,广流传。浸日本,渐朝鲜。隋唐际,交流繁。

迨至唐,有棋官。棋待诏,职业专。隋唐时,围棋在宫廷和士大夫中间继续流行。《新唐书·百官制》说,唐宫廷的“万林内教坊”设有博士十八人,其中有一名棋博士。《旧唐书·职官制》说,“中书省”下的“翰林院”设有待诏,备皇帝召用,其中就有棋待诏。“棋博士”和“棋待诏”都是专业棋手。这是中国围棋史上由官方设立专业棋手的最早纪录。

王积薪,《金谷园》。王积薪是唐玄宗时最有名的棋待诏。著有《棋诀》一卷,《金谷园九局图》一卷,《凤池图》一卷,可惜这些都失传了。王积薪外,活跃在中晚唐的王叔文(顺宗时)、顾师言(宣宗时)、滑能(僖宗时)等人,都是唐代知名的棋待诏。

六朝来,广流传。浸日本,渐朝鲜。隋唐际,交流繁。中国发明的围棋在近邻朝鲜和日本得到广泛流传。中日、中朝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据《北史》记载,在南北朝时围棋就传到了日本、朝鲜。隋唐时期,在围棋方面的交流就更加广泛、频繁了。

有宋代,开新面。有《棋经》,十三篇。刘仲甫,《棋诀》传。李逸民,《忘忧》编。古文人,多浸渐。

有宋代,开新面。有《棋经》,十三篇。宋代,围棋的著作和棋手的水平都别开生面。围棋光辉的文献《棋经十三篇》为北宋张拟所撰,全书按棋局、得算、权舆、合战、虚实、自知、审局、斜正、洞微、名数、品格、杂说排列,次第井然,全面系统。其主旨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推本棋局和棋子的形制,给以理论上的解释;二、论述弈者应具备的棋艺修养和棋德;三、论述对弈中的战略战术和基本要领;四、明确围棋的规则。作者以很高的棋艺素养和渊博的知识达到了那个历史时代所能达到的高度。

刘仲甫,《棋诀》传。李逸民,《忘忧》编。北宋和南宋,继续实行了唐朝建立起来的棋待诏制度。棋待诏中最著名是刘仲甫和李逸民。刘仲甫,江南人,宋哲宗时国手。所著《棋诀》一篇,分为布置、侵凌、用战、取舍四大段。一些论述有独到之处。李逸民是南宋初的棋待诏,重编了有古代和当时棋谱的《忘忧清乐集》,保存了大量的北宋以前和北宋时期的棋谱、棋势,是古代棋手的心血结晶,也是研究古代棋艺的宝贵资料。

古文人,多浸渐。围棋发展到唐、五代、宋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围棋在文人学者中广为流传。著名的文人中,杜甫、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杜牧、司空图、李煜、欧阳修、王禹冉、苏轼、黄庭坚、陆游、辛弃疾等等不仅会下围棋,而且多是高手,且多有关于围棋的文学作品。

至元明,有《玄玄》。过百龄,世惊叹。《四子谱》,为心纂。

至元明,有《玄玄》。元代只存活了九十年,在围棋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是《玄玄棋经》的出现。《玄玄棋经》分礼、乐、射、御、书、数六卷。主要内容有:一、收录了张拟的《棋经十三篇》、班固的《弃旨》、刘仲甫的《棋诀》等理论著作;二、有棋盘路图、起手图、起手法、以及直三、曲四、花聚五、神芝六、金圭七等死活的基本图形;三、有卷帘式、莲花角、倒垂莲等边角定式;四、全书的后三卷,有各种死活棋势三百七十八型,极有价值。

过百龄,世惊叹。《四子谱》,为心纂。到了明代,围棋活动开展的更为广泛,除皇帝、宰辅以外,官吏、文士以及社会各阶层喜爱围棋的人大为增加。著名文人唐伯虎、吴承恩、汤显祖、凌蒙初等都是围棋爱好者。围棋国手过百龄技压群芳,“棋品第一,名噪京师”。所著有《官子谱》、《三子谱》、《四子谱》。《四子谱》为其代表作,谱中按起手法分类,计分镇神头六十一变,倚盖一百七十八变,大压梁一百一大变,六四起手三十变,七三起手五十七变。其中的解说,或概括论述,或说明某势宜于让子或对子,提示明确。后人对此书评价:“此谱最精紧,初学习之,可无迂缓之病。”

清国手,如涌泉。黄龙士,着先鞭。徐星友,继前贤。范西屏,《桃花泉》。著《指归》,施定庵。清末季,陈子仙。周小松,亦称善。

清国手,如涌泉。黄龙士,着先鞭。徐星友,继前贤。围棋至清代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时代。李耀东的《中国围棋史》说到清初之围棋:“棋坛名手先后继出,称霸争雄,此期之弈史,无异于吾国政治史上之有周末战国时代也。迄黄龙士异军突起,局面翻新,始征服群雄而成帝业。”

黄龙士是清初独步一时的高手。《弈评》说他“黄龙士如天仙化人,绝无尘想”,“如淮阴用兵,战无不胜”。徐星发是黄龙士的学生,是黄逝世后三、四十年间的国手。所著《兼山堂弃谱》精选了明末清初国手的代表作六十二局,每局都有评注。不仅详细评论了若干着的得失,还指出了当时某些看法的源流,最后还作了局终总结。是明代弃谱数量增多以来的一部佳作。

范西屏,《桃花泉》。著《指归》,施定庵。清初继黄龙士、徐星友后,著名国手有梁魏今和程兰如。可是,范西屏、施定庵登上棋坛后,梁、程的地位立即被取代。范、施都是浙江海宁人,两位同乡称雄棋坛四十多年。二人的棋艺达到了过去从来有过的水平,而二人又各擅其妙,难分高下,成为座子棋时代的两位最高峰。范西屏编著了《桃花泉棋谱》,全书以边角定式及其变化为主,分为九五镇、三六侵分、大飞进角等二十类,计八百多个变化,每个变化都有详细明确的解说。施定庵编著有《弃理指归》、《弃理指归续编》。前者分起手辩证、布局、小侵、大侵、镇边等十六类,全是文字口诀,无图,后钱长泽为其绘制棋图,以图作注,变成《弃理指归图》。《弃理指归续编》为围棋入门口诀。

清末季,陈子仙,周小松,亦称善。清末的众多棋手陈子仙、周小松为佼佼者。陈子仙,浙江海宁人,少年时即是知名国手,年未五十而逝。周小松为清末“第一流之弈家”。辑有《餐菊斋棋评》,收集棋谱二十七局,皆为当时的对局,每局都有详细评述。

清末季,陈子仙。周小松,亦称善。

至民国,吴清源。少年时,头角现。赴东瀛,苦研钻。成大器,光灿烂。

至民国,吴清源。少年时,头角现。赴东瀛,苦研钻。成大器,光灿烂。

解放后,开新面。棋业昌,比赛繁。陈祖德,自不凡。聂卫平,掀波澜。后起秀,春笋现。出于兰,胜于兰。我文化,称斑斓。靡世界,列国赞。

解放后,开新面。棋业昌,比赛繁。解放后,人民政府大力提倡围棋事业,围棋爱好者越来越多,比赛频繁,棋艺水平大增。围棋事业蓬勃发展起来。

陈祖德,自不凡。聂卫平,掀波澜。1964年,20岁的上海青年陈祖德获得全国冠军,1965年在中日围棋比赛中,又战胜日本九段棋手。1966、1974都获全国冠军。青年棋手聂卫平于1975年技压群雄,登上第三届全运会围棋冠军的宝座,于1975、1977、1978、1979、1982、1983连获全国冠军,1979至1983连续五届获得“新体育杯”冠军。在1976年的访日比赛中,取胜六胜一负的优异成绩,日本报刊赞他为“聂旋风”。在1985年第一届“NEG中日围棋擂台赛”中,连克日本超一流棋手,为我国夺得了第一届擂台赛的胜利。此后又为第二、第三届擂台赛的胜利立下功勋。

后起秀,春笋现。出于兰,胜于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短短三十年内,从“南刘(棣怀)北过(惕生)”到陈祖德、吴淞笙,再到聂卫平、孔祥明,棋艺水平两次大幅度提高。进入八十年代后,刘小光、马晓春、杨晖、丰云获得全国冠军,邵震中、曹大元、马晓春获得第三、四、五届世界业余锦标赛冠军,他们已经不止一次战胜过陈祖德、聂卫平、孔祥明等“老”一代的高手。接着又出现了将超过他们的新手。

文化,称斑斓。靡世界,列国赞。围棋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已打破肤色、人种、语言、风俗习惯的障碍,风靡亚、欧、美,在全世界飞速普及。

1.围棋

围棋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棋类游戏之一,传说它起源于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中国。

①围棋的规格与规则

围棋在古时称为弈,由棋盘和棋子组成围棋的棋盘在古时称为“局”,是由纵横各19条直线交叉构成的一幅坐标图。19条直线交叉共有361个点,其中有9个带有明显黑点的交叉点叫作“星”。中心的一个星叫“天元”,它的上下左右和四个角各有一“星”。围棋盘面这些坐标与中国古代易学中的洛书非常相似,它的361个交叉点、8个方位星、四边72个交叉点与古代天文地理中的360天、八卦、72候相对应,说明棋盘还蕴含着古代天文地理观念。围棋的棋子有黑白之分,象征着阴阳,其中黑子181个,白子180个,共361个。

围棋棋盘在古代时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三国时期魏国邯郸淳的《艺经》中曾记载:“棋局纵横各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南北朝时期北周甄鸾的《孙子算经》上记录:“今有棋局方一十九道。”1954年河北望都汉墓出土了一个东汉时期的石棋盘,棋局为17道。1971年湖南湘阴唐墓出土的棋盘为15道。由此可知汉代之前15、17、19道棋盘是并存的。

围棋的基本规则为执黑子者先行,在交叉点上落子,落子后不得移动,随后白方落子,双方交互轮流下子,一步棋只能下一子,“禁着点”不能下子。终局时以黑白方占据盘上交叉点的多少决定胜负,黑胜要占184个交叉点以上,白胜需占178个交叉点以上。弈棋过程可分为布局、中盘和官子三个阶段。

②围棋的发展史

目前,发现最早的关于围棋的文字记录资料是战国时期的《世本》,上面提到:“尧造围棋,丹朱善之。”随后的《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也有记载:“卫献公自夷仪使与宁喜言,宁喜许之。大叔文子闻之,曰:‘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文子用下围棋比喻立君,说明了围棋在当时已是人们很熟悉的东西了。《世本》中说到的“尧造围棋”只是一个传说,围棋不应该是由一个人造出来的,它应该是借助很多人的智慧,在经过了漫长时期的积累而逐渐形成和完善起来的。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有关围棋的历史记载渐渐多了,很多有关围棋的历史文物不断被发现,向我们展现了围棋在那一时期的发展过程。

历史上第一个留下名字的棋手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到过的弈秋。据《西京杂记》中记载,汉高祖刘邦和他夫人也非常喜欢围棋。书中还记载了一名汉代围棋高手杜夫子:“杜陵杜夫子善弈棋,为天下第一。或讥其费目。夫子日:‘精其理者,足以大裨圣教。’”杜夫子对围棋的独到见解可说是对围棋功能最早的论述了。

到东汉时期,有关围棋的理论著作开始出现了如桓谭的《新论》和班固的《弈旨》。《新论》中有“世有围棋之戏,或言是兵法之类也。及为之上者,远棋疏张,置以会围,因而成多,得道立胜。中者,则务相绝遮要,以争便求利,故胜负狐疑,须计数而定。下者,则守边隅,趋作罫,以自生于小地,然亦必不如”的说法。桓谭把围棋技法与兵法作对比,还把下棋者在棋理上的高低分成上者、中者、下者三等。东汉后期,著名的经学家马融(公元76~166年)作了一本《围棋赋》,书中总结了“先据四道兮,保角依傍,缘边遮列兮,往往相望”等一些围棋技法。桓帝时极负盛名的黄宪,在其书《机论》中评论:“弈之机,虚实而已。”还有东汉时成书的《尹文子》中就具体地谈到了围棋的战略战术,书上说的“以智力求者,譬如弈棋,进退取与,攻却收放,在我者也”,就明确地提出了争取“先手”主动权的问题。班固所著《弈旨》表述了当时的围棋观,是论弈的权威性著作,被弈棋者当作经典。

三国时期,魏国曹操就经常下棋,而且水平非常高。他的儿子曹丕和曹植也都是围棋爱好者。据《抱朴子》和《吴录》中记载,吴国的严子卿、马绥明号称“棋圣”,严子卿的围棋当时号称吴中“八绝”之一。

两晋是围棋兴盛的时代,也是围棋史上第一个发展高潮。西晋司马炎是有名的围棋爱好者,据说司马炎就是在棋盘前下达了伐吴的命令。《晋书—贾充传》中记载惠帝皇后的外侄韩谧常出入内府,与太子弈棋。皇帝、太子、亲王、外戚等都喜欢下围棋,足可说明围棋在西晋初年宫廷内外盛行的情景。东晋时期,豪门贵族以其特殊的社会地位推动了围棋在当时的发展。当时著名的豪族王安和他的一家人都爱好围棋。《晋书·王导传》中就曾记载王导常与儿子王悦“弈棋争道”;王导的次子王恬“多技艺,善弈,为中兴第一”。当时除了王导外还有如王坦之、支道林、袁羌、卢循等痴迷围棋。

据记载,袁羌在建康(今南京)与人对弈时,有人要他解释《易经》,袁羌是“应答如流,围棋不辍”。卢循“善草隶弈棋之艺”,曾任广州刺史之职,带动了广东一带的围棋发展。

围棋在南北朝时期被人们当作格调高雅的“雅戏”。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就酷爱围棋,他不仅在宫内下棋,还派高手出去对局,然后制成棋谱后回来研究。梁简文帝萧纲著有《棋品》五卷,并确立了“品棋”制度,这也是围棋史上的第一次。所谓“品棋”就是评定棋艺水平的高低。南朝曾搞了一次“品棋”,将棋艺由高到低分为九品。《棋经十三篇》中说到:“九品之外,不可胜计,未能入格,今不复云。”这充分反映了南朝围棋风行的盛况。这一时期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围棋机构,南朝宋明帝设立的“围棋州邑”就是专门管理围棋活动的机构,这也是中国设立最早的围棋机构。

隋唐时期,围棋传人日本、朝鲜等地,推动了围棋在世界的发展。初唐时期的著名文学家王勃十分喜爱下棋,据说他可以每下4子便成诗一首。唐代制定了棋待诏制度,由官府设置专业棋手,这使围棋活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新唐书·百官制》中曾记载,唐朝宫廷“万林内教坊”设有博士18人,其中经学5人,史子集缀文3人,楷书2人,庄老、太乙、篆书、律令、吟咏、飞自、书算、棋各1人,其任务是“掌教宫人”。书中还记载“翰林院”设有待诏,供皇上召用,其中有“词学、经术、合炼、僧道、卜祝、术艺、书弈”。“棋博士”和“棋待诏”都为专业棋手。王积薪就是唐玄宗时期最有名的棋待诏。他不但棋艺高,而且还著有《棋诀》3卷、《金谷园九局图》1卷、《凤池图》1卷。唐代著名的棋待诏除了王积薪外,还有中晚唐时期的王叔文、顾师言等人。

北宋和南宋时期,棋待诏制度继续实行。北宋棋待诏实行“荐补”和“补试”的选拔方法。当时最著名的棋待诏是刘仲甫和李逸民。南宋高宗至孝宗(公元1127~1189年)时,著名的棋待诏有赵鄂等人。

在元朝蒙古族的统治下,围棋的地位急转而下,流传到了社会下层,这一时期的围棋发展停滞不前。

到明朝,围棋活动又开始活跃起来,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及宰相刘伯温、杨一清、李东阳等都是围棋爱好者。今南京莫愁公园内的“胜棋楼”据说就是朱元璋下棋输给徐达的。明代刻本《居家必备》中还选印了《棋经十三篇》,说明当时围棋已作为常识而普及于世了。

清朝是围棋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时期,从明末到清康熙初年的50多年中,棋坛高手辈出,如盛大有、汪汉年、周东侯、何暗公等。一时间群雄争霸,各显其能,直至黄龙士异军突起,征服群雄,独霸棋坛。当时的著名学者阎若璩把一些社会名望高、学问造诣深、受世人敬重的人,如顾炎武、黄宗羲等,合称为“十四圣人”,黄龙士也被尊为其中之一,足以看出他本人和围棋受推崇的程度。清朝继黄龙士、徐星友之后又出现了两位棋圣:范西屏、施襄夏,两人同为浙江海宁人,一共称雄棋坛40多年。他们编著的《桃花泉棋谱》和《弈理指归》对后世影响深远。

围棋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现象,其意义已不仅仅是棋艺游戏的范围,它实际已成为集中体现人们的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社会文化氛围的一种智能活动,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围棋是中国古代阴阳学哲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黑白子在棋局上变化万端,演绎出种种玄机,其棋理本身就是中国古代哲学智慧的表现。

围棋还具有特殊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它强调人生、棋理与自然的结合,讲究“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境界,能使人充分领悟到宇宙、人生的奥妙。围棋如同整个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一样,真谛在于关切宇宙、自然和人类生命的和谐。

2.象棋

象棋也是中国传统的棋弈游戏形式。中国象棋的历史非常悠久,在群众中普及非常广泛。

①象棋的规格与规则

象棋是由棋盘和棋子组成的。象棋棋盘为长方形,由9道直线和10道横线交叉组成棋盘,共有90个交叉点。棋盘中间没有划通直线的地方叫做“河界”,棋盘上下两端的中间以斜交叉线构成“米”字形方格的部分,称为“九宫”。对弈双方以河界为界各占一半,各有棋子16枚,分别为将、帅各一,士(仕)、象(相)、马、车、炮各二,卒(兵)各五。为了方便记录,棋盘的上下两边端分别从右自左以一、二、三……九和1、2、3……9来注明棋子的位置;每个棋子前进叫上,后退叫下,横走叫平。中国象棋中还有一首《七子歌诀》,把各棋子的特点和行动规则说得非常清楚:“将军不出九宫内,士只相随不出宫;象飞四角管四方,马行一步一尖冲;炮须隔子打一子,车行直路任西东;惟卒只能行一步,过河横进退无踪”。双方对局时,由红棋先走,双方轮流各走一着,叫作一个回合。谁能在开局、中局、残局阶段中任一阶段把对方的将(帅)逼得无路可走,就算取胜。如果双方都不能逼死对方,则为和棋。

②象棋的发展史

关于中国象棋源头的说法很多,至今也没有定论。有的说象棋起源于神农氏时代,有的说起源于黄帝时代,也有的说起源于战国时期。其实,象棋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变化完善的过程,是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的结果。

有关象棋的文字记载,战国时期《楚辞·招魂》中提到“蓖蔽象棋,有六簿些”的说法,可见当时象棋已开始在贵族中流行。当时象棋的“形”、“制”刚刚产生,由棋、箸、局组成,箸是骰子,局就是方形棋盘,对局双方各6个棋子,一黑一白,棋子是用象牙或骨雕刻成的。对弈开始,用掷箸的方法来移动棋子,决定胜负。春秋战国时期的象棋成了模仿战斗的一种游戏。

秦汉时期,象棋的棋戏形式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有六博、弹棋和博棋等。其中以博棋最受欢迎。班固的《弈旨》中就有记载:“孔子称有博弈。今博行于世,而弈独绝。博义既弘,弈义不述。”还有“博悬于投,不专在行,优者有不遇,劣者有侥幸,虽有雌雄,不足为凭”。这使人们又不断地改进,于是一种叫“塞”的棋战出现了。这是古代象棋的一大革新,很快便在民间普及开来。西汉时期,宫廷还专设了棋待诏的专职,吾丘寿王就是“以善格王,召待诏”。在西汉的古墓中还出土了塞战的龙、虎两种形制的棋子,向我们展现了古代象棋的具体形态。

象战这种新的棋弈形式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它因为比博塞更有趣且不费太多时间而受到人们的喜欢。北周武帝宇文邕就曾写成《象经》来总结这种棋戏形式。

隋唐时期,唐太宗就是象棋的爱好者,他还专门研究过北周武帝著的《象经》,在他的带动下,象棋在统治阶层又开始风行起来。唐朝宰相牛僧儒所作的《玄怪录》中有两篇专门叙述象战的故事,其中一文《岑顺》讲到“宝应象棋”,说当时象棋棋子的名称有“上将”、“辎车”、“天马”、“卒”等。出土的北宋古锦上的“四大艺术图案”中的棋盘图案也说明当时唐代的象棋棋制与现代的国际象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棋盘横竖都是8个格。

宋朝是象棋形制变化最大的时期,它最终形成了中国象棋今天的基本形制。北宋宰相司马光创造了“七国象棋”,将棋盘扩大为纵横各19条线,可以7人对局。开封曾出土了一批铜质象棋,棋盘为纵十路,横九路,有九宫、河界,棋子有将、士、相、车、马、炮、卒,棋子已是平面象形棋子,不再是立体的象形棋子,这与现代象棋已完全相同了。

由于象棋在民间的广泛普及,象棋棋谱及一些理论书籍纷纷出现,洪迈的《棋经论》、叶茂卿的《象棋神机集》等,都详细地总结了战术技巧和作战经验。当时流传最广的是《象棋十诀》和《象棋诗》。《象棋诗》中提到“得子得先名得子,得子失先却是输,车前马后须相应,炮进应须要补车”这样非常实用的战术歌诀。

元明时期,象棋在全国发展。虽然明初时期一度曾受明太祖朱元璋扼制,但到明成祖时,又很快在宫廷和民间流传开来。明朝涌现出来一大批象棋好手,如李开先、陈珍、吴桔隐、宋晋祯等,其中,宋晋祯曾称霸棋坛30年未逢敌手。他著的棋谱《棋中秘》总结了几百年来象棋博弈的经验,在中国象棋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清代是中国古代象棋的鼎盛时期,曾有乾隆皇帝诏五大臣“殿试棋艺”的传说。当时民间象棋流派分成了九大派,分别是毗陵派、阳湖派、吴中派、洪都派、江夏派、彝陵派、顺天派、大同派、中州派,可见当时的棋坛是人才济济,盛况空前。这时期涌现出大量的象棋棋谱,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王再越编写的《梅花谱》。这是一部在象棋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局棋谱,总结了很多的战术理论,把中国象棋的技战术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清朝末年,随着统治阶级的腐败和国力日益衰败,象棋也由兴盛逐渐开始衰落,只是在民间还有不少象棋高手涌现。

中国象棋以其博大精深的涵蕴得到了我国广大群众的喜爱,而且还先后流传到了日本、朝鲜、菲律宾、越南等国家,在东南亚地区广泛流传。

围棋之理与兵法相通,与人生若隐若明。在双方对弈中所表现出的宏大气魄和落子的精巧构思,对人生可谓也是一种启迪和召唤。汉朝班固在"弈旨"中写到:"上有天地之象,次有帝王之治,中有五霸之权,下有战国之事,览其得失,古今略备",我认为这是对围棋精髓的最好论述。

弈旨

说明:明代文坛“后七子”领袖王世贞,独操文柄二十余年,倡导复古

的文学观,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他对围棋也是情有独钟,与国手们过

往甚密,常在一起开怀痛弈,交流心得。为了回答国手李釜(时养),写了

《弈旨》一文。该文是明代第一篇比较完整地评述历代围棋人物及其佚事的

文章,它收录了历代围棋著名棋手德有关资料,包括一些传说,而对于明代

中叶的棋手的资料收录尤为完备。不仅记录了不同派别棋手的情况,而且对

各派棋手之间的较量也有详尽的介绍。可以说,这是一部简明的止于明朝中

期的围棋断代发展史。

以下是原文,当中的注为余军所加,欢迎各位指正。

弈旨

《博物志》云:尧造围棋,丹朱善之。彼王中郎之坐隐,支道人之手谈,

雅语也;尹文字子(注一)喻音,刘中垒之兵法,正语也;杜夫子之裨圣教,

班兰台之象地则、效天文、通王道,夸语也。盖孔子之谓贤于饱食终日者而

已,所谓小道可观、致远恐泥者也。乃若弈之有品,启自刘宋,盛于秦始,

至宰相评论,人主制决,噫!亦盛矣。

吾请得为时养略言之:孟氏有言,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又杜夫子在

西京,为天下第一;而《吴录》称严子卿棋与皇象书、赵达数为吴中八绝。

又《抱朴子》云:严子卿、马绥明圣于棋者也:(注二)然则四人者,其最

上品乎?当汉末有冯翊山子道、王九真、郭丰善弈,曹太祖皆与争能,孟德

既未琅然,诸君复遇敌手,殆难乎上者矣。晋氏之季,吾宗敬豫与济阳江

[上雨下彬]俱为中兴第一,窃谓士大夫之第一,犹之王僧虔之称齐高帝书云

尔。而是时北燕罗腾字寂龙者,究尽其妙,独步当时。俄而北平乐抄字少携

者出而与齐,其犹在敬豫与[上雨下彬]上哉?宋文既好此伎,而羊玄保以赌

得宣城郡,士林艳之,然棋品第三,不知谁当第一者。吴郡禇胤七岁入高品,

及长,冠绝当时,坐从父崇期反累死,何尚之特以绝艺为请,卒不得允,意

者其命乎!湘东素亦偏嗜,等于[鱼逐][鱼夷],然为品甚拙,而受识甚暗,

是时用建安王休仁为围棋大中正品,彭城王抗第一,会稽禇思庄、夏赤松次

之。抗神速,思庄巧迟;抗取势,赤松斗子,此所以小异也。然是时魏有范

宁儿(注三)偕使者李彪来,一战而胜王抗,宁儿亦第一品也。梁武帝素工

弈,弈在能品,用湘东例命到溉、朱异司其事,而沈约为之序,大抵宋之徐

羡之、羊玄保、何尚之,齐之萧翼、子良、柳世隆及溉、异辈,亦仅士大夫

铮铮者耳。唐之弈,以开元王积薪为第一,然所遇孤山老姥妇姑者当远据其

上。又有待诏滑能品最高,至为上帝所取。顾师言者不甚著,记谓其在大中

初行子至三十三着,胜神头国王,一曰日本国王,第所谓镇神头势,今尚在。

然则能与师言亦第一品也。宋兴,继积薪而品高者为江右刘仲甫。积薪之时

有李憨角,仲甫时有王憨子,然李憨见轻,而王憨见忌。最后三衢祝不疑高

仲甫一道许,河东晋士明高仲甫两道许,而刘氏之祖废矣。明兴,江阴相子

先称国手,鄞人楼得达胜之,又月一游僧亦胜之。正德仲,宰揆之地如李文

正东阳、杨文襄一清、乔庄简宇诸公皆好弈,而四明范洪重。洪之后,永嘉

鲍一中重,鲍生晚,不及与洪角,而格胜之,文襄呼鲍小友,为延誉江淮间。

而其郡李冲晚出,遂与雁行。周源又晚出于李,徐希圣又晚出于周,惜早死,

皆骎骎角鲍者也。此所谓永嘉派也。婺源汪曙不及鲍一子,程汝亮晚出,胜

之,而亦早死,此所谓徽派也。颜伦善决局,不差一道,足迹遍天下,无能

当者,而李釜时养晚出,遂与之角,伦辉接嗅���镉蟹缴�αⅲ��逃脶�

尤张甚,皆未可量也。

始,永嘉守修郡志,志伎艺曰:鲍一中弈品第一,李冲次之。冲意不乐,

遂罢不复志。而最后冲且老矣,与时养战大败,数避匿。程汝亮之遇时养,

一再北,遂为劲敌云。后所睹颜伦子明,最后乃睹李与程,劲为忘寝食者数

矣。譬之用兵,鲍如淮阴侯有抟沙之巧,李则武安君横压卵之威,颜则孙吴

挟必胜之算,程则诸葛修不破之法。虽奇正时出,攻守异势,要之皆称善师

者矣。余尝戏李以李广,程以程不识,程犹未肯色受也。然李时养为余言,

未尝不逊颜,以为有国士风。余因作《弈旨》,手书一通贻时养,谓与颜而

程四子者,不知于古何如?以当明第一品无愧也。

---------------------------------------------------------

注一:原书如此,从前后文来看,应是“之”之误。

注二:原书如此,似乎应为分号(;)。

注三:在原书所载王世贞的《弈问》中,范宁儿作范甯儿(甯下边为冉)。

手上只有这一篇,其他的都是在图书馆看到的,没背下来啊。

中国古代重要围棋著作朝代著作唐代以前《新论》《弈旨》《围棋赋》《弈势》宋元《棋经十三篇》《忘忧清乐集》《玄玄棋经》 明代《弈旨》 《弈问》《弈旦评》《弈难》《弈史》 清代《兼山堂弈谱》《弈理指归》《弈理指归续编》《桃花泉棋谱》《餐菊斋棋评》《围棋发阳论》 民国时期《问秋吟社弈评初编》《棋国阳秋》《围棋入门》 资料来源:

1 古文中描写围棋的句子

围棋赋 (其一)

[三国]曹摅 昔班固造弈旨之论,马融有围棋之赋,拟军政以为本,引兵家以为喻,盖宣尼之所以称美,而君子之所以游虑也,既好其事而壮其辞,聊因翰墨,述而赋焉。赋曰:局则邓林之木,鲁班所造,规方砥平,素质元道,犀角象牙,是错是砺,内含光润,形亦应制。于是二敌交行,星罗宿列,云会中区,网布四裔,合围促阵,交相侵伐,六军之际也。张甄设伏,挑敌诱寇,纵败先锋,要胜后复,寻道为扬,频战累斗,夫保角依边,处山营也,隔道相望,夹水兵也。二斗共生,皆目并也,持棋合围,连理形也。览斯 戏以广思,仪群方之妙理,讶奇变之可嘉,思孙吴与白起,世既平而功绝,局告成而巧止。当无为之余日,羞见玩于君子。

编辑本段围棋赋 (其二)

[晋]蔡洪 命班输之妙手,制朝阳之柔木,取坤象于四方,位将军乎五岳,然后画路表界,立质朱文,曲直有正,方而不圆,算涂授卒,三百为群,任巧于无主,譬采菽乎中原。于是摅妙思,奋元筹,玩服色,尚骍驹,旋进旋退,二骑迭驱,翻翻马合,落落合敷。各啸歌以发愤,运变化以相符,乍似戏鹤之干霓,又类狡兔之绕丘。散象乘虚之飞凫,聚类绝贯之积珠。然后枕以大罗,缮以城郭,缀以悬险,经以绝落。眇望翼舒,翱翔客弈,弯掌南指,情实四射,扬尘奄迹,虽动详悉。或临局寂然,惟棋是陈,静昧无声,潜来若神,抑舒之役,成子之贤也。或声手俱发,喧哗噪扰,色类不定,次措无己,再衰三竭,锐气已朽,登轼望逸,其乱可取也。 尔乃心斗奔竞,势使挥谦,携手诋欺,朱颜妒嫌,然局不弘席,子不盈卷,秉二仪之极要,倔众巧之至权,若八卦之初兆,逐消息乎天文。 屈则尺蠖,伸则龙蟠,崔嵬云起,札[上山下徒]浪传,崟岑山结,杳如雾分,静若清夜之列宿,动若流慧之互奔,殿未结而算子,隶首不得窥其门,局覆乱而不惑,研桑不足识其源。或设而死称枉,皋陶不能治其怨;或巧逸以乐胥,后夔不足以之赞乱。 云:势貌多矣,孰能究传,远求近取,予一以贯。

编辑本段围棋赋 (其三)

[汉]马融 略观围棋兮,法于用兵,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 陈聚士卒兮,两敌相当,拙者无功兮,弱者先亡。 自有中和兮,请说其方,先据四道兮,保角依旁。 缘边遮列兮,往往相望,离离马首兮,连连雁行。 踔度间置兮,徘徊中央,违阁奋翼兮,左右翱翔。 道狭敌众兮,情无远行,棋多无册兮,如聚群羊。 骆驿自保兮,先后来迎,攻宽击虚兮,跄绛内房。 利则为时兮,便则为强,厌于食兮坏,决垣墙。(注一)獾行暮Щ獭? 迫兼棋岳兮,颇弃其装,已下险口兮,凿置清坑。(注:岳即天元) 穷其中画兮,如鼠入囊。收取死卒兮,无使相迎, 当食不食兮,反受其殃。胜负之扶兮,于言如发。 乍缓乍急兮,上且未别,白黑纷乱兮,于约如葛。 杂 错兮,更相度越。守规不固兮,为所唐突, 深入贪地兮,杀亡士卒,狂攘相救兮,先后并没。 上下离遮兮,四面隔闭,围合罕散兮,所对哽咽。 韩信将兵兮,难通易绝,身陷死地兮,设见权谲。 诱敌先行兮,往往一室,损棋委食兮,遗三将七。 驰逐爽问兮,转相伺密,啇度道地兮,棋相盘结。 蔓延连阁兮,如火不灭,扶疏布散兮,左右流溢。 浸*不振兮,敌人惧栗。迫役踧踖兮,惆怅自失。(注三) 计功相除兮,以时各讫,事留变生兮,拾棋欲疾。 营惑窘乏兮,无令诈出,深念远虑兮,胜乃可必。 本段注解

注一:原书如此,此句应是漏一字。 注二:标点符号均照原书录入。 注三:踧踖: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2 谢安围棋文言文的原文和译文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①。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注释

①“俄而”句:公元383 年,前秦王苻坚大发兵分道南侵,企图灭晋,军队屯驻淮水、淝水间。当时晋朝以谢安录尚书事,征讨大部督,谢安派他弟弟谢石、侄谢玄率军在淝水坚拒苻坚军,苻坚大败,这就是淝水之战。淮上,淮水上,这里指泥水战场上。向局:面向棋局。

译文

谢安和客人下围棋,一会儿谢玄从淮水战场上派出的信使到了,谢安看完信,默不作声,又慢慢地下起棋来。客人问他战场上的胜败情况,谢安回答说:“孩子们大破贼兵。”说话间,神色、举动和平时没有两样。

3 谢公围棋这篇文言文的翻译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谢公与别人下围棋正在下围棋,不一会儿淮上的谢玄的书信到了,谢公看了之后没有说话,只是默默的和客人下着棋,客人问淮上的军情如何,谢公回答说:"那些小子大破敌军"在说话时,谢公的神色举止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

淝水之战晋军大胜,捷报传至谢安处时,他正于人对弈,听到消息后强忍住心中的狂喜与激动 装出一副无动于衷的冷静样子,事后发现因为太过激动竟然连木屐鞋底的横木都踩断了。

4 有关下棋的文言文

弈 喻

原 文

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郝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译 文

我在朋友家里看一棋。一位客人屡次输掉,我讥笑他计算失误,总是想替他改放棋子,认为他赶不上自己。过一会儿,客人请求和我下棋,我颇为轻视他。刚刚下了几个棋子,客人已经取得主动的形势。棋局快到中盘的时候,我思考得更加艰苦,而客人却轻松余。终局计算双方棋子,客人赢我十三子。我很渐愧,不能说出一句话。以后有人邀请我观看下棋,我整天默默地坐着看而已。

现在求学的人读古人的书,常常非议古人的错误;和现在的人相处,也喜欢说别人的错误。人本来就不可能没有错误,但是试试彼此交换位置来相处,心平气和地估计一下,自己真的没有一点失误吗?自己能够认识别人的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失误,自己能够指出别人的小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大失误,自己检查自己的失误尚且没有时间,哪里有时间议论别人呢!

棋艺的高低,是有标准的,一着的失误,人们都看到见,即使想回护以前的错误也是隐瞒不了的。事理方面的问题,人人都赞成自己认为正确的,人人反对自己认为不正确的现在世间没有孔子那样圣人,谁能断定真正的正确与错误?那么别人的失误未必不是有所得,自己没有失误未必不是大失误,但是人们彼此互相讥笑,没有停止的时候,简直连看棋的人都不如了。

5 文言文谢公下棋全文翻译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

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谢公与别人下围棋正在下围棋,不一会儿淮上的谢玄的书信到了,谢公看了之后没有说话,只是默默的和客人下着棋,客人问淮上的军情如何,谢公回答说:"那些小子大破敌军"在说话时,谢公的神色举止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 淝水之战晋军大胜,捷报传至谢安处时,他正于人对弈,听到消息后强忍住心中的狂喜与激动 装出一副无动于衷的冷静样子,事后发现因为太过激动竟然连木屐鞋底的横木都踩断了。

围棋的精髓精神:

1、贪不得胜——无理过分的贪着会使全局失去平衡导致失败,这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道理。因拼命抢空而被对方逆转,或因营救残子而大龙遭难的经验教训想必够多了吧。之所以下出贪着、无理之手,追根导源是对局时思路不正所致。若是心中时常想着全盘的平衡,便不会拘泥小处下出贪而无理之着。

2、入界宜缓——指对方的势力圈。缓,即平稳缓慢之意,在对方势力圈内应避免激战,不宜过于深入。

3、攻彼顾我——自己立足末稳,即欲攻击对方,这样反而会露出破绽。放攻敌必先安己。这也是一句简明易懂的格言。攻击时穷追不舍,曾几何时自己也落得个满身创伤,我想这种经验教训凡棋手皆曾有过。以一手棋的代价补强自身弱点,这本有稍缓之嫌,但围棋有着它令人难以相信的特点——起步慢者后劲足。说穿了这也是极其平常的道理,起步稍缓相对来说,毛病也少得多。反之,快速争抢地盘就势必出现漏洞。站稳脚根,缓缓而进,一旦进入攻势可无忧无虑地发起进攻,即将来有飞跃的可能性。不过这也不能一概而论,棋下得厚实未必就一定比占地迅速来得强。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厚势把对方先占的地域追回,那就会输棋。所谓攻彼顾我,达对棋手也有一个如何充分利用厚势的技术要求,还需杜绝缓着的出现。

4、弃子争先——从全局出发,舍弃残子,抢占要点。这句话其实也并无奥妙之处,但对局者往往难以跳出局部利益的框框。

5、舍小就大——舍小就大,这个道理路人皆知,但关键在于如何辨别大小。辨别大小的感觉如何,大概和对局者的对局频率是成正比的。不仅在收官阶段需要计算大小,序盘和中盘阶段也需计算大小,不过这种超越实际讨论范畴的大小观只能通过实战来认识。一局棋从开局至终局从广义上来说每一着棋都要衡量其价值之大小。以实空计算大小这并不难,如果计算实空便能解决问题,围棋就不会那么深奥莫测了。只有综合分析棋子的强弱、厚薄、根据(即眼形),以及攻防等各方面因素,才能正确估计一步棋的大小。

6、逢危须弃——遇到危险,就要毫不吝惜地弃子,如果包袱越背越重必然会遭致全局的危机。弃子必有所得,逃孤必有所失。弃子之后将来可见机行事而逃孤可能负担越来越重,危及其他。因此逢危须弃子。

7、慎勿轻速——下棋需先将自己的棋形下好,切忌盲目争先。“轻速”二字似乎有多种解释,以上是我对此二字的理解。围棋十诀是开导棋手如何注意棋形,并非谈论精神状态,因此我认为“轻速”是指盲目争先。这句格言提醒对局者不可满盘乱窜,到处觅食,而应更多地考虑自身的形状。

8、动须相应——对方兵来,我方将挡,在气势上—定要压倒对方。这是围棋十诀中最难理解的一句,我试将此句作以上解释。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对方如挑起战端,我方也应作出相应的回击。若是稍有解怠,被对方在此连下几步就不好办了,围棋是每方一步交替进行的竞技,因此在重大的战斗中必须严阵以待,回击对手。

9、彼强自保——如果对方势强,就应巩固自身,将棋下厚,切勿靠近对方厚壁。避实就虚,这是一个基本常识,从政治斗争到小孩打架都无例外。围棋起源于战争的游戏,同时,正因为围棋包含着露骨的为生存而战的内容,在当今世界上,围棋是富于魅力的。

10、势孤取和——孤身处于对方的势力圈中,应力图避免交战,保全自身。这和“入界宜缓”十分相似。

注:围棋的十个精髓归根到底说的就是感觉平衡,说的是在兼顾全局的基础之上行棋的速度之平衡、棋形强弱之平衡、实空与外势之平衡…凡人多少总有一点贪婪之念,因此下棋时也不易保持平衡。自己得了20目,却不愿看到对方围起10目,如此贪婪,一旦遇到强手即会遭到反击。为了使您的棋下得更加有力、更加华丽,劝君改变一下思路,切莫忘记围棋是每方各走一步交替进行的,这一基本的平衡原理。

以上就是关于围棋三字经的解释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围棋三字经的解释是什么、博弈包括哪些呢、围棋中最精髓的东西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95032.html

最新回复(0)